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ter
聯想、華碩、華為、榮耀、三星、雷神……幾乎所有的主流PC廠商都推出了AIPC產品。不管你是否理解、是否認同AIPC的理念,在終端廠商自上而下地推動下,屬于AIPC的時代都已經到來。
PC重新主流視線的同時,暗淡了多年的Wintel聯盟也找回存在感:目前已經推出AIPC的廠商,大多數選擇了英特爾的酷睿Ultra系列處理器,而在操作系統上依然繞不過Windows。
以至于不久前在中國臺北舉辦的開發者活動中,英特爾和微軟罕見地聯合發聲,為AIPC給出了新的定義:須配備NPU、CPU和GPU,并支持微軟的Copilot,且鍵盤上直接配有Copilot物理按鍵。
企圖不言而喻。可問題在于,曾錯失移動端的Wintel聯盟,是否還有能力繼續轄制下游的PC廠商呢?
01 強敵環伺的英特爾
2000年10月,《財富》雜質刊登了一篇題為《他們的統治結束了》的文章,暗示壟斷市場近20年的Wintel聯盟即將崩塌:“在新的、更多樣化的IT世界里,互聯網協議將一切緊密連接,昔日的瓶頸已然不復存在,他們的統治地位也因此動搖。”
回頭來看,《財富》的預言似乎只說對了一半,英特爾的市值在2000年一落千丈,至今都沒能回到20多年前的高峰。而微軟幸運的抓住了移動和云的風口,現在已經是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的巨無霸。
如果說AIPC寄托了微軟守住桌面市場的希望,對英特爾則是一場不容失敗的生死之戰,注定了英特爾要不遺余力地為AIPC搖旗吶喊。
早在2023年9月,英特爾就提出了AIPC的概念,并在2023年底推出了代號Meteor Lake的酷睿Ultra處理器,第一次在芯片中集成了AI專用的NPU,和核顯GPU、CPU形成了三級AI加速。根據英特爾官方日前披露的信息,力爭兩年內出貨1億多顆酷睿Ultra芯片,野心可見一斑。
為了加速占領市場,英特爾還啟動了AIPC加速計劃,試圖與數百家獨立軟件廠商、硬件廠商和開發人員合作,包括Adobe、zoom、大象聲科等等,計劃在2024年向市場推出300多種以AI為中心的功能,比如協作和設計、創意工具、設備管理等,希望從芯片延伸到整個生態系統,不斷鞏固英特爾在AIPC市場的護城河。
英特爾的狙擊策略,并非沒有緣由。
畢竟AMD在2023年1月就推出了集成獨立Ryzen AI加速引擎的銳龍7040系列,年底時推出了銳龍8040系列,NPU性能較前代提升了60%。聯想、華碩等陸續推出了搭載AMD銳龍處理器的AIPC產品,預計2024年將有更多產品上市。
另一家芯片企業高通,在2023年10月發布了ARM架構的PC芯片X Elite,并在上個月推出了全新的驍龍X Plus平臺,在官方給出的信息和基準測試中,性能可謂“腳踩Intel”、“趕超蘋果M2 Max和M3”,被媒體形容為“AI性能逆天”。
比較尷尬的是,SemiAccurate曝光了高通的“跑分作弊行為”,引用一家OEM廠商的話稱X Elite并沒有達到宣傳的水平。
有媒體將原因歸咎于Windows on Arm。高通和微軟曾簽署一份排他性協議,要求OEM廠商推出的Windows on Arm產品,必須要使用高通的芯片組。
卻也在無形中阻礙了Windows on ARM的發展,幾乎只有高通在推動,Windows on ARM和傳統x86架構的Windows系統在體驗上有著不小的差距,最終讓蘋果占據了ARM PC 市場90%的份額。
不過,Stratechery報道稱高通和微軟的獨家合作將在2024年底到期,微軟預計會在Build開發者大會上發布Windows on Arm的重大公告,屆時聯發科、英偉達等都可能參與到AIPC的爭奪戰,而英特爾也將面臨新勢力的威脅。
02 微軟的“天險”與變量
比起英特爾強敵環伺的處境,微軟仍然在PC市場擁有獨一無二的話語權。和芯片不同,操作系統的壁壘和門檻從來都不是技術,而是生態。PC廠商可以在英特爾、AMD、高通之間取舍,卻無法繞開Windows。
不夸張的說,Windows就像是微軟的天險,賦予了微軟定義AIPC的特權。就像“Copilot物理按鍵”,不排除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成為AIPC的標配,進一步夯實微軟爭奪AI入口的先天優勢。
為什么微軟要采取這般“強勢”的姿態推廣Copilot呢?絕非只是為了和英特爾深化聯盟關系。
2023年2月初,微軟就宣布旗下所有產品將全線整合ChatGPT,包含Office全家桶、Azure云服務、Teams聊天程序、Bing搜索等等。而后在Windows11上進一步強化了AI應用,在系統層級上集成了Copilot,并對畫圖、視頻編輯器Clichamp、截圖工具、照片等產品進行了AI升級,應用深度遙遙領先于其他企業。
在微軟的理解中,Windows和Copilot的深度融合,可以說是下一代AI驅動的操作系統的雛形,用戶只需要和Copilot對話,就能完成復雜的操作和設置,進一步降低操作難度,將對用戶的交互方式和習慣產生深遠影響。
就像Office 365對微軟營收的貢獻,倘若能夠通過預裝和內置的方式將更多AI應用推送給用戶,為用戶的生產力提效,單單是這些工具類產品的訂閱費,就足以支撐起微軟下一個十年的穩定增長。
現階段恰恰是市場教育和用戶習慣培養的關鍵階段,而PC廠商和芯片企業力推的AIPC,無疑給微軟提供了培育殺手級應用的土壤。
只是在微軟的AI故事里,仍存在一些不可控的新變量,至少蘋果和谷歌已經表達了不一樣的想法。
在AI布局上慢半拍的蘋果,一直是媒體“嘲諷”的對象,卻不能低估蘋果的硬實力。半個月前的春季新品發布特別活動上,蘋果意外打破了M系列新芯片在MacBook上首發的傳統,將M4首先搭載到了iPad Pro上。
按照發布會現場對M4芯片的描述:“比當今任何AI PC的任何神經引擎都強!”
即便蘋果尚未透露AI相關的太多信息,依然讓外界浮想連篇:大模型正在改變人機交互的方式,當“用嘴編程”之類的應用即將成為現實,鍵盤和鼠標是否還是生產力工具的必需品,桌面操作系統是否還是AIPC的最優解?
與此同時,在被GPT-4o奪了風頭的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連珠炮般甩出了22項AI大招,譬如AI助手Project Astra的演示、端側大模型Gemini Nano的多模態功能、安卓和Gemini的合體、Google Workspace上應用Gemini等等,無不在重新定義生產力工具。
在AIPC的組合詞中,AI的權重無疑大于PC,一旦大模型重構了人機交互的方式,“智能體”的概念被用戶接受,越來越多的軟件服務SaaS化,Windows的天險是否不可逾越?顯然是微軟需要深思的問題。
03 終端廠商的“小心思”
Wintel聯盟締造了PC市場的繁榮,可對終端廠商而言,并不完全是一個好消息:微軟和英特爾從上游統一了產品標準,降低了PC制造的門檻,同時也攫取了巨額暴利,終端廠商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代工廠”。
之所以有這么多廠商推出AIPC,本質上是為了扭轉銷量上的頹勢。IDC的報告顯示,2023年亞太地區PC市場的出貨量下降了16.1%。而AI似乎能夠為PC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被視為新一輪的增長機遇。
再深挖一層的話,終端廠商銷量焦慮的根源在于營收和利潤。所以在利益的推動下,不約而同地耍起了“小心思”。
比如不斷為AIPC造勢的聯想,認為AIPC必須具備五個核心特征,即內嵌個人智能體,實現多模態自然語言交互;內嵌由本地大模型和個性化本地知識庫構成的個人大模型;全面標配CPU + GPU + NPU的本地混合AI算力;開放連接豐富的AI 應用生態;提供設備級的本地化個人數據和隱私保護方案。
將“個人智能體”作為AIPC的第一個特性,和聯想的“私心”脫不了關系。參考聯想官方的介紹:聯想小天是用戶專屬的“個人智能體”,由嵌入本地的天禧大模型驅動,通過自然交互,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等諸多場景中帶來新AI體驗。
至少在Copilot無法使用的中國市場,聯想已經汲取過去20年的教訓,開始孵化自己的核心應用。
而從智能手機跨界到PC的華為、榮耀等廠商,對AIPC的理解已然跳出了英特爾和微軟給出的定義。
榮耀CEO趙明曾在媒體采訪中表示:基于手機的AI的服務和呈現是更多樣化一些,因為AI很多能力是基于它的數據來進行日復一日的訓練,手機一定是最聰明、最懂用戶的,也是AI服務多樣化最好的承載體。而筆記本的算力會更強,當用戶需要更強大算力支撐的時候,可以通過MagicRing的統一賬號,來使用筆記本的算力。
華為終端BG平板與PC產品線總裁朱懂東認為:華為智慧PC強調的不是辦公,而是創作,將PC作為智慧辦公場景的入口,在AI時代變成創作主設備,核心目的是激發用戶的靈感與潛能,去做更好的創作。
個中原因并不難解釋。
在舊有的Wintel體系下,終端廠商做的是賣硬件的生意,只有搭載英特爾處理器、微軟操作系統的硬件才有市場。而在智能手機主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終端廠商并未對高通、安卓產生強依賴,逐漸形成了硬件、生態服務和周邊產品在內的多元化盈利體系,形成了不同于傳統PC的營收結構。
只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終端廠商還需要英特爾、AMD、高通等芯片廠商的算力,需要Windows沉淀多年的軟件生態,所以在英特爾和微軟高舉AIPC的旗幟后,主流終端廠商迅速跟進,畢竟新概念可能是刺激銷量的驅動力,沒有哪個品牌想要逆勢而行。
可彼此對于AIPC的構想,已經不完全相同。
英特爾押注的是AIPC帶來的增長空間,微軟志在AI應用落地的載體,而終端廠商的著力點在于全新的終端生態格局,想要整合AI算力,打造用戶需要的“智能體”。英特爾和微軟并不缺少號召力,但在利益的驅動下,這種號召力大概率不會和市場統治力畫等號。
04 寫在最后
影響Wintel聯盟話語權的因素中,還涉及到技術路線的爭奪。
AIPC故事的關鍵,在于終端算力,在本地運行大模型。說服用戶使用端側AI的理由,無外乎響應速度和數據安全。
而OpenAI新近發布的GPT-4o,音頻響應速度已經低至0.23秒,和人類的響應時間相似。如果端側大模型不是剛需,所謂的AIPC還有存在的價值嗎,又或者說生產力工具的形態會局限于PC嗎?
諾基亞沒有賭對智能手機的技術路線,英特爾和微軟能改寫命運嗎?或許只有時間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