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彈財經 立莉
編輯|蛋總
美編|倩倩
審核|頌文
作為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保險科技公司,車車科技近日交出了一張不太理想的成績單。
5月30日,車車科技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公司實現凈營業收入7.87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年同期增長 1.0%;經調整后凈虧損為122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7.0%。
成立于2014年的車車科技,當前已經擁有兩張保險中介牌照,包括車車保險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和匯財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擁有約110個分支機構的全國性網絡,獲準在中國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銷售保險單。
自泛華于2007年成功上市以來,保險中介公司的上市進程幾乎陷入停滯。直至慧擇和水滴分別在2020年及2021年登陸資本市場,再度打開這一通道。
2023年,保險中介領域出現久違的IPO熱潮——恒光保險、眾淼創科、致保科技、圓心科技等接連沖擊IPO。
市場競爭如此激烈,2023年9月,車車科技作為國內保險領域首個借殼SPAC的公司,成功赴美上市殺出重圍。(編者按:SPAC又稱“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是一種快速、高效的融資手段,由SPAC公司發起人先設立空殼公司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上市募資,并在約定時間1-2年內尋找企業收購完成資產注入。)
上市時車車科技風光無限,上市首日股價收報75美元/股,首日漲幅高達581.82%。但此后,車車科技股價一路下滑,截至5月31日,股價已跌至1.2美元/股。
在業績方面,車車科技在上市后仍虧損,未來該公司如何扭轉這一局面,成為保險中介市場的一大關注點。
1、一季度保費、營收均增長凈利又虧1220萬元
「子彈財經」綜合車車科技上市后首份年報以及招股書數據來看,車車科技在保費規模、凈營收等方面均保持增長,但凈利潤延續了上市前的虧損情況。
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車車科技通過其平臺承保保單數量分別為780萬份、1230萬份及1580萬單,2022年和2023年分別同比增長了57.7%、28.5%。
凈營業收入方面,2021年至2023年,車車科技分別實現營收17.35億元、26.79億元及33.01億元,2022年和2023年同比增長分別為54.4%、23.2%。
雖然業務增長態勢較好,但當前車車科技仍處于虧損狀態,盈利難題待解。
2021年至2022年,車車科技錄得凈虧損分別為1.47億元和9100萬元。2023年,車車科技雖虧損收窄但未扭轉虧損的局面。該公司經調整后的全年凈虧損3320萬元,同比減虧35.7%。
對此,車車科技在年報中解釋,虧損主要與股份補償費用、上市相關專業開支、應付關聯方款項公允價值變動等有關。
車車科技2024年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第一季度總保單數量達400萬單,同比增長21.2%;總保費規模達54億元,同比增長9.2%。實現凈營業收入7.8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
圖 / 車車科技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公告
但經調整后凈虧損為1220萬元,較去年同期調整后凈虧損人民幣780萬元增加57%。
車車科技方面稱,凈收入增長主要得益于與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的合作產生的 SaaS和技術服務收入增加,以及推薦合作伙伴和第三方平臺合作伙伴通過車車平臺進行的保險交易增加。
凈虧損增加則是由于上市后專業服務費用增加。
一季報顯示,一般及行政開支項中較上年同期的3010萬元增加12.9%至3400萬元,主要是由于專業服務費增加人民幣250萬元。剔除股權激勵費用和上市相關專業服務費的影響,一般及行政開支增加43.5%,主要是由于產生了520萬元的專業服務費。
2、借殼SPAC上市后,股價一路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車車科技的核心高管來自于華為、字節跳動、美團、中國人保、BlackRock等知名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與資深技術團隊。車車科技創始人張磊是華為高級工程師出身,曾任云動力科技CEO、大唐投資執行副總裁及華為公司高級經理職務。
自成立以來,車車科技獲多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方包括騰訊投資、順為資本、中金匯財、寬帶資本等。
2023年9月18日,車車科技與SPAC公司Prime Impact Acquisition I完成合并后,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同步發行不超過9779.49萬股普通股。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3月,《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正式實施。新規對境內企業直接和間接境外上市活動統一實施備案管理,明確境內企業直接和間接境外發行上市證券的適用情形。
車車科技是上述管理試行辦法生效后,首家獲放行的VIE架構(也稱:可變利益實體)企業,也是保險領域首家通過SPAC方式上市的企業。
頭頂種種光環,上市首日車車科技股價收報75美元/股,首日漲幅高達581.82%,盤中最高漲幅一度達到1750%,總市值達到59.62億美元。然而僅僅過去10個交易日,車車科技的股價便跌破10美元/股。此后股價一直在10美元之下游走。
圖 / 車車科技上市至今股價一覽表
進入2024年,車車科技股價仍沒有回暖跡象。今年4月之后,車車科技股價下跌趨勢更加明顯,5月30日受業績發布影響,車車科技更是創出了1.11美元/股的股價新低。截至5月31日,車車科技報收1.2美元/股,總市值僅9089萬美元。
業內觀點認為,美股市場相對成熟,當上市初期的種種光環褪去之后,市場投資者對該公司的盈利、抵御市場風險等能力更為關注。除了車車科技以外,同樣在美國上市的保險中介泛華、慧擇、水滴也都在經歷著低股價困境。
3、車險市場“神仙打架”,能否憑借新能源業務突圍?
從車車科技具體的業務構成來看,凈收入包括保險交易服務收入、SaaS收入兩大板塊。
此前招股書顯示,車車科技的保險交易服務收入占比97%以上。數據顯示,2021年和2022年,車車科技的保險交易服務收入分別16.99億元和26.17億元,占總收入97.9%及97.7%;SaaS服務收入為2990萬元、5900萬元,占總收入僅1.7%、2.2%。
其中,保險交易服務收入又主要來自車險交易服務。車車科技在招股書中坦言,業務的成功取決于中國汽車市場。
這一市場競爭激烈且發展迅速,該行業的其他參與者,包括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第三方平臺、推薦合作伙伴和保險消費者,可能很難將車車科技的平臺與其競爭對手的平臺區分開來。
此外,汽車需求下降可能會對汽車保險需求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保險公司客戶、第三方平臺、推薦的數量使用其平臺的合作伙伴、保險中介機構和消費者。
車車科技曾表示,隨著行業及其業務的發展,車車科技可能會修改其業務模式或改變其平臺、服務或產品。這些變化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結果,并可能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子彈財經」注意到,新能源車險是車車科技當前重點布局的業務。無論是2023年年報還是近期發布的一季度報告中,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均為亮點,在財報中被重點提及。
2023年,車車科技新能源汽車保單數41.6萬單,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達14.5億元,同比均翻了5倍。根據業績報告,截止2023年末,車車科技與國內10家新能源車企建立合作關系,如小鵬汽車、長安阿維塔等,提供嵌入式保險解決方案服務。
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在新能源車險業務上,車車科技新能源汽車保單數達11.9萬單,同比增長124.5%;新能源車險保費達3.7億元,同比增長78.5%。
圖 / 車車科技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公告
車車科技方面稱,新能源車險保單、保費的快速增長,得益于車車科技在新能源車險領域的技術積累,以及與多家新能源車企建立的戰略合作關系。
車車集團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張磊表示:“自4月份以來,我們看到新能源汽車開始占中國新車銷量的50%以上。我們與小米、安徽大眾等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的合作,表明我們有能力利用基于保險數字化的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技術,開啟人工智能車險時代。”
然而,新能源車險雖前景廣闊,但保費高、出險率高、賠付率高等問題始終待解。
據中國銀保信(CBIT)發布的《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分析報告》,新能源汽車的平均保費實際上比燃油車高出大約21%。但整體在出險頻率、案均賠款上均高于傳統燃油車,仍導致賠付成本增加。新能源車主對車險貴、投保難、續保難、理賠難等“吐槽”愈加頻繁。
更為嚴峻的是,當下除了保險公司也發力新能源車險之外,車企也在加速布局保險業,如蔚來、特斯拉、小鵬汽車、理想汽車、比亞迪等先后進入新能源車險行業。
在這個“神仙打架”的市場里,車車科技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車車科技究竟能否憑借新能源汽車業務破局盈利、股價難題,有待時間與市場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