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CY
最近大家在看劉亦菲的新劇《玫瑰的故事》,究竟是在看女主角黃亦玫,還是借著黃亦玫欣賞劉亦菲的顏值,恐怕見仁見智。
劇中,由劉亦菲飾演的黃亦玫是一個出身書香世家,貌若天仙、備受寵愛的大小姐。
黃亦玫所在之處,路人皆行注目禮。小男生在樓下蹲點送花送禮物都是家常便飯,甚至有即將結婚的男人為她悔婚。
播出之后,網友們紛紛評價,黃亦玫長著劉亦菲的臉,劇情瞬間就合理了。不論觀眾追不追劉亦菲,客觀上都不得不承認,劉亦菲和美女賽道有著超高的適配度。
在賽道之說出現之后,各個演員們分別被網友歸進了不同的賽道,某演員擠進某賽道、某演員開辟小眾賽道成為網友們的談資。
目前市面上有什么賽道類型?賽道之說是天選還是人為?市面上的一眾賽道,本質上是“閃光燈效應”的產物嗎?娛樂資本論研究了市面上熱門的賽道類型,總結出賽道分化背后的邏輯。
01 五花八門的賽道,TA在哪一條?
在美女賽道上,劉亦菲靠客觀優勢一騎絕塵。
一般而言,愛情劇的女主角都會被設計為或是傻白甜、或是倔強堅韌型的女性角色,以便觀眾更好的代入。畢竟在現實生活中,默默努力的人是多數,鋒芒畢露的人是少數。
然而,《玫瑰的故事》卻一反常態,設計了一個鋒芒畢露、魅力四射的女主角。
觀眾并沒有因為這個充滿傳奇性的角色距離自己生活太遠而給予負面評價,相反,大家“舔顏”舔得樂在其中。
有網友表示,別人以為她看《玫瑰的故事》是在代入劉亦菲,享受被眾多男生追求的感覺。實際上,她代入的是劉亦菲的追求者,看到劉亦菲和男性角色親吻就想把他們拉開。
能讓觀眾有這樣不同尋常的觀劇體驗,劉亦菲可以說是在“美女賽道”上做到極致了。
在《夢華錄》上映時,也出現了許多圍繞主角顏值展開的評價。有人為《夢華錄》打上“古裝顏值天花板”的標簽,感慨在偶像劇審美降級的大背景下,終于吃上好的了。
總而言之,在美女大類賽道上,競品十分稀缺,劉亦菲是為數不多能被多數觀眾認可的選手。
而在這一大類下,還有細分的甜妹賽道、小白花賽道、明艷大美女賽道等等。在這些細分賽道上,參賽選手眾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暫時還沒有哪個人是公認的賽道天花板。
來到男演員這邊,當下有一條有趣的賽道,叫做“窩囊廢賽道”。網友甚至對“窩囊廢”的類型進行了細致的劃分,比如雷佳音屬于經典窩囊廢專業戶,郭京飛屬于發瘋式窩囊廢,白客屬于人夫感窩囊廢。
甚至,胡歌因在最近上映的電影《走走停停》中飾演了一個“脆皮”北漂打工人吳迪,被網友納入“新晉脆皮窩囊廢”賽道。
以年齡進行縱向劃分,這一賽道還囊括了以彭昱暢為代表的少年窩囊廢賽道,以及以倪大紅為代表的老年心機作妖窩囊廢賽道。
劃分形式之多,令人震驚于當代網友野馬脫韁般的想象力。
當然,“窩囊廢”只是一個調侃,本質上這指的是一類在生活重壓之下苦苦掙扎的普通人角色。網友之所以有眾多調侃,也是因為這樣扎根生活的“草根式”角色,引起了大家廣泛的共鳴。
此外,網友熱議的還有“管培生賽道”“背德文學賽道”、“鄉村振興賽道”、“當兵賽道”等等。
演員周雨彤飾演過多個職場女性角色,如總裁特助梁友安、銷售部莊潔、市場部喬夕辰等,被網友調侃稱在各個行業都輪轉了一圈,開辟了內娛的“管培生賽道”。
由于飾演“打工人”過于貼臉,渾身散發著“班味”,現在周雨彤在劇中一亮相,大家就默認這是個職場獨立女性角色了。
但是,在早期作品中,周雨彤也扮演過《尋找前世之旅》中葉隱這類搞怪逗趣的少女角色。可見演員的賽道類型不是從一出道就定型的,而是在眾多作品的積累中,觀眾對其中一些角色有突出的印象,于是逐漸把演員歸于這些角色所在的類型。
在《墨雨云間》上映后,網友把飾演肅國公蕭蘅的王星越放到了“背德賽道”,王星越在《墨雨云間》、《寧安如夢》、《為有暗香來》、《周生如故》等作品中飾演的角色都難以逃脫“愛上人妻”的命運。
對于“鄉村振興賽道”、“當兵賽道”,在《春色寄情人》播出后,網友銳評出金句:“留給黃景瑜的兵種不多了,但留給李現的小鎮還有很多。”
02 賽道分化原因:天選還是人為?
在很大程度上,所謂的“賽道”都是人為干預的產物。除了觀眾的直觀觀感之外,一條賽道的誕生背后還隱藏著選角邏輯和營銷邏輯。同時,這也是藝人團隊利用了觀眾心理上的“閃光燈效應”,有意引導的結果。
從選角邏輯的角度看,制片人往往愿意選擇曾出演過類似角色的演員。而當一個演員反復出演形象類似的角色之后,制片人便會形成固定的印象,把演員歸入這類角色的賽道。這是一種經驗論的做法,可以在實操層面降低選角風險,盡可能確保選到的演員對角色的演繹是能過及格線的。
除了有相似表演經驗的演員之外,制片人還愿意選擇自身氣質與角色氣質相似的演員。
當演員氣質和角色氣質貼合的時候,角色能夠綻放出更大的魅力。因此,無論是從市場風險保障的角度,或是從提升作品完成度的角度,制片人都會傾向選擇自身氣質與角色氣質相似的演員。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是一種降低認知成本的行為。簡單而言,認知成本就是觀眾理解劇集時需要付出多少注意力。認知成本越高,觀眾理解劇集時就會感到越困難。
如果要塑造一個“人夫感”角色,卻選擇有“渣男氣質”的演員,片方就要花費很多筆墨去說服觀眾,這個角色是一個好男人,不是一個渣男。而對于觀眾來說,觀眾需要置換先前在腦子里留存的刻板印象,去重新接受一個人物形象。
如此一來,本是放松的觀劇過程便變得費腦子了。雖然不排除“燒腦愛好者”的存在,但降低娛樂性所面臨的風險就是觀眾的流失。
對于演員來說,制片人的選角定勢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特定類型的角色能夠把演員身上的優點發揚光大,出演相似的角色對演員來說也是一種保險的選擇,能夠避免在不適合自己的角色中“水土不服”。
但另一方面,長期飾演相似角色會讓演員在制片人心中定型,把演員限制在某一賽道之中。當演員想做出突破性的轉型,制片人擔憂的恐怕是觀眾會不會出戲的問題。例如一個演員如果長期演搞笑類角色,當其轉入嚴肅正劇時,能否讓觀眾信服、不發笑,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從營銷邏輯看,賽道之說作用于藝人宣傳,通過放大藝人的某一形象特點,奪得觀眾注意力中的一席之地。
一些演員熱度處于腰部階段,藝人團隊就會通過加重賽道的營銷,來提高觀眾對演員的認知度。當演員身上有某種特質被觀眾記住時,他/她的知名度也隨之打開。
比如在《三十而已》中飾演“綠茶女”林有有的演員張月,在沒有其他角色出圈的時候,其團隊通過營銷“綠茶女”形象,從而保持在觀眾視野中的熱度。
這一營銷手法本質上是對“閃光燈效應”的運用。
閃光燈效應指的是個人對令人震撼的事件容易留下深刻而準確的記憶。有些演員被貼上特定的角色標簽,但其實在出圈角色之前,演員還演繹過各種各樣的角色。只不過,在觀眾的注意力導向下,演員和出圈角色被深度捆綁了。
因飾演渣男許幻山而出圈的李澤鋒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渣男之外,李澤鋒還演過《十年一品溫如言》中默默守候女主的“深情男二”顧飛白、《鬢邊不是海棠紅》中有情有義的杜七。但是,在許幻山這一角色的閃光燈式光芒下,觀眾看到李澤鋒的臉,第一反應就是“渣男”。
藝人團隊通過利用觀眾這一心理,通過設計宣傳話術等方式把藝人與特定關鍵詞關聯,充分制造藝人形象的“閃光”,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實現藝人知名度的提升。
但是,演員背負著塑造角色的任務,賽道營銷只能解暫時之渴,并非長久之計。如何長久地在觀眾心里留下印象,靠的還是演員的硬實力。
在藝能水平過硬的情況下,演員從一條賽道轉入另一條賽道,仍然能產出優質作品。
例如趙麗穎早期多以甜美形象示人,《杉杉來了》中薛杉杉的“傻白甜”形象深入人心。但是,趙麗穎并沒有因其外貌特點而選擇單一的戲路。在《風吹半夏》中,趙麗穎塑造出了成熟、果敢的女企業家形象。
總而言之,賽道之說不僅僅是有娛樂價值,在項目運作上亦有商業價值。對演員氣質進行類型劃分,無疑有助于片方選角,亦有利于演員選本。但也需要注意,如果過分依賴賽道可能會導致類型僵化。
說到底,賽道應該是一個幫助劇集成型、演員成長的東西,而不是束縛他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