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韓文靜
資本市場今日迎來了一家“AI制藥獨角獸”。
6月13日,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發行價5.28港元/股,開盤漲2%至5.39港元/股;截至當日午間收盤,每股漲12.31%至5.93港元,總市值202億。
據了解,晶泰科技是一家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公司,通過提高藥物研發的速度、規模、創新性和成功率,致力于實現藥物研發的行業革新。
在赴港上市之前,晶泰科技完成了Pre-A輪至D輪共8輪融資,吸引了騰訊、紅杉、中國人壽、谷歌等機構的目光,總融資金額超50億,成為資本市場上的“明星項目”。
三位麻省理工博士后捧出一個IPO
與國內許多AI公司不同,晶泰科技最初誕生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2014年末,溫書豪聯合馬健、賴力鵬瞄準了一個創新概念:在人工智能下的藥物研發。這三位聯合創始人均是MIT(麻省理工)博士后出身,也都具有物理學研究背景。
彼時,正值國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興起,于是2015年,溫書豪和團隊回到國內,將晶泰科技落地深圳。
眾所周知,傳統的新藥研發周期非常長,平均都在十年以上,而且主要依靠上千上萬次實驗的人工試錯,成本高,效率低。
晶泰科技定位于一家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賦能和機器人驅動的創新性研發平臺,能讓藥企在實驗之前進行藥物晶型預測,推算出哪種分子結構最為理想,以此縮短藥物研發時間。
在2016年,輝瑞舉辦的全球晶體結構預測盲測比賽中,晶泰科技以100%準確率斬獲冠軍,并在此后與輝瑞開始長達十年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當你的技術能說服行業龍頭買單時,轉機就來了。”溫書豪說道。在與輝瑞達成研發戰略合作后,晶泰科技開始將獲得驗證的底層算法向更廣泛的藥物研發領域遷移,逐步建立起一站式的AI藥物發現解決方案和流程。
除了輝瑞,晶泰科技還與強生、德國默克集團、正大天晴藥業、大熊制藥等世界領先的生物技術與制藥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晶泰科技的客戶留存率分別約為67.5%、51.4%及64.9%,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騰訊紅杉都投了
一直以來,晶泰科技都被譽為AI制藥領域的“融資王”。
此前,晶泰科技歷經8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50億元,投資者陣容豪華,囊括了騰訊、紅杉中國、軟銀愿景基金、谷歌等知名機構,此外還有國壽股權投資、中信證券投資、中信資本、海松資本、順為資本、方圓資本、Parkway基金、雅億資本、峰瑞資本、人人公司等機構。
早在2015年,騰訊成為晶泰科技的A輪融資投資人,當時投入數千萬元。2016年,溫書豪見到了騰訊的馬化騰,馬化騰直言:“當時項目報上來,沒有人看過,因為騰訊以前不投你們這種項目,但是你們做這個事情,是有社會效益的。”
此后,騰訊的追加投資更是水到渠成。2018年騰訊在晶泰科技的B輪融資中追加1500萬美元,2020年、2021年騰訊又數次加碼。
如此高的融資額以及豪華的投資團隊意味著,資本極為看好晶泰科技的發展前景,并期待能夠從它身上獲得超額回報。
在2021年7月完成D輪融資后,晶泰科技估值達到19.68億美元,已經達到行業領先規模。伴隨著晶泰科技成功上市,資本數年的陪跑終于開花結果。
招股書顯示,IPO前,晶泰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即溫書豪博士、馬健博士及賴力鵬博士,通過合計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13.45%的權益,其中,溫書豪博士持股為6.9%,通過QuantumPharm持股為9.26%,馬健博士持股為3.82%,賴力鵬博士持股為2.73%;
此外,騰訊持股為13.66%,為第一大外部機構股東;紅杉持股為8.25%,五源資本持股為7.95%,國壽成達持股為7.32%,人保健康養老基金持股為3.72%。
按照目前的市值來計算,騰訊的持股市值約為27.6億,紅杉的持股市值約為16.7億,三位創始人合計持股市值約為27.2億。
目前,晶泰科技業務主要包括藥物發現解決方案(提供橫跨藥物發現及研究全過程中不同模塊的解決方案)及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主要包括固態研發服務及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
招股書資料顯示,晶泰科技的兩項業務發展齊頭并進。2023年,藥物發現解決方案的收入占比為50.3%,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的收入占比為49.7%。
需要注意的是,AI制藥行業研發投入高,大部分公司難以實現商業化,晶泰科技也不例外。
這點從財務數據便可窺見,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分別為6279.9萬元、1.33億元、7996.7萬元;同期,虧損凈額則分別為21.37億元、14.39億元、19.06億元;經調整虧損分別為2.71億元、4.37億元、5.22億元,合計虧損12.3億元。
從招股書來看,研發投入高是晶泰科技虧損的主要原因。
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2.13億元、3.59億元、4.81億元,每一年的研發費用都遠超營業收入,分別占到同年收入的338.5%、269.2%及275.6%,占同年總經營開支的約52.4%、53.5%及49.8%。
此次IPO,晶泰科技擬將募集資金用于提升研發能力及解決方案提供能力;提升在國內外的商業化能力,用于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AI制藥賽道前景可期
英偉達CEO黃仁勛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AI 醫藥”是下一個“黃金賽道”的理念,這不僅給AI醫療領域添了一把火,更是給AI制藥行業賦予光環。
除了晶泰科技,國內還有一批AI制藥企業,如英汐智能、埃格林醫藥、劑泰醫藥、深勢科技、冰洲石生物等,其中,英矽智能在2024年3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在晶泰科技的招股書中,選取了10家人工智能發現藥物公司進行對比,其中,公司F融資金額為4.01億美元,與英矽智能此前的融資總額接近,可以推斷其大概率為英矽智能。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晶泰科技上市前的融資金額為7.32億美元,位居前列;此外,公司的技術能力比較全面,具有量子物理能力、濕實驗室能力、自動化實驗室能力,可對不公司F也同樣具備這些能力。
當下,AI藥物研發的商業模式,主要包括AI+SaaS、AI+CRO、AI+Biotech幾種。
英矽智能在定位上是明顯的生物科技公司特征,也就是“AI+Biotech”模式,公司有多個在研管線,目標是打造“First-in-Class(同類首創)”藥物,目前,英矽智能的核心產品ISM001-055是一種小分子候選藥物,主要通過抑制TRAF2和NCK相互作用蛋白激酶來治療纖維化相關適應癥。
而晶泰科技屬于“AI+CRO”模式,即通過技術服務外包的形式與下游共同推進管線并獲得服務收入,它與合作伙伴合作,完成特定的研發環節。不同于AI-Biotech的下場做藥,AI-CRO更聚焦于產業賦能。
但無論怎樣,AI將為生物醫藥帶來顛覆性變革已成業內共識。
中商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1年AI制藥企業投產獲取第一輪成效,中國AI制藥市場規模為1.63億元,2022年增長至約2.92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3年及2024年中國AI制藥市場規模將達到4.14億元和5.62億元。
隨著AI技術的發展,新藥研發賽道正在被推著一步步向前,有了英矽智能與晶泰科技等先例存在,相信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駛入“AI+制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