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華為、OPPO、小米們引發大健康“海嘯”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華為、OPPO、小米們引發大健康“海嘯”

健康賽道正迎來一波又一波消費品牌引發的“海嘯”。

文|動脈網

方興未艾的“銀發經濟”,已經有消費巨頭進場了!

在近日的夏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AI輔助康養傳感器,首次在旗下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中應用毫米波雷達技術,實現老年人健康狀態監測,借此進軍新興的智慧康養賽道,將對這一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事實上,近年來,消費品牌跨界進軍大健康市場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銀發經濟迎來消費“巨象”,平靜的湖面下已暗流涌動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頂著“國辦發〔2024〕1號”名頭的文件對“銀發經濟”做出了定義和規劃,并規劃了七大潛力產業,其中之一便是智慧康養。

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圍繞老年群體出臺了多項政策。比如,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及,要“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又推動養老服務制度框架不斷完善;《城市居家適老化改造指導手冊》則提供了系統、簡單、可行的行業居家適老化改造方案和技術路徑。

接連發布的政策背后,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迅速加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9億,已占全國人口的21.1%。

居于我國社會經濟現狀和文化傳統,居家養老將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現實選擇。早在2005年,上海市就率先提出“9073”養老服務格局的目標——老年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比例分別為90%、7%和3%。此后,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大都沿用了這種目標框架。

如何使居家環境變得更適老、更安全,成為長者提升居家養老生活質量的破題關鍵。

政策的傾斜和巨大的市場需求,對于相關從業者無疑是一大利好。這也吸引了華為這樣的消費品牌進入智慧康養領域,基于毫米波雷達技術的AI輔助康養傳感器則成為了華為在智慧康養的第一次嘗試。

毫米波雷達技術是近年居家智慧康養的新趨勢,兼有微波雷達與光電雷達的一些優點,例如空間分辨率高、穿透性強等等,但因為微型化技術和成本的限制,此前一直用于軍事用途。

近年來,民用毫米波雷達技術不斷完善,成本逐步降低,應用場景不斷得到拓寬,尤其在自動駕駛應用上,毫米波雷達技術正得到大規模應用,進一步帶動了相關產品成本的降低,也為毫米波進入大健康領域奠定了基礎。

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大健康領域探索毫米波雷達的應用機會,如德州儀器、英飛凌等半導體大廠都推出了應用于健康監測的毫米波雷達產品,用于老年人健康狀態監測。

在生命體征監測領域中,毫米波雷達技術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方面,與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設備相比,毫米波雷達技術是非接觸式感知,不會影響用戶正常生活,適用于醫院、居家等多種場景;另一方面,相比智能攝像機等監測設備,毫米波雷達也不會侵犯用戶隱私。

以華為AI康養傳感器為例,通過將該技術與深度學習算法結合實現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無需用戶穿戴任何設備即可全天候、多場景下支持智能起夜檢測、起夜離床過久檢測、跌倒輔助檢測等八大檢測功能,消除了用戶對于佩戴舒適性的顧慮。當檢測到老人跌倒等異常情況,系統將進行及時告警,以電話、短信等形式通知監護人。

它還具有高達99%的微動感知準確率,可對人體呼吸胸腔毫米級的微動進行感知,并通過算法主動排除掃地機等物體移動的干擾,進而實現秒級人體位置上報不依賴攝像頭等監控設備,充分尊重了用戶的隱私需求,實現數據“不出端”。

在安裝上,這一方案也進行了精巧的設計。其輕量化的設備安裝模式兼容吊頂和非吊頂環境,并可選擇前裝(PLC既有電力線路預埋連接)或后裝(WiFi連接)解決方案,極大提升了安裝的靈活性和便捷性。

根據官網信息,單個AI康養傳感器在2.8m高度下可覆蓋25㎡面積,價格只需1399元。按此計算,即使考慮穿墻衰減,大部分居室也只需4~5個傳感器即可實現全覆蓋。這就為占比最大的居家養老提供了低成本智慧康養方案的可能,市場空間不言而喻。

那么,華為的進入會對傳統智慧康養領域造成多大程度的影響呢?

目前來看,傳統智慧康養企業的主要業務方向還是以社區養老或養老機構為主,即“9073”中的“7”與“3”,并未與華為主要針對的“90”居家養老形成直接競爭,更像是一種互補關系。事實上,華為突出的品牌效應,加上不高的成本和安裝的便捷,都將極大提升了大眾對于智慧康養的信心和認知,進而推動智慧康養這一尚處于起步階段的“蛋糕”的做大。

然而,畢竟居家養老市場空間巨大,即使目前沒有計劃,居家養老原本也是傳統智慧康養企業的目標之一。隨著華為的進入,這一潛在的路徑將在未來面臨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華為未來在居家養老取得階段性成果后,主動開拓社區養老或養老機構市場,或被相關機構尋求合作都并非不可能。

坦率而言,絕大多數傳統居家智慧康養企業在核心技術上恐怕很難與掌握通信核心技術話語權的華為相提并論,在品牌、產品設計、用戶體驗及升級迭代等多方面也都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它們在對健康應用場景的認知上暫時具有優勢,但一旦華為投入資源發力追趕,這種相對優勢可能也將很快被反轉。

更需要注意的是,華為并不是唯一對智慧康養感興趣的消費品牌,對于“銀發經濟”有所想法的消費巨頭大有人在。一旦華為在居家智慧康養上取得成果,諸多處于觀望狀態的消費電子巨頭們勢必將一擁而入,競爭將瞬間加劇。

盡管目前尚無生存之憂,甚至可以順勢享用即將做大的“蛋糕”,但如何通過差異性競爭,在消費電子巨頭們尚未發力前筑牢自己的“護城河”,恐怕將成為智慧康養企業們在未來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消費巨頭進軍醫療蔚然成風,傳統醫健企業面臨巨大沖擊

事實上,不光是智慧康養,消費巨頭們跨界進入大健康領域已經在近年蔚然成風。尤其在可穿戴設備上,消費品牌早已涉足多年,并取得了諸多進展。

仍以華為為例,其自研生命體征監測技術融合了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和華為全球研究所的創新技術,經過七年五代技術迭代實現了精準、便捷的生命體征檢測。2020年,Watch GT 2 Pro ECG智能手表獲批華為旗下第一張醫療器械注冊證,提供了心電采集、血管健康研究檢測功能。

之后,具備心電分析軟件,支持房顫、早博風險篩查的華為Watch GT 3 Pro智能手表也拿到了醫療器械注冊證。基于這款可穿戴設備,華為還分別與301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分別進行了心臟和呼吸領域的臨床研究。

2021年12月,華為Watch D智能手表又拿下醫療器械注冊證,成為業界首款融合式連續血壓測量智能手表,以可穿戴形態實現了對血壓的連續監測。同時,該產品還附贈涵蓋私家醫生、專科問診、掛號協助等專業健康服務,推動了整個行業從常規的運動健康類產品向醫療級產品的迭代升級。

至今為止,華為已拿下6張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均為可穿戴設備范疇。

除了華為,同為消費電子行業巨頭的OPPO也一直在試水大健康領域。事實上,早在2020年9月,OPPO Watch ECG就拿下了OPPO首張醫療器械注冊證,甚至比華為獲證還早一個月。

這款可穿戴設備提供的單端導聯ECG持續監控可以顯示用戶的心電圖曲線,并為有需要的用戶提供付費專家解讀和免費算法分析服務。除了心電圖功能,OPPO Watch ECG也具備心率監測、睡眠監測、經期管理、久坐提醒、呼吸減壓、經期管理等常規健康監控功能。

2022年,OPPO?Watch?3?Pro配置的心電分析提示軟件又以軟件醫療器械的形式獲批NMPA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可在30秒內提示成人竇性心律、心房顫動。

這些可穿戴設備的早期探索幫助OPPO找準了定位并找到了自身的優勢所在,基于對自身優勢和戰略規劃的結合,OPPO隨即開始探索一條更具差異化的健康之路。2022年底,深感現有設備難以滿足“預防型醫療”的OPPO推出了創新概念產品——OHealth H1家庭智能健康檢測儀。

這款概念產品具有將可穿戴設備和家用醫療器械的優勢合二為一的特點,從而打造出一款集成簡約卻又功能強大,且達到醫療級精度要求的產品。

相比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H1具有強大的傳感器硬件能力,能實現心肺音聽診、心電、心率、血氧、體溫和睡眠監測六大醫療級精度健康體征監測。相比各種家用醫療器械,它又可以做到多體征監測數據的打通和管理,實現智能多元的醫療服務。

以H1特色的心肺音聽診測量為例,其采用基于壓電陶瓷傳感器作為拾音部件的自研電子聽診器,具有寬音頻響應范圍,搭配獨特的降噪算法和動態調整算法,能夠獲得滿足醫療聽診需求的心肺音信號。

眼見華為和OPPO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他一直保持觀望的消費電子巨頭也紛紛進軍醫療健康領域。小米在2023年7月獲批可穿戴血壓智能手表,中興旗下子品牌努比亞也在今年年初變更經營范圍,新增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租賃及生產等業務范圍,為下一步動作做好了準備。

如果進一步放寬范圍,海爾、格力、美的等家電巨頭同樣也正對大健康市場虎視眈眈。

這些消費電子巨頭的進入如同“鯰魚”一般攪動了大健康市場。在以往,專業醫療品牌與消費品牌涇渭分明——前者注重合規、迭代慢、利潤率高;后者注重用戶體驗、迭代快、產業規模大。隨著消費品牌對發展和利潤的追求,以及智能傳感、邊緣計算和數據傳播等技術進步,一些原本涇渭分明的領域開始逐漸融合,兩者的邊界正越來越模糊。

動脈網認為,與傳統的專業醫健品牌相比,消費品牌有幾個較為明顯的優勢。首先是巨大的品牌效應。消費品牌長期高強度進行品牌推廣,其品牌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在消費品牌目前涉足的細分賽道上,傳統醫健的品牌知名度就要弱得多了。

其次,在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上,消費品牌極為重視用戶體驗,其所推出的產品外觀設計上實用潮流并存,智能化和人性化設計已獲得了用戶的認可,且還在沿著這一路線持續進化。

再次,消費品牌在產業生態鏈上具有規模優勢,可以快速導入新技術并迅速降低成本,進而又實現技術的快速迭代。僅以可穿戴醫療健康設備舉例,消費品牌出貨量動輒千萬級別。專業醫療品牌想與這樣量級的對手比拼供應鏈,難度著實不小。

由于規模上的巨大差距,兩者在研發投入上就更沒有什么可比性了。

最后,隨著消費品牌近年來愈加重視大健康市場,并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發。原本被認為是其劣勢的對醫療健康的認知以及合規監管上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早先曾有觀點認為,專業醫療品牌的用戶體驗、成本和顏值達不到消費品牌的高度;但消費品牌的臨床意義也暫時達不到專業醫療品牌的高度。這也正是為何消費品牌在選擇切入賽道時多會選擇院外場景的原因。但隨著近年來消費品牌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試水探索和巨大的資源投入,消費品牌正在迅速趕上。

以華為為例,目前已手握6張醫療器械注冊證,并與多家醫院合作。在其所涉足健康賽道上的多數傳統醫健企業恐怕很難說自己會比華為更有經驗。

消費品牌跨界進入健康領域所帶來的“鯰魚效應”已經愈發明顯,并迅速占據了生態鏈的頂層。不夸張地說,在對專業度上沒有那么高要求的院外場景,消費品牌對上傳統專業品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降維打擊。

這些消費品牌的進入也使得可穿戴醫療設備近年來增長喜人。

雖然來自不同研究機構的數據并不能直接對比,但作為一個大致的參考也可說明一些問題。根據頭豹研究院《2023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概覽》的數據,估算2021-2026年間國內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8.1%。相比之下,IDC《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中對2024年國內成人智能手表的市場規模增長預測僅為11%。

僅以可穿戴設備過去幾年的發展來看,在巨大的投入下,僅僅幾年時間,消費品牌可穿戴設備的醫療健康功能就從可有可無的的計步功能進化到血氧、ECG和血壓,再到未來即將面世的無創血糖監測,在特定領域的功能和性能甚至已經強于多數專業品牌可穿戴醫療設備。

如無意外,在即將開啟的“銀發經濟”,這種情況很有可能也將重現。毫無疑問,未來將會進入健康賽道的跨界品牌只會越來越多,傳統醫療品牌如果沒有變化,恐怕將會被跨界品牌引發的“海嘯”所吞沒。

寫在最后

華為在居家養老上的下場,只是消費品牌跨界進入醫療行業成為不可逆轉趨勢的最新例證。低風險的醫療器械與消費品的邊界會比現在模糊,這將會促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醫療和生活方式。

隨著消費品牌的進入,相應賽道的格局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盡管消費品牌擁有巨大的優勢,但行業人士曾在與動脈網的交流中表示,傳統醫療品牌也并非完全沒有機會,除了保持專業屬性外,更不能在思維上故步自封;要學習消費品牌打造品牌和快速進化迭代的思路,改變目前四平八穩的局面;也要勇于嘗試新生事物,比如各種新媒體;更要比以往更為注重用戶體驗和產品設計。

唯有在大浪中跟上節奏,唯有保持初心,在關鍵細節上較真,真正解決用戶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屹立不倒。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華為

7.8k
  • 盤前機會前瞻| 華為每年投入超60億激勵開發者,鴻蒙系統迎來快速釋放期,這幾家鴻蒙產業鏈企業有望持續受益(附概念股)
  • 9月11日投資早報|延遲退休決定草案提請審議,華為發布全球首款三折疊屏手機,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華為、OPPO、小米們引發大健康“海嘯”

健康賽道正迎來一波又一波消費品牌引發的“海嘯”。

文|動脈網

方興未艾的“銀發經濟”,已經有消費巨頭進場了!

在近日的夏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AI輔助康養傳感器,首次在旗下全屋智能解決方案中應用毫米波雷達技術,實現老年人健康狀態監測,借此進軍新興的智慧康養賽道,將對這一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事實上,近年來,消費品牌跨界進軍大健康市場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銀發經濟迎來消費“巨象”,平靜的湖面下已暗流涌動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頂著“國辦發〔2024〕1號”名頭的文件對“銀發經濟”做出了定義和規劃,并規劃了七大潛力產業,其中之一便是智慧康養。

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圍繞老年群體出臺了多項政策。比如,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及,要“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又推動養老服務制度框架不斷完善;《城市居家適老化改造指導手冊》則提供了系統、簡單、可行的行業居家適老化改造方案和技術路徑。

接連發布的政策背后,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迅速加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9億,已占全國人口的21.1%。

居于我國社會經濟現狀和文化傳統,居家養老將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現實選擇。早在2005年,上海市就率先提出“9073”養老服務格局的目標——老年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比例分別為90%、7%和3%。此后,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大都沿用了這種目標框架。

如何使居家環境變得更適老、更安全,成為長者提升居家養老生活質量的破題關鍵。

政策的傾斜和巨大的市場需求,對于相關從業者無疑是一大利好。這也吸引了華為這樣的消費品牌進入智慧康養領域,基于毫米波雷達技術的AI輔助康養傳感器則成為了華為在智慧康養的第一次嘗試。

毫米波雷達技術是近年居家智慧康養的新趨勢,兼有微波雷達與光電雷達的一些優點,例如空間分辨率高、穿透性強等等,但因為微型化技術和成本的限制,此前一直用于軍事用途。

近年來,民用毫米波雷達技術不斷完善,成本逐步降低,應用場景不斷得到拓寬,尤其在自動駕駛應用上,毫米波雷達技術正得到大規模應用,進一步帶動了相關產品成本的降低,也為毫米波進入大健康領域奠定了基礎。

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大健康領域探索毫米波雷達的應用機會,如德州儀器、英飛凌等半導體大廠都推出了應用于健康監測的毫米波雷達產品,用于老年人健康狀態監測。

在生命體征監測領域中,毫米波雷達技術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方面,與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設備相比,毫米波雷達技術是非接觸式感知,不會影響用戶正常生活,適用于醫院、居家等多種場景;另一方面,相比智能攝像機等監測設備,毫米波雷達也不會侵犯用戶隱私。

以華為AI康養傳感器為例,通過將該技術與深度學習算法結合實現非接觸式生命體征監測,無需用戶穿戴任何設備即可全天候、多場景下支持智能起夜檢測、起夜離床過久檢測、跌倒輔助檢測等八大檢測功能,消除了用戶對于佩戴舒適性的顧慮。當檢測到老人跌倒等異常情況,系統將進行及時告警,以電話、短信等形式通知監護人。

它還具有高達99%的微動感知準確率,可對人體呼吸胸腔毫米級的微動進行感知,并通過算法主動排除掃地機等物體移動的干擾,進而實現秒級人體位置上報不依賴攝像頭等監控設備,充分尊重了用戶的隱私需求,實現數據“不出端”。

在安裝上,這一方案也進行了精巧的設計。其輕量化的設備安裝模式兼容吊頂和非吊頂環境,并可選擇前裝(PLC既有電力線路預埋連接)或后裝(WiFi連接)解決方案,極大提升了安裝的靈活性和便捷性。

根據官網信息,單個AI康養傳感器在2.8m高度下可覆蓋25㎡面積,價格只需1399元。按此計算,即使考慮穿墻衰減,大部分居室也只需4~5個傳感器即可實現全覆蓋。這就為占比最大的居家養老提供了低成本智慧康養方案的可能,市場空間不言而喻。

那么,華為的進入會對傳統智慧康養領域造成多大程度的影響呢?

目前來看,傳統智慧康養企業的主要業務方向還是以社區養老或養老機構為主,即“9073”中的“7”與“3”,并未與華為主要針對的“90”居家養老形成直接競爭,更像是一種互補關系。事實上,華為突出的品牌效應,加上不高的成本和安裝的便捷,都將極大提升了大眾對于智慧康養的信心和認知,進而推動智慧康養這一尚處于起步階段的“蛋糕”的做大。

然而,畢竟居家養老市場空間巨大,即使目前沒有計劃,居家養老原本也是傳統智慧康養企業的目標之一。隨著華為的進入,這一潛在的路徑將在未來面臨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華為未來在居家養老取得階段性成果后,主動開拓社區養老或養老機構市場,或被相關機構尋求合作都并非不可能。

坦率而言,絕大多數傳統居家智慧康養企業在核心技術上恐怕很難與掌握通信核心技術話語權的華為相提并論,在品牌、產品設計、用戶體驗及升級迭代等多方面也都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它們在對健康應用場景的認知上暫時具有優勢,但一旦華為投入資源發力追趕,這種相對優勢可能也將很快被反轉。

更需要注意的是,華為并不是唯一對智慧康養感興趣的消費品牌,對于“銀發經濟”有所想法的消費巨頭大有人在。一旦華為在居家智慧康養上取得成果,諸多處于觀望狀態的消費電子巨頭們勢必將一擁而入,競爭將瞬間加劇。

盡管目前尚無生存之憂,甚至可以順勢享用即將做大的“蛋糕”,但如何通過差異性競爭,在消費電子巨頭們尚未發力前筑牢自己的“護城河”,恐怕將成為智慧康養企業們在未來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消費巨頭進軍醫療蔚然成風,傳統醫健企業面臨巨大沖擊

事實上,不光是智慧康養,消費巨頭們跨界進入大健康領域已經在近年蔚然成風。尤其在可穿戴設備上,消費品牌早已涉足多年,并取得了諸多進展。

仍以華為為例,其自研生命體征監測技術融合了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和華為全球研究所的創新技術,經過七年五代技術迭代實現了精準、便捷的生命體征檢測。2020年,Watch GT 2 Pro ECG智能手表獲批華為旗下第一張醫療器械注冊證,提供了心電采集、血管健康研究檢測功能。

之后,具備心電分析軟件,支持房顫、早博風險篩查的華為Watch GT 3 Pro智能手表也拿到了醫療器械注冊證。基于這款可穿戴設備,華為還分別與301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分別進行了心臟和呼吸領域的臨床研究。

2021年12月,華為Watch D智能手表又拿下醫療器械注冊證,成為業界首款融合式連續血壓測量智能手表,以可穿戴形態實現了對血壓的連續監測。同時,該產品還附贈涵蓋私家醫生、專科問診、掛號協助等專業健康服務,推動了整個行業從常規的運動健康類產品向醫療級產品的迭代升級。

至今為止,華為已拿下6張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均為可穿戴設備范疇。

除了華為,同為消費電子行業巨頭的OPPO也一直在試水大健康領域。事實上,早在2020年9月,OPPO Watch ECG就拿下了OPPO首張醫療器械注冊證,甚至比華為獲證還早一個月。

這款可穿戴設備提供的單端導聯ECG持續監控可以顯示用戶的心電圖曲線,并為有需要的用戶提供付費專家解讀和免費算法分析服務。除了心電圖功能,OPPO Watch ECG也具備心率監測、睡眠監測、經期管理、久坐提醒、呼吸減壓、經期管理等常規健康監控功能。

2022年,OPPO?Watch?3?Pro配置的心電分析提示軟件又以軟件醫療器械的形式獲批NMPA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可在30秒內提示成人竇性心律、心房顫動。

這些可穿戴設備的早期探索幫助OPPO找準了定位并找到了自身的優勢所在,基于對自身優勢和戰略規劃的結合,OPPO隨即開始探索一條更具差異化的健康之路。2022年底,深感現有設備難以滿足“預防型醫療”的OPPO推出了創新概念產品——OHealth H1家庭智能健康檢測儀。

這款概念產品具有將可穿戴設備和家用醫療器械的優勢合二為一的特點,從而打造出一款集成簡約卻又功能強大,且達到醫療級精度要求的產品。

相比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H1具有強大的傳感器硬件能力,能實現心肺音聽診、心電、心率、血氧、體溫和睡眠監測六大醫療級精度健康體征監測。相比各種家用醫療器械,它又可以做到多體征監測數據的打通和管理,實現智能多元的醫療服務。

以H1特色的心肺音聽診測量為例,其采用基于壓電陶瓷傳感器作為拾音部件的自研電子聽診器,具有寬音頻響應范圍,搭配獨特的降噪算法和動態調整算法,能夠獲得滿足醫療聽診需求的心肺音信號。

眼見華為和OPPO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他一直保持觀望的消費電子巨頭也紛紛進軍醫療健康領域。小米在2023年7月獲批可穿戴血壓智能手表,中興旗下子品牌努比亞也在今年年初變更經營范圍,新增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租賃及生產等業務范圍,為下一步動作做好了準備。

如果進一步放寬范圍,海爾、格力、美的等家電巨頭同樣也正對大健康市場虎視眈眈。

這些消費電子巨頭的進入如同“鯰魚”一般攪動了大健康市場。在以往,專業醫療品牌與消費品牌涇渭分明——前者注重合規、迭代慢、利潤率高;后者注重用戶體驗、迭代快、產業規模大。隨著消費品牌對發展和利潤的追求,以及智能傳感、邊緣計算和數據傳播等技術進步,一些原本涇渭分明的領域開始逐漸融合,兩者的邊界正越來越模糊。

動脈網認為,與傳統的專業醫健品牌相比,消費品牌有幾個較為明顯的優勢。首先是巨大的品牌效應。消費品牌長期高強度進行品牌推廣,其品牌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在消費品牌目前涉足的細分賽道上,傳統醫健的品牌知名度就要弱得多了。

其次,在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上,消費品牌極為重視用戶體驗,其所推出的產品外觀設計上實用潮流并存,智能化和人性化設計已獲得了用戶的認可,且還在沿著這一路線持續進化。

再次,消費品牌在產業生態鏈上具有規模優勢,可以快速導入新技術并迅速降低成本,進而又實現技術的快速迭代。僅以可穿戴醫療健康設備舉例,消費品牌出貨量動輒千萬級別。專業醫療品牌想與這樣量級的對手比拼供應鏈,難度著實不小。

由于規模上的巨大差距,兩者在研發投入上就更沒有什么可比性了。

最后,隨著消費品牌近年來愈加重視大健康市場,并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發。原本被認為是其劣勢的對醫療健康的認知以及合規監管上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早先曾有觀點認為,專業醫療品牌的用戶體驗、成本和顏值達不到消費品牌的高度;但消費品牌的臨床意義也暫時達不到專業醫療品牌的高度。這也正是為何消費品牌在選擇切入賽道時多會選擇院外場景的原因。但隨著近年來消費品牌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試水探索和巨大的資源投入,消費品牌正在迅速趕上。

以華為為例,目前已手握6張醫療器械注冊證,并與多家醫院合作。在其所涉足健康賽道上的多數傳統醫健企業恐怕很難說自己會比華為更有經驗。

消費品牌跨界進入健康領域所帶來的“鯰魚效應”已經愈發明顯,并迅速占據了生態鏈的頂層。不夸張地說,在對專業度上沒有那么高要求的院外場景,消費品牌對上傳統專業品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降維打擊。

這些消費品牌的進入也使得可穿戴醫療設備近年來增長喜人。

雖然來自不同研究機構的數據并不能直接對比,但作為一個大致的參考也可說明一些問題。根據頭豹研究院《2023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概覽》的數據,估算2021-2026年間國內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8.1%。相比之下,IDC《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中對2024年國內成人智能手表的市場規模增長預測僅為11%。

僅以可穿戴設備過去幾年的發展來看,在巨大的投入下,僅僅幾年時間,消費品牌可穿戴設備的醫療健康功能就從可有可無的的計步功能進化到血氧、ECG和血壓,再到未來即將面世的無創血糖監測,在特定領域的功能和性能甚至已經強于多數專業品牌可穿戴醫療設備。

如無意外,在即將開啟的“銀發經濟”,這種情況很有可能也將重現。毫無疑問,未來將會進入健康賽道的跨界品牌只會越來越多,傳統醫療品牌如果沒有變化,恐怕將會被跨界品牌引發的“海嘯”所吞沒。

寫在最后

華為在居家養老上的下場,只是消費品牌跨界進入醫療行業成為不可逆轉趨勢的最新例證。低風險的醫療器械與消費品的邊界會比現在模糊,這將會促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醫療和生活方式。

隨著消費品牌的進入,相應賽道的格局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盡管消費品牌擁有巨大的優勢,但行業人士曾在與動脈網的交流中表示,傳統醫療品牌也并非完全沒有機會,除了保持專業屬性外,更不能在思維上故步自封;要學習消費品牌打造品牌和快速進化迭代的思路,改變目前四平八穩的局面;也要勇于嘗試新生事物,比如各種新媒體;更要比以往更為注重用戶體驗和產品設計。

唯有在大浪中跟上節奏,唯有保持初心,在關鍵細節上較真,真正解決用戶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屹立不倒。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中县| 田林县| 巫山县| 海城市| 临海市| 子长县| 保亭| 蓬溪县| 扶风县| 池州市| 崇州市| 石柱| 健康| 泽库县| 石嘴山市| 广河县| 浙江省| 罗江县| 新营市| 甘谷县| 东乡族自治县| 陇西县| 綦江县| 德化县| 固阳县| 青河县| 汝南县| 泽州县| 浦北县| 伊金霍洛旗| 福海县| 绥滨县| 贵州省| 五原县| 长葛市| 和田县| 潞西市| 包头市| 泗水县| 柯坪县|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