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財經
茅臺價格“跌爆了”。
據今日酒價數據,6月14日,53度飛天茅臺500ml散瓶價格已經跌到了2230元,年初的53度飛天茅臺散瓶單價是2800元。
經銷商們直言:“沒見茅臺這么跌過”。
茅臺下跌,不是張德芹的“鍋”。天眼查APP信息顯示,6月11日,茅臺剛剛完成法人變更。張德芹到任也不過才一個月。
二級市場上,貴州茅臺股價也從年初的1600元每股跌到如今的1500多元。自5月底丁雄軍卸任,張德芹新任茅臺掌門,茅臺股價持續跌了一個月。這里面的邏輯其實不復雜,整個白酒市場需求不足,白酒企業庫存高企,而茅臺也一直都是高溢價銷售。
行業整體變差的情況下,即便是茅臺要調整一波價格,只是,這波價格持續下跌還是有點出乎意料了。
不過,對于茅五這樣的高端白酒來說,價格調整永遠是階段性的。只要市場還認茅臺,那么就大可不必為茅臺庫存操心,稀缺品始終是稀缺品,今年茅臺賣不出去,5年后8年后還賣不出?說不定會賣得更好,而且溢價更高。
但茅臺降價這事兒,對行業來說其實是個警醒。
連茅臺都降價這么厲害,其他酒企的渠道價格管控還有沒有效?接下來沖高的目標還能不能完成?量價策略怎么調整?這些才是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茅臺降價,降的是市場預期
茅臺一降價,最先坐不住的肯定是黃牛。
市面上消息在傳,今年618期間在電商平臺掃貨的黃牛在大范圍“跑路”,原因無他,電商節期間,一些平臺的發貨周期拉長到20天,茅臺批價又天天跌,黃牛這波虧大發了。
有網友戲稱這波是“黃茅起義”。
說“起義”有點夸張,但黃牛本就是賺差價,現在差價的空間被批價下跌沖沒了,少則不賺多則賠錢,本來這就是個“二道販子”的生意,只是過去茅臺太堅挺,買到就是賺到,黃牛們也忘了“愿賭服輸”這個道理。
黃牛們破不破防其實不重要,茅臺價格不會一直降下去,但啥時候能漲上去?這事兒誰也不知道。
畢竟,行業的庫存問題太嚴重了。
這次茅臺降價的一個大背景,是白酒行業的庫存問題。據統計,2023年末,22家A股、港股白酒上市公司的存貨總額高達1558億元,其中貴州茅臺存貨余額超過464億元。
雖說對于高端白酒而言,存貨不等于滯銷,但行業的庫存問題一天不解決,對于中下游的白酒經銷商來說,終端銷售的很難有根本性的改善。
茅臺降價會影響茅臺銷售嗎?恐怕不會,本來就供應不足,動銷可能不比以往,但絕對不會賣不出去。
問題在于價格,問題在于市場預期。
可以這么說,對于白酒市場,只要茅臺終端價格挺得住,批價和售價之間能穩得住差價,降價不降價其實沒什么區別,股價也不會有太大波動,原因就在于市場對貴州茅臺營收利潤的確定性是有信心的。
也就是說,茅臺價格牽動著市場預期。
市場怕的不是茅臺降價,怕的是這么個庫存環境,消費這么疲軟,降下去的價格還能不能漲回來?
茅臺好賣的,基本就是飛天系列,消費降級,高端消費的持續低迷,很難支撐高端白酒市場的“量價齊升”。所以短期內,茅臺也會面臨一個“保量”還是“保價”的問題。
不過,茅臺降價,影響最大的還是下面的一眾酒企。
以前有人說,批價和售價差價越大,經銷商和酒企之間的緩沖就越多,這個緩沖其實不只是茅臺和經銷商之間,還有五瀘以及其他一眾想要沖高的酒企。其中道理在于,茅臺的稀缺性,給了下面一眾酒企的利潤空間。茅臺一漲價,市場行業一片歡呼。反之,茅臺一跌價,市場便是一片哀嚎。
所以,茅臺降價,慌的不是茅臺,而是一眾想要跨過高端門檻的白酒品牌,比如,洋河股份,再比如汾酒。
也許有人會問 ,為啥不是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因為五瀘的高端市場扎根比較穩,利潤空間相對來說比較厚,而且從市場端來看,五糧液、瀘州老窖不斷發力高端市場,也有壓縮飛天茅臺的增長空間。
而且大環境越不好,五瀘對茅臺的替代效應可能就越明顯。
直白點說,當寶馬、保時捷都開始大幅降價,高端消費市場的心態其實也在變化,非必要場景下,超高端的茅臺未必還是第一選擇。這其實反倒有點利好五糧液、瀘州老窖。
實際上,從目前來看,茅臺供應還在增加,價格也就還有往下調整的空間。對于茅臺來說,到6月底,上半年要做財報數據,肯定是需要在短期內放量,即便是飛天茅臺降價,也要保持一定的供應量增長。再加上這兩年社會上也有一些存量,降價促銷也是不得已。
茅臺的問題不在于降價,關鍵在于,持續降價之后茅臺還能不能保住奢侈品的屬性?短期來看沒什么問題,畢竟茅臺的品牌心智還是很牢的。
只是,市場上人們買茅臺跟買房子有一個相同的邏輯:追漲殺跌。如果持續的下跌,終端消費市場又沒能釋放出大量的需求來承接,那么,稀缺屬性是可能會稀釋的。
一旦茅臺的稀缺性受到影響,那么可能會改變現在茅臺的定價邏輯。
茅臺跌價了,其他酒企價格能不能守得住?
其實不管是漲價還是降價,茅臺終端動銷是不用懷疑的,市面上大多數觀點也認為,價格的下跌還是因為短期供需錯配。
從技術上講,茅臺供需錯配的問題引發的價格下跌是能夠通過控量來制止的。畢竟酒企才是強勢的一方,只要減少配貨,價格就一定能漲得上去。
其實不管茅臺怎么跌,所有茅臺品牌的產品,都沒有價格倒掛,經銷商依舊是賺得盆滿缽滿。畢竟,茅臺出廠價1169元/瓶,整箱每瓶價格還是在2500/瓶以上,也就是說,經銷商還是賺錢的。
可茅臺之外的其他酒企呢?價格倒掛沒倒掛?經銷商是掙錢還是賠錢?
也有人認為,茅臺價格跟五瀘、洋河、汾酒等差價過大,降價不會引發整體價格動蕩,更多的影響可能還是在于茅臺經銷商利潤變薄了。
這么說有一定的道理,不過要知道,在白酒行業,茅臺一直都有風向標意義。所以茅臺價格跌這么厲害,也會導致整個白酒市場信心受挫。
信心越受挫,存貨壓力也就越大,終端市場價格倒掛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對于那些存在價格倒掛壓力的品牌來說,經銷商不僅不賺錢,甚至可能會面臨賠錢的現實問題,特別是今年消費市場低迷,高庫存壓力下酒企的價格能不能守得住是個大問題。
從剛過去不久的端午節來看,往年端午節前是白酒銷售的一個小高峰,一些中高端白酒也會漲價,但現實情況卻啪啪打臉:一些專賣店的銷售額僅為去年同期的70%到80%,終端消費很不理想。這種情況下,酒企如果再想控量提價,就更不容易了。
“酒企不是不想控價,而是沒有那個能力繼續控價,這里面有庫存的原因,也有渠道的原因,過去白酒線上渠道一直做得不太好,而618電商平臺促銷使得酒企管控更難了。”有白酒經銷商表示。
從渠道的角度來看,茅臺如果想控價,其實也容易,比如官方出面,嚴格管制線上渠道,再就是提升出廠價到2500,把終端銷售價格再向上調整一個層級,然后控量。
總之,只要品牌力夠強,酒企能打的牌酒很多。
對于其他酒企業來說,茅臺的思路可以借鑒,但無法復制,能不能守得住價格,最終還是得看庫存壓力緊迫不緊迫。
經過2023年的去庫存之后,一些酒企業的庫存壓力其實緩解了不少。
數據顯示,2022年末古井貢成品酒庫存約3.8萬噸,23年末為3.4萬噸。瀘州老窖方面,成品酒庫存從5.4萬噸下降到4.3萬噸。水井坊成品酒庫存從3261千升下降到1918千升。
也就是說,這些成品酒庫存下降的酒企,可能有更多的空間來控量保價。
相對應的山西汾酒、今世緣、舍得等成品酒庫存還在上升的酒企來說,控量保價這件事兒可能會變得更難一些。
實際上,鑒于白酒行業主要的問題還是總體需求飽和甚至下降、供給端存量競爭內卷,酒企要保價,出海或許是個新的思路。
參考汽車、光伏產業,國內需求飽和了,到國外尋找增長也不失為一條出路,如今我們的軟實力越來越強,如果能把白酒文化、白酒消費帶到海外,培育一波海外需求,其實也是個解決庫存問題的辦法。
總之,價格問題,本質上是需求問題、庫存問題。市場消費不振,如何解決庫存問題,才是最根本的解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