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谷趨勢 黃獅虎 蘆志豪
歷史性的一幕正在發生。
5月26日,一條長達258公里的中國最長“地鐵”正式開通,一路串連起珠三角五大城市:廣州、佛山、東莞、惠州、肇慶。
這條高鐵線路采用公交化運營,無需買票上車,跟地鐵體驗非常接近,一路貫通超過6.3萬億的城市經濟體,其“噸位”堪與紐約、東京比肩。
就在幾乎同一時間,長三角也傳來大消息,一條“超級環線高鐵”G8388次列車橫空出世,從上海站出發,串連起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再回到上海虹橋,全程8小時9分。
長三角在“破圈”,珠三角在“織網”,中國兩大超級城市群,正在加速“進化”。
長三角變成一個“省”,珠三角變成一個“市”,這可能是我們從未見過的樣子。中國經濟版圖的新一輪大洗牌,也將隨之而來。
哪些城市,迎來新的機遇?
長三角全力“破圈”
G8388次高鐵,起點——上海,終點——上海。很多人感到奇怪,為什么要打通這樣一條高鐵線路?
全中國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一條“超級高鐵大環線”,讓三省一市連接成為一個超級經濟共同體。
事實上,它顯示了長三角“擴容”后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實現徹底“破圈”。
要知道,長三角一體化推進20多年來,歷經多次“擴容”,從最初的15個城市,逐步擴大到今天的41城,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群。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長三角的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全域,共計41個城市,其中27市為中心區。
至此,長三角城市群才最終定型。
長三角歷次“擴容”名單,標紅者為此次“超級高鐵大環線”經過的城市。
可以看到,此次公布的長三角“超級高鐵大環線”,經過的主要都是中心區的核心城市。
更重要的是,整個長三角城市群,又劃分為大大小小的都市圈,其中國家級的都市圈就有三個,“上海大都市圈”把江蘇的蘇錫常、浙江的寧波嘉興都納入其中,南京都市圈又囊括了安徽的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這與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存在明顯的重疊。
這些圈子就像超級城市互相之間劃定的“勢力范圍”,簡直是縱橫交錯,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資源流動的無形壁壘。
因此,“破圈”將是長三角一體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發展都市圈,與“破圈”并不矛盾,而是同步推進的歷史進程。
“超級環線高鐵”G8388次列車,無疑正是一個“破圈”的利器。千萬不要低估這條路線的意義。
你仔細看一看,該車次沿途停靠21個站點,分別為:
上海站、上海西站、蘇州站、無錫新區站、惠山站、常州站、鎮江站、南京南站、合肥南站、廬江西站、安慶站、池州站、九華山站、黃山西站、黃山北站、千島湖站、杭州東站、海寧西站、嘉興南站、金山北站、上海虹橋站
整整7座萬億級城市!這已經占了中國“萬億俱樂部”的超過1/4強了。從上海到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合肥、杭州,串珠成鏈,氣象萬千。
除此之外,線路上也有黃山、千島湖、嘉興、九華山等著名景點,兼顧了商務經濟交流與文旅功能。
這條線路串聯的城市勢能有多強?
做個簡單的統計,長三角“超級高鐵大環線”經過的12座城市,加起來常住人口接近1億,累計GDP總量更是高達16.5萬億!
折合約2.27萬億美元,放在全世界國家中,跟意大利(2.2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相當,可以排在全球第八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通過這條“超級高鐵大環線”,將和南京、合肥、杭州這三大省會,聯系更加緊密,“破圈”效應也更凸顯。
可以預見,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也將受到牽引,在幾個層面出現新的機遇:
上海對三省、省會對腹地、強市對弱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
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一體化出現新的抓手
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水平進一步提升
帶動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龍頭作用進一步提升
以往,長三角雖然有過環形高鐵,但只限于安徽一省之內。現在,終于突破了省域的限制。“軌道上的長三角”走向徹底成型,這無疑是個標志性事件。
要知道,長三角本就是高鐵旅客最繁忙的區域。2023年長三角鐵路發送旅客突破8億人次,相當于全國總人口數一半以上的旅客,在長三角乘坐了一次火車。
通過“超級高鐵大環線”,一個聯系更加緊密、協作更加親密的“大長三角省”的面貌,徹底浮出水面。
大灣區在“織網”
與長三角的“大環線”不同,珠三角主打一個“串連”、“織網”,同樣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且實現高鐵“公交化”。
這就更厲害了,把整個珠三角城市,往一個融合的大都市區,進一步演變。
不要以為高鐵的“公交化”很簡單,這里面涉及到高鐵、地鐵系統的協作,票價和基礎設施的協商,背后博弈過程非常復雜。
新開通的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鐵路,和已開通的佛肇城際、莞惠城際,共同組成了灣區東西大動脈,全長258公里,連接起肇慶、佛山、廣州、東莞、惠州五座城市。
在這條線路上的城市,加起來常住人口接近5千萬,累計經濟總量超過6.3萬億。
這將是中國最長的一條“地鐵”,不用提前買票,直接刷手機就可以乘坐,效率大幅提升,就跟地鐵差不多,上車也是隨便坐。
支持“12306+城際鐵路公交化多元支付”雙票務系統,既可以用手機在12306買票,也可以刷一卡通,羊城通、嶺南通、廣州地鐵APP……
對于特種兵旅行愛好者來說,一天逛五座城市也能輕松實現了。
以后從廣州長隆出發,到佛山東莞的市中心只要半個小時,而如果目的地是肇慶和惠州的市中心也只需要一個小時。
這條線路有多方便?
全面采用“站站停+大站快車”的公交化、地鐵化的運營模式,258公里的線路,一共設置了39個站,其中,廣州5個、佛山9個、肇慶6個、東莞12個、惠州7個。平均行車間隔為26分鐘,最高運行時速在200公里左右。
其中,廣肇、廣惠城際站間最低票價為5元,番禺站到佛山西站、東莞西站分別為21元、22元,線路全程153元。
圖源:大洋網
這個價格對比高鐵似乎沒有太大優勢,但隨著運營效率的提升,也不排除后續會降低票價,提升客流量。
事實上,高鐵的“公交化”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它將逐漸與地鐵網絡融為一體,讓整個大灣區的“地鐵一張網”,打通根本的一環。
要知道,整個大灣區早已通過密如蛛網的地鐵線路,逐漸融為一體。網上流傳著一張大灣區的未來的地鐵路線圖,簡直就是密密麻麻,形成了像毛細血管一樣的組織。
大灣區的幾個超級城市,個個都是“織網狂魔”。這些地鐵之間,本來也有不斷加強互聯互通的規劃。
而高鐵的“公交化”、“地鐵化”,將大大加快這一歷史進程。
下個月,橫跨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即將通車,加上已經日益繁忙的港珠澳大橋,正在加快謀劃落地的公鐵兩用“深珠通道”,整個大灣區就像一個巨大的“拉鏈”,形成閉合的態勢。
這些縱橫交錯的跨海大橋、高鐵線路、地鐵線路,未來都是“宇宙第一大城市”的骨骼和血脈,是大灣區“織網”計劃中的環環相扣。
沒有什么能夠阻擋,珠三角變身為一個“超級城市”的向往。
兩大城市群的路徑
為什么珠三角拼命在“織網”、“拆墻”,而長三角在全力以赴地“擴容”、“破圈”?中國兩大城市群的發展模式,有著非常大的不同,面臨的難題和承擔的使命也有所區別。
整個大灣區的城市群,可以形容為“9+2”的格局,雖然有11個城市,但整體面積加起來只有5.6萬平方公里,還沒有重慶(8.2萬平方公里)大,卻聚集著8600萬人口。通過高鐵的“公交化”、“地鐵化”,直接做到“一小時通勤圈”,那就相當于大家成為一個城市了。
就拿這次開通的最長“地鐵”來說,開通之后,惠州、肇慶到廣州,就是只需要1小時的時間。
再看根本上的原因,之所以不斷“織網”,是因為珠三角的發展模式,正在從以往的“分工模式”,走向今天的“熔爐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人談到珠三角,都會用一個詞來形容“前店后廠”,香港是最大的外資流入中轉地,而深圳、東莞承接了其制造業,廣州承擔著樞紐的功能,佛山則涌現了大量的本土民營經濟。每個城市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產業,深圳東莞更偏重于外向型,廣州佛山則輻射內地大市場。
但是今天,大灣區的規劃和定位早已不同。香港不僅僅是“超級聯系人”,也是融入大灣區的主力軍。深圳的金融功能、廣州的對外交往功能,越來越強。
大灣區與珠三角的不同,就是開啟了“熔爐”模式,港人北上,廣州東進,深圳跨過珠江口,最后真正成為“宇宙第一大城市”。
這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開啟的歷史性融合,就像一場“核聚變”,需要基礎設施先行,引導巨變的發生。
從通勤強度也可以看得出來,大灣區城市間的聯系有多么密切。跨城通勤已經成為常態。
在大灣區主要城市之間,每天至少有400萬人次左右的的跨城出行需求。其中,廣佛兩地聯系度排名第一,每天的跨城出行人次達到176.3萬,深莞之間的聯系度排名第二,兩地每天的跨城出行人次達到120.8萬。
長三角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長三角城市之間激烈競爭,產業同構的問題比較明顯。同時,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形成了一定的“雁陣結構”。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每個城市的優勢產業、發展重點逐漸變得更加明晰,整個長三角以產業鏈為牽引,將逐漸向“鏈式結構”轉變。
同時,長三角“擴容”之后的41座城市,覆蓋面積太廣,也不可能融合為一,只能采用統籌協作的方式來布局。
與大灣區不同的是,長三角核心城市的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生育意愿下降比較明顯。上海2023年的全市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觸目驚心的0.6,屬于全球最低的大城市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長三角選擇了“核裂變”的道路,擴容之后納入的廣大長三角區域,尤其是安徽等省份,能為整個城市群提供更多年輕人口的支撐。
未來,中國兩大城市群的格局演變,還將不斷深入,重塑經濟地理版圖,從而影響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