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解局
滇西南,怒江峽谷和高黎貢山之間的保山市,一個山地占了92%的地方,你了解多少?
愛旅行的人可能脫口而出的,是騰沖溫泉、和順古鎮、滇緬公路;喜歡珠寶的當然會馬上想起翡翠……
但是還有一樣“舶來品”,也是保山的特產——咖啡。
中國咖啡看云南,這話一點都沒錯。
云南省的咖啡種植面積和咖啡豆的產量,占了國內的98%以上。而保山的咖啡種植面積和產量,則分別排云南省的第3和第2。
有人可能會說,這也不是第一嘛,有啥可說的。
答案在這兒:
保山是全世界最大的小粒咖啡種植基地,是云南最早規模化種植咖啡的地方,同時也是云南最大的精品咖啡產出地。
大山深處的保山,怎么和咖啡結緣?
這里,能不能走出中國的“星巴克”?
在保山城區里,既有星巴克、瑞幸這樣的大品牌連鎖咖啡店,也有不少本地的精品咖啡館。
一個倚著高黎貢山,怒江峽谷里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的偏遠小城,和街頭飄著咖啡香味的“洋氣”之間,這反差感確實讓人覺得很特別。
保山與咖啡的關聯,遠不止這些咖啡館。
2023年的數據顯示,保山市的咖啡種植面積已經有13萬畝,年產值14.31億元。
除了咖啡種植之外,保山有52家咖啡企業,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1家,占了云南全省的61%;年加工能力超過10萬噸,咖啡精深加工率超過了65%。
保山咖啡制定的地方標準有36個,手握著23項國家專利,整個咖啡的全產業鏈產值更是高達75.95億元。
在占據了國內市場98%份額的云南咖啡界,保山的咖啡產量和種植面積雖然只排在第二,卻是出產精品咖啡最多的地方。
1958年,保山的咖啡就代表中國在英國倫敦就被評為一等品,也因此成為“中國咖啡的原產地”。
1993年,保山咖啡在布魯塞爾的“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直到今天,這個獎項依然是中國咖啡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一個。
保山咖啡1993年獲尤里卡金獎的證書
2021年,保山咖啡成了首批在歐盟境內受保護的100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保山咖啡45%的精品率和65%的精深加工率,都在云南省排名第一。
在全云南14個精品咖啡莊園里,6家都在保山,差不多占了一半,還是全云南第一。
在被稱為“中國咖啡第一村”的保山新寨村,咖啡種植面積就達到了1.36萬畝,折合人均5.7畝,一年的產量就有4000多噸,咖啡產值是1.2億元(2022年數據)。
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里是全球最大的小粒咖啡產區。
全球的咖啡主要分為三大亞種:阿拉比卡、羅布斯塔和利比利卡,國人習慣把它們叫做小粒、中粒和大粒咖啡。
小粒咖啡的品質最佳、經濟價值也最高。
保山小粒咖啡,便是其中的精品。
2023年,保山的咖啡精品率超過了45%,比全云南省高了30%。
換句話說,云南其他地區種的咖啡多是大路貨,保山更多的是高品質的精品咖啡。
保山咖啡之所以能成為特產,而不是沒名氣的原材料,既有機緣巧合,也和這里獨特的氣候環境有關。
云南地處西南邊陲,保山等地又身處橫斷山脈之中,即便是現在也不算交通特別發達的地方,但是這里卻是中國最早開始種植咖啡的地方,這本身就是歷史和地理的巧合。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滇越鐵路修通,大量的外國傳教士涌入了云南。咖啡的種子,也從那時起,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保山的咖啡種植歷史,有這樣一個故事:
20世紀初,有個叫梁金山的保山人,從云南一路乞討到緬甸,白手起家成為華僑巨富。
他發現咖啡的原產地和自己家鄉的氣候環境相似,于是,在1937年,從緬甸用馬幫馱回了咖啡種子。
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梁金山從緬甸回國,才又重拾了自己的咖啡夢。
1957年,梁金山給當時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何香凝寫了封信,隨著信一起寄過去的,還有一包保山出產的咖啡豆。
何香凝在1958年的回信中,對保山出產的小粒咖啡評價極高,還鼓勵當地種植。
也就是在這一年,保山小粒咖啡以“中國咖啡”的名字,在英國倫敦被評為一等品。
與此同時,規模化種植小粒咖啡的腳步,也在懵懂中邁出了第一步。
1952年,云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的張意和馬錫晉出去考察的時候,在傣族人家的田園里發現了一種紅彤彤的果子。
盡管當時他們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覺得有經濟價值,就采了幾十斤帶回保山的潞江壩農場來育種。
其實,當時潞江壩的農場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剛好這種了100多畝的咖啡長得特別好,于是就開始研究咖啡種植。
這也讓保山“稀里糊涂”地成了中國最早規模化種植和研究小粒咖啡的地方。
小粒咖啡能在保山潞江壩這里長得特別好,跟氣候和地理環境有直接的關系。
全球有個咖啡種植的黃金帶,保山正好在這個黃金帶的最北端。
而西邊背靠高黎貢山,東邊臨著怒江的潞江壩(即今天的保山市潞江鎮),更是一處特別適合咖啡種植的地方。
翻過高黎貢山,就是和緬甸接壤的騰沖,但是跟騰沖濕潤溫暖的氣候完全不同,潞江壩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因為焚風效應(在氣象學中,因為高海拔山脈擋住了濕熱空氣,在向風坡成云致雨,在背風坡形成干熱氣流的整個過程,稱為“焚風效應”)而出現的干熱河谷地貌,也讓這里成了既炎熱干燥,但又不缺灌溉用水的熱帶植物實驗田。
簡單地說,這里的小氣候跟牙買加藍山咖啡出產地的氣候環境非常近似。
還有一個巧合,怒江在這里拐了個大彎,留下了肥沃的腐殖土。
穩定的氣溫加上肥沃的土地、充足的灌溉條件和巨大的海拔落差,讓保山成了云南,甚至全世界最適合種咖啡的地方之一。
同時,也造就了保山小粒咖啡的獨特風味。
產量上,保山的優質咖啡種植園地畝產量能達到130公斤以上,可是全球咖啡種植平均產量的3倍左右。
品質上,海拔1400米以上出產的保山咖啡,已經能與世界頂尖品質的咖啡并駕齊驅。
保山的咖啡栽培技術,已經悄悄地走在了世界前列。
除了天賜機緣,保山人能把咖啡做成自己的特產,更重要的是走上了精品咖啡之路。
但是,保山精品咖啡,也走過一段彎路。
上世紀90年代,保山咖農砍掉精品咖啡樹,改種便宜、產量高的普通咖啡樹,賣給國際咖啡巨頭用于制作速溶咖啡。
雖然獲得了短期的收益可觀,但是,辛苦的勞作與收益無法成正比。
消費市場低迷的時候,甚至還要虧錢。
好在,從2012年開始,保山咖啡撿起自己曾經丟掉的“金種子”,開始從種子到種植到加工整個過程精耕細作,走精品化路線。
今天的保山咖啡,足以媲美國際主流咖啡。
守得云開見日月,保山咖啡也迎來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一是國內咖啡市場崛起。
上世紀90年代,保山咖啡之所以走了一段彎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國內咖啡市場需求不足,不得不自降身價打開國際銷路。
現在的國內咖啡市場,早已今非昔比。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咖啡產業規模達到2654億元,近三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7.14%,人均年飲用數16.74杯,較2016年人均年飲用數9杯的數據近乎翻倍。
2022-2024年中國咖啡產業規模
國內的咖啡消費量,年平均增速是15%,遠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高。
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是一個體量超乎想象的巨大的增量市場。
與此同時,保山咖啡的銷售開始轉向國內市場。
有機構統計過,云南省咖啡豆的消費量和市場,已經從出口為主轉向滿足內需為主。
2022年,云南咖啡產量的79.5%供給國內,這比2018年49.4%提高了近30%。
云南咖啡從2018年出口份額近50%,到2022年國內份額近80%
國內市場崛起,讓優質咖啡生豆成為稀缺資源,這給了保山堅持做精品咖啡的底氣。
二是本土咖啡品牌涌現。
星巴克、Costa、%Arabica等國際品牌持續加碼中國外,瑞幸咖啡、M Stand、Manner Coffee、Seasaw Coffee等本土咖啡品牌也不斷涌現。
咖啡行業“卷”價格、拼品質,更加考驗供應鏈能力,進而倒逼各大咖啡品牌深入咖啡豆原產地,從源頭把控咖啡豆品質。
作為全球最大的小粒咖啡產區,保山自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國際咖啡巨頭以用高出市場價20%-30%的價格,搶購優質的咖啡豆原料資源。
瑞幸咖啡,更是直接將工廠開在了保山。
今年3月,瑞幸第一個咖啡鮮果加工處理廠——云南保山鮮果處理加工廠開始試運營。
位于保山潞江壩的瑞幸工廠,采用全球領先的生產線加工咖啡鮮果,然后送到福建和江蘇的烘焙基地,直到進入全國16000多家門店和國外的門店。
未來,瑞幸保山鮮果處理加工廠還計劃建設培訓中心、實操中心,面向企業員工及當地咖農進行咖啡種植、加工等相關知識培訓。
對保山來說,瑞幸是“金主”,更是“伙伴”。
瑞幸為保山帶來了更為標準化、精細化的生產體系,推動保山咖啡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和可持續健康發展。
保山咖啡,迎來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在這個最好的時代,保山有沒有可能走出自己的“星巴克”?
回顧商業史,一個知名咖啡品牌的崛起,品牌打造、產品創新、資本投入等缺一不可。
目前,保山的咖啡業態仍以種植加工為主,很難培育出像星巴克那樣的咖啡品牌。
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以瑞幸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已經崛起,正在帶領中國咖啡走向國際舞臺。
當中國的咖啡連鎖品牌享譽世界,保山的精品咖啡,也一定會在世界咖啡界,成為像藍山咖啡、巴西咖啡、爪哇咖啡那些被冠以地名前綴的高品質咖啡。
保山的未來,不是培育出中國的“星巴克”,而是做世界的“保山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