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道商學苑
01 跨界、直銷的得與失
4月27日,丁雄軍從茅臺一號位上撤了下來。
茅臺換帥,本就震驚行業。再加上,丁雄軍的離去確實有些突然。
去職這一天,茅臺正緊鑼密鼓的籌備2023業績說明會。這一年,茅臺首次在營收與總利潤上突破雙千億大關。
2天前,丁雄軍還率領團隊下沉到制酒一車間和制酒二十九車間,大抓基層治理與素質提升工作.......怎么看,丁雄軍都沒有去職的意思。
但這份意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自李保芳卸任后,短短4年茅臺便三度換帥:從高衛東到丁雄軍,再到如今的張德芹。
丁雄軍是近年茅臺一號位上任期較長的一個。2年零8個月不算太長,但對一個變革者來說,足以改變很多東西。
上任第一年(2021年8月上任),茅臺便突破千億營收。業績之外,丁雄軍更是基于產品、渠道,對茅臺營銷體系進行了手術刀般式的變革。
在產品端,茅臺依托跨界聯名跑馬圈地、大做增量。白酒之外,茅臺宴、茅臺冰淇淋、酒心巧克力,每一款產品都足夠出圈兒。
“醬香拿鐵”更是火爆的一塌糊涂,上市首日銷額過億,一堆店鋪賣到斷貨。
在渠道上,丁雄軍大刀闊斧的對茅臺舊營銷體系動刀,力推直銷渠道。
根據財報測算,2020年茅臺直銷渠道營收占比約為14%。丁雄軍上任第一年,茅臺直銷渠道營收占比升至22%,2023年這一比例提升至45%。
控制經銷商規模、做大直銷并不是丁雄軍的首創。細究,這算是茅臺的一項長期工程。
2018年經銷商大會時,時任茅臺董事長的李保芳便表示經銷商渠道配額保持1.7萬噸、不再增量。
也是在2018年,茅臺開始有計劃的大規模裁撤經銷商數量。當年茅臺國內經銷商被取締400多家,年底被壓縮至2987家。2019年,這一數字進一步降至2377家。
近三年,茅臺經銷商控制在2100家以內,經銷商渠道帶來的營收則穩定在800億上下。
丁雄軍將增量一股腦,賞給了“親兒子”直銷渠道。
2022年5月19日,丁雄軍一手打造的“i茅臺”正式上線。如今i茅用戶已經超過6500萬,日活量達到700萬。剛剛過去的2023年,i茅臺銷售收入達到223億元,同比增長80%以上,占全部營收比例接近15%。
業內預測,受i茅臺加持,2024年茅臺直銷營收占比或將首次超越經銷商渠道,達到50%以上。
毫不夸張的說,丁雄軍是迄今茅臺在直銷領域,最有建樹的一名董事長。層出不窮的營銷手段,從20%到近50%的營收占比,茅臺直銷渠道在丁雄軍手里從量變到質變。
02 渠道萎縮,黃牛“起義”
正當外界希冀茅臺直銷更進一步時,丁雄軍卻離開了。
有人說,丁雄軍動了經銷商的奶酪。但個結論并不能下的如此武斷,或者說還要細究。
從絕對量上看,丁雄軍主政的3年,茅臺國內經銷商數量已然十分穩定。2021至2023年,茅臺經銷商分別為2089家、2084家以及2080家。相對穩定的還有經銷商渠道帶來的營收,近三年分別約為820億元、740億元以及800億元。
換言之,丁雄軍對經銷商更多的是維系控制,而非一味打壓。
但直銷的崛起,還是對茅臺營銷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直銷不僅實現了渠道利潤再分配,還將最關鍵的定價權掌控在自己手中。
這就不得不提茅臺的兩條營銷渠道。一條是批發代理線:廠商先把酒賣給銷售子公司,再由它們以大于等于“出廠價”賣給一級經銷商,后者再層層加碼賣給次級代理,最后是黃牛、煙酒店。
另一條是直銷線:由廠商/銷售公司直接供貨直銷平臺,后者直面消費終端。
舉個例子,2023年11月之前幾年,茅臺出廠價長期維持在969元。但通過層層經銷商加價、黃牛倒騰后,消費者拿到手的飛天茅臺普遍在2600元以上。遠高于1499元建議零售價,才引得那么多用戶競“折腰”。
簡單估算,在這場利益分配中,茅臺自己賺了一半,剩下一半則被各級經銷商、代理、黃牛以及終端煙酒店瓜分。
在很長一段時間,由于下游銷售端被經銷商掌控,即便強如茅臺也難免“受制于人”,更無法吃透整個鏈上利潤。
如今隨著直銷渠道崛起,茅臺便可更多的直面消費者。這不僅可以持續增厚茅臺業績,還讓其握有了更強的定價權。
但問題也顯而易見,矛盾也隨之而來。當茅臺提升出廠價,終端消費者又無力為加價買單時,擠壓的一定是渠道的利潤空間。這便是茅臺銷售學中“擠出效應”。
2023年11月1日,丁雄軍一舉將飛天、五星茅出廠價由969元提升至1169元,經銷渠道拿貨成本一下子提高了200元。
但受制于消費疲軟,本輪提價并未傳導到市場終端。最直觀的表現是,此后53度的飛天茅臺批發價屢創新低。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3個月,飛天茅臺批發參考價從原箱2980元/瓶跌到2715元/瓶,散飛則從2705元/瓶跌至2445元/瓶。
出廠價上升,終端批發價下降,整個經銷商渠道不得不為此買單。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茅臺批價殺跌之際,618電商新規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顆稻草。
最先遭殃的是黃牛。
往年,受發貨時間驅使,終端商家會在大促前備貨,繼而拉高了價格。今年,電商明確大幅拉長了出貨時間,渠道沒了備貨動力,價格得以愈發下行。
按照行業人士估算,2500元的茅臺便是黃牛們的盈虧平衡線。顯然,如今茅臺的價格洞穿了黃牛的底線。
驚慌失措黃牛,開始低價傾銷,并不再囤貨。藍鯨調查顯示,一些黃牛不再收貨了。“即便收價不高,2300元左右,幾乎天天跌,再跌下去都砸手里了。”
殺瘋了的黃牛,開始集體“起義”。
他們號召在電商買了茅臺的買家,都要開個人發票(不開就索賠)。據證券時報消息,近日有幾萬黃牛在酒品行申請開票。用黃牛的話說“讓電商砸黃牛的碗,那我們就砸他們的鍋”。
黃牛只是茅臺銷售渠道中一個較小部分,比黃牛盤子大的多的是經銷商。
一些壓力大的經銷商,也開始拋售庫存回籠資金,這進一步拉低了茅臺酒的批價。
03 修正糾錯,新帥維穩經銷商
與渠道相比,茅臺還在穩坐釣魚臺。
據財聯社從貴州茅臺獲悉,針對市場批價持續下跌,公司稱會“實時關注”,近期銷售情況正常。
茅臺緣何不急?一者它是最末端的承壓方,二者動輒近半的直銷額為它帶來了更強的信心與話語權。
但茅臺并非高枕無憂。直銷提升與渠道利潤收窄,很可能會引發茅臺傳統渠道的消極抵制。甚至于,經銷商攜高凈值私域流量資源改換門庭,也未嘗不可。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經銷商都是茅臺的渠道根基。即便是今天,也能占到茅臺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只是,丁雄軍任內對經銷商更加強勢,更加強調“大集團一盤棋,供應鏈一條心”。經銷商們背上了很多系列酒指標,若完不成,還可能會被扣掉飛天份額。
這場事關酒廠與經銷商之間的利益再博弈,如今擺到了張德芹面前。
5月29日下午,茅臺2023年度股東大會在仁懷茅臺鎮召開。
面對1600多報名而來的股東,張德芹呼吁大家“攜手共同致力于茅臺的穩定、健康、可持續”。與丁雄軍的變革理念不同,穩定是張德芹的首要目標。
這份穩定承諾,在很大程度上是向渠道經銷商許下的。用張德芹的話說,“要讓經銷商一起承擔責任,要尊重他們盈利的模式。”
此前,張德芹在出席浙閩蘇三省經銷商座談會時也不止一次強調,“經銷商是茅臺的家人,茅臺將持續尊敬和愛護經銷商。”
如果說,張德芹是在有意緩和與經銷商的關系。那么對于此前茅臺聚焦年輕人大搞跨界那一套,張德芹更可能傾向于“修正”與“糾錯”。
在任職習酒期間,張德芹便有意控制產品矩陣擴張,以保全酒企的品牌力。而此前茅臺跨界試水“冰淇淋、巧克力、拿鐵”的舉動,無疑是對茅臺的一種品牌消耗。
創新會引來激變,保守能帶來穩定,后者更貼近張德芹的執政理念。
04 王者與定價權
很難說,變革的丁雄軍與求穩的張德芹,兩者誰對誰錯。
正如此前丁雄軍所強調的——“并非周期性問題,而是時代性問題”的巨變。
但無論如何,有一條,確保穩定的市價并將定價權掌控在自己手中,始終是茅臺的重中之重。往深了說,這不僅關乎“廠商”利益分配,更關乎茅臺王者之位是否穩固持久。
熟悉行業的讀者都知道,每一個白酒新王登基,都要拿下行業定價權。
1988至1993年,汾酒主要經濟指標曾連續6年全國第一。彼時汾老大的清香型白酒一度占全國白酒產量的30%。
但隨著國家逐步開放名酒價格,汾酒先漲價后降價,名酒之外更要做民酒的策略,讓它丟掉了老大之位。
自1989年之后10年,五糧液通過幾輪有效提價,不僅在高端市場打敗了汾酒,還逐漸掌控了價格的話語權。1994年至2012年19年中,五糧液有18年(08年除外)銷售收入位居行業榜首。
唯一的例外,發生在2008 年。那一年,茅臺將53度飛天茅臺出廠價定在439元,超過52度水晶五糧液1元。一路追著五糧液打的茅臺,當年營收短暫超越了五糧液。
2013年,五糧液提價失敗,渠道價格倒掛。剛剛在上年調價成功的茅臺,瞅準機會一舉在營收上反超五糧液,終獲第三代酒王、并持續至今。
53度飛茅與52普五近16年關鍵提價
從上圖不難看出,2008與2012年兩次提價,對茅臺反超五糧液至關重要。
2012年八項規定出臺,中國白酒行業的深度調整。為“限量保價”,茅臺要求53度飛天茅臺的零售價不低于1519元/瓶。2013年,為維護產品價格體系,茅臺對違反其最低限價令的3家經銷商做出處罰,由此還遭到政府部門的反壟斷調查,最終支付了2.47億元罰金。
冒著天價罰單,茅臺也要強化價格支撐力,足見價格力的重要性。
這些案例反復告訴我們,酒王不僅要在營收上做到最大,還要具備一個超強的能力:那便牢牢控制整個行業的定價權與話語權。本質上講,汾老大、五糧液、國酒茅臺三者更替,都是定價權的一次次洗牌與重塑。
從這個視角看,丁雄軍做大直營,將定價權與利潤掌握自己手中并沒有錯。但2023年底的那場提價,意外引發渠道價格波動、甚至倒掛、甚至黃牛起義,的確得不償失。
或許也是那次微妙提價,給供銷渠道埋下了矛盾的種子,預見了丁雄軍的后續結局。
如今,繼任者張德芹著手要做的,便是再次調動經銷商的積極性,共同維護茅臺的價格穩定。
價格無小事,不僅關乎崩了的股價,更關乎茅臺王者之位。
茅臺的價格保衛戰打響了,這是新帥張德芹的一次大考。
參考文章:
1《21世紀商業評論》2萬億茅臺新帥,要動手糾錯了
2《煮酒論品牌》龐文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