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ET睿意德商業地產
中國城市在地產投資熱潮后,已步入內生增長時代,這標志著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轉型。從大興土木轉向精細化城市更新,尤其關注小顆粒度的產業與消費設施煥新,這一進程側重微改造策略,旨在激活城市空間潛能,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守護歷史文化遺產,并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促進社會經濟生態的和諧共生。
在此背景下,商業的革新緊跟城市更新步伐,由大型開發向小規模、精細化方向轉變,映射出消費市場細分與升級的趨勢。小面積煥新項目,如社區商業激活、微型購物中心誕生及歷史建筑的創意零售轉型,不僅為城市空間帶來新生,也精準匹配了消費者對個性化與沉浸式購物體驗的追求,推動社區經濟與文化的雙重創新。
1. 大拆大建受限背景下,小地塊活化成為城市風貌更新與產業升級新引擎
過往的地產繁榮期見證了城市骨架的迅猛擴張,巨額資本涌動于房地產市場與城市基建之間,二者相輔相成,構筑了高速發展的城市景象。然而,隨著地產行業的調整和土地財政的緊縮,依賴大規模拆建的傳統發展模式漸顯疲態,城市進步的車輪亟需轉向更為精細與可持續的軌道。
在這個轉變的關鍵期,小面積地塊開始嶄露頭角,成為激活城市活力的微妙催化劑。這些散落于老城肌理中的小型空間,如同城市更新的精妙棋子,雖占地不大,卻能以低資本密集度激發更大的變革潛力,引領一場由點及面的復興運動。它們不僅是節約成本、高效利用資源的新策略,更是城市創新能力與文化深度的展現舞臺,為城市經濟增長開辟出一條輕盈而持久的新路徑。
在巴塞羅那的心臟地帶,圣卡泰里娜市場以小地塊之姿蛻變,化身城市復興的鮮活范本。市場經重塑之后,其波動的木質穹頂與歷史悠久的建筑結構渾然天成,美輪美奐。這里不僅是食材的展覽館,每一種色彩與味道都與古老的馬賽克瓷磚交相輝映,構建出一個視覺與味覺的雙重盛宴。步入其間,特色餐館與時尚酒吧錯落有致,為訪客提供了即時品鑒的可能——從手工切片的伊比利亞火腿到熱氣騰騰的海鮮飯,每一步都是從挑選到味蕾旅行的無縫銜接。此地的革新,巧妙融合了市場與餐飲概念,不僅增強了顧客的沉浸式體驗,更促進了藝術欣賞、美食探秘、社區活動與旅游觀光的跨界融合,使之成為鑲嵌于都市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圣卡泰里娜市場由此不僅是一個消費場所,更升華為城市的文化符號與社會互動的橋梁,展現了小地塊改造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方面的無限可能。
小體量更新項目無需龐大的初期投資,卻能有效激活老城區域,產生長期且持續的社會經濟效益,與傳統地產項目的短時回報模式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模式下的城市更新,為城市帶來的是深度與廣度并存的發展,其效益輻射時間跨度遠超以往。
2. 老城區的文化底蘊可賦能場景創新與品牌文化塑造,帶來既有店鋪升級與物業改造需求
老城區往往有著新城區不具備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蘊,具備相對舒適、慢節奏、靜謐的生活氛圍,片區相對較高的消費能力支撐了新生品牌的利潤空間,使得新生品牌能在此站穩腳跟并進一步擴張。城市老城區的小項目的開發,也通過打造一個現代化、開放式的商業物業空間,為主理人品牌提供更加廣闊、承載能力更強的生存土壤,加強了老城區對新生品牌的孵化效果。Manner Coffee的創業史便是這一現象的典型案例。
2015年在上海靜安寺南陽路的老城區里,Manner Coffee創始人韓玉龍開了自己第一家咖啡店,面積僅有2平米。一個80公分的窗口,外面一個遮棚,加上兩根長凳子,一家小而美的精品店鋪就誕生了。此后的8年時間,Manner憑借其咖啡品質和價格優勢,再加上門店的靈活性,很快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截止2024年,Manner Coffee已經突破千家門店規模。
隨著消費者偏好的遷移,城市傳統區域中的商業品牌與結構正經歷著持續的升級與革新。在此變遷過程,無可避免地,部分品牌因未能緊跟市場步伐而逐漸淡出。相比之下,一批老店卻能煥發出新的活力,它們在創造消費體驗、維護商品獨特性上獨樹一幟,并坐擁一個既忠誠又廣泛的顧客基礎,從而在市場變革中穩固了其位置。然而,這些格調老店常受限于狹小且日漸陳舊的街邊店面,嚴重制約了它們的成長空間與發展潛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城區域內的小型改造項目為這些特色老店提供了轉型升級的契機,通過改善物業條件,助力它們的品牌實現更深層次的拓展。
以柏林米特區的哈克庭院為例,這座建于1907 年的歷史建筑群經過 1994 年的全面整修,融合了歷史風貌與現代設施,成功的為周邊的格調老店提供了優質的物業空間。修繕后的哈克庭院匯聚了以Berliner DDR Motorradmuseum(摩托車博物館)為代表的一系列獨立設計師服飾店、藝術畫廊、手工藝品店、特色餐飲、咖啡館、等多元業態的獨特老店,營造出濃厚的藝術與文化氛圍,成為集文化體驗、休閑購物、社交互動于一體的多功能社區空間。
此類項目的激活,不僅回應了消費升級的內在需求,也是土地價值合理釋放與利用的體現,最終反哺于社區,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與文化體驗。在這一進程中,老城區的商業物業升級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關鍵紐帶,它不僅要求對既有建筑的精心改造,還需洞察市場需求,精準匹配品牌升級與消費者期待,從而實現商業生態的良性循環。
3. 小體量社區商業緊貼居民需求,高頻高粘性業態確保經營穩定和運營輕量
在商業場景趨向藝術化與體驗化的背景下,小體量社區商業的價值愈發凸顯。這類商業體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聚焦于高頻次、高粘性的日常消費業態,如生鮮超市、特色餐飲、運動健康、親子教育等,憑借服務的不可或缺性和顧客忠誠度,展現出高度的經營穩定性和較低的運營復雜度,成為利于投資的“穩健藍籌”。
如今的社區已遠超居住聚合的范疇,正逐步形塑為集生活美學與社交屬性于一體的“社區共享空間”。特別是在城市的老城區,精細策劃的小型地產開發項目正生動展現這一轉型過程。這些項目通過準確招商匹配,匯聚了能滿足居民日常高頻消費的高質量商家,如精選便利店、手工烘焙咖啡館、社區健身工作室等,不僅極大地增強了社區服務的綜合性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而且每一家店鋪自身就扮演著高度連結顧客的社區樞紐角色,自然而然地分擔并深化了商業運營管理的觸點至微觀層面,極大減輕了項目運營商的管理和運營負擔。
以英國的Borough Market為例,它圍繞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建立了一個集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微縮生活圈,并吸取了Boxpark的設計靈感,融入開放的綠色空間、共享的休息區域等公共設施,不僅為居民的精神文化和休閑生活增添了多元色彩,還加強了鄰里間的溝通互動,營造了一種既優雅又充滿活力,同時又不失生活氣息的的社區氛圍。
這些社區商業體的成功,不僅在于它們對物理空間的創造性利用,更重要的是對社區情感聯結的深度挖掘和強化。它們證明了,理解并服務于社區的獨特需求,通過小而美的商業布局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與消費愉悅度,是實現資產增值與社會效益雙贏的有效路徑。隨著消費升級趨勢的加速,那些深刻融入社區、運營高效的小規模商業項目,無疑將在未來商業版圖中占據更加突出的位置。
4. 小地塊投資的高回報與快周轉,為房企開辟了價值增長新賽道
面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演變趨勢,開發商必須重新評估投資策略,尋找具有更高投資效率和風險收益比的領域。“小地塊,大機遇”這一理念正逐步成為行業共識,特別是在傳統大規模地產開發回報率逐漸縮水的當下,小地塊項目以其獨特的優勢,為房企及投資者開辟了新的價值增長路徑。
小地塊項目,尤其是位于老城區的改造項目,提供了優化資本配置、增強資產流動性和財務彈性的機會。以某三線城市的一個30畝土地、2.5容積率的商業項目為例,若以街區形式呈現,總投資額要在4億左右,因片區的入住率和成熟度往往較低,平均租金很難超過50元/㎡/月。對比老城區的小項目,土地往往是早期已經拿過,以15畝、容積率2.5的指標為例,僅需1~1.5個億即可完成全部的建設投資,加之區域極高的入住率和客群經濟實力,起始平均租金即可達到100元/㎡/月以上。結論很明顯,以相對較小的投資、可控的風險,可換來相對高的收益,這對企業在復雜市場環境中保持財務相對穩健顯得至關重要。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這類項目不僅有助于房企緩解資金壓力,通過較低的初期投入實現資產快速盤活,還能夠有效優化資產負債表結構,確保現金流的穩定與健康。這不僅符合房企在“生存與發展”并重階段的需求,也是基金等金融資本關注的重點,因其直接關聯到投資的安全性與回報速度。
對于參與其中的房地產企業而言,是挑戰更是轉型升級的契機。小地塊項目靈活多變的特性要求房企在項目規劃、執行及后期運營上展現出更高的專業性和創新能力,但這種“小步快跑”的策略不僅能夠加速房企的運營能力迭代,還為房企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增強市場適應性提供了實戰平臺。
結語
正如國際房地產投資專家Sam Zell所強調,“真正的地產投資成功,不單是關于地點的選擇,更是關于時機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在中國當下的城市更新語境下,敏銳識別并投身于那些深藏于歷史街區、孕育著變革力量的小型社區再生項目,無異于在城市升級的關鍵節點上準確發力,緊抓地產投資的新風向標,有效契合并引領了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這一戰略舉措,不僅是對傳統地產投資模式的一次迭代,更是深刻理解中國城市化進程新階段特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