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天價微短劇,誰在操控流量密碼?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天價微短劇,誰在操控流量密碼?

微短劇爆火,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

文|新眸 鹿堯

這幾年能讓全民狂熱的創業風口相當稀缺,微短劇是其中一個。

據相關業內人士回憶,在去年的一次公開論壇會中,全場有且只有微短劇的專場出現人員爆滿,火爆程度甚至高于AI。“大家都知道這是風口,而且看起來門檻非常低,粗制濫造得似乎是個人就能進場撈到錢?!?/p>

事實上,在微短劇的商業想象力進入大眾視野之前,已經不少家媒體著墨這場山雨欲來的狂歡。

比如年關大火的《我在80年代當后媽》,其幕后的點眾科技成為外界關注焦點的同時,創始人陳瑞卿、何春虹夫婦每月進賬4億多的消息不脛而走;再比如制片方“5萬就能拍一部劇”的說法廣為流傳,投資體量輕、上劇節奏快、回本周期短,一本萬利的暴富預言吸引了無數創業者。

早期階段,微短劇和粗糙的劇情式短視頻畫上了等號,行業進入極其無序的熵增。按照正常的行業規律,亂象叢生之后,更嚴格的監管和限制相繼出臺;市場充斥同類內容,觀眾鈍感越來越強,ROI數據上不去,大批劣質的微短劇創業公司轟然倒閉。

但行業并沒有因此明顯好轉,微短劇的商業模式和傳統影視作品完全不同,這也讓它的市場預期和現實產生錯位。

點眾科技的高管也向媒體透露,公司每月的充值收入穩定在4-5億元,但實際上行業毛利只有10%,大量的錢用于投流和與合作方分成,凈利率更是不到1%。而這還是能賺錢的頭部公司,二八定律下,后面80%的項目都是虧損的。

“曾跟某個小程序平臺簽了分賬約,后來產生矛盾,一部劇投了二三十萬,結果上線半個月只拿了200塊錢分賬?!睋恍﹦摌I者描述,行業的話語權早被瓜分了,一部劇生產出來后投向市場,就不再是制片方說了算。有消息稱,橫店的豎屏短劇劇組較去年同期離場大半,最有話語權的仍是那些早期就進場,有渠道、人脈和現金流的角色。

但對一個新興崛起的產業來說,尚未成熟卻在短短幾年內筑起了森嚴的壁壘,并不是好事。在城墻之外,眾多觀望者心中存有兩大疑問:這個行業會不會曇花一現,以及還有沒有機會入場。

01 微短劇的爽點在哪?

不同于傳統的影視劇需要更精細的劇本創作,籌備拍攝的過程中,包括場地租賃、道具準備、演員選拔等環節都決定了拍攝的最終效果。微短劇的制作周期相當短,如果劇本已經預先準備好,從開拍到上線,中間可能只用十幾天。

微短劇節奏快、情緒強,沒有長鏡頭,不需要鋪墊,也不太重視敘事邏輯,十幾分鐘一集的內容,放在傳統劇集里可能要好幾集才能講完。行業流傳著“黃金6秒”的說法,在被用戶刷到的前6秒里,視頻要有足夠刺激的反轉和情緒,讓觀眾體驗到所謂的爽。

因此在早期的微短劇中,劇情大多圍繞豪門霸總、草根逆襲展開,單集15分鐘以內,順應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呈現在面前的是欲罷不能的土味、沖突和狗血。

相比大制作的電視劇每集動輒30萬+的花費,雖然拍攝過程都包含前中后期,但拍完一部微短劇,你可能也就只需要這么多錢。

劇本創作、團隊薪酬、場地和設備租賃費用以及后期的制作,這是劇集的生產成本來源。

據了解,行業頭部的九州目前每月上新的短劇數量在50部以上,爆款率占一成,公司基本靠這一成產出利潤。但即便是這樣,片方仍然得堅持有持續的內容供給,這樣才能有盈利的希望。

因此在微短劇最火的時候,各類社交軟件、招聘軟件上都有招編劇的信息,不同平臺給的稿費各不相同。但通常情況下,一部劇本的稿費在1萬至3萬元之間,按50集以上,每集500字來看,這個數字并不高,小預算的創業公司給出的可能會更低。

對應的,微短劇編劇也成了一個熱門的兼職賽道。在這兩年AI生成軟件火熱的背景下,由AI撰寫大部分套路化劇情,人工進行微調和潤色修改,最后低價賣給小公司的路徑成功跑通。

至于其他像拍攝相機、燈光、錄音、支撐等設備,以及租用場地、服化道路和團隊的工資,統共費用幾十萬拿下,微短劇的藝術加工和整體審美要求同樣不高。據說去年橫店一個月開拍的微短劇達到1000多部,即使全員純素人,也有能碰出低配出奇跡的效果。

但現實的情況已經沒這么簡單。

很多人看微短劇是圖一時新鮮,看久了自然會對千篇一律的內容產生疲勞,當大量換湯不換藥的流水線內容被快速推向市場的時候,這是一種無異于賽博喂屎的行為。

伴隨著各種擦邊、低質的微短劇被下架,生產不出高質量作品的投機公司倒閉,包括觀眾、平臺、制片方、監管方都逐漸達成共識:即使形式變了,但“內容為王”沒有變,微短劇要提質精化,才有用戶和廣告主來持續買單。

02 輕資產入局,打龍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有機構預測,在未來三年內,微短劇的行業規模將達到千億。不過就當下來看,微短劇的主要盈利模式仍然集中在會員付費、廣告變現和帶貨三個方面,因此不少人質疑,相對單薄的商業模式是否足以撐得起龐大的體量。

傳統長劇集和微短劇的邏輯完全不一樣。

前者的成本大頭花在前期的制作上,傳統媒體作為主要的宣傳渠道,片方也會有相應的線下活動和發布會進行推廣。電影看票房,電視劇看版權銷售和廣告,兩者構成行業比較穩定的變現方式。微短劇由于單集時長短,廣告植入更簡單,還能夠根據品牌需求進行定制,除此以外,付費微短劇主要靠用戶的充值獲利。

這也是問題所在,決定一部微短劇是否被觀眾和客戶買單的,不僅是內容本身的質量,還得看有沒有足夠的錢來買曝光和流量。

一部投資幾十萬拍的微短劇,花在投流上的錢要成百上千萬元。如果制片方拿不出足夠的錢,他們還會找專門的投流公司,通過買版權或利潤分成的方式進行合作。

以抖音平臺為例,短劇投放廣告消耗的費用日均可達5000萬元,意味著單抖音一個平臺,短劇一年投流費用就超過180億元?!?024年微短劇買量投流數據報告》指出,今年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500億元,其中投流規模預計達到約420億元。

負責投流的投手,主要任務就是新劇制作完成后,在最長不超過一周的時間里,持續篩選短劇中有爆款品相的片段,讓剪輯師制作切片后,將視頻投放到互聯網各個角落,比如小程序開屏界面、抖快小紅書等內容社交平臺,以及在合作的長視頻網站中購買的露出點位,吸引用戶觀看后到小程序終端購買全集。

小說廣告投放的短視頻素材算是微短劇的雛形,短劇的廣告形式也保留了網文時代的玩法。投手們雖然處在整個產業鏈條的最末端,但工作的復雜度和重要性堪比經濟學中驚險的一躍。

去年8月,短劇《無雙》在微信小程序上線,播出后傳出“8天收入超1億元”的消息,創始人李濤無奈表示,破億是整體收入,其中流量成本就超過九成,真正到手的利潤僅幾百萬元,這幾百萬還要分給制片、編劇、后期等工作人員。

無獨有偶,后來火起來的《80后媽》,背后的投放成本也高達6000萬元。更不應該被忽視的是,雖然投流的多少決定了短劇的大部分回報率,但冰山之下,仍有不少投流手光砸巨款入水,卻沒有水花。

據了解,隨著拍攝成本水漲船高,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競價廣告也讓投流價格迅速飆升,一些微短劇甚至開始邊拍邊投廣告,吸引用戶充值后再滾動投流。按照以往的經驗,一部微短劇的充值收入達到千萬才能稱得上爆款,但同時也意味著投流成本接近千萬。以業內約定的5%分成比例計算,一部40萬成本的短劇,要想保本,充值需要達到800萬元。

業內人士告訴新眸,流量分賬是當下平臺微短劇主要采用的合作方式,短劇發布在平臺自有賬號上,平臺根據短劇的觀看量、有效時長、用戶參與度等流量指標,與創作者進行收益分配,是一種能夠兜底的盈利方式。

例如,騰訊視頻的分賬公式為“會員分賬收入+廣告分賬收入+自招商分賬收入”,將微短劇分為S、A、B不同級別,會員觀看有效時長單價對應為每小時2元、1.5元及1元。愛奇藝則提供了會員付費分賬或CPM廣告分賬模式,根據內容時長和類型選擇不同的分賬方式。

平臺在決定投入成本時,往往會根據具體的產出比例進行決策。例如,先投放一定金額,然后根據ROI來決定是否繼續投放。一般來說,ROI需要達到一定的比例(如1:1.1-1.5)才能確保整體收入的持續增長,平臺才會選擇繼續投放。

03 祛魅微短劇,并不是個暴利行業

微短劇有三類,為用戶買單的小程序付費短劇、平臺買單的引流短劇以及品牌方買單的廣告性微短劇。上游的生產、投資和出品,中游的分發和平臺渠道,以及下游的觀眾,三者構成了微短劇完整的產業鏈路。

在ToC的短劇行業中,平臺因流量優勢和廣告邏輯占據利潤的主導地位;投流方通過投資優質內容并在平臺上進行分發來獲取利潤分成,他們作為投資者,在一部爆款短劇身上賺到的錢,會遠比制片方要多得多。

有從業者解釋,通常制作出品方收入來源為廣告消耗金額的5%至8%,投流公司的利潤風險更大,來源于廣告消耗金額和充值金額之間的價差。比如廣告消耗100元,后端小程序充值120元,投流公司獲得剩余的15-12元利潤。但如果充值金額低于廣告消耗,投流公司就會面臨虧損。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除了投流,還有短劇的商業化,這才是能夠決定行業天花板的命題?!睒I內人士向新眸透露,變現方式按難度大小比,廣告收費要大于個人付費?!皣鴥葻o論是ToB還是ToC,用戶不愿主動付費訂閱的問題都是老大難,還有很多平臺免費放盜版視頻,直接影響到我們收入?!?/p>

將希望寄托在廣告身上,似乎是所有媒體及內容行業的最終歸宿。

此前行業里最知名的廣告微短劇,源于韓束與抖音達人進行定制合作,五部微短劇累計播放量達到50億,帶動韓束全年抖音銷售額達到33.4億元,也為@姜十七的抖音賬號帶來近4500萬元的收入。

韓束之后,品牌商看見了微短劇的帶貨能力,制片方則看中了品牌投放廣告帶來的直接收入,兩者一拍即合,因此不少品牌紛紛跟風。但韓束創始人呂義雄已經不再看好這一模式,品牌學習韓束而擠進短劇賽道,直接導致短劇的供應量急劇增加近20倍,內容同質化的影響下,營銷效果下滑了40倍,因此他表示:“2023年11月之后,韓束基本不做短劇了?!?/p>

然而,市場的需求并沒有就此改變,品牌方給的廣告費仍是大部分短劇公司的重要收入,只不過他們更在意的是,短劇的內容質量怎么樣,風格是否貼合品牌,至于其他的考慮,都會交給制片方定奪。

不少從業人員向新眸透露過,最適合做短劇的公司,一方面,是像知乎、七貓、閱文這類自帶IP的創作型公司,他們擁有大量的原創內容,包括小說、故事、問答等,這些都是潛在的短劇IP。通過將IP改編成短劇,公司可以迅速吸引原著粉絲的關注,同時降低市場風險。

另一方面,是愛奇藝、優酷、抖音這類有足夠用戶數和曝光點位的平臺,他們往往能通過嚴格的內容篩選、數據支持和策略制定,確保短劇的內容質量和吸引力。

有意思的是,在全網思考如何讓用戶為微短劇買單的時候,有一家公司,正運用完全不同的邏輯來使自家營收獲得增長,它就是拼多多。據了解,日前拼多多也在“多多視頻”的二級頻道上線了“短劇”入口,與“直播”“關注”“推薦”并列,意味著短劇與那些能直接促進交易的新業務享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拼多多里看短劇,用戶完全不用為短劇付費;和其他淘寶、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的短劇內容不同,拼多多的短劇頁面沒有搭載商品鏈接,也沒有在短劇中植入商品廣告。

但在用戶觀看短劇的間隙,拼多多會插入帶貨視頻,推薦的商品往往與觀看的短劇內容毫不相關,也不來自發布短劇的賬號。相反,這些推薦是基于用戶在拼多多平臺內近期搜索的關鍵詞、瀏覽過的商品以及相關購物行為來精準推送的。

換句話說,短劇在拼多多里,目前只是個新的公域流量池,給商家帶來更多的展示機會,拼多多放短劇,似乎單純是為了占用用戶時間,多賣點貨出去。雖然看起來十分單調,但有知情人士透露,這種模式下的轉化效果竟然出乎意料的還不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天價微短劇,誰在操控流量密碼?

微短劇爆火,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

文|新眸 鹿堯

這幾年能讓全民狂熱的創業風口相當稀缺,微短劇是其中一個。

據相關業內人士回憶,在去年的一次公開論壇會中,全場有且只有微短劇的專場出現人員爆滿,火爆程度甚至高于AI?!按蠹叶贾肋@是風口,而且看起來門檻非常低,粗制濫造得似乎是個人就能進場撈到錢?!?/p>

事實上,在微短劇的商業想象力進入大眾視野之前,已經不少家媒體著墨這場山雨欲來的狂歡。

比如年關大火的《我在80年代當后媽》,其幕后的點眾科技成為外界關注焦點的同時,創始人陳瑞卿、何春虹夫婦每月進賬4億多的消息不脛而走;再比如制片方“5萬就能拍一部劇”的說法廣為流傳,投資體量輕、上劇節奏快、回本周期短,一本萬利的暴富預言吸引了無數創業者。

早期階段,微短劇和粗糙的劇情式短視頻畫上了等號,行業進入極其無序的熵增。按照正常的行業規律,亂象叢生之后,更嚴格的監管和限制相繼出臺;市場充斥同類內容,觀眾鈍感越來越強,ROI數據上不去,大批劣質的微短劇創業公司轟然倒閉。

但行業并沒有因此明顯好轉,微短劇的商業模式和傳統影視作品完全不同,這也讓它的市場預期和現實產生錯位。

點眾科技的高管也向媒體透露,公司每月的充值收入穩定在4-5億元,但實際上行業毛利只有10%,大量的錢用于投流和與合作方分成,凈利率更是不到1%。而這還是能賺錢的頭部公司,二八定律下,后面80%的項目都是虧損的。

“曾跟某個小程序平臺簽了分賬約,后來產生矛盾,一部劇投了二三十萬,結果上線半個月只拿了200塊錢分賬。”據一些創業者描述,行業的話語權早被瓜分了,一部劇生產出來后投向市場,就不再是制片方說了算。有消息稱,橫店的豎屏短劇劇組較去年同期離場大半,最有話語權的仍是那些早期就進場,有渠道、人脈和現金流的角色。

但對一個新興崛起的產業來說,尚未成熟卻在短短幾年內筑起了森嚴的壁壘,并不是好事。在城墻之外,眾多觀望者心中存有兩大疑問:這個行業會不會曇花一現,以及還有沒有機會入場。

01 微短劇的爽點在哪?

不同于傳統的影視劇需要更精細的劇本創作,籌備拍攝的過程中,包括場地租賃、道具準備、演員選拔等環節都決定了拍攝的最終效果。微短劇的制作周期相當短,如果劇本已經預先準備好,從開拍到上線,中間可能只用十幾天。

微短劇節奏快、情緒強,沒有長鏡頭,不需要鋪墊,也不太重視敘事邏輯,十幾分鐘一集的內容,放在傳統劇集里可能要好幾集才能講完。行業流傳著“黃金6秒”的說法,在被用戶刷到的前6秒里,視頻要有足夠刺激的反轉和情緒,讓觀眾體驗到所謂的爽。

因此在早期的微短劇中,劇情大多圍繞豪門霸總、草根逆襲展開,單集15分鐘以內,順應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呈現在面前的是欲罷不能的土味、沖突和狗血。

相比大制作的電視劇每集動輒30萬+的花費,雖然拍攝過程都包含前中后期,但拍完一部微短劇,你可能也就只需要這么多錢。

劇本創作、團隊薪酬、場地和設備租賃費用以及后期的制作,這是劇集的生產成本來源。

據了解,行業頭部的九州目前每月上新的短劇數量在50部以上,爆款率占一成,公司基本靠這一成產出利潤。但即便是這樣,片方仍然得堅持有持續的內容供給,這樣才能有盈利的希望。

因此在微短劇最火的時候,各類社交軟件、招聘軟件上都有招編劇的信息,不同平臺給的稿費各不相同。但通常情況下,一部劇本的稿費在1萬至3萬元之間,按50集以上,每集500字來看,這個數字并不高,小預算的創業公司給出的可能會更低。

對應的,微短劇編劇也成了一個熱門的兼職賽道。在這兩年AI生成軟件火熱的背景下,由AI撰寫大部分套路化劇情,人工進行微調和潤色修改,最后低價賣給小公司的路徑成功跑通。

至于其他像拍攝相機、燈光、錄音、支撐等設備,以及租用場地、服化道路和團隊的工資,統共費用幾十萬拿下,微短劇的藝術加工和整體審美要求同樣不高。據說去年橫店一個月開拍的微短劇達到1000多部,即使全員純素人,也有能碰出低配出奇跡的效果。

但現實的情況已經沒這么簡單。

很多人看微短劇是圖一時新鮮,看久了自然會對千篇一律的內容產生疲勞,當大量換湯不換藥的流水線內容被快速推向市場的時候,這是一種無異于賽博喂屎的行為。

伴隨著各種擦邊、低質的微短劇被下架,生產不出高質量作品的投機公司倒閉,包括觀眾、平臺、制片方、監管方都逐漸達成共識:即使形式變了,但“內容為王”沒有變,微短劇要提質精化,才有用戶和廣告主來持續買單。

02 輕資產入局,打龍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有機構預測,在未來三年內,微短劇的行業規模將達到千億。不過就當下來看,微短劇的主要盈利模式仍然集中在會員付費、廣告變現和帶貨三個方面,因此不少人質疑,相對單薄的商業模式是否足以撐得起龐大的體量。

傳統長劇集和微短劇的邏輯完全不一樣。

前者的成本大頭花在前期的制作上,傳統媒體作為主要的宣傳渠道,片方也會有相應的線下活動和發布會進行推廣。電影看票房,電視劇看版權銷售和廣告,兩者構成行業比較穩定的變現方式。微短劇由于單集時長短,廣告植入更簡單,還能夠根據品牌需求進行定制,除此以外,付費微短劇主要靠用戶的充值獲利。

這也是問題所在,決定一部微短劇是否被觀眾和客戶買單的,不僅是內容本身的質量,還得看有沒有足夠的錢來買曝光和流量。

一部投資幾十萬拍的微短劇,花在投流上的錢要成百上千萬元。如果制片方拿不出足夠的錢,他們還會找專門的投流公司,通過買版權或利潤分成的方式進行合作。

以抖音平臺為例,短劇投放廣告消耗的費用日均可達5000萬元,意味著單抖音一個平臺,短劇一年投流費用就超過180億元?!?024年微短劇買量投流數據報告》指出,今年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500億元,其中投流規模預計達到約420億元。

負責投流的投手,主要任務就是新劇制作完成后,在最長不超過一周的時間里,持續篩選短劇中有爆款品相的片段,讓剪輯師制作切片后,將視頻投放到互聯網各個角落,比如小程序開屏界面、抖快小紅書等內容社交平臺,以及在合作的長視頻網站中購買的露出點位,吸引用戶觀看后到小程序終端購買全集。

小說廣告投放的短視頻素材算是微短劇的雛形,短劇的廣告形式也保留了網文時代的玩法。投手們雖然處在整個產業鏈條的最末端,但工作的復雜度和重要性堪比經濟學中驚險的一躍。

去年8月,短劇《無雙》在微信小程序上線,播出后傳出“8天收入超1億元”的消息,創始人李濤無奈表示,破億是整體收入,其中流量成本就超過九成,真正到手的利潤僅幾百萬元,這幾百萬還要分給制片、編劇、后期等工作人員。

無獨有偶,后來火起來的《80后媽》,背后的投放成本也高達6000萬元。更不應該被忽視的是,雖然投流的多少決定了短劇的大部分回報率,但冰山之下,仍有不少投流手光砸巨款入水,卻沒有水花。

據了解,隨著拍攝成本水漲船高,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競價廣告也讓投流價格迅速飆升,一些微短劇甚至開始邊拍邊投廣告,吸引用戶充值后再滾動投流。按照以往的經驗,一部微短劇的充值收入達到千萬才能稱得上爆款,但同時也意味著投流成本接近千萬。以業內約定的5%分成比例計算,一部40萬成本的短劇,要想保本,充值需要達到800萬元。

業內人士告訴新眸,流量分賬是當下平臺微短劇主要采用的合作方式,短劇發布在平臺自有賬號上,平臺根據短劇的觀看量、有效時長、用戶參與度等流量指標,與創作者進行收益分配,是一種能夠兜底的盈利方式。

例如,騰訊視頻的分賬公式為“會員分賬收入+廣告分賬收入+自招商分賬收入”,將微短劇分為S、A、B不同級別,會員觀看有效時長單價對應為每小時2元、1.5元及1元。愛奇藝則提供了會員付費分賬或CPM廣告分賬模式,根據內容時長和類型選擇不同的分賬方式。

平臺在決定投入成本時,往往會根據具體的產出比例進行決策。例如,先投放一定金額,然后根據ROI來決定是否繼續投放。一般來說,ROI需要達到一定的比例(如1:1.1-1.5)才能確保整體收入的持續增長,平臺才會選擇繼續投放。

03 祛魅微短劇,并不是個暴利行業

微短劇有三類,為用戶買單的小程序付費短劇、平臺買單的引流短劇以及品牌方買單的廣告性微短劇。上游的生產、投資和出品,中游的分發和平臺渠道,以及下游的觀眾,三者構成了微短劇完整的產業鏈路。

在ToC的短劇行業中,平臺因流量優勢和廣告邏輯占據利潤的主導地位;投流方通過投資優質內容并在平臺上進行分發來獲取利潤分成,他們作為投資者,在一部爆款短劇身上賺到的錢,會遠比制片方要多得多。

有從業者解釋,通常制作出品方收入來源為廣告消耗金額的5%至8%,投流公司的利潤風險更大,來源于廣告消耗金額和充值金額之間的價差。比如廣告消耗100元,后端小程序充值120元,投流公司獲得剩余的15-12元利潤。但如果充值金額低于廣告消耗,投流公司就會面臨虧損。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除了投流,還有短劇的商業化,這才是能夠決定行業天花板的命題?!睒I內人士向新眸透露,變現方式按難度大小比,廣告收費要大于個人付費?!皣鴥葻o論是ToB還是ToC,用戶不愿主動付費訂閱的問題都是老大難,還有很多平臺免費放盜版視頻,直接影響到我們收入?!?/p>

將希望寄托在廣告身上,似乎是所有媒體及內容行業的最終歸宿。

此前行業里最知名的廣告微短劇,源于韓束與抖音達人進行定制合作,五部微短劇累計播放量達到50億,帶動韓束全年抖音銷售額達到33.4億元,也為@姜十七的抖音賬號帶來近4500萬元的收入。

韓束之后,品牌商看見了微短劇的帶貨能力,制片方則看中了品牌投放廣告帶來的直接收入,兩者一拍即合,因此不少品牌紛紛跟風。但韓束創始人呂義雄已經不再看好這一模式,品牌學習韓束而擠進短劇賽道,直接導致短劇的供應量急劇增加近20倍,內容同質化的影響下,營銷效果下滑了40倍,因此他表示:“2023年11月之后,韓束基本不做短劇了。”

然而,市場的需求并沒有就此改變,品牌方給的廣告費仍是大部分短劇公司的重要收入,只不過他們更在意的是,短劇的內容質量怎么樣,風格是否貼合品牌,至于其他的考慮,都會交給制片方定奪。

不少從業人員向新眸透露過,最適合做短劇的公司,一方面,是像知乎、七貓、閱文這類自帶IP的創作型公司,他們擁有大量的原創內容,包括小說、故事、問答等,這些都是潛在的短劇IP。通過將IP改編成短劇,公司可以迅速吸引原著粉絲的關注,同時降低市場風險。

另一方面,是愛奇藝、優酷、抖音這類有足夠用戶數和曝光點位的平臺,他們往往能通過嚴格的內容篩選、數據支持和策略制定,確保短劇的內容質量和吸引力。

有意思的是,在全網思考如何讓用戶為微短劇買單的時候,有一家公司,正運用完全不同的邏輯來使自家營收獲得增長,它就是拼多多。據了解,日前拼多多也在“多多視頻”的二級頻道上線了“短劇”入口,與“直播”“關注”“推薦”并列,意味著短劇與那些能直接促進交易的新業務享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拼多多里看短劇,用戶完全不用為短劇付費;和其他淘寶、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的短劇內容不同,拼多多的短劇頁面沒有搭載商品鏈接,也沒有在短劇中植入商品廣告。

但在用戶觀看短劇的間隙,拼多多會插入帶貨視頻,推薦的商品往往與觀看的短劇內容毫不相關,也不來自發布短劇的賬號。相反,這些推薦是基于用戶在拼多多平臺內近期搜索的關鍵詞、瀏覽過的商品以及相關購物行為來精準推送的。

換句話說,短劇在拼多多里,目前只是個新的公域流量池,給商家帶來更多的展示機會,拼多多放短劇,似乎單純是為了占用用戶時間,多賣點貨出去。雖然看起來十分單調,但有知情人士透露,這種模式下的轉化效果竟然出乎意料的還不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城县| 双流县| 青田县| 林口县| 象州县| 博兴县| 阳朔县| 西和县| 宁武县| 平定县| 安吉县| 会同县| 汝阳县| 滕州市| 霍城县| 阿拉善盟| 黄梅县| 吉林省| 永胜县| 磴口县| 永德县| 上犹县| 肇源县| 高安市| 云南省| 汽车| 巴林左旗| 乐亭县| 鹿泉市| 永昌县| 开平市| 龙井市| 满洲里市| 筠连县| 沂源县| 泽普县| 沙洋县| 西青区| 黔西县| 吐鲁番市|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