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5月16日,私立中高端綜合醫療服務機構卓正醫療提交了招股書,在港交所申請上市。
自2012年創立至今,卓正醫療已在全國11個城市經營了21家醫療服務機構,包括19家診所和兩家醫院。近幾年來,卓正醫療經營業績穩步增長,總收入由2021年的4.17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6.90億元。
醫療服務是重資產運營的行業,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目前,卓正醫療也仍處于虧損狀態,不過虧損逐步收窄,經調整凈虧損從2021年的1.02億元降至2023年的0.44億元。
卓正醫療主要業績數據,來源:招股書
作為中高端醫療服務領域的明星企業,卓正醫療過去也獲得了騰訊、天圖資本、中金公司、前海母基金、經緯中國、水木基金等知名機構的投資。
近幾年來,醫療服務領域一批專科服務機構新上市或申請上市,包括眼科、口腔、腫瘤、輔助生殖等,這些機構承接相關專科的消費醫療需求,或與公立醫療專科服務體系形成互補,大多數提供的仍是普惠型醫療服務。
卓正醫療申請IPO,則再度引發了業界對中高端醫療服務的關注。
“家庭式醫療服務”獲市場認可
中高端醫療服務與普通醫療服務相比,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高昂的診金,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檢查費用也數倍于普通醫療機構,甚至更高。不過,醫療需求始終是低頻需求,加之中高端醫療服務的目標群體本來就少于普通醫療服務,因此,即使有著高客單價,中高端醫療服務也不可能僅依賴單次診療服務。
近年來,中高端醫療服務不斷通過“家庭式醫療服務”來構建核心服務模式。
以卓正醫療為例,公司旗下醫療機構開設了兒科、齒科、眼科、皮膚科、耳鼻喉及外科、婦科及內科的科室,并構建起家庭醫療模式,各專科醫生之間的密切合作,滿足患者及其整個家庭的不同醫療需求,并不斷提高患者滿意度,形成跨科室轉介的機會。
具體來說,卓正醫療著眼于整個人的健康,而非單獨的器官或身體系統,綜合考慮患者的身體、精神和社會健康狀況;還根據患者需求提供部分亞專科以及針對目標家庭特定疾病的醫療服務,包括兒童哮喘治療、脫敏治療、兒科內分泌學、兒科發育行為學、胃腸內窺鏡、體重管理、干眼癥治療等。
以年為單位的會員制是“家庭式醫療服務”模式下的產品載體。卓正醫療2020年起在旗下所有醫療服務機構推出了會員計劃,一個賬戶中最多六名會員可享受該計劃提供的各種優惠。
不只是卓正醫療,以會員制為依托的“家庭式醫療服務”已在中高端醫療服務機構中成為標配。
2024年3月,美華沃德醫療旗下的上海沃德醫療中心升級了“家庭會籍卡”,全面覆蓋從口腔到眼科、從兒科到全科的醫療健康服務。
2024年4月,嘉會醫療推出家庭組合健康管理服務,中青年、老年人和兒童均可獲得相應的健康管理評估。
此外,晟衷醫療甚至提出了“像管理企業一樣管理家族生命資產”的理念,為維護企業家全家族提供從風險管理到診斷、治療與康復的全鏈條服務,并持續收集梳理分析家族成員醫療及各類生活醫學數據,提供主動高頻服務,進行疾病預防。
“家庭式醫療服務”將醫療服務需求從單次、低頻轉變為多人、更高頻,醫療機構在獲得高客單價的同時,還能提升服務量。同時,各個專科之間相互協作和轉介,也達成了醫療資源更有效的配置。
該模式也獲得了市場的一定認可。以卓正醫療的運營數據為例,其會員續費率穩定增長,2022年四個季度,會員續費率分別為40%、36%、38%及48%;2023年分別達到47%、57%、55%及63%。
未來,“家庭式醫療服務”仍將在中高端醫療服務持續深化,一方面滿足家庭成員的不同醫療需求,以及家庭成員在不同年齡段、作為不同角色的醫療需求;另一方面,基于家庭成員整體生活情況,提供從疾病預防到診治康復的全周期服務,維護家庭健康。
中高端醫療險與中高端醫療服務協同發展
支付方是醫療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中高端醫療服務面向中高收入人群,除了自費支付之外,商業保險是主要支付方之一,尤其是以直付為特色的中高端醫療險。
近年來,中高端醫療險的發展帶動了中高端醫療服務的發展。
一方面,各類保險公司不斷推出多樣化的新型產品,擴大覆蓋人群,納入更多私立醫療機構。例如,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已建立起百萬醫療險、中端醫療險和高端醫療險的全產品體系,在中高端醫療保險領域形成特色。隨著保險業務規模的擴大,其直付醫療網絡也不斷擴大,目前在中國大陸區域的直付網絡有知名三甲醫院、國際醫院、私立診所、口腔診所等超過800家醫療機構,其中就包括卓正醫療、曜影醫療、百匯醫療的中高端醫療連鎖。
另一方面,百萬醫療險在競爭加劇、逐步“內卷”的形勢下,部分向中高端醫療險轉型。曾經引領“百萬醫療”領域的頭部公司眾安保險、螞蟻保、中國人保、平安健康等也陸續推出了針對中高端人群的醫療險。
此外,醫療服務機構也參與到保險產品開發推廣中。2024年2月,嘉會醫療就與中國大地財險、MSH萬欣和共同發布了嘉會專屬高端醫療險方案——“和嘉安康”個人醫療保險。
總的來說,中高端醫療險市場生態進一步豐富,促使更多患者使用中高端醫療服務。
據卓正醫療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與超過50家商業保險公司及第三方管理公司簽約,進行醫療費用結算;2021年、2022年及2023年,通過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結算的收入分別占當年總收入的7.2%、8.4%及10.3%。
同時,卓正醫療還將與更多商業保險公司及第三方管理公司合作,開發和推廣保險產品,以提供更廣泛的醫療保障和更便捷的結算方式,幫助商業保險公司及第三方管理公司管理成本;并提高通過商業醫療保險直接結算的收入比例,進一步豐富收入來源。
目前,我國新醫改進入深水區,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各項措施加速落地和常態化,藥品集采、DRG/DIP付費等舉措落地過程中,醫保保基本、公立醫療機構公益性質的定位更加明確。從另一個角度看,中高端醫療服務及中高端醫療險能滿足患者對于高品質醫療服務、高價值藥耗產品等的需求,未來也將有更明確的目標群和更清晰的市場定位。
積極投資線上服務平臺,帶來雙重價值
過去幾年里,互聯網醫療發展迅速。如果說公立醫療機構的線上醫療服務主要由政策驅動,非公立醫療機構則主要由需求驅動,這同樣體現在中高端醫療服務領域。
卓正醫療通過線上醫療服務平臺為患者提供健康咨詢、復診開方等服務,與實體機構結合形成一體化服務;平臺還為患者提供免費隨訪,由醫生發起,醫患間可進行多輪溝通;此外,作為會員福利的一部分,會員也可通過在線醫療服務平臺享受指定次數的免費在線護理指導。
2023年11月起,卓正醫療針對尚無實體醫療機構分布的區域,試點推出了在線云會員計劃,用戶可以較低的年費獲得一定的線上服務權益。在卓正醫療的付費患者中,線上患者也占了20%以上的比例。
互聯網醫療在緩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服務效率低下、慢性病管理有效性等方面作用顯著。高度重視線上醫療服務的機構不只是卓正醫療,近幾年來中高端醫療服務機構幾乎都積極投資開發線上平臺。這一戰略舉措旨在擴大全國范圍內的患者就醫渠道,簡化服務流程,提高運營效率,促進實體及在線醫療服務的協調發展。
截至2023年底,和睦家醫療在全國已形成了“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診所網絡+互聯網醫院”的全方位醫療系統,系統內的醫院和診所形成差異化定位、資源協同;同時,通過線上服務、臨床醫療、中臺運營、后臺管理和BI產品矩陣,為醫療服務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支持,以患者體驗為中心升級線上產品,讓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更具可及性。
近期,諾亞醫療升級了互聯網醫院,除了整合在線咨詢復診、報告查詢、名醫預約、轉診綠通等功能之外,還將會員計劃中的部分功能納入其中。
2024年1月,百匯醫療啟動了新虹橋百匯健康云互聯網醫院,整合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上海百匯醫院、健康云的醫療與技術資源,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多層次、多樣化醫療健康服務需求。
曜影醫療也將互聯網醫院作為特色服務之一,全科和專科醫生提供7*24小時在線服務;依托線上平臺,曜影醫療還推出了“曜健康”數字化慢病管理服務,整合可穿戴設備、患者管理服務、患者管理SaaS等,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慢病管理服務;通過定制化的合作模式,為大型企業提供職場健康管理。
對中高端醫療服務機構來說,互聯網醫療具有雙重價值:其一是提升服務可及性,提升患者體驗;其二,機構可根據線上平臺醫生與患者的活躍程度,判斷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分布特征,以便戰略性地選擇線下擴張市場,提升新辦醫療機構的成功率。
中高端醫療服務也需控費
卓正醫療呈現了一份處于增長中且仍具有增長潛力的業績數據,數據也折射出中高端醫療服務市場的現狀與趨勢。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我國私立中高端醫療服務機構數量快速增長,已從2019年的6993家增加至2023年的10007家,復合年增長率為9.6%,預計2023年至2028年將以7.4%的復合年增長率繼續增長,2028年將達到14326家。
若以私立中高端綜合醫療服務機構至少覆蓋5個專科,且來自單一專科的收益不超過總收益50%的機構來計算,2019年至2023年,私立中高端綜合醫療服務機構的總收益已從178億元增長至402億元,預計2028年將達851億元。
私立中高端綜合醫療服務機構收益增長情況,數據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增長趨勢顯而易見,中高端醫療服務面臨的諸多挑戰也顯而易見,例如:在內部,高服務品質背后是高運營成本;在外部,支付方也面臨利潤薄弱、增長乏力等難題。中高端醫療服務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需要直面這些挑戰。
內部降低成本方面,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運營效率。
數字化在醫療服務領域的滲透逐步加深,既運用于診前、診中和診后全流程的服務提效,又可在電子病歷、輔助診斷等臨床工作中成為醫生幫手,還能基于大量數據為管理決策提供幫助。
高度數字化能促進醫療服務、運營管理標準化,數字化與標準化相互協同,又能有效進行現有機構管理及新機構開拓。
外部合作方面,更有效地維護客戶健康狀況,降低支付方賠付成本。
2023年,全球高端醫療保險巨頭Bupa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從2023年12月1日起停止中國境內所有保險業務,包括新保和續保。Bupa退出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持續的經營虧損。無論是外資還是中資保險公司,高端醫療險業務均面臨盈利壓力。
與公立醫療機構受到醫保政策監管不同,私立醫療機構分別與各家保險公司合作,并不接受統一的、基于控費的監管,可能導致過度醫療。過度醫療在短期內的確能帶來更多收益,但從長遠看無異于殺雞取卵。高端醫療服務與高端醫療險一定是相輔相成的,服務端需從醫療技術提升、疾病預防、健康狀況維護等方面著手,甚至協同上游藥械端,共同降低支付方賠付成本,才能使高端醫療市場整體進入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