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妝品財經在線CBO
近日,億歐智庫發布《2024中國美妝科技創新應用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標志著中國美妝行業正式進入3.0科技時代。
報告中指出,在美妝1.0品牌時代(1900-2010年),品牌表現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在美妝2.0成分時代(2010-2023年),成分配方是消費者評判功效的依據;2023年起,伴隨著國貨崛起,美妝開啟3.0科技時代,科技應用給用戶帶來安全、高效、獨特的美妝體驗。
2023年,化妝品新型原料備案進入快車道,研發投入加大,美妝巨頭們紛紛加碼布局科研領域。在美妝3.0時代,美妝科技成為核心競爭力,新一代信息技術更迭,推動美妝的數智化發展。
01 化妝品新原料備案加速,國貨開啟原料角逐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化妝品新原料備案總數達117個,其中104個原料已經檢測期。從近三年原料備案的情況來看,2021年度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數量為6個,2022年度備案數為42個,2023年度備案數為69個,參與備案的(國內外)企業共77家。總體上,化妝品新原料備案呈增長趨勢,2023年的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數比2022年與2021年備案數的總和還要多。
《化妝品注冊備案管理辦法》從2021年5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后,國內化妝品市場逐漸從“重營銷”向“重研發”轉舵,步入全新的原料與科技時代。原料使用目的類別也逐步增多,由原來的保濕劑、清潔劑增加至增稠劑、成膜劑、抗氧化劑、抗皺劑等,使用目的停留在以低風險為主,原料類型也以化學原料為主。
2023年,更多國貨品牌加入原料角逐。據CBO統計,2022年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數為42個,國內企業占比71.4%;2023年備案數為69個,國內企業占比78.3%。其中,廣東企業表現最突出,占比24.6%。國貨企業中,不乏有貝泰妮、丸美、珀萊雅、華熙生物、水羊股份等頭部企業,貝泰妮申請新款原料備案的數量最多,包括水龍提取物、蜂生假絲酵母、葡萄糖等原料在內。
02 “NMN”熱度最盛,但仍待市場驗證
“β-煙酰胺單核苷酸”成化妝品企業的“原料寵兒”,堪稱“備案最高頻”。
CBO根據國家藥監局官網數據梳理,β-煙酰胺單核苷酸這兩年被備案8次,備案人為7家不同的企業(如下圖所示),側面說明β-煙酰胺單核苷酸受各原料或化妝品企業的高關注。β-煙酰胺單核苷酸首次在國內被用作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是在2022年初,原料使用目的是比較基礎的皮膚保護劑、保濕劑、抗氧化劑,后來使用目的增加了抗皺劑。
煙酰胺單核苷酸,簡稱“NMN”,是一種由煙酰胺基團和5-磷酸核糖縮合形成的核苷酸,其中煙酰胺的氮與核糖的(β)c-1相連,它具有α和β兩種構型,其中β型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
2022年3月中旬,NMN作為化妝品原料備案通過,業內認為,這釋放出了極大政策利好信號,為這個行業的產品創新和市場爆發帶來更多可能。
談及NMN就不得不提NAD+,NMN的“抗衰老”效果與NAD+密不可分。暨南大學老年免疫學研究所所長陳國兵教授曾在采訪中表示,NMN服用后可在體內轉化為NAD+,真正起到抗衰作用的是NAD+。NMN作為NAD+的前體,其功能也主要通過NAD+體現,NMN的生理活性與NAD+息息相關,在許多動物模型中已證實可以通過改變NAD+水平來改善多種病理與衰老相關的病理癥狀。4月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NMN霜可以通過提高皮膚及血液中抗衰老因子(NAD+和SIRT3)、上調血液中過氧化氫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促進皮膚膠原纖維生成達到抗衰老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NMN雖已在國外應用于化妝品中,但在國內目前仍屬于新原料,處于3年檢測期,其在化妝品中的安全性是限制應用的關鍵一步。最近有學者指出許多類型的癌細胞靠NAD+來維持其快速生長,攝入作為NAD+前體NMN可能會促成更多癌變發生。
有分析認為,如果NMN在皮膚上的作用途徑是通過影響細胞中NAD+水平,那么其在皮膚上應用或許也存在與人表皮生長因子同樣的潛在安全問題。如此,NMN在日化產品中應用尚不成熟,其在皮膚上的作用途徑及潛在的安全性仍需更多的研究。
03 “中國成分”熱度高漲,以特色植物鍛造“中國芯”
新原料備案呈現出的一個明顯趨勢是,中國特色原料尤其是植物原料,變得很活躍。截至2023年12月底,共有13種新原料被明確標記為“植物原料”。其中,2023年備案的植物新原料達到10種,尤其到了2023年后半年,中國特色植物原料備案的頻率明顯提高,較上一年翻了3倍。值得一提的是,新增植物原料的備案人均為中國化妝品企業。
植物原料熱度不減,一方面是基于消費者對天然、安全、溫和、刺激性低護膚產品的追求,另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化妝品企業通過挖掘特色植物原料來打造自身優勢。2021年正式施行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提到,要鼓勵和支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我國傳統優勢項目和特色植物資源研發開發化妝品;2023年7月,工信部、發改委和商務部印發《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也提出“要加強特色植物原料開發創新,推動活性原料生物制造規模化生產,加大食品、化妝品等行業的應用。”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相關統計數據,預計到2025年,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場規模將達到59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64億元)。千億市場規模驅動下,特色植物原料成為各大企業競逐的焦點。在國際市場,國際原料商對植物原料的投入在加大,IFF、Mibelle、Integrity Ingredients等國際原料商推出大量植物成分,替代傳統的原料和配方。
而從國內來看,我國在植物原料的開拓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層面,我國地大物博,特色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占全球植物種類的十分之一。根據2023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中國本土有135061個物種,其中,植物就高達39539種,多樣性和豐富度不言而喻,擁有無限開發與應用空間。
從備案結果來看,越來越多企業似乎認識到,依托本土特色植物進行原料創新,是國妝崛起的重要支點。從統計數據看,植物原料化妝品的專利技術在我國活躍度頗高。在2023年化妝品新原料備案中,就包含了平臥菊三七提取物、大葉冬青葉提取物、香露兜葉提取物等14款植物提取原料,相較于2022年,翻了4倍不止。
原料創新已成為構筑品牌護城河、打造差異化優勢的重要發力點。整體上看,國產化妝品原料正努力突圍“原料卡脖子”的困境,新一輪原料競賽已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