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據蛋殼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在融資高峰期的2021年至2022年5月,心血管行業共發生38起融資,總融資額高達百億元。
期間,二尖瓣、三尖瓣、電生理、人工心臟、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等細分賽道輪番登場,爭當最火爆的賽道。
兩年過去,心血管器械賽道發展的怎么樣了?各細分市場有什么樣的變化?市場上又出現了哪些創新醫療器械?相關企業又有何進展?
站在創新最前沿,商業化卻折戟?
作為曾經的“當紅炸子雞”,瓣膜介入市場吸引了大量資金后,國內相關企業加碼布局了主動脈、肺動脈、二尖瓣、三尖瓣等幾乎所有瓣膜器械品類,并從模仿走向了原始創新。
在心臟瓣膜市場,許多企業從材料方面尋找創新突破點。例如,以心醫療自主研發出了全球首個聚合物瓣膜Polymer TAVR,且該產品已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全球首例臨床植入。
相較于以熱解碳為材料制作的機械瓣膜和以生物組織為材料制作的生物瓣膜,聚合物瓣膜基于材料學的突破,融合機械瓣及生物瓣的雙重優勢,不僅使用壽命長,還具有極好的血液相容性,使患者無需長期服用抗凝藥。據悉,心嶺邁德、心銳醫療等創新企業也在布局研發高分子瓣膜。
除了材料上的突破,國內企業也在結構方面進行心臟瓣膜的創新。例如,近期獲得FDA突破性設備認定的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設備AltaValve,就是結構創新的代表。該產品由心通醫療的聯營公司4C Medical研發,適用于治療二尖瓣反流。
據悉,AltaValve采用環上瓣裝置和心房固定設計,用于規避臨床面臨的錨定困難問題。同時,該設備通過創新的回收系統可在完全釋放后實現回收功能,使術者在術中實現更精準的定位及釋放。此外,AltaValve設計了三種不同瓣膜尺寸,滿足不同瓣環直徑的患者使用。
捍宇醫療、德晉醫療也在二尖瓣市場分別推出經導管二尖瓣夾系統,且兩者的產品均于2023年以創新醫療器械身份獲批上市。其中,捍宇醫療的二尖瓣夾系統采用了閉合環設計,夾臂之間不易分開,保證夾合穩固;其二尖瓣夾捕獲范圍較大,利于操作;經心尖手術方式,手術入路短,定位直接。
德晉醫療的經導管二尖瓣夾系統則設計了可延展中央封堵網搭配鉗臂無級自鎖,機械夾合,保證穩定的瓣葉捕獲,降低瓣葉張力,減少對瓣葉的損傷,降低中心殘余反流,減少術后跨瓣壓差。
產品創新之外,國內瓣膜企業也在加速瓣膜產品的商業化。截至目前,國內已有多款介入瓣膜產品獲批,其中二尖瓣介入產品已有2款上市。同時,相關企業已啟動獲批產品的商業化,且啟明醫療、心通醫療、健世科技、杰成醫療等企業均已加速瓣膜產品在海外市場的應用。
例如,今年以來,啟明醫療的經導管人工肺動脈瓣膜置換系統VenusP-Valve已在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家相繼獲批上市,加速其全球化戰略。截止目前,該產品的全球銷售量總計超1000例,覆蓋百余家海外中心。不止是肺動脈瓣膜,啟明醫療的其他瓣膜產品也在全球市場銷售應用,搶占傳統海外巨頭的市場。
再如,心通醫療自主研發的第二代TAVR產品VitaFlow Liberty已進入阿根廷、哥倫比亞、巴西、泰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沙特阿拉伯的近100家核心醫院,且其VitaFlow系列產品已在全球范圍內累計完成超1萬例臨床應用。
可惜的是,國內瓣膜企業的商業化成果卻不盡如人意。根據各上市企業的2023年財報,啟明醫療2023年營收4.91億元,同比增長21%,稅前虧損7.35億元;心通醫療2023年營收3.36億元,同比增長33.9%,稅前虧損為4.64億元;沛嘉醫療2023年營收4.41億元,同比增長75.9%,稅前虧損3.91億元;健世科技2023年歸母凈虧損3.72億元……僅計算上市企業,瓣膜領域企業在2023年虧損就達到19.62億元,接近20億。
一年虧損近20億,瓣膜企業缺的不只是時間
產品陸續獲批、加碼商業化的瓣膜企業,為何還在虧損?一方面,瓣膜企業仍在斥巨資投入研發。如2023年,啟明醫療的研發成本為5.24億元,心通醫療的研發成本為2.37億元,健世科技的研發開支為2.88億元,沛嘉醫療瓣膜業務板塊的研發開支為2.4億元。
另一方面,瓣膜介入的滲透率還處于較低水平,需等待時間發酵。在近期舉辦的2024第八屆VBEF未來醫療生態展會·心血管創新論壇上,以心醫療首席科學家鐘偉提到:“2023年我國主動脈瓣介入置換手術數量大約為13000例-15000例左右,今后仍然會快速發展,預計2030年可能達到10萬例,甚至更高。”
事實上,產業發展不是玩游戲,不能點點鼠標就實現快速應用,投資界、市場需要給瓣膜企業更多的時間。以美國為例,2002年,全球首例TAVR成功實施,但直到2019年,美國TAVR手術量才終于超過外科主動脈瓣置換手術(SAVR)。這一歷程用了17年。
在中國,相信TAVR手術量超越SAVR用不了17年。2010年,國內首例TAVR手術成功實施。此后,瓣膜介入手術經過幾年的醫生培訓、學術推廣,在2018年實現開展1300例TAVR手術,并在2021年成功開展7319例。根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潘文志教授公布的《2023年中國心臟瓣膜病介入治療數據》,2023年前十個月,TAVR手術量已開展1.16萬例。
手術量持續大增的背后,是瓣膜中心的快速建設與大量國產創新瓣膜器械的支持。2019年,心臟瓣膜病介入中心(簡稱“瓣膜中心”)在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指導下發起建設。瓣膜中心致力于推動心臟瓣膜病介入治療的體系化和規范化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9 家注冊單位,覆蓋26 個省份。
另外,潘文志教授認為:“TAVR器械的迭代也促進了國內TAVR手術量的增長。”從機械瓣到生物瓣,再到高分子瓣膜,從傳統瓣膜到可回收瓣膜,瓣膜器械一直在更新迭代。同時,現階段,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動脈瓣等疾病領域,均有具備獨特臨床優勢的國產自研瓣膜器械問世,為臨床診療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業內企業的推廣、適應癥人群的拓展,均對瓣膜介入滲透率的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有的瓣膜企業在持續虧損,但瓣膜市場的基本盤與基本邏輯仍是積極向好的。從滲透率上看,我國約有2500萬例瓣膜性心臟病患者,其中150萬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TAVR滲透率還有極大地提升空間。
在2024第八屆VBEF未來醫療生態展會上,蛋殼研究院院長姜天驕表示:“希臘的人均GDP為2萬美金,其每百萬人TAVR植入量有50多例。目前,中國每百萬人TAVR植入量僅有9例。中國到2035年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收入水平,即人均GDP達到2.3-2.5萬美金。因此,中國TAVR若做到希臘當前的滲透率,就有5倍的成長空間;若做到日本當前的滲透率,則有10倍的增長;若達到美國當前的滲透率,則還有30倍的增長空間。”
基于這一基本邏輯,我們認為瓣膜介入市場未來可期,而站在創新最前沿的國產瓣膜企業們將在未來的全球瓣膜器械制造巨頭中占有一席之地。
需要補充的是,雙向奔赴,才有美好未來。投資者給予瓣膜企業資金支持及發展時間,但瓣膜企業也需要給予投資者信心。目前,瓣膜領域上市企業,啟明醫療、沛嘉醫療先后公告停牌。啟明醫療停牌的原因是內部管理問題,公司曾向兩名高管提供巨額貸款且及時信披;沛嘉醫療停牌的原因是“公司正在與審計師討論金融資產的估值,且仍待若干資料及支持文件”。
因此,瓣膜企業除了加強產品創新,也需注重企業管理。未來,隨著市場滲透率的提升,國內瓣膜企業將迎來快速發展。但抓住機遇的,可能是上市企業,也可能是現階段默默補齊短板的創新企業。
心血管器械仍在堅持創新,市場擔心商業化
在融資高峰期,吸金的不止是瓣膜介入器械,還有其他細分領域。
例如,心臟電生理領域就憑借新興的脈沖電場技術(PFA)吸引了一大批投資者,先后有十余家入局的企業完成融資。
PFA被認為是下一代消融技術。據悉,PFA具有組織選擇性和非熱效應,可在殺傷病變組織的同時確保不損傷周圍正常組織。此外,PFA系統還具有消融效率高、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勢。
如今,錦江電子、德諾電生理等創新企業的PFA系統已獲批上市。其中,錦江電子的PFA系統LEAD-PFA于2024年5月在“中國醫療器械創新之路”高峰論壇上進行產品品鑒,并登上了比鄰星創投發布的《中國醫療器械2024探星創新榜》。
值得一提的是,睿笛生物基于脈沖電場技術推出的陡脈沖消融系統(納秒脈沖消融系統)于2024年2月獲得美國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成為國內首個獲此認定的脈沖電場消融產品。
道禾長期投資合伙人周灝評價道:“錦江電子的LEAD-PFA作為第一個上市的國產PFA,產品和技術均具有競爭力。但是,其后續如何開展學術推廣,如何做長時間的臨床驗證,同樣十分重要。”
RDN也是市場關注的重磅細分賽道。2023年,美敦力歷經23年辛苦,終于使其經皮去腎交感神經術(RDN)產品獲得FDA批準。在大洋彼岸,魅麗緯葉推出的Netrod網籃狀六電極RDN系統于2021年獲得FDA授予的“突破性設備”認定。
據介紹,魅麗緯葉自主研發的Netrod網籃狀六電極RDN系統采用了網籃狀結構使導管順應性更強、血管中貼壁性能更優異,并設計出360度螺旋排布的六電極使系統實現更高效的消融治療。臨床數據顯示,該產品的達標率達60%,診室血壓下降率達25%,動態血壓下降率達12%。
泰康資產董事總經理、戰略股權投資部負責人徐軍表示:“魅麗緯葉的技術確實很領先,在臨床數據上也遠遠高于海外巨頭。但是,其未來面臨的問題也是一樣:創新產品的商業化需要用數據來證明。同時,該產品的臨床效果,也需要企業用長期、廣泛的臨床數據來證明。”
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人梁衛彬也表示:“魅麗緯葉的RDN系統作為創新療法,在商業化方面存在挑戰。不過,由于美敦力的RDN產品已在國內獲批,相信魅麗緯葉將可與美敦力共同推動RDN的應用。”
若沒有跨國巨頭企業在前面蹚路,國內企業就需要作為主力推動創新產品和創新術式,這明顯更具挑戰性。
除了瓣膜介入、心臟電生理、RDN外,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血管腔內影像、人工智能等賽道也充滿了創新。例如,唯邁醫療立足介入機器人存在個體精度差異、手術效率等痛點,提出了以介入手術機器人為“手”、DSA為“眼”、AI決策平臺為“腦”的“眼手腦”協同解決方案。
“計算醫學的興起,能夠助力心血管醫療器械研發。如MathWorks與奧克蘭大學合作,提供可通過數學模型仿真心臟跳動過程中,完整電生理模型,從而可幫助心血管企業,實現醫療器械的早期設計驗證和評估。而不必等到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才能進行代價高昂、耗時費力的驗證與迭代優化。“
雖然行業創新一直在持續,但市場與投資人們基于當前的市場環境,開始更關注企業的商業化問題。
有投資人表示,有些創新醫療器械在學術推廣時評價出色,臨床效果也極為優異,但在臨床上卻難以推廣普及。這是因為產品獲批之后,還有物價、掛網、集采、醫保等難關,且關關難過。
以物價為例,國科恒泰戰略合作與投資部負責人王澤瑋表示:“創新器械的商業化,大概要花10年才能把全國每個省的物價都做下來。此前,一位研發出國際首創產品的創始人,用了10年才做了5個省的物價。”
不止是創新企業,跨國器械巨頭也會遇到商業化難題。例如,雅培、波科花了十幾年時間和數億元美金推廣可降解支架,但其產品仍然是黯然離場。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周瑔提醒創業者:“希望所有醫療器械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提前關注國內商業化的體系和它的邊界條件,因為這會非常大地影響創新項目的投入產出比和轉化周期。”
時移世易,因地制宜。現階段,沒有更多資金涌入市場后,心血管創新器械企業需調整發展戰略,以商業化為重中之重,通過健康的現金流確保企業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