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72年間,藝術節如何改變一座挪威古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72年間,藝術節如何改變一座挪威古城?

卑爾根人相信對話的力量,相信能以藝術為舟,駛過社會分歧的風浪,這正是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創立之初的愿景。

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卑爾根悠久歷史,是挪威第二大城市,每一年的卑爾根國際藝術節(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挪威語稱作Festspillene i Bergen)在5月底至6月初舉辦,為期十五天。

今年5月22日-6月5日,第72屆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如期舉行。在開幕式致辭中,挪威首相約納斯·加爾·斯特勒(Jonas Gahr St?re)如此介紹卑爾根:“這是一座面朝大海、背靠群山的城市,是挪威的海濱首都。環繞著長長的碼頭和港口,迎接著通常從海上遠道而來的人、貨物、新思想和新印象。

藝術節創辦于1953年。挪威在1905年重獲獨立,在1940-1945年納粹德國占領,二戰后,挪威亟需恢復和重建。卑爾根市決定通過舉辦藝術節為挪威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藝術節最初只關注古典樂和戲劇,后來慢慢囊括了爵士樂、歌劇、芭蕾、當代舞蹈、當代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

圖片來源: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Thor Br?dreskift

如今,卑爾根國際藝術節是北歐地區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藝術節之一。2023年,共計7.7萬觀眾參與了當年藝術節的各項活動。今年,有74%的藝術節觀眾為卑爾根本地市民,17%來自挪威其他地區,9%來自海外。

城市之聲中的歷史回響:從培爾·金特到“修法者”馬格努斯

卑爾根是“挪威音樂之父”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的故鄉。格里格一生致力于創作富有挪威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代表作包括為易卜生(Henrik Ibsen)的戲劇《培爾·金特》(Peer Gynt)所寫的兩部管弦樂組曲。

本屆藝術節開幕式由《培爾·金特組曲》中的兩首名曲《在多弗里山王的大廳》(In the Hall of the Dovre Mountain King)和《索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ong)拉開序幕。

卑爾根市布呂根碼頭(攝影:林子人)

150年前,劇作家易卜生致信格里格,委托對方給自己的最新作品《培爾·金特》創作配樂。1867年,易卜生創作了這一五幕詩體劇,講述浪蕩子培爾·金特的冒險故事。他踏上了一段奇幻的全球之旅,最終在與自己自私和不負責任行為的后果斗爭中尋求救贖,重拾自我。故事靈感取材自挪威童話故事《培爾·金特》,易卜生在劇中融入了他自己的家庭和童年回憶,曾承認以父母為原型創造了培爾·金特的父母。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rd)認為,培爾·金特是“一種結晶”,折射出易卜生本人,“但不是他眼中的自己,而是他通過他人的眼睛,從外面看到的自己?!?/p>

在位于卑爾根近郊托羅爾哈根的愛德華·格里格博物館——這里是格里格的故居和墓地所在地——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了界面文化記者,最初,格里格并不愿意接受委托,認為《培爾·金特》是他看過的最缺乏音樂性的劇本,但由于他當時手頭正在創作的另一個項目難以推進,在經濟壓力下還是接受了易卜生的委托。格里格此舉嚴重冒犯了另一個項目的委托者,即作家、詩人、劇作家比昂斯滕·比昂松(Bj?rnstjerne Bj?rnson),后者于1903年成為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挪威作家。二人因此斷交多年,直到格里格60歲生日當天,比昂松在凌晨五點敲響了他的家門,送上一尊自己的半身像,才重修舊好,這尊半身像至今仍安放在格里格故居的起居室里。

格里格的60歲生日,比昂松(左)與格里格(右)重修舊好圖片來源:Bergen Public Library Norway

單獨來看,格里格的音樂和易卜生的文字已成為標志性作品;共同來看,它們構成了兩位挪威文化巨匠的聯合杰作。然而二人的文字和音樂卻很少放在同一個舞臺上演出。在本屆藝術節首演的《培爾·金特》的最大亮點正在于此:該劇嚴格遵照易卜生原著,以詩體臺詞足本演繹劇情的同時,由卑爾根愛樂交響樂團(格里格曾于1880-1882年擔任該樂團的藝術總監)演奏配樂,輔以合唱團演唱。

編劇還在故事中揉入了當代性,演員們身著現代服飾上臺,培爾·金特的北非冒險被改為了美國之旅,載著培爾·金特漂洋過海并在第五幕的劇情高潮處折戟的不是帆船,而是飛機。當代化的改編放大了原作奇幻與現實、浪漫抒情與社會諷刺并置的奇特感。

《培爾·金特》劇照(圖片來源: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Thor Br?dreskift)

《培爾·金特》是易卜生最常被搬上戲劇舞臺的作品之一,它也被認為反映了挪威人的國民心態。比昂松就曾稱贊《培爾·金特》是“對挪威的自我主義、狹隘和自我滿足的絕妙諷刺”。培爾·金特的遠行、回歸和最終的自我發現似乎依然能在一些當代挪威人的經歷中找到對應,并在這個很容易迷失自我的劇變時代引起更廣泛的共鳴。克瑙斯高在挪威南部長大,他在散文集《在春天》中反思自己對生活在安逸北歐小城的看法:

“在這樣的地方長大,你可能最開始并沒有什么抱負和志向,但等你到了十幾歲突然有了理想,那它便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錯誤集合,成了你想要擺脫的一切,因為它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狹隘。年輕的時候你心里百感交集,渴望著能結束這里的生活,離開小地方,去往真實的大世界。在那里,你關注的全是些宏大事件,心中滿懷著開放的新式理念……后來我老了,又有了孩子,突然發現自己又回到了我成長的環境中……我喜歡這里的小,喜歡這里的擁擠,喜歡坐在花園里,遠離世界所有的重心和核心地區?!?/p>

斯特勒在開幕式致辭中還提到了卑爾根的“黃金時代”。在13世紀,它曾是擁有7000多名居民的北歐地區最大城市,以及挪威的首都。首相邀請觀眾一同想象一下1250年,年輕的馬格努斯王子上學的情景,“王子可能不是獨自一人,但他的上學路途一定展示了各種聲音、語言、船只、氣味、魚市、富人和窮人的多樣性。這些與窮人、病人和邊緣人群的接觸深深影響了未來的國王,并激發了他強烈的改善他們生活條件的承諾。”日后這位王子意外繼承了王位,成為挪威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史稱馬格努斯六世·哈康松(King Magnus VI H?konsson)。他最顯著的成就是于1274年頒布了《國土法》,統一了挪威的法律制度,由此建立了歐洲最早的全國性法律體系之一。

今年恰逢《國土法》頒布750周年,在卑爾根——馬格努斯六世統治全國、修撰頒布《國土法》的所在地——這一重要的挪威歷史事件被融入了藝術節敘事。

歷史一直是卑爾根城市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馬格努斯六世在1261年舉辦婚禮建設的新宴會廳依然屹立至今,哈康廳(H?konshallen)也是藝術節的演出場館之一。格里格故居旁的音樂廳順著山坡地形向下延展,舞臺后方的落地玻璃窗正對海岸邊格里格的工作室。據說這位喜靜的作曲家就是在這個工作室的立式鋼琴上創作出諸多傳世名作的。當小提琴家Sascha Maisky和鋼琴家Lily Maisky在這座音樂廳里演奏格里格的《第三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5號》時,與作曲家跨越時空相會的感動從心底油然而生。

大提琴家Sheku Kanneh-Mason和鋼琴家Isata Kanneh-Mason在哈康廳舉辦音樂會(攝影:林子人)

藝術中的政治性:地圖、拼布地毯與未完成的紀念碑

1953年起,卑爾根市立美術館(Bergen Kunsthall)于每年夏天舉辦“藝術節主展覽”(Festival Exhibition)。每年,卑爾根市立美術館館長與藝術節主展覽策展人一起挑選一位挪威藝術家,為其舉辦個展。

今年的藝術節主展覽參展藝術家是托瑞爾·約翰內森(Toril Johannessen)。她是一位從事版畫、信息圖和裝置藝術創作的多媒體藝術家,其作品的核心主題是對知識結構和框架的探索——從民間智慧到科學方法,她研究具有不同傳統和條件的知識領域,發掘它們之間的多樣關系。

約翰內森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訪時表示,早年從事攝影的工作經歷深刻影響了她的藝術理念,“攝影領域中有很多關于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爭論,比如當攝影師記錄見聞時,TA能如何介入和改變環境?我們如何通過圖像創造現實?這也是我投身藝術的原因,因為藝術是探討這些問題的富礦。雖然如今我的藝術創作已經遠離攝影,但攝影仍然在理論層面影響著我?!?/p>

藝術家托瑞爾·約翰內森(圖片來源:Bergen Kunsthall/Kobie Nel)

新聞攝影的工作經歷特別影響了約翰內森的藝術創作,她在很多作品中展現了一種類似記者或紀錄片導演的工作方式。這種跨學科的創作方式最顯著體現在她對視覺化處理信息的探索,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當下媒體的“數據可視化”潮流。但約翰內森認為,她的創作并不是單純的“信息圖”,她采用這種形式來質疑信息的權威性,揭示信息的不確定性。“眾所周知,數據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視覺化,盡管使用的數據相同,不同的視覺化方式能夠講述截然不同的故事。我感興趣的是這個?!?/p>

本次展覽基于近年來約翰內森對軍事存在和高北地區(High North)地緣政治局勢的興趣。約翰內森告訴界面文化,她雖然一直認為所有的藝術作品在本質上都是“政治性的”,但在本次展覽中展出的作品中,她的確是第一次直接探討當下的政治議題。近年來,安全局勢在挪威乃至整個北歐地區發生了顯著變化。克瑙斯高在散文集《在秋天》中寫道,2015年左右俄羅斯升級軍備、增加邊界活動的行為,引發了瑞典國內對國防支出縮減的爭論。約翰內森則在一項被迫中止的公共藝術項目中直接感受到了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導致的地緣政治沖突。

比約爾內爾瓦戰俘營(Bj?rnelva Prison Camp)位于挪威北蘭郡(Nordland),是二戰期間由德軍設立的強制勞動系統的一部分,以推進高北地區戰略性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僅在1943-1945年間,北蘭郡就設立了57個勞動營,約有2.6萬名戰俘在類似奴隸的條件下工作,超過2000人因虐待、營養不良和疲勞而死亡。在整個挪威,約有10萬名戰俘(主要來自前蘇聯)被囚禁,其中約1.37萬人在營中死亡。二戰結束后,比約爾內爾瓦的幸存者為緬懷亡故者,在離開前自發樹立了一個紀念碑,但在冷戰期間,這段歷史被挪威社會刻意遺忘。1980年代末,挪威與俄羅斯開始為保護這一歷史遺產進行合作。2020年,約翰內森與建筑師Tatjana Gorbachewskaja受邀參與其中一項公共藝術項目。俄烏沖突爆發后,該項目難以為繼。約翰內森在此次展覽中以裝置藝術的形式講述了這項未完成項目的原委。對她而言,該項目的意外中止進一步凸顯了記憶和遺忘的政治性。

同樣在2020年,約翰內森接受挪威公共藝術機構KORO的委托,為埃韋內斯空軍基地(Evenes Air Station)的公共空間創作數個絲網印刷系列版畫,這些作品也是本次展覽的主要內容。對約翰內森來說,創作始于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頓悟時刻”:約翰內森的家鄉位于挪威北部的一個小鎮,小鎮附近有一座山,山頂有一座海岸雷達基站,當地人一直稱它為“北約山”(NATO-fjellet)。約翰內森突然意識到,沒有人知道那座山本來的名字,而且山頂的雷達基站也與北約毫無關系,人們用這個聯想命名了一座不知名的小山。

通過采訪和查閱資料,她發現這個現象在挪威很多地方都存在——充滿軍事聯想的名稱成為諸多地點的非正式地名,有的指向人們對二戰殘存的記憶,有的則指向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戰爭與沖突,甚至有一個地點被當地人稱為“朝鮮”。在《與軍事活動相關的口語地名》(Colloquial Place Names Linked to Military Activity)系列版畫中,約翰內森在地圖上標注出了她收集到的非正式地名,“這個現象反映了一種平民的方法、平民的觀察,他們感知到了軍事存在留下的痕跡?!?/p>

在《與軍事活動相關的口語地名》系列版畫中,約翰內森在地圖上標注出了她收集到的非正式地名(攝影:林子人)

1970年代以來,挪威外交政策術語中頻繁出現“nordomr?dene”即“高北地區”這一術語。高北地區通常被認為是指北極圈以北、歐洲一側的地理限定區域,但作為一個由外交話語建構的概念,高北地區所指涉的地理區域亦隨著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定位高北地區》(Locating the High North)系列版畫中,約翰內森用一系列北極地區的環形地圖展示了1970年-2020年“高北地區”所指的地理區域變化。

在《定位高北地區》系列版畫中,約翰內森用一系列北極地區的環形地圖展示了1970年-2020年“高北地區”所指的地理區域變化。(圖片來源:Bergen Kunsthall/Toril Johannessen)

這些涉及地圖的作品促使約翰內森思考軍事存在——無論在物理意義上還是語言意義上——如何與日常生活構成張力?!拔覀兺ǔ2粫谌粘I钪幸姷杰婈?,特別是在和平時期,我們無需思考、反思它的存在。我感興趣的是,軍隊如何既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又帶來某種焦慮,而且每個人會因為與軍事存在關系的遠近而對它產生不同的觀感。”這一思考構成了她為本次展覽創作的最新作品《威懾與安撫》(Deterrence and Reassurance)的核心,這個取自挪威外交政策概念框架的名稱也是本次展覽的主標題。

《威懾與安撫》是一系列拼布地毯——它們鋪滿了第一展廳巨大的長方形空間,創造出一種近乎于家的私密氛圍。約翰內森花了一年時間與團隊一起用舊軍服和軍用紡織品(比如帳篷和睡袋)編織這些地毯。觀眾被邀請脫鞋走進展廳、坐在地毯上觀察其細節、標簽、軍徽、紐扣或其他初始用途的遺留物。這些地毯采用北歐國家常見的編織技術,即通過紡織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來編織地毯。與之前那些包含了大量信息的版畫作品相比,這件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調動觀眾的觸感與聯想,以一種更隱晦微妙的方式激發思考。

《威懾與安撫》是一系列拼布地毯——它們鋪滿了第一展廳巨大的長方形空間,創造出一種近乎于家的私密氛圍。(攝影:林子人)

“是什么創造了安全感,為什么暴力被展現為確保安全感的唯一手段?為什么人類總是陷入沖突?這雖然很荒謬,但這就是如今的現實。對我而言,和平一直都是理想?!彼f。

展望未來:文化人才發展壯大,藝術滋養當地社區

2000年,卑爾根被歐盟評選為“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這構成了這座城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約翰內森回憶道,卑爾根市從那時起加大了扶持文化發展的力度,許多此前流失的藝術家漸漸回流,她也是那段時期來到卑爾根的——她進入卑爾根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Bergen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學習,畢業后在這里工作生活至今。

她告訴界面文化,這雖然是座小城,但為藝術家提供了職業發展所需的一切“基礎設施”:教育質量上乘的藝術院校、卑爾根市立美術館等一流的藝術機構、創作和展示藝術的工作坊和畫廊、活躍友善的藝術家社群。對她來說,卑爾根的一個額外優點是它接近自然。爬山、在森林中采蘑菇讓她得以擺脫社交媒體的信息轟炸,獲得片刻安寧。

數十年來,格里格學院(Grieg Academy)培養了大量音樂人才,他們在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嶄露頭角,成長為卑爾根乃至挪威音樂界的中堅力量。

男高音演員Stian ?kland在卑爾根出生長大,如今既是一位歌劇演員,也是一位搖滾樂隊主唱、吉他手兼作曲。?kland告訴界面文化,近年來歌劇界為吸引年輕觀眾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卑爾根國家歌劇院與當地學校合作開展公教活動,邀請學生來格里格音樂廳參觀歌劇排練,?kland和他的同事會向孩子們介紹歌劇的相關知識。

男高音演員Stian ?kland在弗洛伊恩山山頂觀景臺表演(圖片來源: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Monika Kolstad)

作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你既能在座無虛席的格里格音樂廳正襟危坐,欣賞王羽佳的鋼琴獨奏,也能在街頭與藝術不期而遇。連續第三年,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將位于市中心的市集廣場(Torgallmenningen)改造成節日廣場。舞蹈、合唱、樂隊演出、互動藝術裝置等項目免費對所有人開放。在11天的時間里,共有27場免費演出在這里上演。2023年,節日廣場吸引了2.5萬觀眾。

藝術節還為探討新理念、形成新共識提供了契機。2014年卑爾根國際藝術節期間,路人被邀請走進一個談話間,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這些收集到的敘述構成了話劇《曾經有一個人類》(Once upon a Human Being)的基礎。2024年,這個已經發展為卑爾根公民劇院(Bergen Borgerscene)的話劇制作項目已進入了第十年,制作了十部劇目。在今年藝術節期間,路人再次被邀請走進談話間進行非正式聊天?!拔覀儽仨殑撛煨碌膲粝?,新的價值觀,新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告訴彼此我們是一個更大整體的一部分,這是一件好事,”藝術總監Vibeke Flesland Havre表示。

智利劇團La Re-Sentida以其表演藝術中的強烈政治性著稱,他們在藝術節期間首次來到挪威,帶來了一部由青春期男孩為主角的戲劇作品。在話劇《溫柔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Tenderness)中,一群男孩分享了自己對男性氣概以及成為男人的意義的看法。這部作品是協作創作的成果,劇團邀請13-17歲的青少年參加工作坊,分享觀點?!霸谌蛏鐣谋尘跋?,男人依然發動戰爭并負責系統性暴力,”創作這部作品的La Re-Sentida寫道,“實踐溫柔因此具有革命性的力量。它能引領其他形式的、遠離野蠻和殘暴的男性氣概出現?!?/p>

《溫柔的可能性》劇照(圖片來源: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Synne Sofi B?rdsdatter B?nes)

卑爾根幾乎沒有無風的日子,任何生活在海邊的人都明白,看似風平浪靜的海面下也蘊藏著風暴與危險。風暴正在醞釀,種種全球性的挑戰也在影響著卑爾根人:地緣政治沖突的加劇、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氣候危機、人工智能正在掀起的變革、文化多樣性與社會公平面臨的挑戰……但卑爾根人也相信對話的力量,相信能以藝術為舟,駛過社會分歧的風浪,這正是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創立之初的愿景。藝術節已走過了72個年頭,它邀請參與其中的人們分享新的經歷、新的見解。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72年間,藝術節如何改變一座挪威古城?

卑爾根人相信對話的力量,相信能以藝術為舟,駛過社會分歧的風浪,這正是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創立之初的愿景。

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卑爾根悠久歷史,是挪威第二大城市,每一年的卑爾根國際藝術節(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挪威語稱作Festspillene i Bergen)在5月底至6月初舉辦,為期十五天。

今年5月22日-6月5日,第72屆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如期舉行。在開幕式致辭中,挪威首相約納斯·加爾·斯特勒(Jonas Gahr St?re)如此介紹卑爾根:“這是一座面朝大海、背靠群山的城市,是挪威的海濱首都。環繞著長長的碼頭和港口,迎接著通常從海上遠道而來的人、貨物、新思想和新印象。

藝術節創辦于1953年。挪威在1905年重獲獨立,在1940-1945年納粹德國占領,二戰后,挪威亟需恢復和重建。卑爾根市決定通過舉辦藝術節為挪威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藝術節最初只關注古典樂和戲劇,后來慢慢囊括了爵士樂、歌劇、芭蕾、當代舞蹈、當代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

圖片來源: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Thor Br?dreskift

如今,卑爾根國際藝術節是北歐地區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藝術節之一。2023年,共計7.7萬觀眾參與了當年藝術節的各項活動。今年,有74%的藝術節觀眾為卑爾根本地市民,17%來自挪威其他地區,9%來自海外。

城市之聲中的歷史回響:從培爾·金特到“修法者”馬格努斯

卑爾根是“挪威音樂之父”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的故鄉。格里格一生致力于創作富有挪威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代表作包括為易卜生(Henrik Ibsen)的戲劇《培爾·金特》(Peer Gynt)所寫的兩部管弦樂組曲。

本屆藝術節開幕式由《培爾·金特組曲》中的兩首名曲《在多弗里山王的大廳》(In the Hall of the Dovre Mountain King)和《索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ong)拉開序幕。

卑爾根市布呂根碼頭(攝影:林子人)

150年前,劇作家易卜生致信格里格,委托對方給自己的最新作品《培爾·金特》創作配樂。1867年,易卜生創作了這一五幕詩體劇,講述浪蕩子培爾·金特的冒險故事。他踏上了一段奇幻的全球之旅,最終在與自己自私和不負責任行為的后果斗爭中尋求救贖,重拾自我。故事靈感取材自挪威童話故事《培爾·金特》,易卜生在劇中融入了他自己的家庭和童年回憶,曾承認以父母為原型創造了培爾·金特的父母。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rd)認為,培爾·金特是“一種結晶”,折射出易卜生本人,“但不是他眼中的自己,而是他通過他人的眼睛,從外面看到的自己?!?/p>

在位于卑爾根近郊托羅爾哈根的愛德華·格里格博物館——這里是格里格的故居和墓地所在地——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了界面文化記者,最初,格里格并不愿意接受委托,認為《培爾·金特》是他看過的最缺乏音樂性的劇本,但由于他當時手頭正在創作的另一個項目難以推進,在經濟壓力下還是接受了易卜生的委托。格里格此舉嚴重冒犯了另一個項目的委托者,即作家、詩人、劇作家比昂斯滕·比昂松(Bj?rnstjerne Bj?rnson),后者于1903年成為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挪威作家。二人因此斷交多年,直到格里格60歲生日當天,比昂松在凌晨五點敲響了他的家門,送上一尊自己的半身像,才重修舊好,這尊半身像至今仍安放在格里格故居的起居室里。

格里格的60歲生日,比昂松(左)與格里格(右)重修舊好圖片來源:Bergen Public Library Norway

單獨來看,格里格的音樂和易卜生的文字已成為標志性作品;共同來看,它們構成了兩位挪威文化巨匠的聯合杰作。然而二人的文字和音樂卻很少放在同一個舞臺上演出。在本屆藝術節首演的《培爾·金特》的最大亮點正在于此:該劇嚴格遵照易卜生原著,以詩體臺詞足本演繹劇情的同時,由卑爾根愛樂交響樂團(格里格曾于1880-1882年擔任該樂團的藝術總監)演奏配樂,輔以合唱團演唱。

編劇還在故事中揉入了當代性,演員們身著現代服飾上臺,培爾·金特的北非冒險被改為了美國之旅,載著培爾·金特漂洋過海并在第五幕的劇情高潮處折戟的不是帆船,而是飛機。當代化的改編放大了原作奇幻與現實、浪漫抒情與社會諷刺并置的奇特感。

《培爾·金特》劇照(圖片來源: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Thor Br?dreskift)

《培爾·金特》是易卜生最常被搬上戲劇舞臺的作品之一,它也被認為反映了挪威人的國民心態。比昂松就曾稱贊《培爾·金特》是“對挪威的自我主義、狹隘和自我滿足的絕妙諷刺”。培爾·金特的遠行、回歸和最終的自我發現似乎依然能在一些當代挪威人的經歷中找到對應,并在這個很容易迷失自我的劇變時代引起更廣泛的共鳴。克瑙斯高在挪威南部長大,他在散文集《在春天》中反思自己對生活在安逸北歐小城的看法:

“在這樣的地方長大,你可能最開始并沒有什么抱負和志向,但等你到了十幾歲突然有了理想,那它便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錯誤集合,成了你想要擺脫的一切,因為它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狹隘。年輕的時候你心里百感交集,渴望著能結束這里的生活,離開小地方,去往真實的大世界。在那里,你關注的全是些宏大事件,心中滿懷著開放的新式理念……后來我老了,又有了孩子,突然發現自己又回到了我成長的環境中……我喜歡這里的小,喜歡這里的擁擠,喜歡坐在花園里,遠離世界所有的重心和核心地區?!?/p>

斯特勒在開幕式致辭中還提到了卑爾根的“黃金時代”。在13世紀,它曾是擁有7000多名居民的北歐地區最大城市,以及挪威的首都。首相邀請觀眾一同想象一下1250年,年輕的馬格努斯王子上學的情景,“王子可能不是獨自一人,但他的上學路途一定展示了各種聲音、語言、船只、氣味、魚市、富人和窮人的多樣性。這些與窮人、病人和邊緣人群的接觸深深影響了未來的國王,并激發了他強烈的改善他們生活條件的承諾。”日后這位王子意外繼承了王位,成為挪威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史稱馬格努斯六世·哈康松(King Magnus VI H?konsson)。他最顯著的成就是于1274年頒布了《國土法》,統一了挪威的法律制度,由此建立了歐洲最早的全國性法律體系之一。

今年恰逢《國土法》頒布750周年,在卑爾根——馬格努斯六世統治全國、修撰頒布《國土法》的所在地——這一重要的挪威歷史事件被融入了藝術節敘事。

歷史一直是卑爾根城市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馬格努斯六世在1261年舉辦婚禮建設的新宴會廳依然屹立至今,哈康廳(H?konshallen)也是藝術節的演出場館之一。格里格故居旁的音樂廳順著山坡地形向下延展,舞臺后方的落地玻璃窗正對海岸邊格里格的工作室。據說這位喜靜的作曲家就是在這個工作室的立式鋼琴上創作出諸多傳世名作的。當小提琴家Sascha Maisky和鋼琴家Lily Maisky在這座音樂廳里演奏格里格的《第三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5號》時,與作曲家跨越時空相會的感動從心底油然而生。

大提琴家Sheku Kanneh-Mason和鋼琴家Isata Kanneh-Mason在哈康廳舉辦音樂會(攝影:林子人)

藝術中的政治性:地圖、拼布地毯與未完成的紀念碑

1953年起,卑爾根市立美術館(Bergen Kunsthall)于每年夏天舉辦“藝術節主展覽”(Festival Exhibition)。每年,卑爾根市立美術館館長與藝術節主展覽策展人一起挑選一位挪威藝術家,為其舉辦個展。

今年的藝術節主展覽參展藝術家是托瑞爾·約翰內森(Toril Johannessen)。她是一位從事版畫、信息圖和裝置藝術創作的多媒體藝術家,其作品的核心主題是對知識結構和框架的探索——從民間智慧到科學方法,她研究具有不同傳統和條件的知識領域,發掘它們之間的多樣關系。

約翰內森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訪時表示,早年從事攝影的工作經歷深刻影響了她的藝術理念,“攝影領域中有很多關于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爭論,比如當攝影師記錄見聞時,TA能如何介入和改變環境?我們如何通過圖像創造現實?這也是我投身藝術的原因,因為藝術是探討這些問題的富礦。雖然如今我的藝術創作已經遠離攝影,但攝影仍然在理論層面影響著我?!?/p>

藝術家托瑞爾·約翰內森(圖片來源:Bergen Kunsthall/Kobie Nel)

新聞攝影的工作經歷特別影響了約翰內森的藝術創作,她在很多作品中展現了一種類似記者或紀錄片導演的工作方式。這種跨學科的創作方式最顯著體現在她對視覺化處理信息的探索,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當下媒體的“數據可視化”潮流。但約翰內森認為,她的創作并不是單純的“信息圖”,她采用這種形式來質疑信息的權威性,揭示信息的不確定性?!氨娝苤瑪祿軌蛞圆煌姆绞揭曈X化,盡管使用的數據相同,不同的視覺化方式能夠講述截然不同的故事。我感興趣的是這個。”

本次展覽基于近年來約翰內森對軍事存在和高北地區(High North)地緣政治局勢的興趣。約翰內森告訴界面文化,她雖然一直認為所有的藝術作品在本質上都是“政治性的”,但在本次展覽中展出的作品中,她的確是第一次直接探討當下的政治議題。近年來,安全局勢在挪威乃至整個北歐地區發生了顯著變化??髓垢咴谏⑽募对谇锾臁分袑懙溃?015年左右俄羅斯升級軍備、增加邊界活動的行為,引發了瑞典國內對國防支出縮減的爭論。約翰內森則在一項被迫中止的公共藝術項目中直接感受到了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導致的地緣政治沖突。

比約爾內爾瓦戰俘營(Bj?rnelva Prison Camp)位于挪威北蘭郡(Nordland),是二戰期間由德軍設立的強制勞動系統的一部分,以推進高北地區戰略性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僅在1943-1945年間,北蘭郡就設立了57個勞動營,約有2.6萬名戰俘在類似奴隸的條件下工作,超過2000人因虐待、營養不良和疲勞而死亡。在整個挪威,約有10萬名戰俘(主要來自前蘇聯)被囚禁,其中約1.37萬人在營中死亡。二戰結束后,比約爾內爾瓦的幸存者為緬懷亡故者,在離開前自發樹立了一個紀念碑,但在冷戰期間,這段歷史被挪威社會刻意遺忘。1980年代末,挪威與俄羅斯開始為保護這一歷史遺產進行合作。2020年,約翰內森與建筑師Tatjana Gorbachewskaja受邀參與其中一項公共藝術項目。俄烏沖突爆發后,該項目難以為繼。約翰內森在此次展覽中以裝置藝術的形式講述了這項未完成項目的原委。對她而言,該項目的意外中止進一步凸顯了記憶和遺忘的政治性。

同樣在2020年,約翰內森接受挪威公共藝術機構KORO的委托,為埃韋內斯空軍基地(Evenes Air Station)的公共空間創作數個絲網印刷系列版畫,這些作品也是本次展覽的主要內容。對約翰內森來說,創作始于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頓悟時刻”:約翰內森的家鄉位于挪威北部的一個小鎮,小鎮附近有一座山,山頂有一座海岸雷達基站,當地人一直稱它為“北約山”(NATO-fjellet)。約翰內森突然意識到,沒有人知道那座山本來的名字,而且山頂的雷達基站也與北約毫無關系,人們用這個聯想命名了一座不知名的小山。

通過采訪和查閱資料,她發現這個現象在挪威很多地方都存在——充滿軍事聯想的名稱成為諸多地點的非正式地名,有的指向人們對二戰殘存的記憶,有的則指向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戰爭與沖突,甚至有一個地點被當地人稱為“朝鮮”。在《與軍事活動相關的口語地名》(Colloquial Place Names Linked to Military Activity)系列版畫中,約翰內森在地圖上標注出了她收集到的非正式地名,“這個現象反映了一種平民的方法、平民的觀察,他們感知到了軍事存在留下的痕跡?!?/p>

在《與軍事活動相關的口語地名》系列版畫中,約翰內森在地圖上標注出了她收集到的非正式地名(攝影:林子人)

1970年代以來,挪威外交政策術語中頻繁出現“nordomr?dene”即“高北地區”這一術語。高北地區通常被認為是指北極圈以北、歐洲一側的地理限定區域,但作為一個由外交話語建構的概念,高北地區所指涉的地理區域亦隨著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定位高北地區》(Locating the High North)系列版畫中,約翰內森用一系列北極地區的環形地圖展示了1970年-2020年“高北地區”所指的地理區域變化。

在《定位高北地區》系列版畫中,約翰內森用一系列北極地區的環形地圖展示了1970年-2020年“高北地區”所指的地理區域變化。(圖片來源:Bergen Kunsthall/Toril Johannessen)

這些涉及地圖的作品促使約翰內森思考軍事存在——無論在物理意義上還是語言意義上——如何與日常生活構成張力?!拔覀兺ǔ2粫谌粘I钪幸姷杰婈?,特別是在和平時期,我們無需思考、反思它的存在。我感興趣的是,軍隊如何既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又帶來某種焦慮,而且每個人會因為與軍事存在關系的遠近而對它產生不同的觀感?!边@一思考構成了她為本次展覽創作的最新作品《威懾與安撫》(Deterrence and Reassurance)的核心,這個取自挪威外交政策概念框架的名稱也是本次展覽的主標題。

《威懾與安撫》是一系列拼布地毯——它們鋪滿了第一展廳巨大的長方形空間,創造出一種近乎于家的私密氛圍。約翰內森花了一年時間與團隊一起用舊軍服和軍用紡織品(比如帳篷和睡袋)編織這些地毯。觀眾被邀請脫鞋走進展廳、坐在地毯上觀察其細節、標簽、軍徽、紐扣或其他初始用途的遺留物。這些地毯采用北歐國家常見的編織技術,即通過紡織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來編織地毯。與之前那些包含了大量信息的版畫作品相比,這件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調動觀眾的觸感與聯想,以一種更隱晦微妙的方式激發思考。

《威懾與安撫》是一系列拼布地毯——它們鋪滿了第一展廳巨大的長方形空間,創造出一種近乎于家的私密氛圍。(攝影:林子人)

“是什么創造了安全感,為什么暴力被展現為確保安全感的唯一手段?為什么人類總是陷入沖突?這雖然很荒謬,但這就是如今的現實。對我而言,和平一直都是理想。”她說。

展望未來:文化人才發展壯大,藝術滋養當地社區

2000年,卑爾根被歐盟評選為“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這構成了這座城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約翰內森回憶道,卑爾根市從那時起加大了扶持文化發展的力度,許多此前流失的藝術家漸漸回流,她也是那段時期來到卑爾根的——她進入卑爾根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Bergen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學習,畢業后在這里工作生活至今。

她告訴界面文化,這雖然是座小城,但為藝術家提供了職業發展所需的一切“基礎設施”:教育質量上乘的藝術院校、卑爾根市立美術館等一流的藝術機構、創作和展示藝術的工作坊和畫廊、活躍友善的藝術家社群。對她來說,卑爾根的一個額外優點是它接近自然。爬山、在森林中采蘑菇讓她得以擺脫社交媒體的信息轟炸,獲得片刻安寧。

數十年來,格里格學院(Grieg Academy)培養了大量音樂人才,他們在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嶄露頭角,成長為卑爾根乃至挪威音樂界的中堅力量。

男高音演員Stian ?kland在卑爾根出生長大,如今既是一位歌劇演員,也是一位搖滾樂隊主唱、吉他手兼作曲。?kland告訴界面文化,近年來歌劇界為吸引年輕觀眾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卑爾根國家歌劇院與當地學校合作開展公教活動,邀請學生來格里格音樂廳參觀歌劇排練,?kland和他的同事會向孩子們介紹歌劇的相關知識。

男高音演員Stian ?kland在弗洛伊恩山山頂觀景臺表演(圖片來源: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Monika Kolstad)

作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你既能在座無虛席的格里格音樂廳正襟危坐,欣賞王羽佳的鋼琴獨奏,也能在街頭與藝術不期而遇。連續第三年,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將位于市中心的市集廣場(Torgallmenningen)改造成節日廣場。舞蹈、合唱、樂隊演出、互動藝術裝置等項目免費對所有人開放。在11天的時間里,共有27場免費演出在這里上演。2023年,節日廣場吸引了2.5萬觀眾。

藝術節還為探討新理念、形成新共識提供了契機。2014年卑爾根國際藝術節期間,路人被邀請走進一個談話間,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這些收集到的敘述構成了話劇《曾經有一個人類》(Once upon a Human Being)的基礎。2024年,這個已經發展為卑爾根公民劇院(Bergen Borgerscene)的話劇制作項目已進入了第十年,制作了十部劇目。在今年藝術節期間,路人再次被邀請走進談話間進行非正式聊天?!拔覀儽仨殑撛煨碌膲粝耄碌膬r值觀,新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告訴彼此我們是一個更大整體的一部分,這是一件好事,”藝術總監Vibeke Flesland Havre表示。

智利劇團La Re-Sentida以其表演藝術中的強烈政治性著稱,他們在藝術節期間首次來到挪威,帶來了一部由青春期男孩為主角的戲劇作品。在話劇《溫柔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Tenderness)中,一群男孩分享了自己對男性氣概以及成為男人的意義的看法。這部作品是協作創作的成果,劇團邀請13-17歲的青少年參加工作坊,分享觀點?!霸谌蛏鐣谋尘跋拢腥艘廊话l動戰爭并負責系統性暴力,”創作這部作品的La Re-Sentida寫道,“實踐溫柔因此具有革命性的力量。它能引領其他形式的、遠離野蠻和殘暴的男性氣概出現?!?/p>

《溫柔的可能性》劇照(圖片來源:Bergen International Festival/Synne Sofi B?rdsdatter B?nes)

卑爾根幾乎沒有無風的日子,任何生活在海邊的人都明白,看似風平浪靜的海面下也蘊藏著風暴與危險。風暴正在醞釀,種種全球性的挑戰也在影響著卑爾根人:地緣政治沖突的加劇、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氣候危機、人工智能正在掀起的變革、文化多樣性與社會公平面臨的挑戰……但卑爾根人也相信對話的力量,相信能以藝術為舟,駛過社會分歧的風浪,這正是卑爾根國際藝術節創立之初的愿景。藝術節已走過了72個年頭,它邀請參與其中的人們分享新的經歷、新的見解。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孚县| 婺源县| 沙河市| 莱州市| 桐庐县| 若尔盖县| 正安县| 江西省| 陇川县| 岢岚县| 德阳市| 新晃| 扎兰屯市| 岳阳县| 岳普湖县| 诸城市| 茌平县| 宜宾县| 泾川县| 鲜城| 大丰市| 岳阳市| 恩平市| 蓬溪县| 巫溪县| 景洪市| 玛多县| 乌鲁木齐市| 沙河市| 昭苏县| 南郑县| 德昌县| 霞浦县| 永清县| 赤峰市| 孟连| 麻阳| 防城港市| 安多县| 醴陵市|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