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十多年來,CAR-T療法一直是腫瘤學界的寵兒,尤其在治療血癌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目前,CAR-T療法主要針對的是血液腫瘤中的B細胞腫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B細胞在腫瘤學中是治療的目標,但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紅斑狼瘡,B細胞也可能變得異常活躍并攻擊身體自身的組織。
因此,CAR-T療法在腫瘤學和免疫學之間的轉換是合理的,并且市場對此也有所預期。
過去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CAR-T療法在自免領域也顯示出潛力。核心在于,在一些早期探索中,CAR-T療法在自免領域的安全性和療效得到了兼顧。
當然,這些仍然是早期的探索。對于創新藥來說,從發現潛在可能性到成為成熟的治療方法通常需要很長時間。這個過程中,往往需要不斷地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
而隨著在自免領域的探索不斷深入,人們發現,CAR-T療法需要面對一個關鍵的挑戰:復發問題。
日前,因為1例患者復發,自免CAR-T新貴Kyverna的股價,在短短兩個交易日內腰斬。
一次復發,足以撼動市場信心。這也暴露了CAR-T療法在自免征途中,必須跨越重重深壑。
01 過往的焦點
過去幾年,CAR-T療法在自免領域呈現逐步升溫的狀態。不僅是因為治療的可能性,更在于其安全性表現,或許相比治療腫瘤更加可控。
有醫學人士認為,在癌癥治療中,由于腫瘤細胞的大量存在,CAR-T細胞與腫瘤細胞的結合程度較高,這可能導致了更強烈的免疫反應和更多的細胞因子釋放。
相比之下,在自免疾病中,由于B細胞的病理性負擔相對較低,CAR-T細胞的一次性結合水平也相應較低,這可能減少了細胞因子的釋放量,從而降低了嚴重副作用的風險。
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都展現了極為積極的治療效果,以及可控的安全性,似乎也讓CAR-T療法向著攻克自免這一目標,不斷前進。
例如,今年2月份,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CD19 CAR-T療法在自免領域,擁有極高的潛力。
該研究招募了三類患者群體,分別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發性炎癥性肌炎和系統性硬化癥的患者。
上述患者患有嚴重和進展的疾病,并且對至少兩種不同的免疫調節劑具有耐藥性。因此,CAR-T療法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沒有辦法的新嘗試。
經過治療后,所有患者體內的自身抗體消失,且完全停止包括糖皮質激素在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藥物的治療。這意味著,CAR-T療法在這些患者身上的效果,不僅深入且持久。
除了療效,CAR-T療法的安全性表現同樣非常突出,只有輕微的毒性。具體來說,11例患者發生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其中10例為1級,1例為2級。只有1例患者出現嚴重的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但是在停止舍曲林、普瑞巴林和多沙唑嗪治療并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消退。
也正因此,該項研究被稱之為“標志性的發現”。正是這些標志性的研究,讓CAR-T療法在自免領域的市場預期逐步升溫。
Kyverna也于今年2月,頂著自免CAR-T第一股的光環,成功登陸納斯達克,IPO當天暴漲36%。
只是,如同任何一款新藥的研發一樣,CAR-T療法的自免征程,也不可能一帆風順。
02 一個新的問題
如今,Kyverna股價的暴跌可能預示著一個新的問題的出現。
引發Kyverna股價動蕩的原因是,其在2024年EULAR歐洲風濕病大會上公布的50名受試者的中期數據。
從結果來看,該臨床試驗在安全性方面表現不錯。在30名患者中,雖然有25例出現了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和3例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ICANS),但所有這些都被歸類為低嚴重程度。
如下圖所示,KYV-101的整體安全性數據顯著優于腫瘤治療中的臨床數據。這可能進一步證實了,與腫瘤學中CAR-T療法相關的典型安全問題在自免患者中并不常見。
從療效方面來看,整體表現也并不差。例如,在7名接受KYV-101治療狼瘡性腎炎的患者中,有6名患者在治療后長達7個月的最近隨訪中仍然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一些患者逐漸減少了低劑量皮質類固醇的使用。
然而,一名患者的復發結果卻成為這次臨床試驗的bug:該患者在最初能夠停用免疫抑制劑,但疾病在五個月后復發,此時她不得不恢復使用免疫抑制劑和皮質類固醇。
這名患者是自身免疫性CAR-T療法報告的第二例復發病例,另一例由概念驗證CAR-T治療紅斑狼瘡可行性的Georg Schett博士在研究中發現。
相繼出現的短期內復發無疑會引發市場的擔憂。畢竟,在市場的預期中,CAR-T治療的最大優點是其有效性和持久性。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CAR-T療法在自身免疫領域的商業價值才會足夠高,尤其是考慮到該療法的價格不菲。
但目前,患者停藥后復發時間過短的問題,與療法成本過高的現實相碰撞,無疑打破了市場此前的預期濾鏡。
03 真相究竟如何?
雖然目前僅出現了2例復發患者的情況,并不能就此全盤否定CAR-T療法在自免領域的巨大潛力。但是,這一現象無疑凸顯了藥企當前面臨的挑戰,即需要找到解決復發問題的有效策略。
針對復發患者的情況,Kyverna的首席醫療官James Chung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患者的復發性疾病可能與她只接受了5000萬個細胞治療有關,這僅是原定1億個細胞目標劑量的一半。特別是在體重指數較高的患者中,這個劑量可能不足以產生持久的療效。
盡管這一猜測尚未得到驗證,但卻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研究方向。畢竟,創新藥的研發本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迭代過程。
正如James Chung所說,“我們從這樣的患者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也反映了創新藥研發需要不斷摸索前進,甚至在失敗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也正因此,即使面臨種種挑戰,Kyverna和其他藥企也將繼續在自免領域進行深入探索,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國內藥企有望成為持續的創新力量。
目前,包括馴鹿生物、百暨基因、藥明巨諾、合源生物等在內的CAR-T療法企業,都已經在自身免疫疾病的適應癥上進行了布局。無論是在布局的數量還是研發進度上,國內藥企都顯示出全球領先的潛力。
期待在這一探索過程中,國內藥企能夠持續攻克難題,不僅推動CAR-T療法在自身免疫疾病領域的應用,也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