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觀二姐
突破消費分享、時尚美妝的平臺認知,學做菜、學穿搭、旅游攻略、婚禮發言.......小紅書儼然成為了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百科全書”,其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企業本身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好。
然而,事物皆有兩面性,小紅書的火熱也是如此??此埔黄佬老驑s背后,是不是也有一本“難念的經”呢?
“自恰”搜索:內容豐富性拓寬平臺流量池
當使用一個平臺能夠成為大眾生活習慣的一部分,那么其在商業價值以外一定是實現了足夠大的社會價值。
微信的社交功能如此,美團的本地生活如此,支付寶的金融服務也是如此,他們都具備相應的社會性。如今看來,小紅書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去演變。
作為以內容發家的平臺,在其他平臺還在卷于優質內容、卷于爭奪優質創作者或者網紅的時候,小紅書的平臺流量價值卻在不斷上漲。
從消費端來看,當今社會年輕人習慣于“被種草”,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被小紅書上的內容說服進而產生消費,因為小紅書上集聚了一大批涉及不同領域的優質KOL,他們和抖音帶貨主播類似,在某種程度上在對應的群體中具備一定的權威性,他們在各自擅長領域的經驗分享具備較高的借鑒學習價值,可以影響到群體的消費選擇。這其實是當今社會新消費環境的一大特征,小紅書也逐漸成長為現代年輕人生活指南,這其實就是小紅書“社會性”的一個體現。
而在充當生活指南的過程中,小紅書逐漸演變成“種草內容+搜索”的運營模式,而這其實是一種平臺成長的“自恰”。搜索功能的強化,本身其實也是完善自身服務機制的過程。
從生活方式來看,裝修、穿衣、做飯等諸多場景,小紅書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百度的作用,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想知道什么就去搜小紅書。而且,在這些領域上,小紅書如今的搜索價值或許要大于百度。
雖說小紅書如今的內容面更廣了,但跟百度比起來還是只能算是“垂直細分”??纱怪保馕吨鼘I。廣大用戶在特定搜索需求內,通過KOL過濾可以更快地幫助自己找到答案,不至于被各種無效內容所拖累,這也是傳統搜索引擎的弊端。
此外,小紅書之所以能備受廣大年輕群體青睞,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其生產的內容足夠優質和稀缺,能夠讓他的受眾信服。長此以往,搜索的網絡效應也會彰顯,因為當用戶持續得到高價值的搜索反饋,使用粘性自然也就比較高,逐漸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事實上,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垂直內容領域的搜索其實是在幫助我們提高搜索效率。小紅書如此,類似的還有抖音、微信搜一搜等,他們在垂直場景當中去完善百度、360等主流搜索引擎的短板,本身其實具備相應的社會意義。
而在社會價值提高的同時,自身商業價值也會得到延伸。就像張一鳴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沒有搜索場景的拓展和優質內容,今日頭條的增長空間可能只剩4000萬DAU?!?/p>
如此看來,小紅書搜索功能的壯大,其實也是平臺在“自恰”中突破原來的天花板。
磕磕絆絆的商業化之路:成于內容,困于內容?
有的人做搜索,可以為自己其他業務導流。就像微信,服務的是整個騰訊系產品和服務。
而有的人做搜索,或許只能給別人做流量“管道”。用戶在被種草后,選擇去淘寶、京東、拼多多甚至抖音上面進行消費。
沒錯,這位服務大眾的流量“打工人”就是小紅書。因為小紅書是內容平臺,沒有那么大的商業生態,這種先天性差距或許很難通過努力去彌補,關于這一點我們倒沒必要特別苛刻。
不過,小紅書自身在努力去尋找解決方案。小紅書的收入主要由廣告和電商兩部分構成,但呈現明顯的“偏科”特征。廣發證券此前曾發布研報,2022年小紅書80%的營收源于廣告業務,其余大多為電商業務;2023年廣告收入占比小幅下降,但依然占到了總營收的近80%。
看得出來,電商這條“腿”,小紅書走得并不好,目前給人的感覺似乎依舊是營收結構單一。
而電商方面,有消息稱,小紅書在關閉小綠洲、福利社等自營電商布局之后,開始整合電商業務與直播業務,組建了全新的交易部。這似乎也說明,小紅書自營電商的嘗試可能是以失敗告終了。
內容平臺都想通過電商變現,可沒有幾個能折騰好的。用戶愿意被平臺內容種草是一方面,但真要用戶在平臺完成消費那就是另一門學問了。相對于淘寶、京東、拼多多這樣的成熟電商平臺,內容平臺做電商在供應鏈等方面差得太多。別人花了好多年跑出來的供應鏈、物流、倉儲、售后等行業“內功”,短時間想彌補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話說回來,現在電商江湖,價格戰堪稱慘烈。當行業快速發展時,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以有很多入場券,就真的是豬站在風口上也能飛起來。當時淘寶、京東、當當、唯品會、蘑菇街、寶寶樹等,各種綜合電商以及垂直電商甭管體量差距大小,都可以有自己的存活空間??僧斝袠I飽和,行業內卷時,彼此之間就開始肉搏,新玩家除非真的有老玩家不具備的特別稀缺的競爭優勢,否則光靠模仿別人的運營模式很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此外,廣告收入方面,廣告是經濟的晴雨表,經歷了三年“口罩”大病初愈,現在恐怕依舊處于康復期。而且“口罩”只是“黑天鵝”,宏觀層面產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期才是關鍵,從個人到企業似乎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最直接的影響或許就是廣告投入小了。雖說小紅書依舊是商家種草的利器,但如果整個盤子廣告投入小了,那么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而且,把收入“雞蛋”都放在廣告這個“籃子”里,終究是不太妥的,小紅書還是要開辟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過去自營電商的探索可能不太盡如人意,但電商依舊是要做的,這是一道必答題。只是發力的方法和手段與之前有所不同罷了。至于新模式“買手電商”究竟如何,我們姑且讓子彈飛一會兒吧。
跌跌撞撞的上市路:估值易變,IPO難封?
關于小紅書,我們似乎總能聽到關于他的上市傳聞,可最終似乎不是被辟謠了就是再沒后文。
而在這一過程中,小紅書的估值似乎也是一跌再跌。尤其是在自營電商的故事沒有講好之后,小紅書或許急需在商業化方面進一步證明自己。
只不過電商層面先不說,內容基本盤或許也需要引起小紅書的注意了。
最近二姐在跟朋友交流時發現,不少小紅書的元老級粉絲似乎感覺小紅書變得不那么酷了。
二姐的同事孫雯(化名)表示:“現在小紅書有些內容弄的分不清到底是分享的內容還是廣告,沒有原來那么純粹了,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生活分享社區了。除此之外,雖然自己有刷小紅書的習慣好多年了,但現在越來越有一種自己被困在“信息繭房”的感覺?!?/p>
信息繭房這件事,沒意識到時可能還是越刷越爽,一旦意識到了這一點給人的感覺會非常不好。
二姐這位同事,真的用小紅書好多年了,周圍不少同事都是被她安利的。這種老粉對小紅書的感覺,或許也是現在平臺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種草其實有傳播“知識”的意味,偏向中立。而當你商業化過于濃厚,平臺的分享內容、種草內容,給人的“廣告感”也會更加強烈,銷售感更加明顯。事實上,不少內容平臺商業化過程中,都會面臨商業化與用戶體驗這一二律背反。過度商業化一定是會傷害用戶體驗的,這一點毫無疑問。當商業色彩強烈了,用戶留在小紅書的時間或許就會下降。
優質內容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點或許是有的,但小紅書似乎還沒找到,而這可能也影響到了其IPO的步伐,小紅書自身對現在的估值肯定也不甚滿意。
急需商業化的小紅書,此前選擇尋求春晚舞臺發力春晚營銷,只不過不是誰都有微信當年的紅包王炸,最后的效果可能也并不盡如人意。有媒體報道稱,在春晚過后,小紅書內部對于春晚營銷投放策略并不滿意,并且針對春晚廣告整理復盤報告。具體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想必不會是空穴來風。而且從宏觀層面來看,春晚營銷對于互聯網企業的作用以及吸引力或許真的沒那么大。
生活不易,冷暖自知。
一面是用戶量、活躍用戶數等亮眼指標的蜜糖,一面卻是商業化進程步履維艱、IPO遲遲難以成行、企業估值不斷下跌的苦果。
誰都不能永遠經歷的都是順風局,對于小紅書而言,現在也遠遠稱不上是逆風。只不過要想讓自己接下來走得更穩、走得更遠,真的需要在商業化層面講好自己的故事了。
買手電商會是小紅書商業化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