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朱詠玲
界面新聞編輯 | 樓婍沁
6月8日,與優衣庫同屬迅銷集團的GU(極優)在深圳的首店開業。
這家位于深圳領展中心的新店為“雙拼店鋪”,優衣庫將原本約1400平方米店鋪的近一半分給了GU,兩個品牌緊挨著共享同一個空間。
這是GU時隔兩年半在中國內地再度開店。算上這家新店,GU目前在中國內地的店鋪數量也不過5家,其中3家位于上海,廣州、深圳各1家。但實際上,自2013年GU在上海淮海中路開出中國首店,今年已是它進入中國的第11年。
此前,GU的策略一直是聚焦上海,計劃在上海打好根基后再向外擴張。到2019年末,GU在上海已開出11家門店,還在蘇州和廣州各有1家店。其中,2019年11月開出的廣州店可被視為GU向華南市場進軍的一個開端,但隨后到來的疫情讓GU的開拓計劃陷入停滯,門店數量也逐步縮減。
直到疫情過后,市場逐漸復蘇,消費者更趨理性,比優衣庫更便宜、更時尚的GU認為機會來了。“顧客追求性價比更高的時尚、更物美價廉的商品,GU是蠻符合這個趨勢的。這肯定是我們一個新的創業期。”GU中國事業首席運營官何立彬對界面新聞說。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來看,2023年的確有強勁復蘇趨勢,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增幅達到12.9%。但2024年也明顯回落,2024年1月至4月,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增幅降至1.5%,低于2023年同期的13.4%和2019年同期的2.2%,需求緊縮的挑戰仍不容輕視。
而在集團層面,隨著優衣庫在日本和中國這兩大市場都出現增速放緩的勢頭,發展GU等子品牌自然被提上日程。目前,GU的營收僅占迅銷集團總營收的約十分之一,優衣庫占比超八成。
自2023年起,擴展GU事業分部以及Theory等品牌所在的全球事業分部,已作為集團戰略出現在迅銷集團財報中。GU的社長柚木治在2023年末向日本經濟新聞表示,GU計劃在5年后將營收翻番至6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0億元)。不僅是在中國,GU在美國也有擴張動作,包括2023年9月在紐約成立商品開發基地,負責全球商品開發,并計劃2024年秋季在紐約開出首家GU旗艦店,同時上線覆蓋全美的線上商城。
在中國內地市場,GU提出的目標是3至5年內將門店數量增至50家。除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地區,華南也會是GU重點拓展的市場。“在江浙滬我們擁有蠻高的知名度,南方有人口紅利,另外現在港澳與內地聯動密切,而GU在香港的知名度也有助于我們擴張南方市場。”何立彬說。
疫情期間,GU已開始為拓展中國市場做準備,包括在2021年任命了GU第一位中國籍高管,隨后重新組建了本地團隊。現任GU中國事業首席運營官何立彬則是從優衣庫調過來的強將,在2023年11月加入GU團隊前,他在優衣庫已有十余年的工作經驗,從2010年成為管培生,一直做到2018年擔任優衣庫中國營業總監,負責整個華南和華中地區的店鋪管理及經營,期間還兼任部分EC線上業務總監。
無論是人才資源的調配,還是前述GU與優衣庫“雙拼”開店的舉措,都能看出GU向優衣庫借力的意圖。這并非GU針對中國市場的首創,在日本、中國臺灣、香港、上海和廣州,GU的不少門店也選址在與優衣庫相鄰的地方。
“背后有大集團的資源加持,對GU來說是事半功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優勢。”何立彬認為,將旗下品牌聚集在一起開店是多品牌服裝集團的常見策略,但重點是要做出差異化,拓寬消費者的選擇,也能避免內部競爭。
與優衣庫相比,GU的最大特點是價格更便宜、設計更時尚。GU的產品定價大概是優衣庫的70%,約60%是緊跟流行趨勢的時尚款,配飾品類如帽子、包、首飾等比優衣庫更豐富。店鋪的其他細節,如店員的穿搭、產品的搭配陳列也更注重時尚感。據何立彬透露,目前優衣庫的主要客群在30歲至50歲之間,而GU的客群多在30歲以下。
商業地產管理公司漢博商業上海公司董事長杜斌向界面新聞表示,GU目前在中國還沒有打響名氣,與優衣庫捆綁開店的策略是明智的。但由于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場的面積有限,加上快時尚整體下行,商場未必會在優衣庫已經入駐的情況下,再給GU留出面積相當的鋪位。
“GU在中國一線城市重新再來,可以搭著優衣庫把名氣做響,最好再有點變化,比如在裝修上更活潑一點。”杜斌說。
何立彬也向界面新聞提到,GU期望能做出更符合GU品牌、有獨立裝修風格的店鋪,但現階段不排斥嘗試不同的店鋪形式,比如此次延續了優衣庫裝修風格的深圳“雙拼”店,以及此前GU為將消費者引流到線上,在優衣庫深圳萬象天地店內搭設的GU線下體驗區。
“目前我們在各方面,包括商品、服務、賣場、區位、物業、客群等,都在尋找符合中國市場的模式,已經逐步在清晰了。假如我們找到了對的商業模式,就可以聯動集團大范圍地擴張店鋪。”
換言之,當下GU仍在等待爆發的機會。因此,雖然定下了三五年內開到50家店的目標,GU目前還沒有計劃在2024年開出第二家新店。而且,即便是最快在三年內就擴張到50家門店,這一速度也遠遠趕不上優衣庫,后者自開拓中國市場以來長期保持著每年新開80至100家店的節奏。
GU的謹慎可以理解,畢竟如今GU所處的市場環境,已不是優衣庫早年面對的情況。何立彬也向界面新聞提到GU在中國市場將會面臨的挑戰,一是消費降級的趨勢正在發生,消費者也轉而重視愉悅身心的體驗型消費;此外,網購、直播電商的發展也在沖擊實體零售。
同行競爭也不可避免。盡管何立彬認為,如今整個行業趨于細分,GU很難找到直接的競爭對手,“在同一個賽道里賣差不多的品類,才可能是直接競爭關系,比方說賣防曬衣、賣運動內衣的。”而作為多品類的綜合品牌,“GU更注重時尚性和搭配性。”
目前,中國市場上的確少有與GU高度對齊的品牌——處在轉型期的GAP(中國業務)或許可以算一個。但這也不意味著GU沒有競爭者,只不過它們正變得越來越分散。
更何況,GU所在的價格帶最不缺淘品牌、抖品牌甚至白牌產品。在何立彬看來,GU相較于這些網生品牌的優勢在于品牌力,以及能更快、更早地捕捉流行趨勢,而后者只能追隨著復制那些被市場驗證過的爆品。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品牌雖不能單獨與GU抗衡,匯集起來也能分走不小的市場份額。
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靈活性已成為品牌和企業必備的素質。回顧GU在中國前十年的發展,何立彬坦言GU過去在城市戰略定位、開店戰略、人才培養、對商品的本土化調整等方面都有些落后于市場的變化。
但優衣庫過去十多年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成長,也給GU帶來了可共享的經驗和資源,包括門店經營、開店策略、商品策略、庫存和供應鏈管理等,不過一些經驗只有在GU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才能體現出價值。
眼下,擴張門店已成為GU在中國市場的首要任務,其次是提升內部管理的質量,以及通過社交媒體營銷等方式快速打開市場認知。何立彬告訴界面新聞,GU的長期愿景是給中國市場帶來全球最快、性價比最高的時尚。
GU所走的大眾路線和休閑時尚風格,很容易讓人想到商業步行街時代的美特斯邦威、森馬、以純等品牌,或者更近一點的例子是MJstyle,而如今它們幾乎都退居下沉市場或走向沒落。在一二線城市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風格和品類更細分、更個性化但同樣平價的品牌。GU要如何在這條路上開拓出新的可能性,是它在優衣庫的經驗之外要獨自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