6月25日,度小滿技術委員會執行主席、數據智能應用部總經理、度小滿AI Lab負責人楊青在“北大光華度小滿大模型公開課”中表示,“目前大模型應用越來越廣,但很多仍基于文字的交流,相當于2D信息的人機互動階段。下一階段,隨著大模型能力的進階,將逐步由2D走向3D交互,從人機互動到人機互助再到人機共生。”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模型調優,大模型逐漸涌現出超預期的智力能力。楊青認為,大模型的智能來自于對數據的壓縮,這個過程與人類學習的步驟異曲同工:
大模型的預訓練階段相當于人類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模型的監督微調和強化學習則相當于大學階段,而進入生產實踐階段的能力對齊和集成工具應用,則相當于參加工作的職場人。
在訓練過程中,要注重價值觀的取舍。“就像小朋友要學習思想教育課程,通過不斷的價值觀輸入,確保大模型始終符合人類價值觀和人類利益”,楊青表示。
當前,人工智能早已經深度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日常,從餐飲外賣到打車出行,從網絡購物到信息檢索,背后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大模型打開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門,讓本來離人千里之外的科技“接地氣”,真正刷新每個人的生活體驗“。
普通人如何用好大模型,讓AI成為自己的超級助手?“提示詞就是‘超能力‘“,楊青建議, “身份+任務+背景+回復要求+示例“是一套萬能的回復模板,為大模型設定一個具體的身份,明確指示大模型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再交代背景和具體的風格要求,可以有效提升大模型的回答質量。
以“身份”為例,如果希望大模型去解釋牛頓定律,用戶可以給大模型添加一個身份設定,比如是一位優秀的小學老師,大模型就會給出符合小學老師人設的回答,把復雜原理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教授給小朋友。
“通過身份設定的多樣性,可以讓大模型實現你的無數個AI伙伴的夢想”,楊青說。他同時指出,好的提示詞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將復雜任務分解成多個步驟,比如先讓大模型列出文章大綱,再寫出每段重要內容,之后再完成寫作和檢查;二是使用標題、編號、列表等形式劃分不同的要點,便于大模型理解和處理需求,“因為好的提示詞一定是結構化、流程化的”。
談到大模型的應用場景,楊青認為大模型已經在英語口語陪練、學科教育答疑、簡歷優化、面試輔助、會議辦公及沉浸式游戲體驗等領域廣泛應用。未來,伴隨著數字人和大模型技術的長足進步,將有望打造出具備“智力”和物理身體的機器人,真正實現人機共生。
人工智能的發展遠景,輿論場也不乏焦慮和擔憂的聲音。“技術為人類打開了‘生而為人’的空間”,楊青認為,人類不應該懼怕人工智能的新技術,應該去更多地了解它,理解它、使用它,只有真正地理解它的原理,才能夠更好地掌控它,為人類造福。
北大光華度小滿大模型公開課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度小滿聯合推出大模型公開課,公開課邀請了國內多位大模型、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為AI技術從業者、大學生、科技愛好者等群體科普大模型技術的最新進展及應用,并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對教育、就業等領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