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棟偉
僅僅4天時間,英偉達NVIDIA市值下跌了16%,損失了5500億美元。
這一幕似曾相識。
在2000年互聯網時代來臨的時刻,思科Cisco作為核心網絡設備制造商,也曾登頂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隨著泡沫破裂,思科的市值在此后一年縮水80%,并在今天成為寂寂無名的“普通企業”。
互聯網時代的最終挖礦贏家不是“賣水和挖鎬”的網絡設備公司或者通信運營商,而是谷歌、亞馬遜、蘋果乃至后知后覺的微軟。
而在中國的科技故事,始終有一個人在貫穿,他叫馬化騰。
一、企鵝的誕生
1998年,27歲的馬化騰在深圳華強北賽格科技園2棟4樓一間狹小的辦公室里,開始創辦騰訊。
此時的馬化騰并沒有建立一個日后將覆蓋中國人生活的龐大帝國夢,他僅僅是很樸素的想解決一大群用戶的現實問題——如何可以廉價的獲得股票信息。
1989年,學霸馬化騰高考以739分的優異成績考入深圳大學電子工程系計算機專業。
1993年,馬化騰大學生畢業后,沒有考研,沒有考編,更沒有考公。他應聘了進入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 ,一家知名的BP機尋呼臺,開始做編程工程師,一直做到開發部主管。
打工是賺不到大錢的,所以馬化騰也有副業。
他面向深圳人群最關注的市場——深交所,開發了“股霸卡”,真正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而這段職業經歷也讓馬化騰明確了開發軟件產品的意義,就是在于實用性。
90年代末,傳統的尋呼機業務已經因為手機的興起而走向頹勢,如何利用新興的互聯網技術,提供免費和有效的信息傳輸和互動?
OICQ“網絡尋呼機”應運而生。日后因為ICQ公司的商標訴訟,OICQ改名為“QQ”。
與同時代的搜狐、新浪、網易、8848等相比,騰訊公司小的可憐,也沒有“門戶”“電商”“郵箱”之類的概念的,他僅僅是個免費的小玩意兒,讓網吧里的年輕人們在打游戲的間隙,互相問候一下“你是恐龍嗎”“我是青蛙”。
此時正是互聯網泡沫的巔峰時期,思科科Cisco公司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企業,在中國市場里,三大門戶、電子商務、同城約會 等等概念眼花繚亂,連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這樣的運營商渠道也跟著起飛,北京電信局的263公司僅僅以電子郵箱概念就獲得數千萬美元的融資。
隨著3月9日,納斯達克指數到達頂峰5048點,從3月12日開始一路跌到2002年的1114點,整個股市市值蒸發了三分之二。
8848、億唐、多來米等曾經的明星陸續倒下,全行業進入茍延殘喘。
然而,就是這個時期,一個叫網大為的外國人,代表南非MIH集團來大陸尋找互聯網投資機會。
他注意到,不管走到哪個網吧,都能看到每臺電腦屏幕上閃爍著企鵝的頭像。
他遇到的幾乎所有中國客商,名片上都印著一個QQ號。
而幾乎所有電腦用戶,在聯網成功的第一件事,就是輸入號碼登錄到QQ。
QQ,就是互聯網時代夢寐以求的“殺手級應用”。
從2001年到2002年,在全球互聯網產業最低迷的時候,MIH先后從電訊盈科、 IDG和騰訊主要創始人手中以3400萬美元購得騰訊45.5%的股權,成為騰訊最大的單一股東,這也成為MIH集團在海外迄今最成功的一筆投資。
為此,MIH將持有的騰訊股票專門剝離為一個單獨的Prosus N.V.公司在荷蘭上市,直接成為歐洲首個超過1000億美元市值的互聯網公司。
馬化騰更關鍵的價值在于,騰訊以QQ的成功帶動了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應用為王”的價值潮流。
以QQ增值服務為核心應用,中國移動創新推出了“移動夢網”模式,讓中國互聯網企業以SP模式獲得了真金白銀,活了下來。
騰訊絕地逢生的融資經歷,也激勵了日后軟銀向一窮二白的阿里巴巴投以巨資,支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夢想,并同樣成為最成功的海外投資案例。
有了QQ,全網的流量終于有了一個可見的入口,更多的創業者通過參與騰訊開放平臺,或者在通過在QQ體系投放廣告,就能得以快速發展。
最終,騰訊以流量+資金反哺產業,不僅是最大的科技創業投資機構之一,更是中國互聯網創業不可或缺的生態平臺。
二、AI的困境
沒有懷疑AI將是下一個時代,其革命性的意義甚至遠大于互聯網的出現。
正因為如此,AI現在面臨的初期困境,不僅和互聯網時代很類似,更有甚于互聯網。
“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由AI驅動,英偉達未來10年將成為對我們的文明最重要的公司”。CFRA Research分析師Angelo Zino最近表示,英偉達開發的GPU芯片將會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發明。
但回首往事,英特爾推出個人電腦CPU芯片肯定是上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時至今日,英特爾的CPU還在主導IT世界。高通主導著移動芯片。
但是,不管是英特爾還是高通,他們的市值沒有瘋狂過,實際上如果沒有微軟發布基于個人電腦的應用軟件,特別是Windows和Office的出現,英特爾也只能長期的藉藉無名。
只有微軟,才是長期的股市王者。
曾經短暫超過微軟市值的是亞馬遜,則是電子商務和云計算的最佳應用。
蘋果,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寵兒,它是硬件+軟件的完美結合。給它帶來持續凈收入增長的部分,依然是軟件應用。
今天,在準備迎接AI時代來臨的偉大時刻,市場卻突然迷失了。
行業里一般將AI的行業要素歸納為 算力、算法、數據、場景 等四個方面。
英偉達僅僅代表了算力之一。比如華為自己也搞出了一套算力。卷算力。
國內為什么“百模大戰”?卷算法。
有意思的是,AI這一輪大廠們沒有選擇投資并購作為主線,而是親自下場做大模型。原因就是因為要卷數據。
卷算力、卷算法,卷數據,最后是卷價格。
現在用大模型都可以約等于免費了。
唯獨,大家很難知道,自己要用這些AI大模型做什么。
AI大模型之間,大都是在比試 做數學、寫文章、繪畫或者做視頻。
沒有應用場景的AI產品,和賈躍亭寫的PPT,又有什么區別呢?
三、Pony的責任
雖然目前一小部分企業,通過2B的服務模式,給AI找到一點點應用,比如數字人、數字客服、工廠流程優化等等,可以收到一點點錢。
但是這種可憐的應用規模,收入規模,和AI所代表的生產力期待,簡直像是騙局。
老百姓們需要的AI,肯定不是寫詩作畫,正如當年買電腦的真實用處不是為了畫圖紙搞財務,上互聯網的真實目的更不是為了寫論文查資料。
互聯網真正深入中國人的生活,第一是馬化騰的QQ,第二是陳天橋的《傳奇》,第三是馬云的淘寶。
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真正深入中國人的生活,第一是馬化騰的微信,第二是騰訊投資的拼多多、美團、滴滴,第三是抖音和快手。
都是簡單直接的人性應用。
甚至,讓中國人一步跨入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節點,就是馬化騰在2014年春節發布的“微信紅包”,從此為全社會打通了數字經濟的最后一公里——“驗證綁卡”。
科技,以人為本。
應用,則需要以大眾的需求(潛在需求)為本。
AI時代,我們首先需要像QQ、微信、紅包這樣的“殺手級應用”;
其次,我們還需要基于殺手級應用所形成的“用戶流量入口”,能進一步孵化出滴滴、美團、拼多多。
最終,我們希望所有大廠的AI大模型,都成為“基礎計算平臺和創業投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