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雅頓們沒落記:風止于資本之間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雅頓們沒落記:風止于資本之間

這一眾“時代眼淚”,為何在被大集團收購后,卻沒能熬過資本市場的“寒冬期”?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聚美麗 飄 飄

一直以來,收購是美妝巨頭們必不可少的擴張手段之一,如LVMH收購意大利平價彩妝品牌KIKO、歐萊雅看中環保科技初創公司Gjosa等,在今年都引起了較大的關注。

與此同時,收購是把雙刃劍,部分品牌被收購后,出現停滯、多次易主和沒落等問題。如3度被售后申請破產的The Body Shop、5度易主的昔日貴婦品牌雅頓,以及被外資集團收購后由盛而衰的大寶、小護士、羽西等。

這一眾“時代眼淚”,為何在被大集團收購后,卻沒能熬過資本市場的“寒冬期”?

沒落的“貴族”

1、全美第一貴婦品牌,5度易主

提及百年品牌,始終繞不開伊麗莎白雅頓(注:Elizabeth Arden,以下簡稱“雅頓”),其盛況時期與雅詩蘭黛、赫蓮娜HR三足鼎立,瓜分貴婦市場。

據悉,雅頓誕生于1910年,彼時雅頓夫人(原名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格雷厄姆)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設了首家美容沙龍,隨后創立雅頓品牌,憑借大單品策略和廣告宣傳把香水、彩妝、護膚產品推廣至全球。到了1932年,雅頓已開設了29家高檔專賣店,并在1940年代達到高峰期。據當時資料顯示,雅頓是世界各地皆知的三大美國品牌之一(另外兩個是可口可樂、縫紉機品牌辛格)。

從美妝發展來看,雅頓的成功離不開雅頓夫人的創新精神,以及她提出的諸多新理念 :化妝品開發應與時裝相配;首創彩妝盤;研發胭脂、彩粉、旅行套裝;提倡底妝為護膚第四個步驟,并推廣潔凈、爽膚和潤膚三大護膚步驟等。

基于這些“美容哲學”,雅頓夫人推出了八小時潤澤霜、綠茶香水等明星單品,她也借此賺得盆滿缽滿,被當時《財富》雜志評為“全美迄今賺錢最多的女人”。

只不過,隨著1966年,雅頓夫人的離世,雅頓開始了“漂泊生涯”,1971年至今,其5度被出售,先后由禮來公司(美國藥企)、法貝熱(俄羅斯珠寶商)、聯合利華、FFI(美國香水企業)和露華濃接手。

直至,2016年6月,露華濃以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91億元,含交易費4.2億美元現金以及雅頓4.5億美元債務)收購雅頓母公司。

彼時,雅頓母公司已連續虧損3年。加上,露華濃本身持續虧損、債務危機等困境,導致市場并不看好這筆交易,還戲稱為“失意者聯盟”。

雅頓的沒落,實際上與屢屢易主,從而導致長期的品牌策略欠缺。就中國市場而言,其渠道策略便“搖擺不定”,甚至為了挽回業績不惜多次自降身價,并在2015年進駐微商渠道。另外,雅頓進入中國市場之時(1995年),與一眾外資高端品牌選擇扎根專柜百貨不同的是,它采取了加盟店的模式。

在多次渠道調整之下,雅頓也逐漸走向普適性的大眾市場,高端身份也一再貶值。同時,更糟糕的是,雅頓多次卷入負面輿論,多次被爆出過期產品流入市場,陷入了市場管控力度不嚴的質疑聲之中。

2、The Body Shop,3度易主被折賣

今年年初,The Body Shop(注:中文名為美體小鋪)破產一事引發業內震驚,為何淪為了“時代的眼淚”?

The Body Shop誕生于1967年,由英國環境和動物權利活動家Anita Roddick創立,產品主張“純素美妝”(注:產品中不包含任何動物成分,且研發中不采用動物實驗),并以線下單品牌店為主要渠道。

誕生之初,The Body Shop憑借純素美妝概念,一度吃到環保理念的紅利,曾一時風頭兩無,其明星大單品接骨木花眼膠、生姜洗發水等產品受到追捧。

在市場的認可下,The Body Shop自1984年上市后的8年間,股價上漲了10944%,業內人士稱其為“反重力的股票”。

只是步入新世紀后,The Body Shop也與雅頓一般,好似“沒落的貴族”,在歐萊雅集團、Natura&Co和Aurelius(私募股權企業)手中3度輾轉,甚至“身價”縮水了3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外媒已多次報道The Body Shop將要被第4次出售的消息。

2月中旬,英國媒體《每日電訊郵報》稱,Aurelius內部負責收購The Body Shop的高管Peter Wood離職,或與他受到工作失職質疑有關;

2月底,英國高街時尚連鎖零售巨頭Next有意競購,目的為美妝業務組合;

3月,加拿大媒體集團HMV所有者道格·普特曼正在考慮競購TheBody shop;

5月,有消息指出,瑪莎百貨和Next表達潛在收購意向,其管理層正準備發起拍賣。

The Body Shop的沒落,聚美麗在《年銷80億的它,申請破產了……》一文中曾提及,主要因品牌老化,競品增多(明星大單品落后、多次陷入抄襲爭議、嵐舒Lush等競品的崛起);因反對動物實驗錯失開發新興市場的良機;長期堅持線下單品牌店單一模式,未能抓住線上電商興起的紅利。

尤其是,在品牌稀缺性和差異化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下滑,導致逐漸跟不上時代潮流。

2017年,歐萊雅集團轉賣The Body Shop之際,時任首席執行官的Jean Paul Agon曾向《財富》雜志坦言:“出售The Body Shop原因或許是純素美妝變得主流,其在市場上也就變得不那么獨特了。”

未能延續之前高速增長的伊麗莎白雅頓、The Body Shop,風止于資本之間,在持續性的巨額虧損后,身價多次縮水。

1990-2013年:資本化的國貨

大中華區一直是國際巨頭重點加碼的海外市場。今年4月,歐萊雅年度發展戰略溝通會上,其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博萬尚如是說道:“我們堅信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這背后不外乎是,中國美妝市場的高速發展,引發外資巨頭的攪局野心。

實際上,早在20世紀末,美加凈、丁家宜、孩兒面、大寶以及小護士等一眾國貨美妝品牌的嶄露頭角,便被美妝巨頭虎視眈眈。

而這些品牌,在國內經濟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就憑借創新性、民族性快速打開市場。在外資大牌以高價格、品牌感、神秘性等占據國內高端美妝市場之際,它們大多以高性價比受到大眾市場歡迎。

其中,美加凈在80年代被譽為“中國第一化妝品品牌”,市占率達近20%,還開創國產了第一支定型摩絲、第一支防曬霜、第一支定型護手霜等。

美即作為昔日國內“面膜第一股”,年銷售額曾超10億元,在本土面膜市場占有率高達26.4%。

大寶更是因“大寶,天天見”等電視廣告標語,成為80、90年代生人的童年回憶,盛況時期年銷量破億瓶。這其中的主要功臣為明星大單品“大寶SOD蜜”,憑借著重復式的霸屏電視廣告以及當紅小生黃磊的代言,帶來了高效的轉化率。

值得一提的是,大寶的成功還與是早期鮮有的“成分黨”有關,其爆品SOD蜜中的字母實際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英文簡稱(全稱為Superoxide dismutase)。

據悉,超氧化物歧化酶是生物體系中抗氧化酶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體內可消除自由基,有效緩解皮膚衰老。

這一成分在當時相對空白,幫助大寶在國內美妝市場打開差異化競爭的優勢,具有一定先鋒性。

資料顯示,1997年始,大寶連續8年成為國內護膚品行業“產銷第一”品牌,市占率達近20%。

據聚美麗不完全統計,上圖中的品牌,都在中國美妝史上留下強烈的印記,但大多數經歷了收購/并購之后,都未再現高光時刻。

聚美麗曾采訪高浪控股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高浪華時,他強調:“收購后的難點是在整合和發揮協同效應方面,如果處理不當,則會雙輸;特別是跨文化管理的風險,文化差異、沖突是一個巨大的鴻溝。”

同時,品牌自身也存在問題,如明星大單品的老化且創新迭代慢;未能趕上線上電商興起的紅利;以及成分、功效大熱時代,缺乏搶占市場的創新原料等。

雖說,如今美加凈、丁家宜、羽西等品牌重回創始團隊手中或是進行了品牌煥新升級,但是在新銳、頭部國貨的強勢競爭以及外資品牌搶占下,目前表現不太理想,未來能否在市場搏殺出更大的份額仍未可知。

是機遇還是覬覦?

事實上,不僅國貨美妝如此,買賣策略一直都是美妝巨頭們優化產品組合的主要措施之一。

只是,從買賣歷史而言,也有部分外資品牌被資本化后,逐漸失去自身優勢,走向沒落,如雅詩蘭黛收購的Rodin Olio Lusso、歐萊雅收購的蒂可麗Decleor都在近年被關停。同時,還有過去幾年頻頻瘦身的花王,其砍掉的多個品牌都在佳麗寶巔峰時期熱銷。

1、Rodin Olio Lusso:因精油護膚發家

據悉,Rodin Olio Lusso為美國奢侈護膚品牌,創立于2007年,創始人為時尚模特Linda Rodin。品牌創立之際,恰逢Linda Rodin邁入60歲,她秉持著少即多Less Is More的護膚理念,開發了3個主要品類——面油、身體油和潤唇膏。

“在品牌成立之前,我就喜歡使用油類護理產品,還自己嘗試做各種精華油(調配精油配方)。有一次,我的侄子發現我家中的精華油,詢問為什么不以此創立一個品牌呢?我開始把這些精油商業化。”Linda Rodin在采訪中談及做品牌的初衷。

最初,Rodin Olio Lusso憑借著售價約170美元(約合人民幣1232元)/瓶的面部精油打開市場,同時也成為了品牌最熱銷的產品之一,因當時流行極簡風而吃到了一波紅利(產品恰好為極簡風格包裝)。此后,Rodin Olio Lusso還順勢推出了香水Rodin Bis等產品線。

2014年,雅詩蘭黛看中Rodin Olio Lusso的市場潛力,納入麾下。當時,雅詩蘭黛認為,Rodin Olio Lusso有助于打入精油護膚市場。

“憑借Rodin Olio Lusso產品線、創造力,在雅詩蘭黛資源的加持下,相信它能發展成高增長的全球型護膚品牌,從戰略上補充產品組合。”雅詩蘭黛首席執行官傅懿德Fabrizio Freda表達了他的野心。

可是,被雅詩蘭黛收購后的Rodin Olio Lusso并未能實現強強共贏,早在2021年被雅詩蘭黛選擇關停。對此雅詩蘭黛對外表示:因品牌策略調整,加上疫情,選擇關停線下業績不佳的品牌。

另外,與品牌自身也脫不了關系,一是產品定位高端化,但迭代慢、老化,加之“以油養膚”、“療愈”等概念興起,其競品增多;二是線上平臺聲量小(Instagram粉絲僅達2.4萬,小紅書相關筆記僅4條),未能趕上電商紅利,銷售渠道單一,主要以絲芙蘭和Barney’s等線下渠道為主。

總的來看,Rodin Olio Lusso進入美妝巨頭旗下7年中,未能借力資源、技術等綜合優勢來提升效應。知易行難,以及收購后的“水土不服”,或者是管理體系、操作邏輯、運營理念等原因。

2、蒂可麗Decleor:靠天然精油成分出圈

蒂可麗Decleor也是一個典型的在收購后,逐漸衰敗的品牌。據了解,蒂可麗Decleor于1974年誕生于法國巴黎,其憑借差異化的“天然萃取”的精油而出圈。

品牌巔峰之時,其明星單品“Aromessence”香熏系列據稱每30秒就能在全球售出一瓶。

此后,蒂可麗Decleor開設美容沙龍,以專業美容機構、水療中心作為主要銷售渠道,并先后被資生堂、歐萊雅收購。

其中,2014年蒂可麗Decleor進入歐萊雅品牌矩陣,成為旗下重要的植物精油院線級護膚品牌,并以開拓精油護膚市場為主要目的。

一度,歐萊雅對蒂可麗Decleor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但是在當時以阿芙、PMPM等國產品牌興起“以油養膚”的東風下,其想要搶食并非易事。

與此同時,2023年2月,歐萊雅把活性健康化妝品部更名為皮膚科學美容部,意味著重心轉向主攻皮膚醫學美容賽道。同年,蒂可麗Decleor被關停。

對此事,歐萊雅表示,蒂可麗Decleor在國際經濟危機中受到較大影響,品牌脆弱性加劇,這直接影響了生存能力。

由此看來,近年來美妝巨頭砍掉一眾收購品牌背后,或與成分、功效市場主流下,其他賽道的前景渺茫有關。

結語

不管是雅頓、The Body Shop等國際品牌,還是小護士、美即等國貨品牌,因被收購/并購后在市場上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位置。可見,收購對資本市場來說,是一種武器,對品牌方來說,或是生死劫。

雖說,收購能夠讓品牌在大集團資源、技術等綜合優勢的加持下實現規模化、商業化,更快速地占領市場份額,但隨著資本化進程的加劇,品牌的生命力也面臨被透支的可能性。收購方與品牌方若不能相互融合,往往會導致市場化階段出現難以發揮協同效應的困境。

對此,高浪華表示:“整合的風險中關鍵點是人員,整合不好會出現對抗、內耗。”

由此看來,收購都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業內人士就曾表示,一部分品牌在被大集團收購后,沒能熬過資本市場的“寒冬期”,一方面本身優勝劣汰式的退場;另一方面頭部企業為尋求更加健康的企業體格等因素。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聚美丽
界面财经号
IP属地:浙江
中国化妆品行业移动新媒体,关注并推动化妆品行业互联网化

下載界面新聞

雅頓們沒落記:風止于資本之間

這一眾“時代眼淚”,為何在被大集團收購后,卻沒能熬過資本市場的“寒冬期”?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聚美麗 飄 飄

一直以來,收購是美妝巨頭們必不可少的擴張手段之一,如LVMH收購意大利平價彩妝品牌KIKO、歐萊雅看中環保科技初創公司Gjosa等,在今年都引起了較大的關注。

與此同時,收購是把雙刃劍,部分品牌被收購后,出現停滯、多次易主和沒落等問題。如3度被售后申請破產的The Body Shop、5度易主的昔日貴婦品牌雅頓,以及被外資集團收購后由盛而衰的大寶、小護士、羽西等。

這一眾“時代眼淚”,為何在被大集團收購后,卻沒能熬過資本市場的“寒冬期”?

沒落的“貴族”

1、全美第一貴婦品牌,5度易主

提及百年品牌,始終繞不開伊麗莎白雅頓(注:Elizabeth Arden,以下簡稱“雅頓”),其盛況時期與雅詩蘭黛、赫蓮娜HR三足鼎立,瓜分貴婦市場。

據悉,雅頓誕生于1910年,彼時雅頓夫人(原名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格雷厄姆)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設了首家美容沙龍,隨后創立雅頓品牌,憑借大單品策略和廣告宣傳把香水、彩妝、護膚產品推廣至全球。到了1932年,雅頓已開設了29家高檔專賣店,并在1940年代達到高峰期。據當時資料顯示,雅頓是世界各地皆知的三大美國品牌之一(另外兩個是可口可樂、縫紉機品牌辛格)。

從美妝發展來看,雅頓的成功離不開雅頓夫人的創新精神,以及她提出的諸多新理念 :化妝品開發應與時裝相配;首創彩妝盤;研發胭脂、彩粉、旅行套裝;提倡底妝為護膚第四個步驟,并推廣潔凈、爽膚和潤膚三大護膚步驟等。

基于這些“美容哲學”,雅頓夫人推出了八小時潤澤霜、綠茶香水等明星單品,她也借此賺得盆滿缽滿,被當時《財富》雜志評為“全美迄今賺錢最多的女人”。

只不過,隨著1966年,雅頓夫人的離世,雅頓開始了“漂泊生涯”,1971年至今,其5度被出售,先后由禮來公司(美國藥企)、法貝熱(俄羅斯珠寶商)、聯合利華、FFI(美國香水企業)和露華濃接手。

直至,2016年6月,露華濃以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91億元,含交易費4.2億美元現金以及雅頓4.5億美元債務)收購雅頓母公司。

彼時,雅頓母公司已連續虧損3年。加上,露華濃本身持續虧損、債務危機等困境,導致市場并不看好這筆交易,還戲稱為“失意者聯盟”。

雅頓的沒落,實際上與屢屢易主,從而導致長期的品牌策略欠缺。就中國市場而言,其渠道策略便“搖擺不定”,甚至為了挽回業績不惜多次自降身價,并在2015年進駐微商渠道。另外,雅頓進入中國市場之時(1995年),與一眾外資高端品牌選擇扎根專柜百貨不同的是,它采取了加盟店的模式。

在多次渠道調整之下,雅頓也逐漸走向普適性的大眾市場,高端身份也一再貶值。同時,更糟糕的是,雅頓多次卷入負面輿論,多次被爆出過期產品流入市場,陷入了市場管控力度不嚴的質疑聲之中。

2、The Body Shop,3度易主被折賣

今年年初,The Body Shop(注:中文名為美體小鋪)破產一事引發業內震驚,為何淪為了“時代的眼淚”?

The Body Shop誕生于1967年,由英國環境和動物權利活動家Anita Roddick創立,產品主張“純素美妝”(注:產品中不包含任何動物成分,且研發中不采用動物實驗),并以線下單品牌店為主要渠道。

誕生之初,The Body Shop憑借純素美妝概念,一度吃到環保理念的紅利,曾一時風頭兩無,其明星大單品接骨木花眼膠、生姜洗發水等產品受到追捧。

在市場的認可下,The Body Shop自1984年上市后的8年間,股價上漲了10944%,業內人士稱其為“反重力的股票”。

只是步入新世紀后,The Body Shop也與雅頓一般,好似“沒落的貴族”,在歐萊雅集團、Natura&Co和Aurelius(私募股權企業)手中3度輾轉,甚至“身價”縮水了3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外媒已多次報道The Body Shop將要被第4次出售的消息。

2月中旬,英國媒體《每日電訊郵報》稱,Aurelius內部負責收購The Body Shop的高管Peter Wood離職,或與他受到工作失職質疑有關;

2月底,英國高街時尚連鎖零售巨頭Next有意競購,目的為美妝業務組合;

3月,加拿大媒體集團HMV所有者道格·普特曼正在考慮競購TheBody shop;

5月,有消息指出,瑪莎百貨和Next表達潛在收購意向,其管理層正準備發起拍賣。

The Body Shop的沒落,聚美麗在《年銷80億的它,申請破產了……》一文中曾提及,主要因品牌老化,競品增多(明星大單品落后、多次陷入抄襲爭議、嵐舒Lush等競品的崛起);因反對動物實驗錯失開發新興市場的良機;長期堅持線下單品牌店單一模式,未能抓住線上電商興起的紅利。

尤其是,在品牌稀缺性和差異化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下滑,導致逐漸跟不上時代潮流。

2017年,歐萊雅集團轉賣The Body Shop之際,時任首席執行官的Jean Paul Agon曾向《財富》雜志坦言:“出售The Body Shop原因或許是純素美妝變得主流,其在市場上也就變得不那么獨特了。”

未能延續之前高速增長的伊麗莎白雅頓、The Body Shop,風止于資本之間,在持續性的巨額虧損后,身價多次縮水。

1990-2013年:資本化的國貨

大中華區一直是國際巨頭重點加碼的海外市場。今年4月,歐萊雅年度發展戰略溝通會上,其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博萬尚如是說道:“我們堅信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這背后不外乎是,中國美妝市場的高速發展,引發外資巨頭的攪局野心。

實際上,早在20世紀末,美加凈、丁家宜、孩兒面、大寶以及小護士等一眾國貨美妝品牌的嶄露頭角,便被美妝巨頭虎視眈眈。

而這些品牌,在國內經濟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就憑借創新性、民族性快速打開市場。在外資大牌以高價格、品牌感、神秘性等占據國內高端美妝市場之際,它們大多以高性價比受到大眾市場歡迎。

其中,美加凈在80年代被譽為“中國第一化妝品品牌”,市占率達近20%,還開創國產了第一支定型摩絲、第一支防曬霜、第一支定型護手霜等。

美即作為昔日國內“面膜第一股”,年銷售額曾超10億元,在本土面膜市場占有率高達26.4%。

大寶更是因“大寶,天天見”等電視廣告標語,成為80、90年代生人的童年回憶,盛況時期年銷量破億瓶。這其中的主要功臣為明星大單品“大寶SOD蜜”,憑借著重復式的霸屏電視廣告以及當紅小生黃磊的代言,帶來了高效的轉化率。

值得一提的是,大寶的成功還與是早期鮮有的“成分黨”有關,其爆品SOD蜜中的字母實際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英文簡稱(全稱為Superoxide dismutase)。

據悉,超氧化物歧化酶是生物體系中抗氧化酶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體內可消除自由基,有效緩解皮膚衰老。

這一成分在當時相對空白,幫助大寶在國內美妝市場打開差異化競爭的優勢,具有一定先鋒性。

資料顯示,1997年始,大寶連續8年成為國內護膚品行業“產銷第一”品牌,市占率達近20%。

據聚美麗不完全統計,上圖中的品牌,都在中國美妝史上留下強烈的印記,但大多數經歷了收購/并購之后,都未再現高光時刻。

聚美麗曾采訪高浪控股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高浪華時,他強調:“收購后的難點是在整合和發揮協同效應方面,如果處理不當,則會雙輸;特別是跨文化管理的風險,文化差異、沖突是一個巨大的鴻溝。”

同時,品牌自身也存在問題,如明星大單品的老化且創新迭代慢;未能趕上線上電商興起的紅利;以及成分、功效大熱時代,缺乏搶占市場的創新原料等。

雖說,如今美加凈、丁家宜、羽西等品牌重回創始團隊手中或是進行了品牌煥新升級,但是在新銳、頭部國貨的強勢競爭以及外資品牌搶占下,目前表現不太理想,未來能否在市場搏殺出更大的份額仍未可知。

是機遇還是覬覦?

事實上,不僅國貨美妝如此,買賣策略一直都是美妝巨頭們優化產品組合的主要措施之一。

只是,從買賣歷史而言,也有部分外資品牌被資本化后,逐漸失去自身優勢,走向沒落,如雅詩蘭黛收購的Rodin Olio Lusso、歐萊雅收購的蒂可麗Decleor都在近年被關停。同時,還有過去幾年頻頻瘦身的花王,其砍掉的多個品牌都在佳麗寶巔峰時期熱銷。

1、Rodin Olio Lusso:因精油護膚發家

據悉,Rodin Olio Lusso為美國奢侈護膚品牌,創立于2007年,創始人為時尚模特Linda Rodin。品牌創立之際,恰逢Linda Rodin邁入60歲,她秉持著少即多Less Is More的護膚理念,開發了3個主要品類——面油、身體油和潤唇膏。

“在品牌成立之前,我就喜歡使用油類護理產品,還自己嘗試做各種精華油(調配精油配方)。有一次,我的侄子發現我家中的精華油,詢問為什么不以此創立一個品牌呢?我開始把這些精油商業化。”Linda Rodin在采訪中談及做品牌的初衷。

最初,Rodin Olio Lusso憑借著售價約170美元(約合人民幣1232元)/瓶的面部精油打開市場,同時也成為了品牌最熱銷的產品之一,因當時流行極簡風而吃到了一波紅利(產品恰好為極簡風格包裝)。此后,Rodin Olio Lusso還順勢推出了香水Rodin Bis等產品線。

2014年,雅詩蘭黛看中Rodin Olio Lusso的市場潛力,納入麾下。當時,雅詩蘭黛認為,Rodin Olio Lusso有助于打入精油護膚市場。

“憑借Rodin Olio Lusso產品線、創造力,在雅詩蘭黛資源的加持下,相信它能發展成高增長的全球型護膚品牌,從戰略上補充產品組合。”雅詩蘭黛首席執行官傅懿德Fabrizio Freda表達了他的野心。

可是,被雅詩蘭黛收購后的Rodin Olio Lusso并未能實現強強共贏,早在2021年被雅詩蘭黛選擇關停。對此雅詩蘭黛對外表示:因品牌策略調整,加上疫情,選擇關停線下業績不佳的品牌。

另外,與品牌自身也脫不了關系,一是產品定位高端化,但迭代慢、老化,加之“以油養膚”、“療愈”等概念興起,其競品增多;二是線上平臺聲量小(Instagram粉絲僅達2.4萬,小紅書相關筆記僅4條),未能趕上電商紅利,銷售渠道單一,主要以絲芙蘭和Barney’s等線下渠道為主。

總的來看,Rodin Olio Lusso進入美妝巨頭旗下7年中,未能借力資源、技術等綜合優勢來提升效應。知易行難,以及收購后的“水土不服”,或者是管理體系、操作邏輯、運營理念等原因。

2、蒂可麗Decleor:靠天然精油成分出圈

蒂可麗Decleor也是一個典型的在收購后,逐漸衰敗的品牌。據了解,蒂可麗Decleor于1974年誕生于法國巴黎,其憑借差異化的“天然萃取”的精油而出圈。

品牌巔峰之時,其明星單品“Aromessence”香熏系列據稱每30秒就能在全球售出一瓶。

此后,蒂可麗Decleor開設美容沙龍,以專業美容機構、水療中心作為主要銷售渠道,并先后被資生堂、歐萊雅收購。

其中,2014年蒂可麗Decleor進入歐萊雅品牌矩陣,成為旗下重要的植物精油院線級護膚品牌,并以開拓精油護膚市場為主要目的。

一度,歐萊雅對蒂可麗Decleor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但是在當時以阿芙、PMPM等國產品牌興起“以油養膚”的東風下,其想要搶食并非易事。

與此同時,2023年2月,歐萊雅把活性健康化妝品部更名為皮膚科學美容部,意味著重心轉向主攻皮膚醫學美容賽道。同年,蒂可麗Decleor被關停。

對此事,歐萊雅表示,蒂可麗Decleor在國際經濟危機中受到較大影響,品牌脆弱性加劇,這直接影響了生存能力。

由此看來,近年來美妝巨頭砍掉一眾收購品牌背后,或與成分、功效市場主流下,其他賽道的前景渺茫有關。

結語

不管是雅頓、The Body Shop等國際品牌,還是小護士、美即等國貨品牌,因被收購/并購后在市場上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位置。可見,收購對資本市場來說,是一種武器,對品牌方來說,或是生死劫。

雖說,收購能夠讓品牌在大集團資源、技術等綜合優勢的加持下實現規模化、商業化,更快速地占領市場份額,但隨著資本化進程的加劇,品牌的生命力也面臨被透支的可能性。收購方與品牌方若不能相互融合,往往會導致市場化階段出現難以發揮協同效應的困境。

對此,高浪華表示:“整合的風險中關鍵點是人員,整合不好會出現對抗、內耗。”

由此看來,收購都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業內人士就曾表示,一部分品牌在被大集團收購后,沒能熬過資本市場的“寒冬期”,一方面本身優勝劣汰式的退場;另一方面頭部企業為尋求更加健康的企業體格等因素。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连南| 广宗县| 桦甸市| 大兴区| 广东省| 慈溪市| 丰都县| 清水河县| 邵阳县| 沙田区| 漳平市| 剑阁县| 洱源县| 宜君县| 玛纳斯县| 沭阳县| 交口县| 长岭县| 绍兴县| 金门县| 福州市| 马鞍山市| 衡水市| 葵青区| 营山县| 东源县| 紫金县| 通榆县| 镇坪县| 锦屏县| 孟州市| 新化县| 闽侯县| 澎湖县| 平顺县| 塘沽区| 江口县| 枣庄市| 冀州市| 眉山市|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