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林 毛盾 王玉 鄭萃穎
界面新聞編輯 | 崔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不僅寫入了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而且“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被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之首。
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無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議題,涵蓋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的深化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擴大、人才機制的完善、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的健全,等等。
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力理論,新質生產力有三個基本內涵:一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二是需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產業和產業鏈上,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三是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因此,界面智庫計劃從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和綠色轉型等三個維度,分別研究各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本文是《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數報告(2023)》的第一篇,界面智庫構建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創新環境、研發能力、企業活力和創新績效四個一級指標和24個二級指標(見下圖)。評價范圍為31個省級行政區。
其中,四項一級指標分別為:
創新環境:創新環境是新質生產力和新動能發展的基礎。該項一級指標主要關注來自政府政策和第三方服務等層面的支持力度,如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設、地方公共財政對科技的投入、科普活動的普及率等,綜合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區在創新環境建設方面的投入和布局。
研發能力:研發能力是新質生產力和新動能發展的核心。該項一級指標主要關注各省市自治區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人員數量、高等學校的研發課題情況等,綜合反映了各省在研發領域的實力和潛力。
企業活力:企業是新質生產力和新動能發展的主體。該項一級指標主要關注企業的創新活動、研發投入、市場競爭力等,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等。這些指標綜合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區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活力和表現。
創新績效:創新績效是新質生產力和新動能發展的成果。該項一級指標主要關注創新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全員勞動生產率、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新產品收入占比等。這些指標綜合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區創新活動的成效和貢獻。
在制定指標體系時,界面智庫嚴格遵循了科學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獨特性五個原則。科學性原則——確保所有指標均基于經濟學理論和現實發展情況,真實、準確地反映各省市自治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性原則——指標體系全面覆蓋了影響科技創新活動的各個關鍵領域,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可比性原則——確保各省數據在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上的一致性,確保數據能夠支持區域間標準化的橫向比較分析;可操作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數據易于獲取、計算和驗證,以提高評價工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獨特性原則——新質生產力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千萬人口國家級研發機構數量和每十萬企業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等指標均為界面智庫經過詳盡的整理匯總后計算得出。
在構建指標體系權重時,我們采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層次分析法)方法。AHP方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可通過兩兩比較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來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在構建層次分析法準則層判斷矩陣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權重分配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界面智庫邀請了來自高校、商業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以及期貨公司等多領域研究機構的專家參與評價,我們共收集了30份來自上述不同領域專家的打分結果。
界面智庫基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生成各省市自治區對應的一級指標和綜合指標數值,并對其進行百分制評分。
指標體系的數據來源包括,各類統計年鑒以及其他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部門發布的官方數據、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研究機構的調研數據等。值得說明的是,指標體系中涉及的統計數據基于2023年統計年鑒(即反映的是2022年數據),為保持一致,界面智庫在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官方網站搜集整理的數據也在時間上保持了一致。
一、東部地區表現突出,北京、上海和浙江位列前三
北京科技創新能力總得分最高,達到87.36,凸顯其科技創新能力顯著高于其他省份;上海和浙江分列第二、三位,得分分別為77.58和76.11。整體來看,各地的科技創新能力可分成三個梯隊:
- 創新能力較強的第一梯隊,按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廣東、湖北、天津、湖南等九省份,除了北京,其他省份得分都在70-78之間;
- 創新能力的第二梯隊則包括了山東、重慶、江西、河南、福建、陜西、四川、遼寧、河北、寧夏、海南等11個省份,得分都在62-70之間;
- 其余11個省份則處于第三梯隊,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其中,黑龍江、廣西、內蒙古、吉林、甘肅、新疆、云南、青海和西藏等得分在60以下。
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優于其他三大區域。東部10省份中,除福建、河北、海南外,都位列前十,甚至包攬前四名;中部地區表現則明顯優于東北和西部,除山西位居21位,其他五省份都位列前13名,尤其是安徽、湖北、湖南進入前十;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排名較為靠后,特別是最后五名均為西部省份。
二、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科技創新能力越強?
各省得分也從側面印證了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性,總體來看,各省科技創新能力得分與人均GDP高度相關,相關系數達0.82,即人均GDP越高,創新能力越強。不過,如果具體到個別省市,人均GDP的排名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排名也出現了部分背離,具體來看:
- 17個省份創新能力排位高于人均GDP排位。這些省份按兩項排位差值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安徽、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貴州、廣西、江西、四川、甘肅、浙江、湖北、廣東、山東、遼寧、海南、吉林。其中,安徽、河南最為突出,人均GDP在各省份中排名第14位和第22位,但創新能力指數排名第5位和第12位,排位差值都是9個位次;河北的創新能力指數排位則較人均GDP高出8個位次。
- 12個省份創新能力排位低于人均GDP排位。這些省份按兩項排位差值絕對數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內蒙古、福建、新疆、山西、西藏、青海、云南、陜西、天津、寧夏、重慶、江蘇。其中,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排位較人均GDP低17個位次,福建的創新能力的排位較人均GDP低10個位次。
三、8省市科技創新能力位次出現上升 ,9省市出現下降
從2023年和2022年各省市科技創新能力總得分的排位變化來看:
- 有8個省份排位上升,其中,安徽、河北、貴州、內蒙古、新疆都上升了兩個位次,江蘇、湖北、河南則都上升了一個位次。
- 有9個省份排位下降,其中廣東、廣西、天津、甘肅都下降了兩個位次,福建、寧夏、海南、云南、青海都下降了1個位次。
- 其余14個省份的排名沒有出現變化,包括北京、上海、浙江、重慶、四川、湖南、山東、陜西、山西、遼寧、江西、吉林、黑龍江、西藏。
四、各地創新長板和短板各有不同,上海企業活力得分最高
就創新環境而言,北京得分遠超其他省份,浙江、安徽、上海、海南、湖北、廣東、江蘇、河南、天津、湖南依次緊隨其后,得分均在70以上,甘肅、吉林、青海、西藏得分不足60,其余省份均在60-70之間。
就研發能力而言,北京與各省差距進一步拉開,較第二名高出20分,上海、浙江、廣東依次緊隨其后,得分都在70-74之間,得分在60-70之間的省份有11個,該指標得分不足60的省份則大幅增加至16個。
就企業活力而言,各省得分總體比較高,在80分以上的就有7個省份,其中,上海最高,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廣東緊隨其后。北京的該指標得分明顯偏低,僅為75.77,在各省中排第11名。
就創新績效而言,北京依然居首,得分超過80,另有6個省份該指標得分在70-74之間,從高到低依次為上海、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天津,其余24個省份均不足70,其中低于60 的省份由高到低依次為黑龍江、新疆、廣西、山西、云南。
此外,各省之間的創新能力差距與上年相比略有縮小。各省總指數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或倍數都較上年有所下降,除企業活力差距較上年增大外,其他三項二級指標的差距均有所收斂。
在接下來的系列報告中,界面智庫還將針對二級指標以及主要省份創新能力的表現及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敬請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