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近期,ST板塊持續下挫,截至6月6日,同花順ST板塊指數今年來下跌超40%,導致市場關于退市及ST規定的討論不斷升溫。
6月6日,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就近期上市公司股票被實施ST、退市情況答記者問,回應了兩市熱議問題,以緩解短期恐慌。
郭瑞明稱,今年以來,滬深兩市新增99家公司股票被實施ST或*ST;其中,ST公司44家、*ST公司55家。與往年相比,滬深兩市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新增此類公司117家、78家、81家,今年到目前為止變化不大。
截至目前,滬深兩市ST板塊共有169家上市公司;其中,ST公司85家、*ST公司84家,數量略少于2021年(202家)、2022年(184家),略多于2023年(164家)同期。
根據市場規則,每年4月30日年報披露結束后,問題公司的股票會因各種原因被實施ST或*ST,包括財務數據不達標、大額資金被大股東占用、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按照4月底新修訂的滬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今年的主要變化是,為嚴懲造假行為,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被行政處罰但未達重大違法退市標準的,將被實施ST,目前已有7家。
“ST、*ST制度的目的是向投資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相關風險,滿足一定條件后可以申請撤銷。其中,ST為‘其他風險警示’,不會直接退市。”他表示。
郭瑞明指出,“這些上市公司的相關問題和風險,大多已通過立案公告、責令改正措施、財務信息披露等方式多次反復提示。”
他表示,*ST為“退市風險警示”,今年以來,已有33家公司觸及退市標準,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全年退市47家,退市新規設置了一定過渡期,預計短期內退市公司不會明顯增加。
有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ST板塊遭遇重挫與證監會發布的“退市新規”有關。對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新‘國九條’專門提到了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所以當前ST股的殼價值已經不存在了,ST板塊下跌是或早或晚的必然事件。”
“那些在ST板塊中因持續虧損或其他財務難題而被特別處理的公司,面臨退市的可能性。投資者應當對此類公司保持警覺,并對ST板塊內的企業進行詳盡的財務分析,重點考察其盈利狀況、債務水平以及現金流等關鍵財務指標,以便準確評估這些公司的運營狀況和持續經營的潛力。”有華北中型券商首席非銀分析師直言。
他表示:“根據新‘國九條’,上市公司有義務及時、準確、完整地披露信息。投資者應密切關注ST板塊公司的信息披露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報告、重大事件公告等。投資者需要關注監管機構的政策動向,因為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對ST公司產生重大影響。ST板塊的股票往往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投資者應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風,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合理配置資產。”
在投資者維權方面,郭瑞明表示,證監會高度重視涉及退市的投資者保護工作,堅持對上述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一追到底”,對退市過程中的市場操縱、財務造假等行為依法嚴懲,并多渠道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今年已依法將17家涉嫌犯罪的退市公司及責任人移送司法追究刑事責任,后續司法機關將根據查辦進展依法公布案情。投資者因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為產生損失的,我們支持投資者依法通過訴訟等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也將引導和支持投資者積極行權,近期已通過支持訴訟、代位訴訟等方式,起訴多家存在違法違規的退市公司和風險警示公司,2家已獲一審法院勝訴判決,5家已獲法院受理。請投資者密切關注相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謹慎作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