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時報記者 孫妍
編輯|郝俊慧 孫妍
陳天橋34歲,成為中國首富;馬化騰34歲,騰訊上市;丁磊30歲,網易上市。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第一批90后創業者已過而立之年。
每個年代,都有年輕人涌現。不同的是,每一代年輕人身上的標簽。
2014年,中國互聯網中不能被遺忘的大事件是90后創業潮,投資人、媒體蜂擁而至,將一批90后“創一代”捧上創業的牌桌:“海賊王”郭列用臉萌霸占朋友圈頭像,“霸道總裁”余佳文要給員工發一個億,“來自星星的男人”薛來抱著3D傳感器雛形拿下200萬美元融資,“張揚派”李佳幾乎以一年一個項目的速度更換創業賽道。
2014年前后,《IT時報》曾經采訪過的90后創業者可以列出一張長長的名單:Teambition創始人齊俊元、快看漫畫創始人陳安妮、“炒幣者”孫宇晨、KTV娛樂“一起唱”創始人尹桑、在線教育“易題庫”創始人武星宇、租車平臺“無私輕生活”創始人簡雪忻、追夢網CEO杜夢杰……
2024年,當《IT時報》記者回訪時,很多名字已經從大眾視野消失,有些人在中文互聯網的痕跡于2014年戛然而止;有些人被投資人指責“他的夢想忽悠了我”;有些名字仍舊活躍于中外互聯網,但不知如何定義;有些名字達到了創業者羨慕的成就,將自己的初創公司賣給阿里、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又創造出了時下炙手可熱的App。
10年過去,當初風生水起的90后“創一代”去哪了?有多少人還堅持走在創業路上?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成功了?
記者回訪
“來自星星的男人” 學會了地球的規則 薛來:駭客宇宙創始人兼CEO
“每個男孩都有一個游戲夢,我想將一個大制作端游塞進小程序里,要寫一個讓人一輩子忘不了結局的故事。世界是有慣性的,任何東西的預期壽命與存在的時間成正比。游戲是個100%爆款驅動的行業,沒有巨頭能保證壟斷地位。一個玩家可以同時玩好幾個游戲,不像別的行業,用了美團,大概率不會用餓了么,用了iPhone,則不會用安卓。”聊起游戲,薛來像被打開了閥門,創意、想法一瀉而下,滔滔不絕,這個自稱不喜歡跟人打交道的“技術宅”,像回到了那個愛打游戲的少年。
今年,他拿著自己開發的游戲引擎做了一個游戲Demo,在游戲開發者大會GDC上,他擁有一個小小的攤位,曾經膜拜的各路大神來試玩他開發的游戲,他竟然激動得像個小粉絲。
他是那個“來自星星的男人”,出道即巔峰。16歲時,他和林晨陽、李賢基以“啟發多觸式界面數據傳輸”技術贏得英特爾國際科學和工程大獎賽一等獎,于是擁有了一顆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17歲時,他與錢學森、高錕一起獲得“2009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的殊榮;20歲時,他放棄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Offer,幾年前的比賽獎牌成為“快速通行證”,進入英特爾亞太研發中心,是全公司唯一一個沒有大學本科學籍的程序員;21歲時,他放棄很多程序員夢寐以求的工作,開了一家做智能硬件的跨國科技公司。
“回頭看自己創業的10年,有沒有特別后悔的經歷?”
“第一次創業浪費了7年,一定要學會快速失敗,要做又喜歡又擅長,消費者又喜歡的事。”薛來坦言,一開始根本總結不出自己為何失敗,創業久了,就能明顯感覺到“勢能”。
創業初期,薛來并沒有經歷太多融資的困境,他與合伙人抱著手工制作的3D傳感器雛形,自費買了去美國的機票,一家家跑投資機構。“老油條”的美國風投們將他們不溫不火地擱置著,他們就把自己的產品放到了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這個類似于微動和Leap·Motion的手勢控制裝置,被不少美國消費者買單,前3天就籌得了10萬美元。
不久之后,他們又遇到一位伯樂,“送”了10萬美元支持他們創業,這位伯樂就是硅谷創投教父、PayPal創始人、Facebook首位外部投資者彼得·蒂爾。在硅谷待了一段時間后,他們決定轉戰新加坡,由于彼得·蒂爾的背書,拿到了紅點創投的50萬美元。2013年,這個3D傳感器的項目,就輕松融到200萬美元。
來錢快的時候,事做好的概率也低了。
從美國到新加坡,再跑到深圳拉了一條生產線,進零件、跑物流,薛來都親力親為,但最后還是生產出很多殘次品,此時他們才知道,沒有傳統制造業的經驗,不能輕易碰硬件。這次教訓十分昂貴。
10年來,《IT時報》見證了薛來的每一步,從智能硬件到少兒編程,從元宇宙到游戲,他一直跑在創業的路上,沒下牌桌。如果說開頭和當下是熱愛的話,那么中間變換的賽道只能說是為了生存。
“少兒編程和元宇宙,都是踩著風口賺了錢,公司才能一直有現金流。”這個來自星星的男人,經歷了第一次失敗后,才真正懂得了地球上的游戲規則。
“我沒有任何管理能力,不是合格的產品經理,只適合跟自驅力很強的人合作,而教育行業很難招到自驅力很強的人才。”薛來這樣總結自己中間的兩次創業經歷,“元宇宙的泡沫破了,留下一地雞毛,可能要等15到20年,腦機接口成熟時,元宇宙才會回歸,屆時可以將畫面接入你的腦中。”
21歲的他曾放出豪言“要組建一個能將人類送上火星的技術團隊”。27歲的他剛懂得,把員工喂飽,才是最重要的。32歲的他深知,快速失敗和保持熱愛,一樣重要。
“我不再是神” 李佳:老飯骨COO
“朋友叫我去一個投資人聚會,我在門口站了30分鐘,沒有進去,不知道怎么用一張失敗的臉去面對大家。”三年,三個創業項目酒吧客、Relax Soul生活網、小帆船在線接連失敗后,李佳曾在床上躺了一個月,感覺自己患上了“人群恐懼癥”,不想與人交流。
“我覺得自己就是神”“我能改變世界”……剛踏出大學校園的李佳,張揚、顛覆、不拘一格,身上有著一切投資人和媒體希望給90后創業者貼上的標簽。在那個拿著一份商業計劃書就能融到錢的時代,稚嫩而單純的90后被資本裹挾著,推上了牌桌,但他們沒有準備好。
李佳將過往的種種歸結為“造神”“捧殺”,但她也認清了自己的不足,終于承認自己不再是神,而是個平凡的人。創業初期,李佳曾認識了很多90后創業者,大家建了幾個群,最驕傲的時候,這些群都被稱為人脈,從側面證明著你的實力,但如今潮水退去,很多人不再聯系。
“融到錢后,我甚至不知道該怎么用,連團隊怎么搭建都不清楚,完全沒有經驗,也沒有充分調研市場。”李佳回憶道,2015年,她結束創業,入職百度工作,但創業的念頭并沒有死,去大廠只為了兩件事:了解大廠的組織架構,體驗崗位協同工作。
2018年,一位合伙人找到她一起再創業,她幾乎沒有猶豫便答應了。從大廠出來后,她開始分析:用戶在哪里?用戶因為什么而購買?
這一年被稱為“小程序元年”,一開始,李佳還是走了一些彎路,以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撬動市場,開發SaaS系統,為銀行小程序搭建會員中心。種子輪融了150萬,很快公司賬上就沒錢了,自己一年沒拿工資,甚至自掏腰包給員工發工資。
眼看著又一次陷入失敗的泥潭,一蹶不振的李佳遇到了鄭秀生、孫立新等幾位國宴大師,如今他們被粉絲親切地稱呼為大爺、二伯。2019年2月1日,抖音號“老飯骨”第一條美食視頻出爐。也在這一年,“老飯骨”在10平方米的家庭小廚房里復刻了1949年開國的國宴菜單,這讓它被人民日報、央視等媒體爭相報道。
看著每月粉絲量以150萬的速度增長,李佳與合伙人就打算用一口炒菜鍋來試水商業化,1000口鍋在私域社群里秒沒,又訂1000口,再次秒光。第二個爆品是切菜的菜墩子,賣到沒貨,供應商說當地的銀杏樹都被砍光了。
從廚具到預制菜,從美食視頻到線下飯店,“老飯骨”一直探索新的模式,焦慮時刻壓著李佳,最后一筆融資是2020年拿的,前后見了幾百個投資人,得到的回應都是“感興趣再看看”。
“這6年里,公司遇到了很多坎坷。”李佳說,正是之前創業失敗的經歷,讓她懂得了控制成本,未雨綢繆。
“我們最難的時候也裁員,預制菜也有不好賣的品類,像花膠,真正落到自己口袋里的才是真實的,我不是孤軍奮戰,每天睜開眼就要想50多人的團隊如何維系。”時隔十年,李佳清楚地認識到,公司要有自我造血能力,不要被資本裹挾著走,投資人只關心三件事: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錢?能不能持續賺錢?
記者觀察
“創一代”和“創二代”的接力
“創業很累!也容易上癮。”多位90后創業者拒絕了回訪。
回頭看這十年,起點類似的人,不一定都能到達一樣的高度。
郭列,一個《海賊王》的狂熱愛好者,為自己取的外號是“郭列路飛”,跟90后VC吃了一頓肯德基,手舞足蹈地聊了聊《海賊王》,3個小時就拿下了IDG的天使投資。連他創造出的第一款爆火App臉萌,也是從《海賊王》的電話蟲中得到了靈感。
此后人生一路開掛,打造出Faceu、醒圖、輕顏、剪映等多個登上應用市場排行榜前三的App,將公司以3億美元賣給字節跳動后,終于成為自己的投資人,回歸興趣,繼續做著游戲創業夢,如愿過上了“海賊王”般冒險而自由的人生,連他自己也只能將此番成就歸結為幸運。
齊俊元,曾被稱為90后創業者中的美男CEO,他有超出年齡的成熟冷靜,面對投資人和媒體,顯得游刃有余。
一位90后VC還記得,齊俊元在回答每個問題前都會短暫思考,回答后還會禮貌地詢問對方是否滿意。大學時創辦的在線醫療項目便獲得了200多萬元的天使投資,雖然這個項目以失敗告終,但他很快就投入了二次創業——Teambition,最終將這個辦公協作產品以1億美元賣給了阿里巴巴,實現財富自由后并未躺平。在阿里巴巴短暫打工跑通Teambition后,又出來創業,其后加入字節跳動成為飛書產品副總裁,如今轉崗至字節跳動的AI部門Flow。
大廠產品經理是很多90后創業者的短暫歸宿,趕上了互聯網大廠如日中天的時候,但是從創業者到產品經理,他們終究抑制不住想要創業的沖動。要知道,這批90后創業者都曾被高高捧上創業的牌桌,眾星閃耀時,他們高喊著“那些老家伙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們在做顛覆性的東西”。
生于90年代的“創一代”,10年前切入了互聯網創業賽道。如今炙手可熱的90后創業者,大多匯聚到了人工智能賽道,光環聚焦到名校出身的學霸身上,又有了不少創業神話和一連串的名單:AI文生視頻Pika創始人郭文景拿到8000萬美元B輪融資,席卷硅谷AI圈;月之暗面估值30億美元,帶頭人是清華90后學霸楊植麟;東方空間融資17億人民幣,聯席CEO是姚頌,早就賣掉AI芯片公司深鑒科技而實現財富自由;“天才少年”稚暉君彭志輝投身具身智能,創辦了炙手可熱的智元機器人;還有面壁智能曾國洋、瑞萊智慧田天、太極圖形胡淵鳴、星動紀元陳建宇……
每個時代,都有一批新的年輕人涌現,完成接力,生生不息。陸奇帶著YC中國團隊獨立運營的奇績創壇,成為中國當下為數不多的孵化器,孵化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業者。2024春季路演日,申請的創業者平均年齡已經低至28.7歲,越來越多00后“創二代”走到臺前。
回訪90后創業者時,他們都提到了一句忠告,一句用失敗和時間換來的忠告:要懂得快速失敗。
成功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如果將財富自由定義為成功的話,公司被互聯網大廠收購不失為體面而自由的退出方式;如果將繼續前行定義為成功的話,經歷失敗仍舊堅持創業不失為最有勇氣的存在。
排版/ 季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