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張曉迪
深耕生豬養殖30多年,天命之年的秦英林預測,未來,生豬養殖行業的低利潤將成為常態,養豬行業將進入“微利時代”。
微利之下,秦英林打造的1億產能的牧原帝國如何應對?
2024年5月,在收到年報問詢函后,牧原股份(002714,SZ)兩次接受投資者調研。2024年5月23日,牧原在調研活動中透露,已建設完成豬場足以支撐1億頭/年的出欄規模。
牧原已成了名副其實的宇宙第一養殖工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豬出欄量72662萬頭,較上年上升 3.8%。 同年,牧原銷售生豬6381.6 萬頭,占全國總量的8.78%。
牧原稱,當前,其生豬養殖產能設計的規模為8000萬頭/年,截至2023年末,生豬產能利用率86%左右。牧原表示,公司所在的行業屬性決定了在生產上具備較大彈性。2024年,牧原的產能規模相比2023年預計會有一定的增長。目前已建設完成豬場足以支撐1億頭/年的出欄規模。
1億產能儲量,以及在全國生豬產能中的占比,這對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高級分析師徐洪志告訴界面新聞,對行業來說,牧原的壯大確實使其擁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可能未來牧原在全國的生豬產能占比會達到15%的份額,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牧原會掌握絕對定價權。
“對行業而言也是利弊參半”,徐洪志表示,好處是能促進行業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降低全行業平均成本,弊端是可能會擠壓散戶生存空間,加劇市場波動風險,因為散戶是豬周期產能增減的主要載體。
成本優勢是牧原在本次超長豬周期中,依然保持巨量規模的原因之一。秦英林在多個公開場合提出他的經驗和見解,養殖行業在規模化后,步入微利時代。
因此,未來牧原將繼續壓降成本。牧原表示,2024年,其全年平均生豬養殖完全成本目標為14 元/kg,年底目標希望能降到13 元/kg。這個標準與2023年全年平均成本 15 元/kg 相比,有了2 元/kg 的下降空間。
具體而言,其中原糧價格下降帶來的飼料成本下降能夠貢獻約1元/kg,養豬生產效率提升帶來的 成本下降約1元/kg,牧原表示,其有望實現公司自非瘟以來最低的生豬養殖完全成本。
此外,牧原還表示,牧原還采用小品種氨基酸在飼料中的應用,如此能夠幫助養殖其降低豆粕用量。
在降低成本,保持巨量規模的同時,牧原適應未來“微利時代”的舉措還包括向下游屠宰方向延伸業務。秦英林稱,未來,生豬養殖行業要依靠產業鏈、精細管理來獲取利潤。
據了解,目前牧原已投產 10 家屠宰廠,投產產能合計 2900 萬頭/年,產能利用率 46%左右。其屠宰肉食板塊銷售的產品包括白條、分割品和豬副產品三類。
不過,牧原的屠宰業務尚未實現盈利。
牧原表示,公司屠宰肉食業務已經歷前期產能高速發展階段,后續新增產能將會視外部市場情況及內部經營情況綜合決策。 公司將繼續提升已投產屠宰廠的運營效率,提高產能利用率。
徐洪志表示,牧原拓展產業鏈的有利之處是可以對沖養殖環節的市場風險,解決可能出現的賣豬難的問題。但弊端是,牧原資金管理和債務風險高企,其屠宰業務目前仍然是虧損的,而真正賺錢的部分是豬肉深加工,需要企業長時間的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