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媒科技評論
?最近,保時捷中國經銷商集體“逼宮”一事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起因是三家經銷商集團對今年的銷售任務有異議,因此向保時捷總部提出增加補貼費用。
但因為這三家經銷商并非保時捷中國的核心經銷商,他們在今年初提出的訴求也沒有得到回應。但眨眼間2024年已過半,經銷商們發現銷售壓力越來越大,最終不得不聯合起來“逼宮”,據悉已有約65%的經銷商決定暫不提車。
雖然,隨著保時捷總部派出調查團到中國了解情況,保時捷中國與全體授權經銷商已發布了聯合聲明,稱“共同面臨著若干復雜的問題”,雙方看似達成了和解。
但在“逼宮事件”之后,感受到壓力的其實并不只有保時捷經銷商,近兩年來,超豪車和豪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正不斷收縮,銷量和利潤也都在持續滑坡。
中國市場作為傳統汽車品牌的核心市場,豪車品牌“退無可退”,但想要成功“守擂”,恐怕也沒那么輕松。
豪車品牌售價一降再降
保時捷中國經銷商之所以無奈“逼宮”,主要是因為保時捷近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不斷下滑,特別是純電車型基本無人問津。
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時捷中國作為保時捷中國區的總經銷商,不僅沒有重新審視市場情況,為了完成銷售任務還在“壓任務”,導致經銷商不得不虧本賣車,這才激起了雙方的矛盾。
據保時捷2024年一季報顯示,其在中國市場銷量為16340輛,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5%。縱觀保時捷一季度的全球市場銷量,雖然也有3.9%的小幅下滑,但這一降幅卻遠小于中國市場的表現。
因此,中國市場成為了保時捷全球唯一下滑的大型單一市場,在此之前,中國卻是連續8年蟬聯保時捷最大單一市場。市場失速,銷售任務壓頂,在雙重壓力的夾擊之下,夾在中間的經銷商只能被迫降價賣車。
騰訊汽車《遠光燈》報道,目前多家保時捷門店針對純電車型Taycan,都能提供20-30萬元的優惠,優惠幅度最多可達40%,也就是說這款百萬元起的車型,基本可以實現70-80萬左右落地。
更有保時捷經銷商打出了“買Taycan,送小米Su7”的廣告,當然并非真的是買保時捷送小米,而是保時捷汽車的降價幅度,已經足夠再買一臺小米Su7了。
除了保時捷之外,近日寶馬汽車的售價也開始“跳水”。據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指導價超35萬的寶馬i3,優惠幅度高達16萬元,降幅接近50%。今年1月剛剛發布的寶馬i5,優惠幅度也有6萬元左右。
事實上,不僅是保時捷、寶馬,其他豪車品牌早已坐不住了。今年以來,奧迪多款車型在國內多個城市都進行大幅度降價,比如奧迪A3的降價幅度高達8萬多元,13萬元的裸車價已經跟一臺豐田卡羅拉的指導價格差不多。
另外,“油改電”的奔馳EQA同樣出現了“腰斬式”降價,其指導價為32.20萬元,但市場普遍能給到15萬元以上的優惠力度。
豪車故事說不動了
當然,“價格戰”在中國車圈早已不算是新鮮事,許多曾經信誓旦旦“不會參加價格戰”的傳統汽車品牌,最終都只能無奈應戰。
去年,寶馬也曾表示不會參與價格戰,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在去年一季度財報會上表示,“寶馬的品牌地位有助于規避中國市場日益增長的降價壓力”。
同樣,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成員馮佩德也曾表示,“從來不想參與到價格戰當中,更不會受任何量化目標的影響”。
顯而易見,大部分汽車品牌都很難在激烈的市場中獨善其身,無非是“選銷量”還是“選利潤”的抉擇罷了。
價格較為穩定的超豪車品牌,比如法拉利、蘭博基尼、賓利等,去年的銷量都有不同程度下滑,分別下降了4%、17%和18%。
而選擇“以價換量”的豪車品牌,去年的利潤也同樣出現了下滑,寶馬、奔馳、奧迪三家車企的凈利潤分別下滑了24.6%、30%、58.4%。此外,去年尚且能保住營收的“BBA們”,今年一季度的收入也開始縮水了。
在“降價”還是“縮量”這道選擇題背后,其實是傳統豪車“神話”的破滅,如果想要單純依靠品牌口碑來吸引消費者,最終只會讓品牌被加速消耗。
“豪車們”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主要是因為習慣了“等客上門”的它們,并沒有及時意識到中國汽車市場以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一方面,目前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達到了50%,這不僅意味著新技術得到了普及,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已經過了接受新能源汽車的“心理關口”,“電進油退”之下,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必然會被瓜分。
另一方面,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的逐步增大,消費者的購車意愿在經歷了前兩年的高速釋放后,目前已經開始下降。再加上近年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也有所下滑,他們的購車需求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報道,當前新能源汽車目標消費者的品牌意識逐漸淡化,對價格戰的敏感度也在不斷降低,對續航里程、補能便利性、智能化功能需求則日益顯著。
而反觀豪車品牌近年的產品表現,保時捷最新發布的純電Macan并沒有配置高階智能駕駛輔助,智能化表現不足;而幾個傳統汽車品牌所發布的純電車型更多則是“油改電”,雖然操控性能優秀但智能化和續航里程卻略顯不足。
種種原因之下,對于消費者來說,與其花大價錢買一個“LOGO”,倒不如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國產新能源車,還能實現“冰箱、彩電、大沙發”一站配齊。
傳統豪門放不下身段
可以說,傳統汽車品牌在電動車型產品的創新上,已經處于了下風,但在這樣的背景下,“豪車們”卻依然保持著一貫的高冷,放不下身段與消費者互動,自然也難以博得消費者的青睞。
保時捷中國傳媒公關副總裁唐鳳靚曾表示,保時捷中國市場用戶的年齡多為37歲左右,男女比例對等,有別于歐美市場多為50歲上下的男性。
不難看出,即便是傳統豪車品牌,它們的消費群體也呈現出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可以說,豪車品牌的目標受眾跟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主力人群,其實是有所重疊的,這也意味著豪車品牌要搶市場,就要跟新能源車企直接“肉搏”。
但 “豪車們”還在扭扭捏捏,而國產新能源車企的創始人已經恨不得自己直接當網紅、開直播、123上鏈接……
小米汽車CEO雷軍在每個城市的小米Su7首批車主交付儀式上,都一一與用戶握手時,彎腰致意,還為車主親自拉開車門,展現出他對用戶的尊重和重視。
此外,自己直接給汽車代言的創始人也不少,比如今年3月,李斌在社交平臺開啟直播首秀,累計觀看人數超1000萬人次;余承東更是儼然已經成為了華為智選車的代言人,首次直播就忙著給智界問界帶貨。
無論從產業鏈的完善程度、技術的進步速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等方面來看,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不僅是在電動汽車領域,在智能手機、大模型等領域,中國品牌都已經呈現出“逆襲”的態勢,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一批企業的崛起,就說明了中國企業作為更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品牌,正在重新奪回市場的話語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海外大牌仍保持著長年積累下來的品牌優勢,但它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也顯然沒有以前輕松了。海外大牌也要學會重新審視當下的市場形勢,低頭看清楚腳下的路,才能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