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網能源(003035.SZ)2024年6月11日發布消息稱,2024年6月7日南網能源接受中信證券調研,董事會工作部:程國輝、任嫣然參與接待,并回答了調研機構提出的問題。
調研主要內容:
1.請問公司今年分布式光伏業務開展情況如何?
答:2024年公司公司聚焦優質工商業客戶繼續大力拓展分布式光伏業務,一季度新增通過決策的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容量達16.94萬千瓦。截止2024年5月底,經初步統計公司在運行的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容量約2GW,在建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容量870多MW。此外公司在深入研究戶用光伏業務的可行性以及商業模式、開發合作、資源獲取、運行管理等,積極推進廣東、廣西、海南的戶用光伏業務。
2.請問公司對于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收益率要求水平如何?會因為組件價格下降而對收益率要求進行調整嗎?
答:公司目前投資分布式光伏項目要求的全投資內部收益率一般在6%以上,但根據具體項目類型的不同,也會有所區別。對于一些客戶優質,具有整體、集群開發條件和示范引領性項目,也會考慮適當降低相關標準。
我們認為光伏組件價格下降,將有助于降低光伏電站投資成本,公司在開發新項目時,由于成本下降,在滿足自身投資收益率的前提下可與客戶分享更多的收益,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工商業用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的意愿,也更有利于公司開拓更多的分布式光伏客戶。另外也有部分之前不滿足公司收益率要求的項目因為成本下降而符合要求,公司開發分布式光伏業務可以選擇的行業和地區也變得更廣。公司憑借豐富的項目經驗、完整的項目建設及管理體系、良好的品牌形象等優勢始終處于分布式光伏行業的領先地位,近年來公司分布式光伏業務持續快速增長。
3.請問公司分布式光伏業務參與市場交易了嗎?
答:公司分布式光伏業務主要采取“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優先向用能單位提供電量,剩余發電量由所在區域電網進行收購。對于用能單位消納的電量部分,公司在滿足內部收益率要求的基礎上,根據用能單位所在地電價水平、光照條件以及其自身的經營情況和用電情況等因素與用能單位協商確定電價,按照協商后的電價及用電量一般按月結算。上網部分按照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電價及上網電量按月結算。目前公司項目的余電上網電量尚未參與市場化交易,仍然按照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與供電局進行結算。未來公司將持續密切關注國家相關政策與行業發展動態,進一步把握政策風向和市場機遇,結合自身優勢提升公司核心競爭能力,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4.請問公司目前的分布式光伏用戶配備儲能的積極性高嗎?
答:公司在持續梳理已合作客戶中可開展儲能業務的客戶,按照投資邊界條件優化要求進行測算,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客戶加裝儲能,但部分客戶由于用電負荷特性或場地受限等原因暫不考慮配備儲能。目前已經正式投產的儲能項目有日立電梯和中海福陸等光儲一體化項目。
5.請問公司分散式風電業務的開發節奏如何?今年會有項目落地嗎?
答:公司搶抓國家“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發展機遇,加快分散式風電業務布局,加強與茂名、肇慶、韶關、梧州、防城港等地方政府對接,共簽訂分散式風電投資意向協議30多個,容量超2GW,其中已開展測風站點共計12個。但簽署開發合作協議并不代表實際項目的落地,我們認為上述項目目前仍然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分散式風電項目從開發到最后落地一般來說大約需要18-24個月,開發流程主要包括資源開發階段、立項審批階段、項目工程可研編制及核準階段和投資決策階段4個階段,涉及風資源判定、合規性確認、可行性研究、發改立項或取得規劃指標、項目核準等較多環節。目前茂名信宜一期(35MW)正式核準通過,具備開工建設條件。初步預計公司分散式風電項目大規模投產可能要到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
6.請問分散式風電項目的收益率大概在什么水平?
答:分散式風電項目的投資成本主要包括設備購置費和建安工程費,初步測算項目每瓦造價一般在6元至7元之間,也有超過7元的。分散式風電項目的投資收益率主要與投資成本、滿發小時數以及當地上網電價相關,不同條件下的項目投資收益率會有所差異,初步測算在南方五省區內投資分散式風電的全投資內部收益率在6%左右。
7.請問公司有關負荷聚合商業務的進展情況如何?
答:公司目前已完成光伏、空調負荷接入網級分布式源荷聚合平臺100多個項目、180多兆瓦,并成功在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注冊成為負荷聚合商。下一步公司將充分發揮在綜合能源業務投資建設運營服務商方面優勢,積極推進源荷聚合服務業務商業模式的創新設計與實踐,持續推進能源數字化管理平臺暨負荷聚合運營平臺核心功能開發和升級迭代,推動各類分布式資源接入和聚合,打通用戶側與供給側之間關鍵節點,積極探索推進負荷聚合業務。
8.請問公司認為建筑節能業務的市場空間大嗎?
答:我們認為建筑節能業務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一是隨著“雙碳”目標及節能相關政策的提出,我國將進一步提升綠色建筑占比,推進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提升建筑節能低碳水平,這為建筑節能業務今后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導向;二是根據相關機構數據,國內存量建筑已超過600億平方米,僅有少數建筑采用了先進的能效改進措施,另外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建筑約4億平方米(新增大型公共建筑約1600萬平方米),建筑節能市場潛力大;三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積極倡導全民低碳消費,在全社會范圍內實施綠色低碳行動,重點提升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新型基礎設施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能效水平,此外國務院最新印發的《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中提出,要分領域分行業實施節能降碳專項行動,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做好節能降碳工作,節能市場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