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旗幟財經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6月6日報道稱:中國快餐新秀打敗麥當勞和肯德基。
中國快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本土品牌嶄露頭角,對國際快餐巨頭如麥當勞、肯德基等形成了有力挑戰。據《經濟學人》報道,中國快餐業新秀憑借融合本土特色美食及實施親民價格策略,成功捕獲了大量消費者青睞。
本土快餐品牌如塔斯汀、華萊士等漢堡連鎖店,以及庫迪咖啡、瑞幸咖啡等新興咖啡品牌,正迅速擴張市場版圖,積極開設新店。這些本土品牌不僅推出了融合中國本土傳統美食風味元素的產品,更以低于國際品牌的價格優勢,吸引了廣大消費者的目光。
隨著中國快餐市場的持續發展與變革,本土品牌與國際巨頭間的競爭態勢或將愈發激烈。
01 餐飲逆襲,中國新秀打敗西方老牌
西方連鎖快餐店曾長期主導中國休閑餐飲市場,肯德基的入駐更是被視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據報道統計,中國肯德基門店數量已突破萬家大關,是其在美國的兩倍之多。星巴克咖啡在華擁有超七千家門店,麥當勞也有六千余家。
過去,無論是外國品牌的資金實力還是品牌影響力,都讓本土企業難以與之抗衡,但是當前市場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
據報道,今年第一季度,星巴克在中國收入再次出現下跌,同比下跌了8%至7.06億美元,作為對比,瑞幸咖啡同期收入約合8.70億美元。2023年二季度,星巴克中國的季度收入首次被瑞幸超越,當時兩者之間的差距約0.3億美元,目前兩者季度收入差距再次拉大,顯示出中國消費者對于國內餐飲連鎖品牌的熱情持續高漲。
塔斯汀漢堡店通過融入北京烤鴨、麻婆豆腐等本土特色美食,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在過去六個月內,塔斯汀新開1600余家門店,總門店數突破七千家大關,另一家漢堡連鎖品牌華萊士則已超兩萬家門店。
在咖啡領域,新興品牌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立僅兩年的庫迪咖啡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大幅擴張門店數量,預計在2025年年底前將門店數從去年的六千家增加至兩萬家。其競品瑞幸咖啡亦不甘示弱,2023年新開門店數量達到八千家。此外,蜜雪冰城憑借檸檬茶,在全國范圍內擁有超過三萬六千家門店,且用戶擁躉度極高。
報道指出,外國連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正面臨挑戰。雖然他們依然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但面對本土品牌的強勁競爭和消費者口味的變化,他們也不得不開始尋求創新和突破。
02 市場下沉,差異化布局中外品牌并駕齊驅
在中國“漢堡”之爭上,本土漢堡品牌塔斯汀與洋快餐巨頭肯德基的交鋒愈發激烈。肯德基在戰略規劃上,始終致力于鞏固高線城市的市場份額。相較之下,塔斯汀通過積極加快在二三線城市的布局,憑借其獨特的差異化戰略,成功推動了品牌的迅猛發展與市場擴張,成為中式漢堡連鎖品牌的佼佼者。
根據相關報道顯示,2023年塔斯汀新增門店數3000家,總計開出的7254家門店,覆蓋全國22省份342地市,其中三線、四線及以下城市門店占比約48%。截至2023年12月,肯德基中國在三線及以下的門店占比約37%。
中國品牌展現出了獨特的智慧和策略,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巧妙地繞開了競品的火力點布局。這種差異化布局的優勢在于二三線城市不斷增強的消費潛力以及相對較小的競爭壓力,為供應鏈優化提供靈活性,并有助于更精準地尋找市場共鳴點,成功與競品并駕齊驅。
在擁有與之相匹敵的實力后,塔斯汀開始反攻大城市。去年八月,塔斯汀正式進軍北京市場,于西站南廣場盛大開設北京首家門店,征服北京用戶的味蕾。截至目前,塔斯汀已在北京成功布局18家門店,穩步扎根,與一線城市的肯德基、麥當勞等國際知名品牌展開面對面交鋒。
為有效應對市場環境的持續演變,肯德基、麥當勞等國際知名快餐品牌已積極調整其市場拓展策略,紛紛將發展重心由一線城市逐步轉移至三四線城市,以期在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尋求新的增長點。
根據數據統計,2023年至2024年,肯德基與必勝客在國內新開設的門店中,約60%的門店均選址于三線及以下城市,顯示出其對于下沉市場的重視與投入。與此同時,麥當勞亦制定在2028年之前,新開4000家餐廳,其中眾多餐廳將布局于較小城鎮,進一步深耕下沉市場,以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在這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性價比已成為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關鍵因素。
03 價格回歸,社區餐飲降價不降質
尼爾森IQ中國發布的《2023年中國消費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調研結果揭示,有高達43%的受訪者表示正在嚴格把控整體花費金額,以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另有37%的受訪者則表示在尋求那些既能提供最優品質又能維持更低價格的產品。業內人士據此分析指出,當前消費者對于性價比的關注度正呈現出日益上升的趨勢。
近年來,中式快餐行業亦紛紛調整定價策略,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諸如9.9元的油潑面、3元的自助早餐等優惠菜品不斷涌現,均價三四十元的中式快餐也愈發普及。隨心配也不再是西式快餐的獨家特色,中式餐飲接連效仿,更有和合谷、南城香等多數連鎖店推出“3元”早餐活動,旨在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
在這個追求品質與錢包雙贏的時代,廣大民眾們對于飲食的追求已經遠超過了單純的飽腹感。如何在保證食物品質的同時,還能讓錢包也“飽”,才是首要選擇因素。
大數據調查顯示,中國人消費一頓中式快餐,43.7%的人預算金額都在20元以下,85.2%的人可接受價格不超過30元,進一步證明了在快餐消費領域,價格敏感度依然較高。
去年12月知名餐飲行業,麥當勞漲價的消息一度沖擊熱搜,更有網友調侃:不是麥香雞吃不起,而是老鄉雞更有性價比。
在全網提倡節儉消費的大趨勢下,民眾開始更加注重實惠與性價比。頭部知名餐飲的漲價行為,無疑給民眾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也讓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餐飲消費習慣。而社區餐飲則恰好迎合了民眾的這一需求,提供了價格親民、口味地道的餐飲選擇。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會長邢穎認為,社區餐飲面向大眾市場,具有大眾化、便利性等鮮明特點,將會是未來許多中小餐飲企業的主戰場。
社區餐飲不僅價格合理,而且便利性強,成為工薪階層的新陣地。自2019年疫情之后,民眾對于餐飲的需求逐漸轉變,對于價格合理、品質有保障的社區餐飲愈發青睞。即便對西方快餐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進行再詳盡的研究,其與中國人口味的契合程度仍難以超越中國本土餐飲,舉例來說,外國人往往難以理解為何中國人對食用煎餅、烤冷面、雞蛋灌餅等小食,懷有如此深厚的熱情。
過去,外國連鎖品牌憑借強大的資金實力和品牌影響力,一度主導著中國消費者的選擇。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消費者口味的多樣化,本土品牌逐漸嶄露頭角,開始與外國品牌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