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硬糖 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范閑是理想主義者的最后一絲底色,他的怯懦與反抗讓人感同身受。”
點開《慶余年第二季》,再翻到五年前《慶余年》第一季的稿子,硬糖君作為觀眾和媒體人大概對這個作品具有雙重視角。
作為普通觀眾,雖然沒有劇里老師、學生、清潔大媽催更那么心急,但也會在刷到新物料時滿懷期待品評一番;而作為媒體從業者,硬糖君還是更關心產業層面的難題、并為《慶余年》系列著實捏一把汗——大熱IP的續作如何升級,如何不辜負既有用戶的期待,如何承載更廣泛人群的圍觀和討論?
這也算一種職業病了,知道情懷難續,續集難拍。追了這幾天劇,深感關于續作升級這件事兒,《慶余年第二季》有很多話要說。不僅是對老粉,更有那些剛點進來的新朋友。“我叫‘慶余年’,想用五年時間讓你看到我的成長。”
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續作面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難題。時間的流逝,意味著觀眾審美和市場導向的流變。續作上桌,首先要對觀眾情緒做一次安撫和鏈接。長篇累牘的畫外音復述上一季劇情肯定是最下策,類似《慶余年第二季》這種讀者催更的形式反而親切;空間的變化,則是劇集內生性的維度。人物和人設還要維持原狀嗎?范閑會不會也和劇外空間的觀眾一樣發生了思想的轉變呢?
說到底,人們關心的不止是續作能否延續精彩,還有它作為一個老朋友能否帶來新的思考。那些中途走散了的朋友,不就是因為有人留在了原地嗎?
同一個彼岸,不同的到達方式
《慶余年》第一季前期內容,大概可以總結為“既生兒,何生娘”。范閑耍聰明想在古代社會造出來的玻璃、肥皂、白砂糖,竟然全被親媽給提前造出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了。得虧葉輕眉不背唐詩宋詞,不然范閑祈年殿斗詩的名場面也會被刨活兒。
在范閑的眼中,對于印象模糊的葉輕眉究竟是怎樣的感受?是神廟的叛逃者,還是為慶國人民謀平等的社會活動家,抑或是身上有著各種懸疑但孕育了自己的普通母親。可以說,《慶余年第二季》想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大家期待“揭秘”,更多的是“同一個彼岸,是否有不同的到達方式”?
兩季《慶余年》,同敘著一個主題,但側重點有所差異。第一季主打少年成長,范閑從澹州闖到京都,滿眼都是新奇和困惑;第二季聚焦少年如何改造世界,他開始看到身邊的小人物,理解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更明白了自己所求是為普通人請命。慶國并非權貴之慶國,而是千千萬萬國民之慶國。
在范閑看來,母親在鑒查院門口立的石碑。“我希望慶國之法,為生民而立。不因高貴容忍,不因貧窮剝奪。”這些都是對社會制度的改造和對民智的啟蒙,足夠偉大但非絕頂之人難為。
擺在范閑面前的問題,是繼承母親的道路,還是走出屬于自己的路。《慶余年第二季》對這個核心主題的呈現頗有巧思,劇集用范閑和陳萍萍在石碑前的爭論將其掰開揉碎,不動聲色地傳遞給了觀眾。
陳萍萍想要范閑走葉輕眉的路,并做好了全盤規劃。但范閑既不接受這種控制,更明白他和母親必然要過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剖白自己的內心:“我不是我娘,做不到為了改變世界而活著。但我活一世,最起碼想要做一個自以為的好人,讓我的良心能平靜一些。我不想再看到滕梓荊白死了那樣的事,也不想再看到老金頭那樣無處申冤的百姓。我要替他們說話,我要替枉死之人找回公道。”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所有青年的成長之問。墨守既定的前人勘探過的道路,還是自己下河趟出一條新路。“叛逆”著長大的少年范閑,永遠充滿著質疑的勇氣和打破陳規的銳意。意氣之爭的斗詩造就新一代文壇宗主,“假死欺君”被他口若懸河的請罪發言巧妙化解,“抱月樓被困”實則是他和王啟年聯手的一出好戲……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究竟能夠產生多大的影響?在前行的過程中頹喪的少年難免失去信心。劇中,當范閑產生自我懷疑時,王啟年說:“你的言行主張可是改變了很多人啊,至少有我王啟年。”但行前程,莫問后路。哪怕是蚍蜉撼樹,但只要能改變一些哪怕只是一個人,都值得去做。
進擊的范閑,越難越燃
如果說《慶余年》第一季完成的是范閑的自我認知,是“向內求”。那么《慶余年第二季》展現的就是少年初長成以后對抗不公、為民請命的豪情,是“向外放”。面對的更大的阻礙,進擊的范閑也帶給觀眾更多燃感和情緒共鳴。
《慶余年》第一季讓人淚目的范閑為滕梓荊復仇,有痛失好兄弟的情分,也有質疑程序正義的憤懣。擊殺程巨樹時他說“大局不能殺你,我來殺!”此時范閑并未觸及慶國核心權力圈,因此受到的阻礙相對較小。
到了《慶余年第二季》,他雖然冒死向慶帝揭發二皇子和長公主李云睿私通北齊的惡行,卻因為沒有實證和慶帝的包庇而沒了下文。對于第二季的范閑,他要面臨的不僅是一個李承澤,更是制造了千千萬萬、大大小小李承澤的“系統之惡”。
為了更好地與他們對抗,沉下來的范閑以監察京城百官為手段,吹響了真正的反抗號角。面對懶散懈怠的一處,范閑的霹靂手段頗有些整頓職場的意味。他先啟用鄧子越和王啟年當主管,再拉上四處的言冰云來“嚇人”。當范閑說言冰云做事“不要臉”時,言冰云的臉都給氣綠了。挖坑同事第一人,非范閑莫屬。
剛進鑒查院的時候,大家說“一切為了慶國”,現在則變成了“一切為了生活”。范閑一句話就撕開了一處迷失本心的真相。當貪污受賄的不正之風成為一種常態,清正廉潔反成了“不合群”。照硬糖君說,這哪是在看《慶余年第二季》,分明是一出《官場現形記》。
《慶余年第二季》中,范閑以假死開局,用自己做餌引二皇子和太子對峙擺明立場,再以檢蔬司受賄案為線索讓劇情進入了“深水區”。這些細節詳實的劇情鋪排開來,展現了故事宇宙中的社會運行規律和鮮活的民生百態。
檢蔬司把自己的貨物云夢魚當好處送出去再高價回收的經濟怪賬、朝堂上言官與二皇子同范閑叫板的幾度反轉,均讓人直呼過癮。范閑老練了,也更蔫兒壞了,居然會當眾受賄等著被彈劾玩“釣魚執法”了。不尋常的角度,展現多方博弈的拉扯,這才是大家期待的“高端局”。
劇中一大反轉,是負責檢蔬司的戴公公根本不記得賣菜的老金頭。“沒人記得他。”范閑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感慨不已。一個活生生的人從這個世界消失了,卻沒有人關心他為何消失,甚至沒有察覺到他的消失。
“誰能讓他們見識什么是真正的王法?這王法若是總見不著,誰還信呢?”山雨欲來風滿樓,整個慶國請為之顫抖。當范閑傳遞出他要干票大的,《慶余年第二季》才算真的開幕。
情懷升級,從小處做起
相比很多續作的空談主義,《慶余年第二季》的誠意在于小人物的描摹與家庭戲份的刻畫。風起于青萍之末,這些小處的努力,最終構建了人物在情感維度層面的真實,讓觀眾感到在某個時空,范閑和他的家人以及偶遇的小人物們真真切切地哭過、笑過、愛過。
老金頭放在游戲世界里大概是連名字都不會有的NPC,可在《慶余年第二季》里他的出場卻能夠牽動觀眾的心緒,讓大家理解什么是民生之艱。抱月樓勒索的一萬兩,是他終其一生也湊不到的數目。
在古代文學視域里,老金頭大概相當于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桑文則是“琵琶女”,身不由己的命運和猝然離世都讓人唏噓。如果這個世界有多一點的公義和人情,他們的命運是不是就沒那么慘了。
另一方面,家庭戲份的刻畫讓《慶余年第二季》有了更多的溫暖和人情。王啟年雖家有悍妻,但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小日子也叫人羨慕。王妻會惡狠狠地瞪王啟年,語氣越溫柔后果越嚴重。執行“家法”時,剩下尷尬的范閑在風中凌亂。嫂子這揍人的水平,起碼是個七品高手吧。
就連寡言少語的言家父子,也在《慶余年第二季》展現了反差萌。言若海聽說了言冰云幫助范閑假死的事,主動搬進牢房,兒子去請也不出來。雖然做事原則不同,但言父完全能理解兒子拳拳報國之心。離開牢獄時,言若海還小幽默了一把,對言冰云說:“要不我享福之前,也把你逐出言家?”
《慶余年第二季》通過范閑對小人物的關切,重新解構了英雄人物。那些個人能力很突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人,固然是英雄。那些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普通人,對弱勢群體加以幫扶和共情的人,則是另一個層面的英雄。
“若是沒人能站出來,他們這些人一輩子就只能忍著、受著。可是誰能站出來呢?”在范閑眼中,沒人記得的老金頭很重要,被燒成一把灰的史家鎮也很重要。所有生活在慶國乃至北齊、東夷城的人,都是不分高低貴賤的重要。
關于續作如何升級,《慶余年第二季》給出的答卷是:立足小人物、打上高端局、回歸家庭戲、情懷可落地。好的內容一定能抓住時代情緒,當劇集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普羅大眾的嬉笑怒罵,暗示了創作導向的轉舵。回歸日常創造不凡,《慶余年第二季》的努力值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