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不同于以往,去年以來,多家券商的再融資計劃“擱淺”,融資節奏明顯放緩。
6月19日,財達證券公告稱,此前經股東大會通過的定增預案決議有效期滿自動失效。南京證券則公告稱,此前經股東大會通過的定增預案等決議有效期即將期滿,董事會申請延長12個月。
從行業情況來看,去年至今,多家券商曾修改再融資方案,一方面對募資用途進行調整和細化,另一方面則是下調募資金額。“短期內,券商再融資能否落地仍待進一步觀察。”申萬宏源非銀分析師羅鉆輝解釋道,“當前監管層明確券商合理進行再融資,預計短期內券商再融資受限制延續。”
財達、南京證券再融資計劃有新進展
6月19日,財達證券公告稱,此前經股東大會通過的定增預案決議有效期滿自動失效。
財達證券于2022年12月發布定增預案,擬向控股股東唐鋼集團在內的不超過三十五名(含三十五名)的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0億元(含本數),扣除發行費用后擬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資本金。取得河北省國資委批復后,該預案又進行了兩次修訂。
2023年5月,財達證券稱,為響應證監會關于證券公司“必須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的倡導,對定增預案進行第二次修訂。
新版預案沒有調整募資總額,主要是對募資投向進行了調整。其中,將原本不超過15億元用于融資融券業務,不超過20億元用于證券自營業務,拆解為投向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私募股權業務和另類投資業務、信息技術和合規風控投入等多個方面。
不過,該定增預案于2023年6月20日經過股東大會通過后,一直沒有新進展。在19日的公告中,財達證券稱,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決議有效期滿自動失效。該事項不會對公司的正常經營活動造成重大影響。換言之,財達證券放棄了本次定增。
南京證券則修訂定增預案。南京證券的定增預案于2023年4月拋出,也是經過南京國資集團批復后,又對募資投向進行了調整。根據調整后的預案,南京證券擬向包括控股股東紫金集團在內的不超過35名(含35名)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0億元(含本數),扣除發行費用后擬全部用于補充公司資本金。
相對第一版,定增募資的投向更加明確細致,不再把重資本業務作為重點,而是將擬用于發展證券投資業務的不超過25億元,投向財富管理業務、資管業務、另類子和私募子公司、信息技術和合規風控投入等。此外,南京證券稱,將不超過5億元用于購買國債、地方政府債、企業債等證券,助力社會經濟增長,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發債“補血”或成券商融資趨勢
自2023年起,中金公司、華泰證券、華鑫股份(華鑫證券的控股公司)、中原證券、浙商證券和國聯證券已經暫停了他們的再融資計劃。這些公司的決策各有不同:中金公司的再融資計劃是由于其有效期自然結束而失效的,而中原證券則是主動撤銷了其定向增發的預案。
在2020年至2021年間,大約30家證券公司完成了資本補充,這些公司中有的選擇了配股、增發股票或發行可轉換債券等多種方式。這些再融資活動累計籌集的資金總額達到了約1973.27億元人民幣。
進入2022年,當年上半年券商的再融資活動依然保持了增長勢頭,但到了下半年,這一趨勢開始減緩。到了2023年初,監管機構明確表示,鼓勵證券公司專注于其核心業務,強化合規和風險控制意識,堅持穩健的經營策略,走一條資本節約和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并在資本市場上發揮好“守門人”的角色。自此之后,券商的再融資活動逐漸降溫。
2023年,僅有國海證券、粵開證券的再融資落地。但相比定增預案,最終募資金額均大幅縮水。前者從擬募資不超過人民幣85億元到實際募資31.92億元,后者從擬募資不超過150億元到實際募資3.24億元。
申萬宏源非銀分析師羅鉆輝表示,“相較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國際一流金融集團,成為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對于目前的國內券商而言仍有距離。參考高盛曾通過收購擴張規模、拓寬業務版圖和區域布局,在股權融資受限情況下,下階段兼并同業將成為大型券商提升業務規模可選路徑之一。”
華北一中型券商非銀首席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股價的下跌和公司財務表現的疲軟,加上股權融資市場的緊縮,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證券公司在進行新一輪融資時遭遇了冷淡的市場反應。同時,監管機構鼓勵證券公司專注于核心業務,并采取資本節約型的發展策略,政策方向的調整也促使證券公司在再融資時更加謹慎。”
他認為,隨著整個行業在再融資方面的態度變得更加謹慎,證券公司的資本擴張步伐有所放緩,這迫使它們加快轉型的步伐,通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優化現有資產配置來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益。
“券商資金需求仍旺盛,發債‘補血’成為大趨勢。通過‘借新還舊’,券商可以延長債務期限,避免短期償債壓力,從而有更多的資金用于其他投資或運營活動。此外,當前票面利率較低,發債成本不高,在此背景下,券商發債‘補血’積極性更強。然而發債雖然可以緩解短期資金壓力,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才是最終歸宿。”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
田利輝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券商大規模發債 " 補血 "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有其合理性,但也需要注意發債成本、債務規模、債務結構以及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合理的策略規劃和風險控制,券商可以更好地應對資本金不足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