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財道 儲燕
寶盈基金的二股東,真的是去意已決。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下稱“外貿信托”)目前持有寶盈基金25%股權,是第二大股東。
外貿信托正在掛牌轉讓所持有的寶盈基金全部股權,轉讓日期為6月13日至7月10日。
并且,如果信息披露期滿后,仍未征集到意向合作方,外貿信托計劃延長信息發布,不變更發布內容,按照5個工作日為一個周期延期,直至征集到意向合作方。


外貿信托為何急于拋售寶盈基金股權?
表面看起來,似乎某種程度上是為了符合近期國資委對持股金融企業的規定。

但是,“退金令”里強調的是,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金融機構。外貿信托持股寶盈基金久矣,顯然與此不符。
倒是這句話,有點耐人尋味——對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
現實是,外貿信托在“退金令”發布10天后,就堅決要“清倉式”減持寶盈基金。
而另一方面,外貿信托還是另外一家基金公司——諾安基金的第一大股東,持有40%的股份。對比鮮明的是,目前并未有任何外貿信托擬退出或減持諾安基金的信息。
顯然,在寶盈基金和諾安基金之間,外貿信托選擇了“丟卒保車”,而寶盈基金成了那個被棄的“小卒子”。
為什么外貿信托要做出這一選擇?成立已23年之久的寶盈基金近況又如何呢?
清倉減持
寶盈基金全稱是寶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注冊地在深圳。
成立之初,寶盈基金有5位原始股東:聯合證券、外貿信托、山東國際信托、天津信托、重慶國際信托,前兩位股東分別持股25%,后三位分別持股約16.67%。
僅僅幾年之后,除了外貿信托,其他四大原始股東都已退出,成都工業投資集團、衡平信托投資(后改名為中鐵信托)進入,分別持股26%、49%。

實際上,成都工業投資集團只是替中鐵信托代持,因此75%的股權都被中鐵信托掌控,寶盈基金也曾因此事違規,被證監會處罰,暫停發行新基金長達3年。
不管怎么說吧,反正經過一番折騰,寶盈基金只剩下兩位股東。

雖然股東數量很少,可帶來的風險卻不少。
天眼查顯示,寶盈基金周邊風險近2萬條,都來自兩位股東,涉及被執行人高風險信息、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而起訴他人或公司等項目。


孤掌難鳴
外貿信托為何選擇先“拋棄”寶盈基金?
恐怕與公司表現不無關聯。
諾安基金成立于2003年12月,比寶盈基金還晚兩年多,但在管理規模上,諾安基金后來居上。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諾安基金管理總規模達到1787億元,而寶盈基金卻僅有717億元,只有諾安基金的40%。

寶盈基金管理規模波動有點像“過山車”,在2015年二季度末及2021年末都曾達到800億元以上,但在2019年二季度前后卻是一個明顯的低谷,只有200多億元。
這與當時的市場環境有一定關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2020年后固收類產品開始了一輪明顯的擴張。
目前,寶盈基金產品數量已達到123只(各類型分開計算,下同),但其中僅有48只規模在2億元以上,另有49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面臨清盤風險。
寶盈基金旗下規模最大的是寶盈貨幣A類基金,截至2024年一季末,規模已達到約217億元。
也就是說,這一只產品就占到總規模的近三成。

寶盈貨幣A類成立于2009年8月,至今已將近15年的時間。這樣一只主打產品,自2021年上半年以來,收益表現卻黯淡了許多。
截至6月21日,該基金從近3月到近3年的同類排名都是“不佳”。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幾乎完全依賴某一只產品肯定蘊含著很大風險,更何況這只產品還是一只業績并不理想的貨幣型基金。
內斗與出走
寶盈基金產品結構失衡,還反映在各類基金占比上。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寶盈基金權益類產品規模合計約為207億元,占比不足三成,但數量卻有88只,占比超七成。

換句話說,寶盈基金權益類產品迷你基金扎堆的現象更加突出,有56只不足2億元,占比約64%,其中還有36只不足5000萬元。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寶盈基金權益類人才的大量流失。
寶盈基金的困境,并不是到了二股東急于想拋棄公司時,才表現出來的。今年4月,《天下財道》就以《再失兩位權益“戰將”,寶盈的業績與人才困局》為題,透視了公司的相關問題。
寶盈基金歷史上曾有過多個知名基金經理,例如,“基金猛人”汪欽,“公募一姐”王茹遠,“四小龍”楊凱、彭敢、蓋俊龍、張小仁,“五小龍”肖肖、李進、張仲維、郝淼、李健偉等,但他們最終都選擇了離開。
當市場上比較公認的人才,陸續都選擇離開公司,一定是發生了什么問題。
有業內人士向《天下財道》分析說,高層不和、軍心不穩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基金經理離職。如果公司內卷加劇,基金經理自然會選擇更有競爭力的平臺,而重要基金經理離職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更多基金經理離職。
從媒體報道來看,寶盈基金內部管理層爭斗現象,的確對公司造成較大影響。


寶盈基金如今的權益類投研團隊表現如何?
從數據來看,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樂觀。
寶盈基金官網顯示,權益類團隊共有11人,在這些權益類基金經理中,任職年化回報虧損在10%以上的就有朱凱、侯嘉敏、王灝、趙國進、容志能5人。


寶盈基金目前還有朱建明、楊思亮、蔡丹3位權益老將,朱建明任職經驗7年多,其余兩位6年多。
而朱建明、蔡丹旗下產品的收益表現都不怎么理想。
以朱建明為例,其2011年5月加入寶盈基金,目前管理總規模約30億元。

朱建明目前管理著7只基金,截至6月21日,除寶盈泛沿海增長混合基金年內取得正收益外,其他基金年內收益均為負值。

而就在6月22日,朱建明剛剛卸任寶盈新能源產業混合基金,該基金虧損最為嚴重,A類、C類產品年內虧損皆在15%以上;近兩年的虧損更是達到50%左右。

該基金成立于2022年5月,目標是”主要投資于新能源產業主題相關的優質上市公司,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力求獲得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回報”。
愿望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
成立以來,該基金收益增長率幾乎從未跑贏比較基準,且差距越來越大。

在2023年財報中,基金經理并未深刻反思得失,只是堅稱新能源板塊“仍是市場上為數不多高增長行業”,而無視很多新能源企業因競爭過于激烈,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的現實。

盡管如此,從公開信息看,寶盈基金管理層還是挺重視權益類產品的。
寶盈基金現任總經理楊凱曾表示,“將繼續發揮公司在主動管理領域特別是權益投資主動管理的優勢,為廣大持有人資產保值增值保駕護航”。
外貿信托能否如愿出售寶盈基金股權?這是否會引起公司管理層新的震蕩?寶盈基金重視權益類產品的愿望,與現實的差距如何彌補?這些問題,都需要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