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債市觀察 李非林
大華所被罰后,審計圈一直波瀾起伏。這一次北京大華國際坐不住了!公開撇清與大華所的關系。
6月3日,北京大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簡稱“北京大華國際”)在官微發布聲明,稱其一直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依法運營,與任何歷史或現存的其他任何機構既無法律上的關聯關系,也無事實上的任何實際控制關系。
圖源:北京大華國際官微
此外,北京大華國際的聲明里還特別對其歷史及品牌作出解釋。稱“大華”是會計師行業的品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全球排名靠前的會計師國際機構 MOORE GLOBAL 將中文名字確定為“大華國際”。而北京大華國際是基于對品牌精神的認可和申請加入國際網絡程序的要求,在獲得會計所行業內9家持有“大華”品牌字號機構的正式同意函之后,將其原為北京榮審會計師事務所(普通合伙)的名字變更為了北京大華國際。
北京大華國際還稱,本所的合伙人和注冊會計師大部分來自國內知名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或“國際四大”。近三年,沒有因執業行為被處罰或者被監管認定為不適當人選、限制業務活動、證券市場禁入等情形。
此前,受金通靈(300091.SZ)財務造假案影響,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簡稱“大華所”)大華所被監管罰沒4132.08萬元,暫停證券服務業務6個月,處罰落地后,多家上市公司與之取消合作,大華所服務的多家IPO公司也中止了IPO進程。
與此同時,市場關注到有與大華所取消合作的A股上市公司迅速改聘了深圳大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簡稱“深圳大華國際”)為審計機構。甚至在處罰落地前的4月下旬就有A股上市公司,改聘了審計機構為北京大華國際。
此現象也引發市場關注,質疑大華所是換個“馬甲”繼續營業,或是合伙人分家后“另起爐灶”。
01、2023年底有57家大華所客戶轉投北京大華國際
事實上,2023年底,大華所與北京大華國際的的聯系就初見端倪。
據天眼查顯示,去年11月24日,有18個合伙人從大華所退出,而在11月28日,此18個人的名字出現在北京大華國際新增合伙人名單中。值得注意的是,將大華所拖入泥潭的金通靈(300091.SZ),于去年11月20日收到了證監會的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
圖源:天眼查
2023年底以來,大華所2023年報A股審計客戶主要流向了北京、深圳兩家大華國際所。如上市公司富瑞特裝、ST信通、龍宇股份、東方時尚,天娛數科、怡亞通、信邦制藥、梅花生物等。據自媒體“YCY會計行業觀察”數據統計顯示,有57家改聘北京大華國際,16家改聘深圳大華國際。
無獨有偶,4月下旬,相繼有花園生物(300401.SZ)、*ST正邦(002157.SZ)、聯創電子(002036.SZ)三家公司,將審計機構由大華所變更為了北京大華國際,變更原因則為“因原審計團隊已整體從大華所分立并被北京大華國際所吸收合并,擬聘任北京大華國際所擔任公司2024年年度財務審計機構和內部控制審計機構”。
另外,債市觀察還注意到,大華所和北京大華國際的幾家分所注冊地址重合。天眼查顯示,大華貴州分所和北京大華國際貴州分所的注冊地址是貴陽市觀山湖區金陽匯城商業辦公樓的同一層;大華江西分所與北京大華國際江西分所的注冊地址一致;大華浙江分所和大華國際杭州分所的注冊地址都在杭州市上城區瑞凱水湘大廈。
圖源:天眼查
02、大華所深圳分所與深圳大華國際注冊地址重合
同樣是打著“大華國際”的招牌,債市觀察還注意到深圳大華國際與大華所也不無交集。
5月16日深圳市新國都股份有限公司(300130.SZ 簡稱“新國都”),發布公告稱,鑒于大華所被罰,擬改聘深圳大華國際為2024年度審計機構,續聘期為1年。
新國都稱,收到大華國際來函,稱為其服務的原大華所部分審計團隊已轉入深圳大華國際。并表示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與前后兩任會計師事務所都進行了溝通,雙方并對變更并無異議。
值得注意的是,新國都改為與深圳大華國際合作,其中一位簽字注冊會計師仍是原計劃與大華所續約時,大華所派出的簽字注冊會計師朱理理。
不過,北京大華國際與深圳大華國際兩家名字出奇雷同的會計師事務所,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同一個老板設立,但從公開信息看起來,兩家大華國際并沒有直接關聯。
據官網顯示,深圳大華國際原名深圳天鵬會計師事務所(普通合伙),成立于2005年1月12日,2023年9月更名為深圳大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深圳大華國際表示,其吸收了大華所深圳分所的部分業務團隊,目前,擁有具有相關行業經驗及上市公司審計經驗的合伙人21名,注冊會計師68名。
原本可以理解為從業人員正常跳槽,但債市觀察梳理發現,大華所深圳分所和深圳大華國際的注冊地址也是重合的。
深圳大華國際和大華所深圳分所的注冊地址均為深圳市福田區蓮花街道福新社區鵬程一路9號廣電金融中心,一個在14F,一個在11A11-14F。兩家公司共用一個注冊地址,大華所和深圳大華國際之間的關系頓生迷霧。
值得注意的是,5月29日,新國都再次發布公告,稱取消了原計劃變更深圳大華國際為2024年度審計機構的議案,原因是鑒于深圳大華國際近期相關事項尚待公司進一步核實。
圖源:新國都公告
03、被暫停業務影響幾何?
屋漏偏逢連夜雨。事實上,大華所不止證券服務業務被暫停6個月,據《券商中國》報道,大華所銀行間業務也被暫停6個月。
在銀行間市場上,大華所承諾,“在暫停證券服務業務期間暫停承接新的債務融資工具發行人的審計業務”。
而證券業務和銀行間業務按下暫停鍵,意味著金通靈財務造假案對大華所的沖擊已不僅限于證監系統及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業務也受到影響,這將是一次跨市場的全面影響。
隨著大華所的處罰落地,據“界面新聞”報道,已有超40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與大華所取消合作。
另外,據債市觀察梳理,截至5月27日大華所服務的12個項目狀態更新為“中止”,包括1個IPO項目、9個再融資項目、和2個重大資產重組項目。
涉及中止的項目涵蓋了多個領域,包括艾芬達的IPO進程;悅安新材、云從科技、東方電氣、中航重機和華誼兄弟的定向增發;以及志邦家居、太陽能、天山股份和領益智造的可轉換債券發行。此外,中航電測和維信諾的并購重組項目也受到了影響。
從客戶流失率來看,IPO業務影響最嚴重,長達6個月的業務暫停,企業往往因為“等不起”而改聘其他會計所。實際上,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9日,在IPO申報企業中,大華所服務的38家企業中,有35家已經進入“中止”狀態。
大華所受罰讓這些在審項目不得不按下暫停鍵。面對如此局面,這些公司接下來將如何抉擇?是繼續等待大華所恢復執業,還是轉向與大華所有緊密聯系的審計機構,亦或是尋找全新的合作伙伴?
據《新快報》援引業內人士觀點,對大華所處罰傳聞早已傳開一段時間,大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系大華所此前成立,這個事務所與大華所可謂是同一批人掛兩個牌。鑒于大華所的相關業務可以直接平移至大華國際,監管的處罰對大華所的影響很小。
另外“券商中國”援引專家學者和律師的觀點表示,既要尊重會計師合法轉所的權利,也要將造假案的責任和處罰落實到個人。除了相關項目簽字會計師外,會計所內部負責風控的主管人員、會計所相關合伙人均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對應的個人責任。
此前,監管處罰的靴子落地不久,大華所就爆出和大華國際合伙人辦公室內打架的瓜,難免引人猜想,是否為大華所在向大華國際轉移業務時,合伙人之間利益分配出現分歧?針對網絡流出的瓜以及市場對質疑其“開小號”的傳聞,大華所暫未作出公開回應。
不過沒等到大華所的回應,北京大華國際先行一步公開聲明,表示自己是獨立的品牌,和其他機構沒有法律上和實際控制的關系。對于北京大華國際的聲明你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