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曾經備受追捧的“牙茅”通策醫療,如今卻到了無機構問津的地步。
據財報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通策醫療的機構持倉家數僅為27家,合計持倉股數為1.625億股,持股市值為97.35億;而在去年一季度,通策醫療的機構持倉家數還有67家,合計持倉股數為1.755億股,持股市值為226.8億億。
對比來看,今年一季度通策醫療的持倉家數和持股市值已經“腰斬”。
需要注意的是,最近兩年通策醫療的股價一直處于“跌跌不休”的狀態,一季度收盤價僅為59.9元,和前幾年的最高點421.99元相比已經跌去了八成,市值則縮水超過了1000億。
但即便股價已經大幅回調,機構卻依舊選擇大幅減持,可見大資金對通策醫療的態度并不樂觀。
前幾年,A股一直流傳著“金眼、銀牙、銅骨頭”的說法,通策醫療正是“銅牙”的代表,備受資金青睞;為什么才過去了幾年,通策醫療就突然不吃香了?
“牙茅”不復往昔
實際上,在機構大幅減倉的背后,是通策醫療基本面的劇烈變化。
根據財報顯示,2022和2023年通策醫療實現營收27.19億和28.47億,營收增速為-2.23%和4.7%;實現凈利潤5.483億和5.005億,凈利潤增速為-21、99%和-8.72%。
要知道,前幾年通策醫療的業績增速普遍在30%以上,即便是特殊的2020年也能維持正增長,很顯然——如今的通策醫療,已經陷入增長困境。
為什么前兩年還處于高速增長中的通策醫療,如今卻驟然“失速”了?
其中既有大環境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發展的原因。
先看大環境方面。在種植牙集采的背景下,種植牙的整體費用從平均1.5萬元降至6000元至7000元,隨著價格的一路走低,種植牙也呈現出“擴量降利”的趨勢。
2023年,為了應對行業變化,通策醫療開始向患者推出低價種植業務,推動通策高中低口腔超市的概念。據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通策醫療共種植5.3萬多顆,同比增長47%。不過,雖然業務量明顯提升,但由于是低價種植業務帶來的增量,2023年通策醫療的營收增速只有4.7%,營收增速不及預期。
利潤率數據方面,2023年通策醫療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為38.53%和20.32%;而在2021年,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為46.06%和28.27%。
正如通策醫療董事長呂建明所說:“集采后我們的種植牙數量確實有明顯提升,我們沒有料到的是,幾乎所有消費領域出現了‘拼多多’效應。集采后的輿論誤區是把種植牙變成了簡單的商品買賣,廣大新加入的消費者尤其是大量老年消費者,認為只要缺牙就可以種牙,種牙等于買種植體,完全沒有適應癥和其他醫學問題。”
再看自身因素。此前,通策醫療通過“區域總院+分院”模式實現了快速發展,其中總院負責品牌培育和技術輸出,而分院負責擴大市場份額。不過,通策醫療的這一模式主要依賴于杭州口腔醫院的高知名度,想要將這一模式復制到外省并不容易。2023年報顯示,通策醫療在全國布局口腔醫院集團,在浙江、江蘇、湖北、陜西、云南、湖南、建設80余家口腔醫院,但省外的拓展并沒帶來預期的收益,2018年至2022年,該公司的省外收入分別為1.3億元、1.83億元、2.09億元、2.76億元、2.17億元。
“跨界”轉型,有戲嗎?
對于通策醫療而言,在種植牙價格持續下滑的背景下,其想要走出困境并不容易。
這一點在股價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種植牙集采雖然在2022年9月落地,但通策醫療的股價卻并未隨之見底,反而繼續下跌。
截至6月5日收盤,通策醫療股價報收62.69元/股,總市值為僅為200億;而在2021年最高點時,通策醫療的股價高達421.99元/股,市值超過1200億。
或許是考慮到“區域總院+分院”模式已經不再使用,通策醫療此前表示,后續的外延擴張將從僅靠自建,改為以收購兼并和加盟為主。標的是在當地已耕耘多年,形成了一定影響力,而且沒有跨地區擴張、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口腔醫療機構。而據媒體報道,通策醫療已經開始行動——2023年12月,公司宣布全資子公司浙江通策口腔醫院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擬以2259.6萬元收購婁底口腔42%股權,并以988.163萬元參與增資。股權收購及增資完成后,通策醫療將持有婁底口腔51%股權。
除了改變擴張模式之外,通策醫療還做起了跨界轉型。據媒體報道,從2017年起,通策醫療便開啟在眼科賽道的布局,2017年10月,通策醫療和關聯方浙江通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另一非關聯方自然人股東簽署了《浙江通策眼科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協議》,以1億元價格轉讓通策控股所持有的20%的股權。
除了跨界眼科之外,通策醫療甚至還有進軍婦幼領域的計劃。據媒體報道,通策醫療在2011年曾與昆明市婦幼保健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開始在輔助生殖方面進行專項合作。2017年,通策醫療又出資設立浙江通策婦幼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繼續深耕婦幼業務。可以看到,其實通策醫療已經在“四面出擊”了。
不過,目前通策醫療的這些跨界嘗試還沒有太大的成效。以眼科業務為例,根據通策醫療定期關聯交易公告,2022年至2023年,眼科投資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44億元、2.05億元,凈利潤1.36億元、1.60億元。要知道,2023年通策醫療的醫療服務營收為26.88億,按照2.05億來計算,眼科的營收占比還不到十分之一。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牙科主業從僅靠自建改為以收購兼并和加盟為主,還是跨界轉型到眼科和婦幼科,哪一條路都不會太好走。通策醫療想要走出困境,恐怕沒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