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從“維京海盜”到最具競爭力強國,挪威如何蝶變?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從“維京海盜”到最具競爭力強國,挪威如何蝶變?

兼顧社會公平,高福利與高效率是可以同時并存的。

文|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位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是北歐五國之一,有著復雜的地貌,境內除了一千多個峽灣,還有大大小小超過15萬個海島,因此被稱為“萬島之國”。

而且,由于大部分領土位于北極圈內,挪威始終給人感覺是一個寒風刺骨的不起眼小國。

事實上,僅有500萬人口的挪威,不僅是全球人均GDP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更是高達1.43萬億美元的主權基金擁有者,富裕程度甚至遠超北歐其他國家。

不了解挪威的人,或許會將其“暴富”歸結于豐富的石油資源。

確實,挪威石油公司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原油供應商之一,也是歐洲最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

但如果熟悉挪威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挪威的富裕,其實更多是依靠先進的產業集群,以及居安思危的意識,才使得國家持續繁榮穩定。

可早年的挪威,卻曾是人人憎惡的“維京海盜”,這是怎么回事呢?

1、維京海盜

大部分國人對于挪威的認識,或許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創作的浪漫小說《挪威的森林》。

只是那本小說和挪威并無聯系,而是作者受到甲殼蟲樂隊的歌曲《Norwegian Wood》影響,順手起的名字而已。

順便說下,后來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其實也和挪威沒啥關系,倒是受到了小說的啟發。

挪威是歐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其中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15公里狹長的范圍內,38.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有近37%被森林覆蓋。

不過,早期的挪威人并不是靠森林資源維生,全靠搶。

與北歐諸多國家一樣,挪威人的祖先是北歐的諾爾斯人(又稱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屬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也同于雅利安人這個大譜系。

簡單來說,從雅利安人這個龐大族群走出的人,有的去往地中海地區的東部島嶼及半島上安定下來繁衍生息,最后成為了古希臘人。

還有一部分則順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上,沿著海岸線開疆拓土,成為了日耳曼族的諾爾斯人,這也是“挪威”(Norge)字面含義“通往北方之路”的由來。

在公元8世紀之前,挪威在世界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歐洲其他地方的人們對挪威的存在一無所知——就算知道也實在是知之甚少。

就在8世紀接近尾聲的時候,挪威人卻忽然闖入文明世界,成為人人避之不及的“海盜民族”。

彼時,挪威人與丹麥人、瑞典人都被歐洲人稱為“維京人”。

“維京”(Viking),特指公元8世紀到11世紀,生活在納維亞半島的丹麥、挪威、瑞典一帶的族群。

這里是極寒之地,既沒有合適的耕地,氣候環境也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維京人想活下去,只能靠外出掠奪。

直到9世紀早期,強大的維京海盜將英國打得潰不成軍,以至于有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被維京人所接管,各國意識到團結的重要,于是聯合起來共同抵御外來的入侵。

可以說,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侵略,是英格蘭聯合王國成立的重要原因。

其中,挪威海盜最為勇猛,不僅擾得西歐和南歐的沿海地區雞犬不寧,還順便拓展了自己的領土。

874年,挪威海盜發現了冰島,并移民定居,將其占為己有。隨后,挪威海盜又聯合丹麥海盜南侵歐洲大陸,在塞納河流域建立了諾曼底公國,并率軍攻克都柏林,成為都柏林國王,成為海盜生涯最為榮耀的時刻。

公元1028年,丹麥的克努特大帝兼并挪威,將其納為“北海大帝國”的一部分。可這個帝國很快便分崩瓦解,挪威隨即陷入了爭奪王位的長期紛爭動亂之中。

隨后,挪威又與丹麥、瑞典結成聯盟,但又互有嫌隙,彼此相愛相殺數百年,鬧得不可開交。

直到13世紀中葉,統一的挪威封建國家形成,從此擺脫了海盜式的生活。

可惜挪威運氣欠佳,由于英格蘭傳來的黑死病,導致國內一半人口死亡,2/3的土地荒蕪,從此在政治和經濟上只能依賴逐漸強盛起來的鄰國丹麥。

1397年,丹麥瑪格麗特女王主持在卡爾馬會議上成立了斯堪的納維亞聯盟(又稱卡爾馬聯盟),丹麥國王正式成為丹麥、瑞典、挪威3個王國的共主。

在更為強悍的丹麥海盜面前,昔日的挪威海盜只能俯首稱臣。

2、挪威與丹麥的“相愛相殺”

1513年,挪威人忍了近三百年,終于在其官方語言要被改為丹麥語時爆發了。

由于不滿丹麥的統治和經濟壓榨,挪威人民在大主教奧拉夫·英格爾布雷克特松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爭取獨立。

可惜這場持續了20年的反抗最后被丹麥鎮壓,挪威被取消王國的稱號,丹麥語還是成為了挪威官方書面語言。

時間一晃又過去兩百年,到17世紀,瑞典為爭奪波羅的海霸權和對挪威的宗主權與丹麥交戰。丹麥失利,被迫將挪威割讓給瑞典。

可這只是名義上的“割讓”,丹麥對挪威的影響力依舊十分巨大。

不過,丹麥此時也因持續戰爭,國力開始衰弱,放松了對挪威的控制。

在此期間,挪威木材加工業、航運業和漁業發展迅速,成為國內的經濟支柱。但是挪威人對丹麥憑借宗主國地位實行貿易壟斷很不爽,民間脫離丹麥爭取獨立的運動日益高漲。

1814年,丹麥因為與法國結盟,選錯了合作伙伴,導致經濟受到反法同盟國的封鎖,挪威也因此受到連累,糧食奇缺,經濟瀕臨破產。

迫于無奈,丹麥只好再次將挪威割讓給瑞典,以換取西波美拉尼亞新領地,卻對挪威國內逐漸出現的饑荒不管不問。

吃不飽飯的挪威人對丹麥極為不滿,一部分人投向瑞典,另一部分人則逃亡到國外。

1905年,開始尋求中立地位的瑞典承諾“不再卷入任何一場戰爭”,由此讓挪威抓住了機遇。

原因很簡單,既然瑞典不想再打仗,那挪威獨立,瑞典也自然就沒有能力阻止了。

于是,挪威人舉行獨立公投,建立了挪威王國,瑞典被迫承認。

有意思的是,由于歷史文化的影響,獨立時的挪威還不夠自信,覺得國家有必要有個國王,而且還得是純正的王室血統,國內肯定是沒了,挪威人只好選丹麥王子卡爾為國王,史稱哈康七世。

歷史車輪繼續前行,一戰時期的挪威由于學著瑞典宣布中立,受到影響不大。

可到了二戰時,想靠“中立”躲避戰火的挪威,壓根沒被納粹德國放在眼里,勉強抵抗一陣子后就被占領。哈康七世只好跑到英國避難,其他王室成員則流亡到了美國。

二戰結束后,哈康家族因為與納粹的不合作態度,回國后受到了挪威人民的熱烈歡迎,為其王室在挪威延續有了充分的合法性。

可能是被其他國家裹挾太久,挪威在戰后心態十分復雜。

雖然挪威于1949年成為北約的創始成員國,1959年又成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創始成員國,與歐美建立了親密的伙伴關系,可挪威也保持了一定的中立性,拒絕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后來的歐盟,并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保持著友好和平的關系。

挪威選擇了一種定期與歐盟座談的方式,盡量保持與歐盟步調一致,但自身又不依附于歐盟。

這樣就能夠既不被歐洲拋棄,又能游離于歐盟體系之外。

說起來,挪威如此“特立獨行”,又不被歐美其他國家嫌棄,關鍵還是其經濟實力在戰后發展飛速,令人無法小覷。

3、挪威的獨立之路

在很長一段時間,挪威始終是貧窮與落后并存,饑餓與寒冷同在的落后國家。除了同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居民的丹麥、瑞典對其有點興趣,歐洲其他國家壓根不屑涉足至此。

也是由于資源匱乏,挪威人才化身為“維京海盜”,靠劫掠維持生計。

好在身處高緯度區域的挪威,海岸線長達2萬公里,在北大西洋暖流作用下,海域水溫常年維持在5-15℃,成為很多魚類,特別是北極鱈魚的理想產卵地,從而造就了生生不息的千年漁業。

依靠豐富的海洋資源,挪威人在自給自足的同時,也開始了海上貿易,通過出口鯨油、魚子醬等海產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海上貿易體系。

造物主也很眷顧挪威,雖然地處北極圈,但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孕育出了豐富的森林資源,三分之一的國土被茂密的杉樹覆蓋。

靠著這些木材,挪威不僅成為全球重要的紙漿和紙張出口國之一,還發展出造船業與航海產業。曾經縱橫四海的“海盜”歷史,更為挪威奠定了深厚的航海經驗。

到1890年時,挪威在主要海洋國家人均船只噸位排名中位居第1,是第2名英國的兩倍多。

正是看到挪威這些支柱經濟帶來的巨大效應,后來成為挪威宗主國的丹麥,有意對其經濟進行管控,只讓挪威發展漁業、航運與木材加工業,意圖讓其成為自己專屬的農產品供應國。

18世紀-19世紀,丹麥在連續對外戰爭中,逐漸放松對挪威的控制,使得挪威經濟迅速發展,木材加工業、航運業和漁業逐漸趕上并超過歐洲同期水平,但國內的農業生產依舊嚴重不足。

也不能將責任都歸咎于丹麥,畢竟那時的丹麥國內也是差不多的經濟情況。

挪威的主要問題還是氣候寒冷,四分之三的土地不太適合農業,剩下的四分之一,因為寒冷的氣候糧食產量也不高,想吃飽飯只能靠進口。

正因如此,1815年當歐洲經濟大蕭條蔓延到北歐,使得挪威出口和航運業陷于停頓,國內落后的農業生產又無法保證糧食供應,饑荒逼迫大量挪威人不得不遠渡重洋尋求生路。

據統計,僅1840-1914年間,挪威對外移民就達75萬,主要移居地就是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國,是當時僅次于愛爾蘭的世界第二移民國家。

人口大量流失的后果也很明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挪威經濟一直是歐洲國家的“吊車尾”,始終是農業基礎薄弱,且缺乏工業基礎的落后國家。

20世紀初,挪威最拿得出手的航海業曾有一句話,“這個國家有著最出色的水手和最腐朽的船只”,成為此時挪威航海業的真實寫照。

由于沒有工業生產能力,挪威大部分船只都是木帆船為主,而且很多都破舊不堪,蒸汽船占比不到1/3,根本無法與工業實力雄厚的英國抗衡。

雖然二戰結束后,挪威靠著歐洲資助,并在丹麥的“庇護”下逐漸擺脫戰爭帶來的影響,但經濟并未能得到改善。

直到20世紀50年代,挪威都算是歐洲一處“大型漁村”,經濟不僅落后英法等國,與周圍的丹麥和瑞典也沒法比,讓本國青壯年紛紛出走。

面對經濟嚴重滯后,挪威唯一能做的就是重整航運業。

4、挪威的艱難時期

戰后,伴隨歐洲的重啟進程,讓“干散貨”貿易需求激增。

所謂“干散貨”是指當時歐洲復蘇期間急需的大量礦石、砂石、糧食、化肥等資源,大部分是不加包裝的塊狀、顆粒狀、粉末狀的貨物。

于是,挪威政府通過填海造地和搬遷等措施,在卑爾根這個傳統造船基地擴建了更大規模的造船設施。

此外,由于北歐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變的海岸線,急需大量能在特定海域使用的船舶。

挪威瞅準這個市場,開始發展專業化船舶,專攻這些特殊需求的船只訂單。

到1950年代中期,挪威近海特種船、漁船的生產份額,已占據當時全球市場的近1/10,其中60%用于出口。

伴隨造船業的發展,挪威在世界船隊中所占份額從20世紀40年代末的不足6%,到1960年飆升到10%以上,經濟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可航運和造船產業并非挪威成為富裕國家的直接因素,挪威的“一夜暴富”,靠的是雄厚的石油資源。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歐洲國家就開始在各自海域勘測海底石油資源。1959年,荷蘭人在北海發現了格羅寧根氣田(Groningen),這讓挪威人看到了北海可能存在油氣的前景,也開始嘗試石油勘測。

僅僅一年時間,挪威的海上石油勘探就取得了重大進展,發現了多處海上油田痕跡。

在此期間,挪威通過立法將油田和天然氣的勘探權和開采權歸于國有,確立了自己對北海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合法擁有權。

挪威可謂有先見之明,從1969年開始,挪威便接連開出了“彩票大獎”——Ekofisk油田和Statfjord油田(1974年)被連續發現。

根據測算,挪威境內已探明石油儲量達75.7億桶,已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

更令人艷羨的是,挪威還同時發現了天然氣資源,總儲量達2.1萬億立方米,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整個油氣總產值約占據挪威GDP的1/4。

聽上去,似乎是挪威開采出石油和天然氣,瞬間就變成了“富國”……可事實并不是這樣。

由于海上石油開采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支撐,挪威那時既沒有加入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也不是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包括之后的歐盟),完全靠自力更生。

1972年,在缺錢、缺技術的情況下,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成立,希望通過自主創新加強挪威石油工業的能力。

挪威在此期間不僅加大了海上石油工業需要的鉆井設備研發,還注重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的培養,政府在斯塔萬格、卑爾根、奧斯陸等城市,建立了相關的技術研究中心,極大地提升了本國的工業水平,并為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動力。

由于全球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挪威的石油行業也受到了波及,但更為嚴重的是航運業,到1987年,挪威規模化的航運公司數量較10年前從176家減少至56家。

與此同時,隨著制造業中心向亞洲的轉移,挪威以造船業、航運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遭受重創,國內就業也受到嚴重影響。

甚至,由于挪威執意自己獨立研發石油設備,前期投資過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挪威的石油產業并未給挪威帶來直接的經濟收入。

5、頗有遠見的挪威政府

經歷了造船、航運、石化業的起起伏伏,挪威清醒地意識到,傳統產業的路徑依賴缺乏競爭力,也難以維系,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可具體怎么轉?成為令挪威頭疼的問題。

九十年代,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產業集群”概念,即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與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與聯結的共生體,更利于構成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

挪威對此深受啟發,開始圍繞自身特長,組建產業集群。例如將卑爾根的船舶設計、研發、制造及服務組建為完整體系的產業集群,果然提高了生產效率。

隨后,挪威又相繼推出“整體創新政策計劃”“挪威創新集群計劃”等發展規劃,從國家和地區兩個層面對產業發展進行系統梳理,并大力發展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產業網絡的延伸,形成傳統優勢的裂變。

挪威還根據自身特色,將本國的海洋產業分為五個領域,分別是造船業、海洋油氣與工程、海洋漁業、海洋金融與海事服務。

這五個領域又按照地域劃分為了外貿海事集群(奧斯陸峽灣地區)、油氣設備與生產服務集群(南部地區)、對外海事集群(豪加蘭/桑霍蘭地區)、離岸作業設計建造集群(西北地區)、國家科技知識集群(中部地區)、北極海事集群(北部地區)和海洋運輸、科技創新集群(西部地區)七個產業集群。

正是通過五大領域和七個產業集群的密切協作,挪威在海洋產業領域大放異彩,不僅令挪威成為世界上少數海洋全產業鏈齊備的國家之一,更通過海洋經濟發展出的產業資源創造了大量財富,其海洋產業占全國總產值的40%,以及一半的出口貿易。

比如挪威的造船業,早年受日韓造船企業競爭影響,不得不轉型到以高技術含量為主的專業船舶制造領域。

可謂“因禍得福”,挪威造船業也從生產轉向了技術解決方案,順利完成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換道的過程。

如今,挪威化學品運輸船、深海勘測船舶、滾裝船等,尤其是用于海上作業的海工支援船(OSV)早已是世界級的造船水平,是其海洋船舶工業最有實力的代表。

此外,在挪威的海洋油氣與工程領域,隨著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逐漸發展為深海石油鉆探、遠洋運輸領域的龍頭企業,與之配套的造船業也逐漸化身為油氣開發環節的設備供應商,成功轉型為動力推進系統、管道系統、鉆井設備、定位系統等供應商角色,幫助挪威形成了完善的海上石化產業鏈,也直接提升了本國石油工業的水平。

時至今日,依靠先進的海洋石油設備輔助,挪威已是全球第七大天然氣生產國,供應全球3%的天然氣消費量,石油輸出約占全球石油產量的2%。

可即便成為“能源大國”,挪威也沒有坐享其成,依然在石油、天然氣之外的傳統產業持續發力,因此避免了經濟學家所說的“資源詛咒”,即擁有大量化石燃料或某些礦產的國家都會出現的經濟增長放緩、民主減少和社會不平等等現象。

令人佩服的是,挪威狠起來連自己人都不放過。

雖然石油和天然氣是挪威最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可挪威早在70年代便對其征收高達35%的“暴利稅”(特別稅),以此防止其過于龐大,影響其他產業發展。

與之相反,挪威對造紙,造船,機械,水電,化工,木材加工等傳統產業卻很“溫柔”,不僅給予不同優惠稅收政策,還經常給予資金補貼。

經過一系列的產業扶持和轉型,挪威GDP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增長了5倍多,從120億美元增長到了650億美元。

因為政府的遠見,挪威還有一項極其令人羨慕的福利——全球最大的一筆主權基金。

6、全球最成功的主權基金

1990年,挪威發現石油領域的收入雖然可觀,但波動性太大,而且利潤也不穩定。為了緩沖油價的波動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挪威政府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The Petroleum Fund),資金來源于挪威政府的石油收入,由挪威央行負責管理,在挪威以外的全球市場投資(包括中國的證券市場)。

2006年1月,挪威政府石油基金改組為政府養老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GPFG),資金主要來源于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產生的外匯盈余(包括公司稅收和勘探牌照的收費等)。

從GPFG資產配置策略就能看出其獨特性:70.9%投資股票,27.1%投資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1.9%投資地產,0.1%投資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個基金名為“養老基金”,但無論其資金來源還是使用方式,和挪威居民的養老金并無直接關聯。

GPFG的宗旨是為了避免國內經濟過熱,對沖油價下跌的風險,并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社會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缺口,但并無確定的養老金義務。

說白了,作為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是將石油資源變成了保障每個公民生活的金融工具。

同時,挪威法律還規定,政府每年財政預算最多只能從GPFG獲取其市值的4%,且不得在國內投資。這個上限既保證了其市值的可持續性,也避免了大量資金流入挪威國內。

簡單說,主權基金里的資金只能去購買海外資產,但不允許在國內投資,以此防止過熱資本炒高國內的物價和房價,增加普通挪威人的負擔。

由于挪威自身石油產業的實力,加上聘請的又都是世界最頂級的金融經紀公司,GPFG在全球多個國家投資債券、房地產,幾乎都是穩賺不賠。

2014年時,GPFG資產再度增值,換算下來,挪威人均賬面資產達到100萬挪威克朗(約為92000美元)。

這意味著,只要你出生在挪威,什么都不用做,就已經是百萬富翁了。

到了2017年,GPFG總額更是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差不多又增值了四分之一,是挪威同期GDP的兩倍,堪稱挪威的“聚寶盆”。

伴隨GPFG持續增值,挪威經濟一直都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人均GDP始終高居歐洲前列。

正是靠著殷實的家底,挪威才有了全世界最令人羨慕的社會福利。

7、令人羨慕的挪威社會福利

目前,挪威的社會福利主要體現在教育、母嬰、養老三個方面。

在挪威,公立政府教育機構從幼兒園到大學,全部免費。政府還對居民住房給予補貼,確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住上有足夠生活設施的住所。

此外,在人均每周工作還不到40小時的挪威,挪威婦女還有長達46周的全薪育兒假,連男性也有至少4周的產假用于照顧孕婦。

幼兒階段的挪威人,其父母每月可以領到約8000元人民幣左右的養育金;在其18歲之前,還能每月領取15000元人民幣的生活補貼;如果生活在高寒地區,這個補貼還會更多。

挪威也很重視文化,任何人出書,政府都會主動買下1000本以資鼓勵。

所以,人口如此少的國家,不僅出現了《蘇菲的世界》這樣的超級暢銷書,還有當代被排演最多、廣受熱議的劇作家約恩·福瑟。

想想看,在一個看病、讀書都不花錢的國度,每月還能領一大筆豐厚的補貼,這是多么令人羨慕的福利。

不過,挪威的高福利政策也意味著高稅收。

挪威的消費稅接近25%,個人稅收最高達38%。

可大部分挪威人都能接受,因為知道政府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

那么,挪威的物價有多高呢?

舉個例子,超市一瓶可樂30元人民幣,一個三明治50多元人民幣,物價貴到挪威人已經習慣周末開車去隔壁瑞典大采購,因為便宜了很多。

不過,依靠完善的保障制度,挪威人并不會因為高稅收導致無法生活。甚至,挪威的高物價,還使挪威旅游業從中獲得了巨大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挪威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能源供應國,但本國卻很少使用石油和天然氣。

挪威已從2020年起,便實現了可再生能源運行體系,水電資源覆蓋率超過90%,同時也是歐洲電動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

但因為全球能源需求量更大,挪威目前仍在經營大型、高利潤的石油和天然氣項目。

2023年,挪威政府就從石油銷售中賺取近1300億歐元(約為10842億元人民幣),是2021年的五倍。

憑借這樣龐大的一筆財富,挪威人自豪地說:“如果我們挪威人什么事情也不做,挪威現有的石油資源足夠我們全體挪威人富足地生活150年!”

可貴的是,即便石油能“日進斗金”,挪威依然努力保持著石油能源與傳統產業平衡,保障海運、漁業、造船業等傳統優勢工業健康有序發展。

這可以視為挪威政府很清楚“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的道理,這樣做不僅能夠有效分擔石油經濟風險,更能推動科技創新,保證挪威的國際競爭力。

2023年,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世界競爭力指數,挪威在58個經濟體中位居第9,遠超許多發達國家。

這個指標也說明,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并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福利越高,人就越懶,甚至無所作為。

換句話說,兼顧社會公平,高福利與高效率是可以同時并存的,勞動者的后顧之憂被解決,也為社會經濟與深度技術的創新提供了全新動能。

因此,挪威的經濟發展模式被很多西方學者稱為“大黃蜂”,即成功挑戰了社會經濟發展中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從這點來說,挪威確實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從“維京海盜”到最具競爭力強國,挪威如何蝶變?

兼顧社會公平,高福利與高效率是可以同時并存的。

文|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位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是北歐五國之一,有著復雜的地貌,境內除了一千多個峽灣,還有大大小小超過15萬個海島,因此被稱為“萬島之國”。

而且,由于大部分領土位于北極圈內,挪威始終給人感覺是一個寒風刺骨的不起眼小國。

事實上,僅有500萬人口的挪威,不僅是全球人均GDP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更是高達1.43萬億美元的主權基金擁有者,富裕程度甚至遠超北歐其他國家。

不了解挪威的人,或許會將其“暴富”歸結于豐富的石油資源。

確實,挪威石油公司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原油供應商之一,也是歐洲最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

但如果熟悉挪威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挪威的富裕,其實更多是依靠先進的產業集群,以及居安思危的意識,才使得國家持續繁榮穩定。

可早年的挪威,卻曾是人人憎惡的“維京海盜”,這是怎么回事呢?

1、維京海盜

大部分國人對于挪威的認識,或許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創作的浪漫小說《挪威的森林》。

只是那本小說和挪威并無聯系,而是作者受到甲殼蟲樂隊的歌曲《Norwegian Wood》影響,順手起的名字而已。

順便說下,后來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其實也和挪威沒啥關系,倒是受到了小說的啟發。

挪威是歐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其中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15公里狹長的范圍內,38.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有近37%被森林覆蓋。

不過,早期的挪威人并不是靠森林資源維生,全靠搶。

與北歐諸多國家一樣,挪威人的祖先是北歐的諾爾斯人(又稱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屬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也同于雅利安人這個大譜系。

簡單來說,從雅利安人這個龐大族群走出的人,有的去往地中海地區的東部島嶼及半島上安定下來繁衍生息,最后成為了古希臘人。

還有一部分則順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上,沿著海岸線開疆拓土,成為了日耳曼族的諾爾斯人,這也是“挪威”(Norge)字面含義“通往北方之路”的由來。

在公元8世紀之前,挪威在世界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歐洲其他地方的人們對挪威的存在一無所知——就算知道也實在是知之甚少。

就在8世紀接近尾聲的時候,挪威人卻忽然闖入文明世界,成為人人避之不及的“海盜民族”。

彼時,挪威人與丹麥人、瑞典人都被歐洲人稱為“維京人”。

“維京”(Viking),特指公元8世紀到11世紀,生活在納維亞半島的丹麥、挪威、瑞典一帶的族群。

這里是極寒之地,既沒有合適的耕地,氣候環境也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維京人想活下去,只能靠外出掠奪。

直到9世紀早期,強大的維京海盜將英國打得潰不成軍,以至于有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被維京人所接管,各國意識到團結的重要,于是聯合起來共同抵御外來的入侵。

可以說,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侵略,是英格蘭聯合王國成立的重要原因。

其中,挪威海盜最為勇猛,不僅擾得西歐和南歐的沿海地區雞犬不寧,還順便拓展了自己的領土。

874年,挪威海盜發現了冰島,并移民定居,將其占為己有。隨后,挪威海盜又聯合丹麥海盜南侵歐洲大陸,在塞納河流域建立了諾曼底公國,并率軍攻克都柏林,成為都柏林國王,成為海盜生涯最為榮耀的時刻。

公元1028年,丹麥的克努特大帝兼并挪威,將其納為“北海大帝國”的一部分。可這個帝國很快便分崩瓦解,挪威隨即陷入了爭奪王位的長期紛爭動亂之中。

隨后,挪威又與丹麥、瑞典結成聯盟,但又互有嫌隙,彼此相愛相殺數百年,鬧得不可開交。

直到13世紀中葉,統一的挪威封建國家形成,從此擺脫了海盜式的生活。

可惜挪威運氣欠佳,由于英格蘭傳來的黑死病,導致國內一半人口死亡,2/3的土地荒蕪,從此在政治和經濟上只能依賴逐漸強盛起來的鄰國丹麥。

1397年,丹麥瑪格麗特女王主持在卡爾馬會議上成立了斯堪的納維亞聯盟(又稱卡爾馬聯盟),丹麥國王正式成為丹麥、瑞典、挪威3個王國的共主。

在更為強悍的丹麥海盜面前,昔日的挪威海盜只能俯首稱臣。

2、挪威與丹麥的“相愛相殺”

1513年,挪威人忍了近三百年,終于在其官方語言要被改為丹麥語時爆發了。

由于不滿丹麥的統治和經濟壓榨,挪威人民在大主教奧拉夫·英格爾布雷克特松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爭取獨立。

可惜這場持續了20年的反抗最后被丹麥鎮壓,挪威被取消王國的稱號,丹麥語還是成為了挪威官方書面語言。

時間一晃又過去兩百年,到17世紀,瑞典為爭奪波羅的海霸權和對挪威的宗主權與丹麥交戰。丹麥失利,被迫將挪威割讓給瑞典。

可這只是名義上的“割讓”,丹麥對挪威的影響力依舊十分巨大。

不過,丹麥此時也因持續戰爭,國力開始衰弱,放松了對挪威的控制。

在此期間,挪威木材加工業、航運業和漁業發展迅速,成為國內的經濟支柱。但是挪威人對丹麥憑借宗主國地位實行貿易壟斷很不爽,民間脫離丹麥爭取獨立的運動日益高漲。

1814年,丹麥因為與法國結盟,選錯了合作伙伴,導致經濟受到反法同盟國的封鎖,挪威也因此受到連累,糧食奇缺,經濟瀕臨破產。

迫于無奈,丹麥只好再次將挪威割讓給瑞典,以換取西波美拉尼亞新領地,卻對挪威國內逐漸出現的饑荒不管不問。

吃不飽飯的挪威人對丹麥極為不滿,一部分人投向瑞典,另一部分人則逃亡到國外。

1905年,開始尋求中立地位的瑞典承諾“不再卷入任何一場戰爭”,由此讓挪威抓住了機遇。

原因很簡單,既然瑞典不想再打仗,那挪威獨立,瑞典也自然就沒有能力阻止了。

于是,挪威人舉行獨立公投,建立了挪威王國,瑞典被迫承認。

有意思的是,由于歷史文化的影響,獨立時的挪威還不夠自信,覺得國家有必要有個國王,而且還得是純正的王室血統,國內肯定是沒了,挪威人只好選丹麥王子卡爾為國王,史稱哈康七世。

歷史車輪繼續前行,一戰時期的挪威由于學著瑞典宣布中立,受到影響不大。

可到了二戰時,想靠“中立”躲避戰火的挪威,壓根沒被納粹德國放在眼里,勉強抵抗一陣子后就被占領。哈康七世只好跑到英國避難,其他王室成員則流亡到了美國。

二戰結束后,哈康家族因為與納粹的不合作態度,回國后受到了挪威人民的熱烈歡迎,為其王室在挪威延續有了充分的合法性。

可能是被其他國家裹挾太久,挪威在戰后心態十分復雜。

雖然挪威于1949年成為北約的創始成員國,1959年又成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創始成員國,與歐美建立了親密的伙伴關系,可挪威也保持了一定的中立性,拒絕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后來的歐盟,并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保持著友好和平的關系。

挪威選擇了一種定期與歐盟座談的方式,盡量保持與歐盟步調一致,但自身又不依附于歐盟。

這樣就能夠既不被歐洲拋棄,又能游離于歐盟體系之外。

說起來,挪威如此“特立獨行”,又不被歐美其他國家嫌棄,關鍵還是其經濟實力在戰后發展飛速,令人無法小覷。

3、挪威的獨立之路

在很長一段時間,挪威始終是貧窮與落后并存,饑餓與寒冷同在的落后國家。除了同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居民的丹麥、瑞典對其有點興趣,歐洲其他國家壓根不屑涉足至此。

也是由于資源匱乏,挪威人才化身為“維京海盜”,靠劫掠維持生計。

好在身處高緯度區域的挪威,海岸線長達2萬公里,在北大西洋暖流作用下,海域水溫常年維持在5-15℃,成為很多魚類,特別是北極鱈魚的理想產卵地,從而造就了生生不息的千年漁業。

依靠豐富的海洋資源,挪威人在自給自足的同時,也開始了海上貿易,通過出口鯨油、魚子醬等海產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海上貿易體系。

造物主也很眷顧挪威,雖然地處北極圈,但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孕育出了豐富的森林資源,三分之一的國土被茂密的杉樹覆蓋。

靠著這些木材,挪威不僅成為全球重要的紙漿和紙張出口國之一,還發展出造船業與航海產業。曾經縱橫四海的“海盜”歷史,更為挪威奠定了深厚的航海經驗。

到1890年時,挪威在主要海洋國家人均船只噸位排名中位居第1,是第2名英國的兩倍多。

正是看到挪威這些支柱經濟帶來的巨大效應,后來成為挪威宗主國的丹麥,有意對其經濟進行管控,只讓挪威發展漁業、航運與木材加工業,意圖讓其成為自己專屬的農產品供應國。

18世紀-19世紀,丹麥在連續對外戰爭中,逐漸放松對挪威的控制,使得挪威經濟迅速發展,木材加工業、航運業和漁業逐漸趕上并超過歐洲同期水平,但國內的農業生產依舊嚴重不足。

也不能將責任都歸咎于丹麥,畢竟那時的丹麥國內也是差不多的經濟情況。

挪威的主要問題還是氣候寒冷,四分之三的土地不太適合農業,剩下的四分之一,因為寒冷的氣候糧食產量也不高,想吃飽飯只能靠進口。

正因如此,1815年當歐洲經濟大蕭條蔓延到北歐,使得挪威出口和航運業陷于停頓,國內落后的農業生產又無法保證糧食供應,饑荒逼迫大量挪威人不得不遠渡重洋尋求生路。

據統計,僅1840-1914年間,挪威對外移民就達75萬,主要移居地就是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國,是當時僅次于愛爾蘭的世界第二移民國家。

人口大量流失的后果也很明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挪威經濟一直是歐洲國家的“吊車尾”,始終是農業基礎薄弱,且缺乏工業基礎的落后國家。

20世紀初,挪威最拿得出手的航海業曾有一句話,“這個國家有著最出色的水手和最腐朽的船只”,成為此時挪威航海業的真實寫照。

由于沒有工業生產能力,挪威大部分船只都是木帆船為主,而且很多都破舊不堪,蒸汽船占比不到1/3,根本無法與工業實力雄厚的英國抗衡。

雖然二戰結束后,挪威靠著歐洲資助,并在丹麥的“庇護”下逐漸擺脫戰爭帶來的影響,但經濟并未能得到改善。

直到20世紀50年代,挪威都算是歐洲一處“大型漁村”,經濟不僅落后英法等國,與周圍的丹麥和瑞典也沒法比,讓本國青壯年紛紛出走。

面對經濟嚴重滯后,挪威唯一能做的就是重整航運業。

4、挪威的艱難時期

戰后,伴隨歐洲的重啟進程,讓“干散貨”貿易需求激增。

所謂“干散貨”是指當時歐洲復蘇期間急需的大量礦石、砂石、糧食、化肥等資源,大部分是不加包裝的塊狀、顆粒狀、粉末狀的貨物。

于是,挪威政府通過填海造地和搬遷等措施,在卑爾根這個傳統造船基地擴建了更大規模的造船設施。

此外,由于北歐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變的海岸線,急需大量能在特定海域使用的船舶。

挪威瞅準這個市場,開始發展專業化船舶,專攻這些特殊需求的船只訂單。

到1950年代中期,挪威近海特種船、漁船的生產份額,已占據當時全球市場的近1/10,其中60%用于出口。

伴隨造船業的發展,挪威在世界船隊中所占份額從20世紀40年代末的不足6%,到1960年飆升到10%以上,經濟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可航運和造船產業并非挪威成為富裕國家的直接因素,挪威的“一夜暴富”,靠的是雄厚的石油資源。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歐洲國家就開始在各自海域勘測海底石油資源。1959年,荷蘭人在北海發現了格羅寧根氣田(Groningen),這讓挪威人看到了北海可能存在油氣的前景,也開始嘗試石油勘測。

僅僅一年時間,挪威的海上石油勘探就取得了重大進展,發現了多處海上油田痕跡。

在此期間,挪威通過立法將油田和天然氣的勘探權和開采權歸于國有,確立了自己對北海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合法擁有權。

挪威可謂有先見之明,從1969年開始,挪威便接連開出了“彩票大獎”——Ekofisk油田和Statfjord油田(1974年)被連續發現。

根據測算,挪威境內已探明石油儲量達75.7億桶,已是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

更令人艷羨的是,挪威還同時發現了天然氣資源,總儲量達2.1萬億立方米,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整個油氣總產值約占據挪威GDP的1/4。

聽上去,似乎是挪威開采出石油和天然氣,瞬間就變成了“富國”……可事實并不是這樣。

由于海上石油開采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支撐,挪威那時既沒有加入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也不是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包括之后的歐盟),完全靠自力更生。

1972年,在缺錢、缺技術的情況下,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成立,希望通過自主創新加強挪威石油工業的能力。

挪威在此期間不僅加大了海上石油工業需要的鉆井設備研發,還注重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源的培養,政府在斯塔萬格、卑爾根、奧斯陸等城市,建立了相關的技術研究中心,極大地提升了本國的工業水平,并為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動力。

由于全球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挪威的石油行業也受到了波及,但更為嚴重的是航運業,到1987年,挪威規模化的航運公司數量較10年前從176家減少至56家。

與此同時,隨著制造業中心向亞洲的轉移,挪威以造船業、航運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遭受重創,國內就業也受到嚴重影響。

甚至,由于挪威執意自己獨立研發石油設備,前期投資過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挪威的石油產業并未給挪威帶來直接的經濟收入。

5、頗有遠見的挪威政府

經歷了造船、航運、石化業的起起伏伏,挪威清醒地意識到,傳統產業的路徑依賴缺乏競爭力,也難以維系,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可具體怎么轉?成為令挪威頭疼的問題。

九十年代,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產業集群”概念,即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與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與聯結的共生體,更利于構成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

挪威對此深受啟發,開始圍繞自身特長,組建產業集群。例如將卑爾根的船舶設計、研發、制造及服務組建為完整體系的產業集群,果然提高了生產效率。

隨后,挪威又相繼推出“整體創新政策計劃”“挪威創新集群計劃”等發展規劃,從國家和地區兩個層面對產業發展進行系統梳理,并大力發展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產業網絡的延伸,形成傳統優勢的裂變。

挪威還根據自身特色,將本國的海洋產業分為五個領域,分別是造船業、海洋油氣與工程、海洋漁業、海洋金融與海事服務。

這五個領域又按照地域劃分為了外貿海事集群(奧斯陸峽灣地區)、油氣設備與生產服務集群(南部地區)、對外海事集群(豪加蘭/桑霍蘭地區)、離岸作業設計建造集群(西北地區)、國家科技知識集群(中部地區)、北極海事集群(北部地區)和海洋運輸、科技創新集群(西部地區)七個產業集群。

正是通過五大領域和七個產業集群的密切協作,挪威在海洋產業領域大放異彩,不僅令挪威成為世界上少數海洋全產業鏈齊備的國家之一,更通過海洋經濟發展出的產業資源創造了大量財富,其海洋產業占全國總產值的40%,以及一半的出口貿易。

比如挪威的造船業,早年受日韓造船企業競爭影響,不得不轉型到以高技術含量為主的專業船舶制造領域。

可謂“因禍得福”,挪威造船業也從生產轉向了技術解決方案,順利完成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換道的過程。

如今,挪威化學品運輸船、深海勘測船舶、滾裝船等,尤其是用于海上作業的海工支援船(OSV)早已是世界級的造船水平,是其海洋船舶工業最有實力的代表。

此外,在挪威的海洋油氣與工程領域,隨著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逐漸發展為深海石油鉆探、遠洋運輸領域的龍頭企業,與之配套的造船業也逐漸化身為油氣開發環節的設備供應商,成功轉型為動力推進系統、管道系統、鉆井設備、定位系統等供應商角色,幫助挪威形成了完善的海上石化產業鏈,也直接提升了本國石油工業的水平。

時至今日,依靠先進的海洋石油設備輔助,挪威已是全球第七大天然氣生產國,供應全球3%的天然氣消費量,石油輸出約占全球石油產量的2%。

可即便成為“能源大國”,挪威也沒有坐享其成,依然在石油、天然氣之外的傳統產業持續發力,因此避免了經濟學家所說的“資源詛咒”,即擁有大量化石燃料或某些礦產的國家都會出現的經濟增長放緩、民主減少和社會不平等等現象。

令人佩服的是,挪威狠起來連自己人都不放過。

雖然石油和天然氣是挪威最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可挪威早在70年代便對其征收高達35%的“暴利稅”(特別稅),以此防止其過于龐大,影響其他產業發展。

與之相反,挪威對造紙,造船,機械,水電,化工,木材加工等傳統產業卻很“溫柔”,不僅給予不同優惠稅收政策,還經常給予資金補貼。

經過一系列的產業扶持和轉型,挪威GDP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增長了5倍多,從120億美元增長到了650億美元。

因為政府的遠見,挪威還有一項極其令人羨慕的福利——全球最大的一筆主權基金。

6、全球最成功的主權基金

1990年,挪威發現石油領域的收入雖然可觀,但波動性太大,而且利潤也不穩定。為了緩沖油價的波動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挪威政府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The Petroleum Fund),資金來源于挪威政府的石油收入,由挪威央行負責管理,在挪威以外的全球市場投資(包括中國的證券市場)。

2006年1月,挪威政府石油基金改組為政府養老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Global,GPFG),資金主要來源于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產生的外匯盈余(包括公司稅收和勘探牌照的收費等)。

從GPFG資產配置策略就能看出其獨特性:70.9%投資股票,27.1%投資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1.9%投資地產,0.1%投資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個基金名為“養老基金”,但無論其資金來源還是使用方式,和挪威居民的養老金并無直接關聯。

GPFG的宗旨是為了避免國內經濟過熱,對沖油價下跌的風險,并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社會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缺口,但并無確定的養老金義務。

說白了,作為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是將石油資源變成了保障每個公民生活的金融工具。

同時,挪威法律還規定,政府每年財政預算最多只能從GPFG獲取其市值的4%,且不得在國內投資。這個上限既保證了其市值的可持續性,也避免了大量資金流入挪威國內。

簡單說,主權基金里的資金只能去購買海外資產,但不允許在國內投資,以此防止過熱資本炒高國內的物價和房價,增加普通挪威人的負擔。

由于挪威自身石油產業的實力,加上聘請的又都是世界最頂級的金融經紀公司,GPFG在全球多個國家投資債券、房地產,幾乎都是穩賺不賠。

2014年時,GPFG資產再度增值,換算下來,挪威人均賬面資產達到100萬挪威克朗(約為92000美元)。

這意味著,只要你出生在挪威,什么都不用做,就已經是百萬富翁了。

到了2017年,GPFG總額更是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差不多又增值了四分之一,是挪威同期GDP的兩倍,堪稱挪威的“聚寶盆”。

伴隨GPFG持續增值,挪威經濟一直都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人均GDP始終高居歐洲前列。

正是靠著殷實的家底,挪威才有了全世界最令人羨慕的社會福利。

7、令人羨慕的挪威社會福利

目前,挪威的社會福利主要體現在教育、母嬰、養老三個方面。

在挪威,公立政府教育機構從幼兒園到大學,全部免費。政府還對居民住房給予補貼,確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住上有足夠生活設施的住所。

此外,在人均每周工作還不到40小時的挪威,挪威婦女還有長達46周的全薪育兒假,連男性也有至少4周的產假用于照顧孕婦。

幼兒階段的挪威人,其父母每月可以領到約8000元人民幣左右的養育金;在其18歲之前,還能每月領取15000元人民幣的生活補貼;如果生活在高寒地區,這個補貼還會更多。

挪威也很重視文化,任何人出書,政府都會主動買下1000本以資鼓勵。

所以,人口如此少的國家,不僅出現了《蘇菲的世界》這樣的超級暢銷書,還有當代被排演最多、廣受熱議的劇作家約恩·福瑟。

想想看,在一個看病、讀書都不花錢的國度,每月還能領一大筆豐厚的補貼,這是多么令人羨慕的福利。

不過,挪威的高福利政策也意味著高稅收。

挪威的消費稅接近25%,個人稅收最高達38%。

可大部分挪威人都能接受,因為知道政府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

那么,挪威的物價有多高呢?

舉個例子,超市一瓶可樂30元人民幣,一個三明治50多元人民幣,物價貴到挪威人已經習慣周末開車去隔壁瑞典大采購,因為便宜了很多。

不過,依靠完善的保障制度,挪威人并不會因為高稅收導致無法生活。甚至,挪威的高物價,還使挪威旅游業從中獲得了巨大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挪威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能源供應國,但本國卻很少使用石油和天然氣。

挪威已從2020年起,便實現了可再生能源運行體系,水電資源覆蓋率超過90%,同時也是歐洲電動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

但因為全球能源需求量更大,挪威目前仍在經營大型、高利潤的石油和天然氣項目。

2023年,挪威政府就從石油銷售中賺取近1300億歐元(約為10842億元人民幣),是2021年的五倍。

憑借這樣龐大的一筆財富,挪威人自豪地說:“如果我們挪威人什么事情也不做,挪威現有的石油資源足夠我們全體挪威人富足地生活150年!”

可貴的是,即便石油能“日進斗金”,挪威依然努力保持著石油能源與傳統產業平衡,保障海運、漁業、造船業等傳統優勢工業健康有序發展。

這可以視為挪威政府很清楚“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的道理,這樣做不僅能夠有效分擔石油經濟風險,更能推動科技創新,保證挪威的國際競爭力。

2023年,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世界競爭力指數,挪威在58個經濟體中位居第9,遠超許多發達國家。

這個指標也說明,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并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福利越高,人就越懶,甚至無所作為。

換句話說,兼顧社會公平,高福利與高效率是可以同時并存的,勞動者的后顧之憂被解決,也為社會經濟與深度技術的創新提供了全新動能。

因此,挪威的經濟發展模式被很多西方學者稱為“大黃蜂”,即成功挑戰了社會經濟發展中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從這點來說,挪威確實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林市| 比如县| 洛阳市| 新田县| 林州市| 龙里县| 定南县| 灵川县| 阿勒泰市| 锡林浩特市| 肥乡县| 伊川县| 宁阳县| 郴州市| 德江县| 大关县| 镇雄县| 安多县| 中山市| 桂阳县| 临泉县| 东宁县| 大洼县| 五原县| 台安县| 和顺县| 成安县| 苏尼特右旗| 西和县| 合作市| 上饶市| 富裕县| 互助| 林周县| 岳阳市| 盱眙县| 广灵县| 泾川县| 安乡县| 英吉沙县|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