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詩涵
界面新聞編輯 | 陳小同
歐盟委員會周三發布公告稱,如無法與中方達成解決方案,將從下個月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最高加征接近四成的額外關稅。
這項決定預計于7月4日左右實施,屆時歐盟將對此前被抽樣調查的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三家企業分別加征17.4%、20%和38.1%的關稅,其他配合調查但未被抽樣的制造商征收21%的關稅,而未配合調查的廠商則將被征收38.1%的關稅。進口自中國的特斯拉汽車可能適用單獨的稅率。
同日早些時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此事表示,這起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歐方以此為由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和全球汽車產供鏈的穩定,最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的利益。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出,歐委會發布關于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中,相關認定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歐委會罔顧中國電動汽車優勢來自開放競爭的客觀事實,罔顧世貿組織規則,罔顧中國相關企業對有關調查的全面配合。中方敦促歐盟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將堅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也已明確表示反對征收額外關稅,認為這些關稅不利于增強歐洲汽車業的競爭力,并可能引發重大貿易沖突。奔馳方面表態稱,如果任由保護主義趨勢抬頭,將對各利益相關方造成消極的后果。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歐盟此番加稅是錯誤的決策。
歐盟在歷史上征收的反補貼稅平均為19%。一位中國汽車品牌國際營銷人士告訴界面新聞,此前行業預測加征關稅的幅度最高在20%左右,歐盟目前宣布的系列數字超過預期。這給中國汽車制造商出海發展帶來挑戰,目前品牌已經著手應對。
多位行業人士稱,加征關稅可能會促使中國汽車公司更快地考慮本地化,“這可能會令品牌放緩發展速度,但這些公司并不會改變進入歐盟市場的長期規劃。”
瑞銀歐洲汽車行業研究主管Patrick Hummel認為,加征關稅預計會讓進軍歐盟的中國整車廠群體將變得更加集中(即小企業的擴張計劃可能受挫),但中國行業龍頭可能繼續推進。另一方面,中國行業龍頭可能會加快在歐盟進行本土化組裝,這甚至獲得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的歡迎。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本次針對不同中國汽車品牌有區別地提升關稅稅率。不久前,美國將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稅率將提升至100%,但這一決定是普適性的,并不因汽車品牌而有所差異。
上海謀拓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Bill Russo向界面新聞表示,這是其從業生涯中首次見到這樣特殊的關稅制定方式。“對上汽集團加征的稅率遠高于比亞迪和吉利,很可能是因為歐盟認為前者作為國企更有可能獲得政府補貼。”
他進一步指出,比亞迪的優勢在于動力電池供應鏈管理。當前處于能源轉型關鍵期的歐盟,仍希望比亞迪能在歐洲進行布局帶動本土企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對戴姆勒和沃爾沃的投資,吉利和歐洲汽車市場也展開良性互動,因此兩家公司的加征稅率都較其他中國品牌更低。
或由于特斯拉僅在華制造汽車而非中國公司,歐盟將該品牌排除在本次加征稅率的范圍外。據第三方數據,2023年累計有超34.4萬輛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特斯拉車型出口,其中歐洲是首要目標市場之一。
歐盟即將公布的關稅措施,引發了外界對其他國家可能效仿類似舉措的擔憂。Bill Russo表示,不認為其他國家會復制這一做法,除歐洲外的其他國際市場不一定需要大力保護國內產業。“例如巴西已經設置了關稅,如果市場規模足夠,該國可能會希望更多的中國投資進入。”
巴西是全球第六大汽車市場,但其市場份額長期由通用、大眾、現代等外資把持,自主品牌發展停滯不前。比亞迪、長城等中國公司在電動化潮流中看到機遇,已經著手完善當地充電基礎設施,為該國新能源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