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財道 孫曼
時隔一年再次收到年報問詢函,“水牛奶第一股”到底怎么了?
深交所日前向皇氏集團(002329.SZ)下發年報問詢函,圍繞扣非凈利潤連續3年虧損,各類費用上漲增速超過營收,以及短期償還能力等問題展開問詢。
(來源:公司公告)
深交所要求皇氏集團6月3日前給出答復并向外界披露,但公司方面申請延期,稱只能6月11日前完成回復。
(來源:公司公告)
問詢函這么難回復,可見問題之多。按理說,公司做這方面的工作,本應“駕輕就熟”。因為實際上,這已不是公司第一次收到年報問詢函,2023年5月就曾收到深交所關于2022年報的問詢函。
此外,2023年6月,公司還收到廣西證監局開出的警示函、7月收到深交所開出的監管函。
(來源:同花順IFind)
5月21日,也就是收到年報問詢函的次日,皇氏集團股價迎來一個跌停。
而自2023年2月起,公司股價便進入明顯下行趨勢,尤其是在今年以來股市明顯反彈的情況下,皇氏集團股價依然迭創新低。
截至2024年6月4日收盤,與2022年8月26日階段高點11元相比,已累計下跌70%以上。
(來源:新浪財經)
皇氏集團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為何一再被問詢和監管,卻沒什么悔改呢?
持續虧損
皇氏集團全稱是皇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以水牛奶、巴氏鮮奶為特色的地域乳企。
2010年,皇氏集團在深交所上市,成為繼伊利股份(600887.SH)、光明乳業(600597.SH)和三元股份(600429.SH)之后的A股第四家上市乳企,也就此成為“水牛奶第一股”。
另外幾家上市公司2023年都能賺的盆滿缽滿,其中伊利股份扣非凈利潤更是高達100億元。
然而,對比鮮明的是,皇氏集團2023年如果扣除股權轉讓產生的2億元非經常性損益,實際虧損1.5億。
(來源:公司公告)
造成這種窘境的一個主因,與成本高企有關。
2023年皇氏集團總成本同比增長4740萬元,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三項分別同比增長11%、45%、8%,研發費用反而同比減少40%。
(來源:公司公告)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2017年至2023年的7年中,除了2017、2019年分別小小地盈利831、310萬元,其余年度皇氏集團扣非凈利潤均為大幅虧損,六年累計虧損約16億元。
(來源:公司公告)
今年的情況也不樂觀。皇氏集團一季度營收約5億元,同比下降42%,歸母凈利潤516萬元,但其中包含1646萬的政府補助,所以實際上一季度也沒掙著錢。
(來源:公司公告)
不僅如此,一季報還顯示,當期經營性現金流-6869萬元,同比減少160%;貨幣資金4235萬元,較年初減少17%。
也就是說,皇氏集團的短期償債能力也在惡化。
跨界失利
造成皇氏集團連年虧損其它主因,還包括其一系列“只開花難結果”的跨界經營。
2014年11月,皇氏集團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御嘉影視100%股權,交易作價約7億元。借此,皇氏集團轉型為乳業+影視的雙主業運營格局。
(來源:公司公告)
2015年,皇氏集團又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盛世驕陽100%股權,交易作價約8億元。盛世驕陽是一家從事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設計、制作、代理、發布廣告等業務的公司。
(來源:公司公告)
2016年5月23日,皇氏集團連發兩則公告,宣布收購易聯視訊30%股權,收購完美在線40%股權,合計耗資約3億元。
易聯視訊主營業務涉及泛娛樂、辦公、社交、支付、教育和醫療。完美在線則是一家服務于通信、金融、政府的技術性服務公司,主要產品為電子賬單服務平臺。
前前后后花了18個億,皇氏集團得到了什么呢?
2017、2018、2020年,皇氏集團影視制作業務營收分別下降11%、60%、48%;2021年信息服務業務同比下降36%。
就這樣搖搖晃晃到了2023年,信息服務業務營收占比還不到9%,影視制作業務則被列入了“其他”,總共占比也不到10%。
(來源:2023年年報)
而高溢價收購還形成巨額商譽,長年拖累公司業績,2017年到2021年,皇氏集團商譽減值合計約11億元。
(來源:公司公告)
事實上,皇氏集團的跨界步伐還不止于此。
2020年3月,皇氏集團向智能化方向尋求跨界機會,與商湯智能科技簽署協議,計劃共同在廣西、山東等省市推進數字城市項目落地。
(來源:公司公告)
2022年,皇氏集團又切入光伏領域,其聯營公司宣布投資建設20GW Topcon超高效太陽能電池和2GW組件項目,以及新能源分布式光伏項目。
(來源:公司公告)
此后公司更是動作不斷,2022年10月以來,先后和嘉能太陽能合資設立除硼硅料公司,和邦生物簽訂25億片單晶硅片訂單,與黑晶光電共同研發TOPCon電池技術。
但時隔不久,皇氏集團又改弦更張。
2023年8月,皇氏集團一紙公告,出讓了負責TOPCon電池業務的安徽綠能控制權。
(來源:公司公告)
先機已失
皇氏集團多元化布局屢次受挫,無奈只得回歸主業。
2023年業績說明會上,皇氏集團稱,2024年將重點聚焦主業、堅持水牛奶核心業務發展不動搖。
(來源:公司公告)
但是,折騰近10年,前后花了十幾個億,現在聚焦主業可謂錯過了好時機。
首先,水牛奶這一細分領域整體上機會不大。根據智研咨詢研究,2022年國內商品水牛奶收購市場規模僅11億元。其發展主要受到種源引進限制、奶源不足、行業發展不規范等客觀因素的制約。
其次,2018年至2023年,隨著乳制品、食品業務成本逐漸上升,皇氏集團的相關業務毛利率持續下降,毛利水平始終徘徊在4億元附近。
(來源:公司公告)
不僅如此,皇氏集團主業規模也被壓縮。
2022年2月,皇氏集團向君樂寶借款2.6億,并以旗下來思爾乳業和來思爾智能化33%的股權作為貸款質押擔保。
一年后,皇氏集團無力還款,只能賣“子”償債。
2023年5月,皇氏集團將所持有的全部來思爾乳業、來思爾智能化股權以總價款約3億元轉讓給君樂寶,用于支付貸款本金。
而來思爾乳業2022年營收就占到皇氏集團總營收的45%。
(來源:公司公告)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來思爾乳業還掌握著西南地區大量經銷商,出賣來思爾也導致皇氏集團在西南地區的經銷商減少40%,從今年年初的3501家減少至一季度末的2060家。
而2023年年報顯示,皇氏集團西南地區營收占比達到78%。
(來源:公司公告)
自身規模的縮減也造成員工人數的下降,年報信息顯示,皇氏集團2023年員工數量合計2511人,相比2022年末3169人減少約20%。
再看競爭對手,近年來水牛乳領域已經崛起一批實力較強的新選手,例如百菲乳業(874376)、壯牛乳業、桂牛乳業、石埠乳業等。
其中,成立于2017年的百菲乳業僅在2023年前8個月就盈利1.5億,2021、2022年分別盈利超1億,遠超皇氏集團。
當然,盡管皇氏集團連虧3年,股價持續下跌,但公司領軍者依然在減持獲利。
在2023年6月19日至7月3日,皇氏集團實控人、董事長黃嘉棣合計減持1690萬股,套現約1億元。
另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皇氏集團自身風險高達851項,周邊風險也超400項。
在東方財富股吧,投資者討論較多是股價何時能止跌。
2021年,皇氏集團曾定下宏偉目標,要在2028年實現年營收百億。
以皇氏集團2023年不到29億元的營收計算,若要在2028年實現營收百億目標,未來四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應為28%以上。而公司2018至2023年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僅為4.37%。
這意味著未來幾年,皇氏集團的增長率要突變為之前的五六倍以上,公司如何像變魔術一樣,實現百億目標呢?公司其它一系列難題如何解決呢?《天下財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