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售商業財經 羅文彬
編輯|呂鑫燚
星巴克在給自己找“解藥”了。
近日,星巴克在蘇州仁恒倉街開出全國第三家“非遺店”。與北京、上海非遺店側重展示某地域非遺技藝文化不同的是,該店首次將全國各地的非遺技藝和蘇州本地的非遺文化碰撞。
“非遺店”可視為,星巴克夯實品牌調性,想坐穩“高端咖啡品牌”的新動作。這條路徑的核心是,星巴克放大“第三空間”概念,在原本社交、商務場景中延伸至文化或情緒場景,為自己貼上更多標簽。
用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的發言來總結,這是“咖啡創造人文聯結”的新體驗。
然而,推進“非遺店”的星巴克,只是表面上的“歲月靜好”。尤其在價格戰席卷國內咖啡賽道的當下,“強如星巴克”,也不得不低下頭顱,重新審視低價帶來的沖擊。
根據星巴克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星巴克中國市場門店數從去年同期的6243家增長至7093家,但收入卻從7.638億美元下降至7.058億美元。
價格戰的戰火,已經實打實燒到了星巴克身上,盡管霍華德·舒爾茨表示不會進行價格戰,并強調星巴克不畏懼競爭,但從動作來看,星巴克上演了“打臉”操作:明面上不降價,通過活動變相降價,即以限時優惠券的形式出現,部分產品的單杯優惠價格下探至20元區間內,中杯星冰樂最低為13.9元。
一邊是高調的文化定位,一邊是變相加入價格戰,星巴克似乎走上了一條既要高調調性又要低價增長的“既要還要”之路。
深一步分析,星巴克頻頻出招的背后,是其在中國市場“順風順水”多年后,行業地位已經受到沖擊的現狀。新動作雖是星巴克吃下的“解藥”,但藥效如何,還需看星巴克后續出招。
01 業績競爭與市場壓力的雙重焦慮
入華25年的星巴克,迎來最焦慮的時刻。
自2024財年起,星巴克便已顯疲態,甚至多次下調業績增長預期。2024財年Q1,星巴克營收為94.25億美元,同比增長約8.2%;凈利潤10.24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0%,均略低于市場預期。
2024財年Q2營收為85.6億美元,同比下滑1.84%;凈利潤為7.7億美元,同比下滑14.96%。全球門店銷售額下降4%,其中,美國下降3%,中國暴跌11%。
圖源:百度股市通
Q2財報公布當天,星巴克股價暴跌,市值蒸發了159.15億美元(約1150億元人民幣),是2020年3月后最大跌幅。
“賣不動了”是當下星巴克在國內市場的業績縮影,其核心原因指向了來勢洶洶的“瑞幸們”。
當下,瑞幸、庫迪等本土品牌,高舉低價旗幟,重寫行業規則。通過頻繁的促銷活動和爆款思維,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捕獲了大批消費者的心。如今,“不是星巴克買不起,而是9.9元更有性價比”已成為頗具調侃意味的口頭語。
在價格側的優勢,讓瑞幸具備了和星巴克“掰手腕”的實力。財報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瑞幸營收62.781億元,同比增長41.5%,其營收增速和星巴克高下立判,可以預見的是,這場低價戰火仍在蔓延,星巴克還將飽受市場沖擊。
除了價格戰外,星巴克一直以“第三空間”為核心概念的品牌定位,也正面臨后來者的競爭。
一方面,同樣以“大店”為核心的Tims天好咖啡,正加速在國內市場的拓張腳步,憑借“咖啡+暖食”的差異化定位,Tims天好咖啡已經擁有一批忠實消費者;另一方面,以M stand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同樣主打“大店”概念,以工業風裝修入局,疊加聯名活動,更貼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更何況,從整個行業來看,新茶飲賽道熱度的持續高漲,正蠶食著咖啡賽道的市場份額。新茶飲品牌,一邊跨界出咖啡產品,一邊又不斷憑借爆款和營銷“拴住”消費者,進一步削弱咖啡市場的“出杯量”。
可見,無論是價格力還是品牌定位,抑或是整個賽道,星巴克正面臨著來自各方甚至是跨界選手的多維度競爭。重重壓力下,業績下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這位咖啡行業的領軍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點。
02 看似沖突,實則并行
為了破局,星巴克下了兩步棋:一是在保證品牌價格區間的同時,以“軟折扣”的形式下探價格;二是發揮“第三空間”價值,融入文化理念,提升品牌整體調性。
星巴克中國董事長、CEO王靜瑛曾表示,星巴克為提升消費者購買頻次,推出了個性化優惠促銷活動。
據「零售商業財經」觀察,目前星巴克推出了多梯隊的優惠活動:“隨心配”兩杯咖啡39.9元、專星送中滿60元減10元的優惠券、“i人得意神卡”中立減15.6元燕麥拿鐵+牛乳布丁套餐等,還和美團外賣“神搶手”合作,推出多個雙杯特價套餐。
圖源:美團外賣APP
一系列動作后,星巴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全場景的覆蓋優惠活動。“軟折扣”的方式十分靈活,既不損害星巴克原有價格定位,還能參與價格戰,掌握主動權。
空間側,以星巴克位于蘇州的仁恒倉街非遺概念店為例,其設計靈感來源于“游園·尋夢”,通過現代簡約的空間設計,重構了蘇式園林建筑的精髓。星巴克通過非遺展桌和手工藝品展示,為顧客帶來了新式體驗,滿足了消費者對個性化、品質化服務和情感化消費的需求。
實際上,近幾年星巴克一直動作頻頻,不斷探索新“第三空間”概念。
前不久,星巴克還開出“工作室”,通過與本地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空間,滿足消費者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此外,還有星巴克手語店、“最綠”(環保)星巴克、星巴克游艇店等。
“第三空間”是星巴克的品牌基因,當星巴克吹響“破局”號角時,“第三空間”的拓展與創新,自然成為其差異化競爭的著力點。
只不過星巴克的動作十分“割裂”,在調性和價格的天平兩端,它都想分得一杯羹,而這背后價值邏輯并不難理解——以消費者為中心。
過去的星巴克,更注重品牌力的建設,在國內市場持續講好“星巴克高端咖啡”的故事。這一點從星巴克在國內多地開設“甄選店”中也能看出。而如今“既要又要”的星巴克,則調轉方向,從消費者視角出發,提供消費者心中“更理想化”的咖啡店。
通過優惠活動,滿足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的追求;通過“非遺店”等新店型,滿足消費者對情緒購物的需求。
03 更大的危機正在襲來
熱火朝天的價格戰,于星巴克而言,受到的只是短暫的經營動蕩。畢竟,這家成立幾十年的咖啡巨頭,已經歷經數次經營動蕩期,星巴克有望穿越價格戰的戰火。
目前,在中國市場星巴克最大的危機在于:不懂中國市場。這才是隱藏在星巴克未來發展的“地雷”。
首先,星巴克正面臨輿論場的危機。
今年五月,有消費者爆料,陜西西安一家星巴克員工對坐下不久但未消費的男子進行勸離。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消費者稱星巴克開始實行“消費入座”。“如果只是干坐著店員會通過反復詢問需要點單嗎”,以此言語,側面推進消費入座。此外,部分消費者還遇到星巴克門店“封插座”,進一步阻礙消費者長時間在門店久坐。
據經視直播報道,星巴克官方客服回應稱,星巴克的確有“消費入座”一事,如果不消費會被店員禮貌勸離,但星巴克不會強制顧客消費。
在處理這次輿論危機時,星巴克仍舊保持“冷冰冰”的態度,缺乏品牌和消費者溝通時的溫度,也并沒有公布下一步解決方案。當下,國內咖啡或茶飲品牌在處理輿論危機時,無論是響應速度,還是解決態度,都遙遙領先于星巴克。
換言之,若星巴克在輿論場上無法“放下身段”,其多年來建設的品牌力,恐怕會面臨坍塌之勢。
產品側,星巴克正面臨上新速度慢于同行,且摸不透“中國胃”的窘境。
今年第二財季,星巴克中國共推出27款新品,平均每周推出約2款新品。根據天風證券數據,2021-2022年,星巴克中國全年上新39、44款產品。
相比之下,瑞幸咖啡2020-2022年全年分別推出77款、113款、108款全新現制飲品。在數量上遠超于星巴克。
除了“量”外,星巴克新品的“質”也略遜一籌。過去三年,瑞幸創造了多個爆款,生椰拿鐵、醬香拿鐵等,其中生椰拿鐵銷量破億。此外,瑞幸和庫迪以及其他咖啡品牌,已經開創出一條更適合中國消費者的“茶咖”品類,其中不乏多個爆款單品。
但星巴克已經很多年沒有推出一款“現象級”的產品了。產品力不再強勢,說明星巴克對消費偏好洞察不足,以及對市場變化反應速度的遲緩。
最后,是星巴克在營銷維度的“掉隊”。
卷“聯名”,已經成為咖啡賽道競爭的“標配”。從影視劇IP到動漫IP再到游戲IP,各家咖啡品牌都致力于,以營銷為抓手,提升品牌影響力、擴大消費圈層。
圖源:小紅書
星巴克雖然積極加入了“聯名戰”中,但近幾次活動反響平平。尤其是和騰訊QQ的聯名,一經推出后,就被消費者吐槽陰陽怪氣,吐槽聲甚至一度蓋過了聯名的熱度。
價格、品牌、產品、營銷,星巴克在多個維度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國內同行。而這幾點,則恰好是一家企業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
頻頻失利的星巴克,想要破局,若動作只停留在“非遺店”、“變相降價”等經營層面還遠遠不夠。想要在中國市場繼續講好咖啡故事,星巴克應該重新認識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