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線Insight 王慧瑩
編輯|子夜
小米還是曾經的小米嗎?
今年以來,小米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
從業務上看,小米有了新身份,多了一個汽車品牌;從高層調整上看,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兼任小米品牌總經理,小米創始人雷軍將更多精力放到汽車業務上。
自小米SU7問世以來,市場對小米的關注從未減少,尤其是雷軍本人自帶的流量和熱搜體質,小米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熱議。
為了成功起聲量,小米給汽車業務花了不少錢,效果是明顯的——今年5月,小米SU7的交付量是8630輛,6月目標破萬輛。
在今年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小米需要更多資金儲備,同時兼顧手機和汽車兩個業務的發展。
前不久,小米發布2024年一季度財報,這是小米SU7上市后的首份財務成績單,備受關注。一季度財報顯示,小米當季總收入為755億元,同比增長27%,凈利潤為42億元,同比下跌1%,透露著小米增收不增利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財報發出后,小米公布了兩個新目標:一是將2024全年汽車交付目標由10萬輛,增至12萬輛;二是將小米之家門店數,用三年時間,從現有1萬家左右拓展至2萬家。
這意味著,雷軍和盧偉冰兩大高管不僅要各司其職,還要背負著身上的“KPI”,前者帶領汽車業務沖鋒前陣,后者則要守好手機的大后方。
汽車業務剛起步,小米沒少給汽車業務花錢,做研發、招員工、建工廠、提產能,每一步都要投入真金白銀。更何況在業務發展初期,想要靠汽車業務獲得利潤沒那么容易。
這對“守家”的盧偉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米生態里,手機一直是貢獻良多的業務。尤其在利潤承壓的情況下,他需要用手機業務給小米賺更多的錢。此外,伴隨小米汽車的銷售,如何實現產能爬坡,也是盧偉冰要幫助雷軍思考的問題。
在雷軍帶小米汽車闖出第一波聲量后,壓力給到了盧偉冰。
1、雷軍打響了第一槍,小米要花錢的地方更多了
自從三月份小米SU7亮相以來,小米的話題焦點就沒離開過汽車。
4月25日,小米汽車在2024北京國際車展上召開發布會,雷軍宣布小米SU7正式發布28天后鎖單量75723臺,已交付5781臺,創下業內新品牌首款車型上市首月的交付量新紀錄;
6月1日,2024粵港澳大灣區車展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雷軍表示,小米汽車上市以來銷量遠超預期,也超過了很多同行的預期。首月交付5058輛,5月交付8630輛,6月開雙班保障1萬輛。
雷軍還在演講時定下目標:全力擴產,交付提速。 雷軍認為,小米汽車是為數不多能做到發布即交付,以及交付即上量的汽車廠商,而12萬輛的沖刺目標,是“一個創全行業紀錄的目標。”
創全行業紀錄目標的背后,是市場對小米SU7的火熱需求。官方數據,3月28日,小米汽車發布4分鐘大定破1萬,7分鐘破2萬,27分鐘大定破5萬,雷軍還官宣,“小米汽車SU7上市一天后大定數量突破了88898輛?!?nbsp;
這個被雷軍看作“人生最后一次創業”的業務,實現了漂亮的“開門紅”,讓小米信心倍增。
反映到小米2024一季度財報上,雖然汽車業務未計入小米本季度業績,但小米仍花大量篇幅回應了資本市場最關注的話題。
小米表示,截至4月30日,小米 SU7系列累計鎖單量達到88063輛;在電話會上,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坦言,要完成今年小米汽車的交付目標,交付周期是最大問題,小米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產出、縮短交付周期。
提高產能、加速交付,自然離不開小米真金白銀的投入。從資金儲備上看,小米賬面充足。
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小米現金儲備為1273億元,同比增長34.7%,這為小米汽車注入了底氣。
但眾所周知,造車是個重資產生意,即便是收入、資金儲備都可觀,但能否盈利,何時盈利還是個未知。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競爭高度白熱化,虧錢賣車成為行業常態,短期內指望汽車業務盈利注定是一個奢望。
目前來看,小米為汽車業務花的錢已經不少。
2024年一季度,小米銷售以及推廣開支55億元,同比增長33.6%。公司稱,“主要系宣傳與廣告開支以及物流開支增加所致?!逼渲?,小米宣傳與廣告開支為21億元,同比增長66.5%,占營收比例約為2.8%。
由于電動汽車業務研發開支增加,今年一季度,小米集團研發支出達52億元,同比增長25.4%,一季度末公司研發人員已經達到17421位,占員工總數近一半,考慮到小米在擴招,年底或有望突破20000人。
若按照小米SU7當下的21.59萬元指導價估計,完成10萬輛交付量,小米汽車業務收入約215.9億元。乍一看,汽車收入可觀,但想要不拖累集團,甚至拉動集團業績增長,還要看毛利率。
在4月召開的投資者日活動上,雷軍預計,小米汽車毛利率大概會在5%-10%。這個利潤空間對于新晉車企并不低,但距離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華泰證券預計,2024-2026年,小米汽車相關業務收入將依次達到240億元、480億元和720億元;毛利率分別為3%、6%和7%。
也就是說,雖然賬面資金充足,但小米也依然有壓力,必須做好為汽車業務燒錢的準備。錢從哪來,自然要寄希望于小米的核心業務——手機。
2、增收不增利,盧偉冰還要給小米繼續找錢
今年2月,為了做好小米汽車,雷軍把手機業務交給了盧偉冰。就此,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正式兼任小米品牌總經理。
手機是小米的品牌命脈,也是最核心的業務,作為手機業務第一負責人,盧偉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守好手機這個“家”,還要幫助汽車尋找更多“燃料”。
2024一季度財報是盧偉冰上任小米品牌總經理后的第一份財報,搭上手機市場復蘇的東風,小米的業績可圈可點。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小米營收755億元,同比增長27.0%,超出市場預期。其中,智能手機、IoT 和互聯網服務這三大業務,一季度分別占比為61.6%、27%、10.7%。
小米營收超預期的表現主要得益于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據財報,小米智能手機收入為人民幣465億元,同比增長32.9%;出貨量達到4060萬臺,同比增長33.7%。
營收和出貨量雙雙兩位數增長,小米手機業務回暖跡象明顯。
全球化戰略上看,本季度,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達到4060萬臺,同比增長33.7%,市占率達到13.8%,穩居全球前三。公司在中東、拉美、東南亞和非洲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分別為20.9%、15.3%、16.5%和10.6%,同比均實現增長。
新興市場的開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米的高端化步伐。 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的整體ASP為每部1144.7元,同比下降0.6%,但從環比上看,已經連續兩個季度上漲,再次回到了1100元上方。在此帶動下,小米手機毛利達到68.8億元,同比增加 74.9%。
“我認為小米在全球市場里,只要是我們在做的市場,都應該做到20%(的市占率),這是小米的品牌力、產品力能夠獲得的,只是我們目前的組織能力等方面沒到位。”一季度財報會上,盧偉冰再次提及該目標。
核心業務一派向好的同時,但小米凈利潤這一關鍵指標并不樂觀。
財報顯示,一季度小米凈利潤為42億元,同比下跌1%,環比下跌11.6%。盡管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長100.8%,達到65億元,但根據業內人士分析顯示,推動其增長的動力更多來自一筆投資公允價值變動:2023年一季度,該筆收益為-30億元;2024年一季度,該筆收益為22億元。
增收不增利之下,反映到二級市場,小米股價連續幾天下跌。關于股價出現下跌的現象,部分投資者分析指出,業績報告發布后,雖然整體業績表現符合市場預期,但利潤端并未展現出顯著亮點,這導致部分投資者對股價的期望有所調整,股價隨市場大勢進行震蕩調整。
這也意味著,市場開始擔心小米持續造血的能力。 雖然手機、IoT、互聯網服務的表現都是正向增長,但小米現在還要面臨汽車業務長期巨額投入,短期無法盈利的難題,為了集團整體的增長,只能向現金牛手機業務要更多增長。
橫向對比中國市場,華為回歸后,小米仍然面臨不小的挑戰。根據IDC發布數據顯示,小米今年一季度在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市場份額,掉落到“其他”行列,排名前五的依次為榮耀、華為、OPPO、蘋果、vivo。這是小米連續兩個季度被擠出前五。
對于盧偉冰來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除了要讓手機業務持續增長,還要為手機的高端化、全球化戰略做好部署規劃,更重要的是為汽車業務尋找更多的錢。
3、拓店計劃要加快,盧偉冰也要算好賬
汽車業務尚處于沖鋒陷陣的關鍵期,手機業務這個大后方不容有失。本質上,都是在讓盧偉冰帶領小米找更多的增長。
消費電子類產品的特殊性在于,拓店是提高增長最有效手段,既能占領市場,還能提高品牌影響力。
實際上,早在2021年小米就提出線下門店的“萬店目標”,但伴隨2022年手機市場的寒冬,小米營收利潤雙雙下滑,降本增效成為小米線下渠道的關鍵詞,萬店目標也就沒再被提及過。
2023年,小米貫徹利潤與規模并重的戰略后,小米線下渠道也開始重新探索增強盈利能力的增長點。
到了2024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盧偉冰將小米中國市場定位為“再擴張年”和“升級年”。 “未來的三年,我們的目標是在中國市場新增一萬家店,這樣一來我們的存量門店就會達到兩萬家,這就是所謂的再擴張”,盧偉冰強調。
而所謂“升級”,是整合原有門店的位置、面積,讓小米生態更好地展示。盧偉冰表示,會將位置不太好的位置挪到最好的位置,把面積不夠的門店擴大面積,以適應小米高端化和大家電發展的需要。
此外,盧偉冰強調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汽車新零售建起來。 和手機一樣,汽車門店數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汽車的銷量。
“小米SU7在發布的時候,我們只有59家門店,因此造成大家去體驗車的時候要排一、兩個小時的隊。我認為我們的門店數量還是有點少。”盧偉冰表示。根據官方計劃,到2024年年底,小米汽車銷售服務網絡將達到219家銷售門店,覆蓋46個城市;143家服務中心,覆蓋86個城市。
電話會議上,盧偉冰表示,“智能電動汽車是傳統汽車行業與消費類電子的大融合,融合之后我們的消費類電子也有許多經驗、技術、產品甚至供應鏈是可以做協同。比如,小米消費類電子上車的這些生態鏈產品其實還處在開始階段,后期還有非常大發展空間?!?nbsp;
不過,門店數量增多了,是為了提供充足的展廳和面積展示更多的車型,但如果產能跟不上,就像是一個空戲臺。
當下,小米汽車的交付周期已超過30周,超長的等待周期已經成了用戶下單的最大障礙。此前,根據“車fans”快報,小米汽車平均每家門店累積大定1800~2000個,鎖單率35%~40%,退訂率約40%。
按照沖刺12萬輛的交付目標,意味在剩下的6個月內,小米汽車需要完成10.5萬輛的交付任務,算下來平均每個月要交付超1.7萬臺。這對小米汽車的產能提出了相當大的要求。
6月2日,小米汽車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小米SU7即將進入新一輪的交付提速,為了加速訂單與生產匹配效率,將于6月5日0點起,將大定鎖單猶豫期從7天縮短至3天。
畢竟,超長的等待周期,消耗的是用戶的耐心,影響的是小米汽車的銷量。一旦出現高訂單量,未能如期交付的事件,將對小米汽車品牌產生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盧偉冰透露了小米汽車最新的發展規劃,提到了目前已經在研發新車。原工廠加班加點生產SU7,新車的到來,更會讓小米產能超負荷,這意味著小米需要擴大工廠。
根據北京經開區發布的關于《亦莊新城YZ00-0606街區0106地塊規劃綜合實施方案》的公示信息顯示,目前小米汽車二期工廠的位置已經拿到了工業用地批示,根據此前消息,該工廠預計今年年內開工,2025年完工。
可以預見的是,圍繞小米汽車業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資金輸血,而找錢的重任交給了盧偉冰。他只能在手機業務上尋找更大增長,一方面走好高端化、全球化之路,占據更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進行線上營銷和線下開店兩步走,做好各個業務的協同。
拓店、擴產能,對于小米來說都是有必要的,但花錢的速度也會加快,這就要求盧偉冰要“算好賬”,畢竟雷軍帶著汽車業務沖鋒,盧偉冰必須成為堅實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