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dTrend醫趨勢
5月22日,微創醫療舉行了2024年股東大會。
與往年一樣,董事長常兆華對微創醫療的未來發展仍充滿信心,目標劍指100億人民幣利潤。
與往年不同的是,
首次承認此前微創醫療在“可轉債”過度樂觀,悲觀預期沒有到位。
首次反思“生產上市公司”的策略,對單純依靠資本市場做出修正,未來將更多依賴公司內生現金流。
最重要的是,微創醫療要開始“轉型”了,未來戰略重心將放在收入和利潤上。
二級市場依然沒有驚喜,微創醫療股價在股東大會次日下跌2%,后一日繼續下跌3.7%。
很顯然,這一“轉型”是市場所驅,而微創醫療遭遇的這場“信任危機”何時才能解除?
01 全面加碼銷售2025是轉型元年
微創醫療要從“研發型公司”轉為“營銷型公司”。
作為老牌創新醫療器械企業,微創醫療從一開始定位就是“研發型公司”,在過去數十年花費了上百億做研發。
截至目前,微創醫療已累計成功將33款產品納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在行業內連續九年位居第一。
2023年初至2024年4月,有44款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19款產品獲美國FDA認證,20款產品獲歐盟CE認證。
微創醫療表示,鑒于公司產品線目前已覆蓋了主要的市場領域,且實現了較為完整的布局,預計今年年底合計報表營收將達100億人民幣左右。第一個100億用了十年,接下來的戰略重心會放在利潤上,2026年利潤要達1億美元以上。
隨著這一思路的轉變,其表示,對于未來研發產品也將主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營銷布局。2024年是過渡期,2025年是轉型元年。
而無論是降本增效需求,或是從研發向銷售轉型戰略,裁員似乎都不可避免。
2024年伊始,關于微創醫療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就在業內傳的沸沸揚揚。據經濟觀察報消息,2023Q4以來,微創醫療對包括微創在線、微創康復、奇跡點孵化器、多聞醫療在內的多家子公司進行“關停并轉”,各個子公司都進行了較大比例的裁員。
如今在股東大會上,其首次提及裁員舉措,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已完成了整體15%的裁員,特別是在研發和技術支持部門,裁員比例更是高達30%。未來,將繼續推進人員優化進程,仍主要聚焦于研發和技術支持團隊優化。
人效比也將成為微創醫療(除營收、凈利潤)關注的重點指標之一。
縱觀中國高耗三巨頭(威高、樂普、微創)近五年人均效能,微創醫療確實長期位居第三。
從2023年財報可以看到,微創醫療的“控費”舉措已開始實施,
年末雇員8230人,比2022年末減少1205人;
行政開支下降15.41%;
研發投入下降了約10%,花費3.79億美元(約27億元人民幣),費用率約40%;
而經過2023年一系列降本舉措后,微創醫療人均營收首次超過樂普。
預計,2024年的研發費用將同比進一步收縮35%-40%,到2026年,研發費用率會控制在15%以下。
正如其會上所述,前期的大規模擴張猶如一把雙刃劍,既使得微創醫療幾乎囊括了醫療器械領域最為熱門的各項業務;然而在資本泡沫的影響下,過度的業務擴張也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如今,微創醫療正面臨著承擔因業務收縮所帶來的成本和代價的挑戰。
02 聚焦“更賺錢”的市場
微創醫療的業務要開始“收縮”了。
截至2023年,微創醫療業務已覆蓋12個細分賽道(產業集群),擁有50多家子公司。其中:
成熟業務包括:心血管及結構性心臟病、電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統、骨骼與軟組織修復科技、大動脈及外周血管疾病、腦血管與神經調控科學、外科急危重癥與機器人;
新興布局包括:內分泌管理與輔助生殖、泌尿婦科消化呼吸疾病、耳鼻口眼體等塑形醫美、體外診斷與體內外影像、體內實體腫瘤治療科技、失眠抑郁癥及康復醫療。
會上,管理層表示已對過去幾年的業務發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尤其關注產品營收的貢獻情況。通過對內部收益率(IRR)的測算,將對某些不屬于“核心圈”的資產進行清理與剝離。
從2023年業績來看,微創醫療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心血管介入(冠脈)、骨科、心律管理營收增速一般;且僅有心血管介入實現盈利。
但是,心血管介入(冠脈)海外營收同比增長達71.3%,骨科、心率管理國內營收分別同比增長33.8%、25.7%。因此,冠脈業務隨著新品持續放量與海外市場打開,營收有望加速;骨科業務依靠國內放量疊加新產品拓展,心律業務隨著海外供應鏈恢復,營收增速也將提升。
以心血管介入(冠脈)業務為例,其預計至2024年,該業務營收將達13億元,并有望于2026年躍升至25億元,屆時利潤將回升至集采前的水平,超過8億元。憑借即將推出的創新產品陣容,包括預期在5月獲得批準的重磅新品可吸收支架,以及計劃在2025年之前獲批的沖擊波球囊和旋磨球囊等,微創醫療表示將構建業內最完善的冠脈產品管線布局。其中,對于Firesorb可吸收支架尤其寄予厚望。
此外,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心臟瓣膜、手術機器人、外科業務營收都超雙位數增長。其中,圖邁手術機器人于2023年末達成首筆海外訂單,實現全球化新突破,2024年的目標是國內20臺,海外10-15臺。
微創醫療希望以更多爆款產品驅動營收增長,其預計2024年將有約8款年銷售額達1億的“金產品”。
鑒于微創醫療的業務管線(包括冠脈支架、骨科、神經介入等)大多都被納入集采范圍,因此,海外市場仍是其的重要增量市場。
會上,微創醫療的管理層提及海外業務的發展時表示,近年來微創醫療在全球市場布局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海外業務的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23年,(除骨科、心律管理外)集團出海業務實現了超5700萬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長約54%。預計未來幾年,集團化出海將進入高速增長的收獲期,海外業務營收的復合增長率將繼續保持超過50%的強勁增長勢頭。
03 初心仍“未變”
微創醫療以“分拆”見長。
2023年股東大會,其宣布計劃拆分12家上市公司“讓資本市場養孩子”。而今年則表示,分拆會繼續進行,但“孩子也應該自己養”,將更多依靠內生現金流發展。
尤其強調,微創醫療母公司不會成為空架子,在核心業務上仍然將自主孵化,比如100%控股冠脈業務、骨科業務控股85.17%。
而從目前其對各上市子公司控股來看,機器人、腦科學(神經介入)業務的比例更高。
截至2023年底,心通醫療(47.09%)、微創機器人(50.51%)、微創腦科學(53.38%)、心脈醫療(40.32%)、微電生理(32.71%)。
在經歷一系列“信任危機”后,微創醫療母公司的股價已低于其上市首日價格,與其最高市值相比縮水近950億元。
目前看來,虧損、債務、股價,是投資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今年4月,微創醫療宣布獲得高瓴等提供的1.5億美元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外加多個金融機構合計超3億美元的信貸支持,緩解了其當前的現金流和債務壓力,并為后續戰略調整提供了必要的財務緩沖。
而除了“債務危機”,各種必須履行的“對賭”條款,仍是懸在微創醫療頭上之劍。
比如,2025年微創心律必須成功上市。*** 2023年5月微創心律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從其招股書可以看到,如果未完成上市目標,微創醫療將被贖回2.5億美元。
B輪融資條件里規定,認購事項完成五周年即2025年,必須完成首次公開發售市值不少于500百萬美元;
C輪融資條件里規定,2025年上市,必須完成首次公開發售市值不少于15億美元(約108億人民幣),募資不少于1.5億美元(約11億人民幣)。
再比如,高瓴提供貸款解微創醫療燃眉之急,但與業績綁定。微創醫療必須在2024年至2026年實現虧損不超過2.75億美元、虧損不超過0.55億美元和盈利0.9億美元。
而2023年其財報顯示虧損仍達6.49億美元。
若微創醫療未能達成既定的業績目標,則高瓴有權要求其提前償還相當于5000萬美元金額的可換股貸款,并支付提前償還金額的所有應計利息及任何贖回溢價金額。
而回歸眼前,在會上,微創醫療承諾,2024年的虧損收窄幅度預期在60%以上,2025年有望實現盈虧平衡。*** 按2023年6.5億美元虧損額測算,2024年虧損約2.6億美元。
微創醫療預計,當營收達500億元時(預計營收增速超20%),將實現100億元利潤(利潤率約20%)。
而對于“中國的美敦力、波科”這一目標,常兆華仍保有初心;他表示,中國需要“萬億級別”的醫療企業,微創醫療具備這樣的潛力。
縱觀中國醫療器械產業,2023年營收破百億元的上市企業有:
邁瑞醫療349.32億元(凈利潤115.78億元),管線包括醫學影像、IVD、外科、監護等;
威高股份132.29億元(凈利潤20.62億元),管線包括骨科、心血管、血液凈化、低值耗材等;
聯影醫療114.11億元(凈利潤19.78億元),管線包括醫學影像、放療等(聯影集團的業務還涵蓋外科、消費者醫療等);
新華醫療100.12億元(凈利潤6.77億元),管線包括醫學影像、IVD、外科等 。
微創醫療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