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潘妍
剛剛換帥一個多月,通策醫療前任掌門呂建明及新任掌門王毅便“組團”收到監管罰單。
屢屢再犯!
5月23日晚間,通策醫療發布公告稱,因構成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且未在當期財報中披露相關資金占用情況,通策醫療及公司時任董事長呂建明、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毅、財務總監徐國喜、董事會秘書張華等集體被浙江證監局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該警示函所提被罰案實際發生在前董事長呂建明任職期間。
根據公告顯示,通策醫療在2023年年報中提到,公司子公司浙江通策將所持有杭州天使的65%股權,和北京風尚的51%股權,先后作價1元轉讓給呂建明旗下北京存濟。自2023年3月起,通策醫療不再將杭州天使納入合并財務報表范圍;自2023年9月起,北京風尚也不再納入通策醫療合并財務報表范圍。
但是轉讓完成后,截至2023年末,通策醫療對北京風尚、杭州天使依舊存在暫借款,兩公司合計借款金額達389.59萬元。直至2024年4月25日,通策醫療才收回上述暫借款本金。北京風尚、杭州天使與通策醫療的關聯關系被披露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附屬企業”。
浙江證監局認為,通策醫療未能在北京風尚和杭州天使的股權轉讓交易完成前解決對其提供的借款,構成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公司未在2023年半年報、2023年年報中披露上述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情況。
事實上,在不久前的5月16日,通策醫療和上述高管就剛收過一次上交所寄來的“罰單”。
同樣還是呂建明任職董事長期間的歷史遺留性問題,而這一次要拉回更早的2019年。
公告顯示,2019年至2020年8月期間,通策醫療曾向子公司浙江通策眼科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眼科投資”)提供了1.12億元財務資助款,但該筆資助款卻遲遲沒有回到通策醫療賬上。
2024年1月,通策醫療曾于《關于參股公司歸還財務資助款的進展公告》中透露,眼科投資將于2024年一季度完成歸還財務資助款。并表示,若未按時歸還,眼科投資實際控制人呂建明將代為履行歸還義務。
可一季度過后,該筆資助款并未按時進賬,實控人呂建明也并未履行歸還義務。
4月2日,通策醫療發布還款進展公告中,眼科投資的還款期限已延至2024年4月15日。根據最新還款公告,截至2024年4月8日,眼科投資已將全部財務資助款1.12億元本金及利息歸還通策醫療。
鑒于上述違規事實和情節,上交所決定對通策醫療及呂建明等相關責任人予以監管警示。同時浙江證監局也因1.12億元財務資助款問題,決定對眼科投資、呂建明分別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回顧呂建明任職董事長期間,與關聯方之間往來就沒少被監管關注。
2022年12月,呂建明曾收過一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告顯示,呂建明作為通策醫療實際控制人,組織安排相關資金劃轉,未及時將有關情況告知公司,導致公司未能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并被處以100萬元罰款。
巧的是,這一年還是通策醫療第一次被質疑與子公司眼科投資有“貓膩”的時候。
2022年8月,圍繞著眼科投資的財務資助問題,通策醫療就曾因存在違規行為被監管要求釆取責令改正措施。
多年過去,通策醫療終是與眼科投資一同被證監局記入誠信檔案。但同時也讓外界開始好奇,一家牙科公司,怎么和眼科類公司摻和到一起了?
根除“頑疾”?
事實上,眼科投資或是通策醫療在牙科外所開拓的“第二曲線”。
從2017年起,通策醫療便開啟在眼科賽道的布局。2017年10月,通策醫療和關聯方浙江通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通策控股)及另一非關聯方自然人股東簽署了《浙江通策眼科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協議》,以1億元價格轉讓通策控股所持有的20%的股權。
事實上,除進軍眼科外,2011年,通策醫療還曾與昆明市婦幼保健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開始在輔助生殖方面進行專項合作。2017年,通策醫療又出資設立浙江通策婦幼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進軍婦幼領域。
只是現如今來看,通策醫療積極拓展新賽道,但效果或不盡人意。對于輔助生殖和婦幼板塊業務進展,至今未有相關披露。而在眼科領域的投資,回報率也不太理想。
在2022年年報中,通策醫療表示,就眼科投資1億元的股權出資已收回3041.80萬元的投資收益。但在2023年財報中卻未有相關數據披露。
根據通策醫療定期關聯交易公告,2022年至2023年,眼科投資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44億元、2.05億元,凈利潤1.36億元、1.60億元。對此有分析認為,低水平營業收入,卻有可觀的凈利潤,這樣的凈利潤并非來自主營業務,持續性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11月,通策醫療對眼科投資進一步增持,擬1.2億元收購眼科投資6%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通策眼科累計持有眼科投資24%的股權。
有分析認為,通策醫療頻繁對外投資,甚至多次對子公司提供財務資助,不僅占用公司大量資金,還面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無疑影響公司整體經營業績,甚至對股價產生負面影響。
截至2024年5月28日,通策醫療報收60.07元/股,相較于5月16日首張“罰單”前一日已下跌近10%。當前總市值僅為193億元,較歷史高位已下跌超80%。
榮光不再!
通策醫療也曾風光過。
2006年,通策醫療收購杭州口腔醫院,并進行資產重組,由此正式進軍口腔醫療領域。2007年,通策醫療借殼德隆系旗下ST中燕實現曲線上市,成為“中國醫療服務第一股”。
自借殼上市以來,通策醫療加速業務擴張,逐漸形成“區域總院+分院”的擴張模式。2018年,通策醫療提出省內擴張的蒲公英計劃,“區域總院+分院”模式日臻完善,擴張效果顯著。
在這一期間,通策醫療經歷了一段快速擴張的黃金發展時期。2007年至2021年,通策醫療總營收規模從不足億元擴大至27.81億元,歸母凈利潤也從千萬規模擴大至7.03億元。
業績一路高歌猛進,通策醫療也在資本市場贏得了機構及投資者的青睞。2021年6月,通策醫療股價創出421.99元/股的歷史高位,市值達到1354億元,因此還被冠以“牙茅”的稱號。
誰曾想短短三年,昔日“牙茅”就褪去白馬光環,期間經歷了種植牙集采、市值腳踝斬、業績變臉等諸多變故。
2022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逐步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面,明確要求將群眾關注的種植牙納入集采范圍。2022年5月,九部委聯合印發《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部署“規范牙科醫療服務和耗材收費”。2022年9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關于開展口腔種植醫療服務收費和耗材價格專項治理的通知》。
這一年,通策醫療遭遇上市以來首次營收利潤雙降,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21.99%。到2023年,通策醫療營收雖然再次增長,但凈利潤仍然下滑8.72%。實現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4.70%至28.47億元,歸母凈利潤為5.00億元。
面對2023年增收不增利的情形,通策醫療在年報中附上的致股東信中表示,2023年初過于樂觀,并將業績不理想的原因歸因于“疫情后消費不及預期”、消費領域“拼多多效應”。
通策醫療曾在2022年報中展望,2023年業績增長不低于25%,面對集采和服務費控價造成的利潤影響,通策醫療試圖通過種植牙的增量進行應對。
然而事與愿違,集采還是對通策醫療產生不小影響。銷售數據顯示,2023年,通策醫療種植牙量達5.3萬多顆,同比增長47%。不過,從主營業務收入構成來看,種植業務在數量大幅提高時,該業務收入僅同比6.95%至4.79億元。
呂建明指出,集采后的輿論誤區是把種植牙變成了簡單的商品買賣,忽視適應癥和其他醫學問題。
“一些機構開啟流水線種植模式,極端地偏離了種植牙的醫療本質,以消化絕大部分新增的、對價格極度敏感的、缺乏醫療知識的消費群體。”
最明顯的變化是,牙科醫院為了引流獲客大打“價格戰”。各種“0元種牙”、“買一送一”等的內卷式營銷活動層出不窮,嚴重影響牙科企業的盈利能力。
客觀來說,不排除目前國內口腔醫療市場存在通過“低價”而非“優質服務”吸引顧客的機構。但是在消費降級成為熱門詞匯的當下,作為龍頭企業,通策醫療或不能再延續過去的方法論,還需要適應居民消費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提升。
并且,通策醫療在低端市場遭遇困境也是事實。
通策醫療在年報中坦承:“當前口腔市場存在多樣化的診療需求,其中低價市場競爭最為激烈,公司在中高價市場優勢明顯,但低價市場進入較晚,目前占有率仍不高,且公司對于低價市場的戰略仍處于探索深入階段。因此,在該領域的增長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如何盤活?
面對如今的市場環境,通策醫療也在作出調整。根據新消費形勢,通策醫療進一步調整醫院布局,增加中低服務產品的供給。
2023年,通策醫療根據市場細分進行了差異化定價,推出高中低全系列的口腔超市概念。高端類種植由頂級專家主刀并配以高端產品,中端類種植由中青年醫生主刀并配以中高端產品,低端類種植由中青年醫生主刀并配以高性價比產品。
此外,通策醫療也將加速全國化布局。
在2023年年報中股東信中,呂建明表示,2022年以來,我們對體系內外的業務作了無情的剖析和強力的整合清理。靠燒錢和堆人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合時宜。通策以后的外延擴張,將從僅靠自建改為以收購兼并和加盟為主。
從通策醫療營收區域結構來看,超9成營收依舊來自“大本營”浙江。2023年,通策醫療在浙江省內實現營收25.68億元,省外實現營收2.64億元。
雖近些年通策醫療也曾不斷嘗試“沖出浙江”,但卻收效甚微。
在2023年年報的董事長致辭中,呂建明曾提到,5、6年前,我們在武漢、西安、重慶、成都建立了4家大型口腔醫院,作為華中、華西、西北發展的根據地。但公共事件得加消費降級,極難支持超長期的戰略規劃。最終,通策醫療關停了重慶、成都2家因“房租嚴重偏離市場價格”的三級口腔醫院。
或正因如此,通策醫療從“自建”走上了“并購加盟”的道路,且已有所動作。
2023年12月,通策醫療宣布以2259.6萬元收購位于湖南婁底口腔的42%股權。同時,轉讓方同意在本次股權轉讓后,立即向婁底口腔增資擴股,通策醫療以988.16萬元參與增資,將累計持有婁底口腔51%股權。增資之后,婁底口腔將成為通策醫療控股子公司。
通策醫療方面表示,此次收購是并購加盟模式的首次落地,有利于完善區域市場布局。公司將因地制宜,自建、并購、加盟并舉,為通策醫療全國擴張戰略打下基礎。
只是,在消費市場,消費者只會為品牌、口碑、服務買單。通策醫療的全國化進程,顯然沒有那么容易。
可預見的是,面對不甚明朗的消費環境以及低迷的市場情緒,通策醫療正深陷多重困境,外加近期連收罰單,昔日“牙茅”榮光早已不在。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4月剛剛履新的新任董事長王毅,曾是通策醫療的財務總監。不知在專業財務人士的帶領下,此前通策醫療與關聯方彎彎繞繞的資金往來“頑疾”,能否徹底被根除,亦或在未來是否可以帶領通策醫療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