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夢月
5月23日,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下稱“文博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召開。
界面新聞記者現場觀察到,展區中央的大屏幕,用裸眼3D技術呈現出的繁花開滿上海的景象,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拍照。伴隨一聲輕呼,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一片花海中緩緩駛出,劃開鋪滿鮮花的江面,而對面就是矗立著東方明珠的黃埔江岸。
年初播出的電視劇《繁花》,展現了上海獨特的風情與魅力,成為打造上海城市文化IP的現象級作品。本屆文博會上海展區也正是通過“繁花上?!钡母拍?,展現文化數字化轉型新理念。
所謂文化數字化,就是用數字化技術,對文化內容的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等環節進行數字化呈現。在上海展區,處處可以看到這種文化產業和數字技術的融合。
走近展館,門口的LED矩陣波浪屏凹凸起伏,用數據展現上海在去年取得的文化發展成就:2023年,上海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1.2%,連續三年破萬億。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態行業全年營收6063.09億元,同比增長15.9%。

近年來最受關注的新業態可能就是AIGC了。在LED波浪屏旁邊就是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簡稱“SMG”集團)板塊,展示了首發的AIGC工具Scube(智媒魔方),這一應用集成了多模態素材識別、橫屏轉豎屏、自動生成稿件等多種AI能力。


對面的上海報業集團展區,則是聚焦打造“未來數字編輯部”。旗下界面財聯社的“財躍F1”金融大模型、上海報業集團數字人矩陣、澎湃智媒開放平臺系統以及解放日報“浦先生·新聞魔筆”等新產品,展現“主流媒體”鍛造工程的初步成果。
而在“數字文化”新業態培育工程展區,上海創新創業政策帶動發展起來的企業,生成式AI平臺Timmat也帶來可互動的AI圖像生成技術,觀眾可以用AI圖像生成技術生成自己想要的作品。
另一家上海的科技型文創企業米哈游,在旗下爆款游戲《原神》的內容設計中引入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除了在視覺上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角色的造型設計,還將戲曲唱段《神女劈觀》融入游戲劇情,并邀請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楊揚老師配音演唱。從圖像到聲音,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多模態數字化融合。

在“上海出品”打造工程版塊,紅色題材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全程采用4K超高清拍攝技術,并集合了XR虛擬影棚、MOCO機器人拍攝、伸縮炮技術等最新技術,用前沿的數字化技術重現經典IP的韻味。
事實上,去年上海影視劇里,火的不僅僅是《繁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和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也憑借新奇詭譎的想象和濃郁的中國文化元素迅速出圈,好口碑引發觀眾熱議,豆瓣評分一度飆升至8.7。

上海的出版產業也更加創新與多元。在“紅色文化”傳揚工程版塊,由中共一大紀念館“一大文創”帶來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楷書字帖套裝、樹德里筆記本、開天一大本等文創產品,將紅色文化融入當代日常生活場景?!皶闵虾!苯ㄔO工程版塊,陳列著世紀出版集團和閱文集團的代表好書?!镑攘ι虾!蔽膭摦a品開發工程版塊,知識科普創業公司混知文化,把晦澀抽象的知識轉變為轉化成簡單好看的漫畫或視頻,混知編寫出版的《半小時漫畫》系列叢書,總發行量達3500萬多冊。


上海的文化數字化轉型成效,還體現在具體的行業數據上:2023年,上海電影市場票房27.97億元,領跑全國城市票房;營業性演出首次突破4.5萬場。上海網絡游戲行業銷售收入1450億元,全國占比超1/3;電競產業總收入236億元,賽事收入逾60億元、全國占比超50%;網絡文學產業銷售收入逾100億元,已擁有全國網絡文學作家簽約數近9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贝舜挝牟纳虾U箙^,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前沿數字化技術結合,展現了文化數字化轉型的上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