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國家層面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問題再度發聲。
6月20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中國光伏行業確實競爭非常激烈,為了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鞏固國內光伏發電的新增裝機市場。將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發展并重,一方面將加強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另一方面,穩妥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
其次,將加快建設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提高電網對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發電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此外,將加強多部門協調,規范光伏發電產業秩序。
“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組織行業協會適時發布產業規模、產能利用率和市場需求等信息,合理引導光伏上游產能建設和釋放,避免低端產能重復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李創軍稱。
李創軍還呼吁,要持續提升光伏技術創新能力。能源局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強對光伏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標準創新引領,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當前光伏產業鏈價格已經到達歷史低位,全產業鏈在虧損邊緣徘徊。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SNEC PV+第十七屆(2024)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暨展覽會(下稱SNEC光伏展)上,“內卷”、“同質化嚴重”、“低價競爭”成為高頻詞。
在大會開幕式上,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發言中指出,行業遭遇歷史上最強的內卷,供需嚴重錯配,產業步入冰河期。截至目前,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大環節基本跌破現金成本,全產業鏈集體承壓。光伏產業本輪震蕩周期內,整體產能擴大了約3倍,但利潤率下降了70%左右。
光伏行業的低迷調整期,也加速了落后產能的出清。在SNEC光伏展全球綠色能源領袖對話上,多家企業高管和行業人士呼吁政府適時給予引導,加強宏觀調控。
在6月20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指出,中國新能源行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個成績,在全世界能源行業都得到充分肯定。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應該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來看待產能問題。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都可能發生,而且適度的供大于求有助于整個產業技術進步和產品成本下降,解決這些問題主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來進行調節。”章建華稱。
章建華表示,持續看好光伏前景。中國光伏行業上游以民營企業為主體,企業競爭充分,出于對未來市場的樂觀預期,企業紛紛選擇擴產。此外,新技術迭代、舊有產能退出尚需時間。
“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速度非常快。2023年以來,新技術路線趨于穩定,整個產能設備投資成本大幅下降,企業不斷投產先進產能,以維持整個市場競爭力。”章建華表示,與此同時,舊有產能仍有較大規模,需要逐步退出市場,新舊產能在技術路線轉換期共存,也推高了行業總產能。
他同時指出,部分企業核心競爭力有待提高,在整個行業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部分企業由于缺乏持續優化工藝、改造升級生產線的能力,也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不僅是光伏產業,當前鋰電行業也面臨產能問題。
6月19日,工信部對《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并予以公告。其中也提及,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章建華強調,不論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說,中國新能源產業不存在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
對于太陽能發電大規模增長對電網帶來的負擔問題,李創軍回應稱,將積極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形成更加及時反應電力供需的分時價格信號。目前,山西、廣東、山東、甘肅、蒙西、湖北等六個地區已經實現了通過價格信號引導用戶在新能源大發時段多用電。
同時,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擴大現貨市場覆蓋范圍,穩妥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來促進新能源消納和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