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五環外OUTSIDE 優優
編輯 | 車卯卯
臨近520,陳琪最近逛社交平臺,總會被“大家做一次飯多長時間”“做飯技巧”的高贊帖子吸引進去。
進入帖子,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表面正兒八經的“做飯”,實際早已飆上高速,卻越看越“人心黃黃”,不禁感慨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
“做飯”是中文互聯網年輕人為了規避敏感詞而對“兩性親密關系”所取的代稱。
在陳琪之前的認知里,總以為中國人尤其是女性,羞于表達自己的性經歷和關于兩性健康的疑問,但看了在社交平臺分享的“做飯感受和經歷”、“成人用品”、“衛生巾測評”、“避孕套推薦”才發現,原來當代年輕人對兩性的話題的表達欲已經如此旺盛。
現代女性用品,無需裹在黑色塑料帶里
現在已經是位合格打工人的95后陳琪,每次換衛生巾之前,還是會把裝了衛生巾的小布袋掏出來,才能夠自如地走完從工位到廁所的這一段路。
而陳琪回憶起自己高中時候,每次去買衛生巾,如果老板忘了用黑色袋子裝,她會小聲提醒一句:“阿姨,您有黑色袋子嗎?”
和現代互聯網正大光明討論不同,往前追溯,兩性教育相關的內容在學校階段似乎就躲躲閃閃。幼兒園和小學,沒有性啟蒙和教育。好不容易安排了兩性衛生教育課程的學校,卻會撇開男生,把女生們聚集到一個教室,似乎“性”和“兩性健康”這件事,態度是沉默和隱晦的,責任是單向的。
有人做過北京大學生、碩博生兩性教育的調研,在調查的超過2000名學生里,有20%的人從未接受過學校的性教育。男性有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是,他們的兩性知識啟蒙,主要來自小電影。而小電影里的情欲,和正兒八經的兩性教育,壓根是兩件事。
這也就意味著——“兩性健康”這個人生課題,在許多人的教育經歷里是缺失項。
幸運的是,現在,它被越來越擺到陽光之下。
早期,有“第十一診室”、“丁香醫生”這類醫學博主,做女性向性教育科普。后有深圳衛健委和各個地方的衛健委官媒花樣整活。在公眾號上,用漫畫和短片,大大方方科普避孕套和兩性知識。在b站上,視頻的尺度更是突飛猛進,談兩性之間身子的奧秘。
曾經公眾們會認為,有性生活才需要打hpv疫苗,而性生活總是被遮遮掩掩。現在,在社交網絡上,女性獨自或者在父母陪同下去打hpv疫苗的經歷已經見慣不怪,甚至有地區免費為適齡女性接種hpv疫苗。
在兩性教育中被忽略的男性,也開始學會怎么在親密關系中保護自己和伴侶。
24歲的張鑫,對宮頸癌、hpv沒概念,在陪女朋友打hpv疫苗排隊時搜了一圈資料才發現,男性是hpv的搬運工,如果自己打了疫苗,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可以保護女友。
他所在的城市并沒有開放給男性的hpv疫苗,但他堅持給自己預約了香港地區的診所,特地飛了過去,打針旅游一起完成。
公眾對兩性用品的態度,也正隨著時代發展產生新變化。兩性用品知識的普及,包括功能類、情趣類、避孕產品等等這些產品的討論話題,在網絡上早就過了“不可說”階段。如今在各社交平臺上,已經涌現一批關于避孕套測評類的高贊帖子。
根據電商平臺的消費數據,兩性用品中避孕類產品成交額占比近4成。
避孕套作為兩性健康的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守護者”,在這個趨勢的變化中最為明顯。
總擺在收銀臺旁,救不了線下計生用品銷量
開便利店的劉杰超在晚上看店時,會碰到好幾個“收銀臺購物”的顧客——先拿一包煙,買單的時候再順手拿一盒10只裝的避孕套,以及口香糖或薄荷糖。全程不問價,買完單即走,全程不超過一分鐘,但立刻就給店里貢獻了50塊的營業額。
劉杰超非常喜歡這類顧客,他知道,這類顧客本意就是來買避孕套。而煙和口香糖,是為了避免尷尬的副產品。但這一年,劉杰超明顯感受到這類客戶變少了。不僅是他有這個感受,他身邊開小超市的老鄉也發現了——超市里避孕套銷量萎縮得厲害。
行業人士透露,2023年避孕套的線下銷量,下降了30%以上。
難道大家都不用套套了嗎?事實并非如此。兼具避孕和避病功能的套套,仍是16-45歲的男性和女性最需要的兩性用品。
甚至,隨著兩性健康意識的提升、使用人群學歷的提升,避孕套的防病屬性更重要了。
葛欣從在英國讀研開始,醫生給她開了短效避孕藥。在口服短效避孕藥的周期,即便是固定伴侶,她仍然會同步使用套套。用她的話來說,她在意自己和伴侶的感受,但也懂得保護自己。
從學歷上來看,本科、碩士以上學歷的女性,在她們做兩性用品購物決策時,購買最多的就是避孕用品。而在男性的調查中同理,學歷越高,避孕套在兩性用品中的消費占比越大。
所以,套套的使用場景沒有消失,只不過,這個購買途徑從線下挪到了線上。
一方面,一部分線下用戶在O2O平臺買1-3片小包裝的套套。據業內人士表示,O2O平臺的市場占比預估接近3成。
但是,O2O平臺可選擇的套套種類非常有限,套套介紹也不詳細,能挑到自己喜歡的產品概率不高,價格還不美麗。所以,至少有一半的用戶選擇在電商平臺上購買大包裝的避孕套。
比起商超和O2O平臺,在電商平臺里不需要趕鴨子上架,每一個商品詳情頁,可以詳品詳選。可以明確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款式是持久的、超薄的、亦或是玻尿酸的;品牌是杜蕾斯、岡本還是杰士邦。
現在29歲的葛欣和大多數人群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消費偏好。或許男性追求超薄,但她希望有香味。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在追求兩性健康的同時,在性生活質量上也更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線下隨便臨時購買的產品,無法符合她的需求。
所以,即便作為女性,她會主動自己選擇適合的產品,并且一買就買大容量。
在電商平臺里購買避孕套的用戶和線下用戶對比,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前者偏愛大規格容量的包裝。在電商平臺避孕套品類銷售前五的單品,都是家庭裝的規格,從16只裝到42只裝不等。
而電商平臺里賣出的大包裝避孕套,透露出一個信息——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個人,將避孕套作為囤貨必備品。
現代家庭的健康意識,從拒絕性羞恥開始
“囤”這個行為,意味著避孕套變成越來越多人的家庭剛需。對于很多成年人來說,需求是確定的,只是使用時間未知,買好了才安心。
購買避孕套,從性事即將要發生再去尋求解決方案的“被動消費”,變成提早預防,并且融入日常的“主動消費”。在合適的時機,可以慢慢挑選自己喜歡的品類,為下次的使用積累彈藥。
所以,“囤避孕套”便像是囤安全感,和家中常備日常用藥、碘伏棉簽類似——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它,是拒絕性羞恥,深入親密關系的代表物。
張夢夢和大多數女性一樣,明明已經結婚幾年,但在親密時仍然堅持關上燈,也從來沒有在愛人面前表達過自己在兩性關系中的欲望和想法——包括是否用套,是否使用其他情趣用品。一旦主動暴露自己的想法,她總會有一種被人看穿的“親密羞恥感”。
張夢夢羨慕勇于在社交平臺上自由分享的“做飯”內容的姐妹,直面自己的需求是一件對于曾經的她來說很困難的事情。
然而家庭兩性健康,遠不止兩性之間為愛鼓掌這些事,無論男性女性,追求高質量性生活,能夠正視自己的想法和欲望,都是維持長久親密關系的必備條件。
閱讀很多科普帖子之后,張夢夢也和老公開始了屬于兩人的“夫妻夜話”,探討各自性方面的需求和邊界。在兩人坦誠和交流之后,從曾經的關燈沉默到現在可以打開APP一起討論選擇避孕套等產品。
對張夢夢而言,主動的過程并沒有想象中艱難,而是給生活帶來了更多輕松和愉悅。
另一方面,避孕套也是家庭“性健康教育”的開始。
劉斌記得他小時候發現父母兩性用品的經歷。他在父母房間的床頭儲物隔板里,翻出了父母的避孕套、兩性雜志和一些膠囊。初上小學的他哪知道這是什么用途,只知道他碰上了剛回家的父親,父親立刻從劉斌手中拿回物品,并把它們鎖在劉斌夠不著的置物柜里。
并且,鎖住以后也沒和劉斌解釋一句,只留下一句“不要亂翻大人的東西”,這件事便草草了結。
劉斌上大學逛論壇才知道,原來不僅是他,還有許多發現父母兩性用品的孩子,都被父母敷衍了事。只有極少數父母會利用這個機會對孩子進行兩性健康教育。
性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但也是家庭間最避諱談論的話題——愛人之間、愛人與孩子之間,似乎都難以開啟。劉斌父親不僅鎖住了家庭計生用品,而且鎖住了兩代之間的性健康教育。
現在陳斌孩子5歲,他沒有刻意避諱孩子,把和愛人囤的計生用品,和愛人的衛生巾放在了一個地方。他希望,家庭作為孩子性教育的起點,當孩子性意識萌芽的時候,他能以此為契機為孩子進行兩性教育,作為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啟蒙。
無論是初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組成的小家庭,已進入養育兒女階段的溫馨小家,還是孩子將要離家的中年夫妻,亦或是兒孫滿堂的大家庭,愛與欲,需求與探索,責任與教育,始終是需要面對的命題。
在家庭中,以套套為代表的兩性用品,既非“黃”又非“色”,并非努力迎合,而是直面親密需求和維護家庭健康,是像創可貼、雙氧水的家庭必備,甚至更加重要。在這個正在發生的過程中,兩性健康和更和諧的親密關系,都是我們所期待共同擁有的。
*本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