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霞光社 劉景豐
編輯 | 韋伯
“中國企業,正成群結隊地來到匈牙利。”
這是《匈牙利每日新聞》在5月13日一篇報道中特別提到的一句話。
作為中國企業進入歐洲的橋頭堡,匈牙利儼然已經成為中企出海的新熱土。
到底中國企業數量在匈牙利增長有多快?有這樣一組來自匈牙利本地媒體Pénzcentrum.hu的數據:目前已有近600家中資企業在匈牙利開展業務,這其中85%以上是2010年后才注冊的。
這些落地在匈牙利的中國公司,營業額也在最近幾年實現了飛速增長:最賺錢的兩個行業是制造業和建筑業,前者營業額占總體的70%,后者營業額占總體的20%。2022年在匈的中資企業銷售額超過450億福林(人民幣9.15億),是上年營業額的3倍多。
作為對華友好的歐盟國家之一,匈牙利早在2011年就啟動了“向東開放”政策;隨后2015年,成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并簽署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而且,這里還擁有頗為雄厚的工業基礎,尤其汽車工業,在歐洲幾乎僅次于德國。
隨著中國與匈牙利進入新的合作關系,這個中歐國家有著怎樣的魅力?哪些中國企業正在涌向這里?長遠來看中國企業的機會是什么?本文,一起了解這些問題。
匈牙利,位于歐洲版圖的中心,被稱為連接東西方的“十字路口”。
匈牙利的國土面積為9.3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的浙江(10.55萬平方公里)還要稍小;匈牙利人口968萬,相比之下,浙江省會杭州的人口已有1250萬。可見,無論從面積還是人口看,匈牙利都只能算是一個小國。
但就是這樣一個歐洲小國,卻擁有600家中資企業。其中不乏比亞迪、寧德時代、聯想等中國大企業。得益于這些政治、文化上的互信,中國企業得以在匈牙利快速落地。
根據當地OPTEN公司注冊數據庫的數據,2023年在匈牙利經營的中資企業數量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當地媒體Pénzcentrum.hu稱,在匈牙利經營最久的中國公司已經30多年,至今匈牙利有近600家公司至少擁有一名中國所有者。在這600家有中國背景的企業中,超過85%是2010年之后才注冊的。“自2010年以來,在匈牙利設立的新公司數量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選擇匈牙利,”OPTEN商業信息專家Csaba Alf ldi表示。
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總數的80%)都注冊在有藍色多瑙河穿城而過布達佩斯。中國企業家第二受歡迎的地區,是瓊格拉德-恰納德縣。中國企業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地區,主要是因為這里貿易活躍,住宿服務便利。
這些在匈牙利的中國企業,絕大多數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數據顯示,2022年在匈的中資企業總銷售額超過450億福林(人民幣9.15億元),是上年營業額的三倍多。其中,最賺錢的兩個行業是制造業和建筑業,前者營業額占總體的70%,后者營業額占總體的20%。
另一個維度則顯示了這兩個行業在匈牙利的快速增長。根據Pénzcentrum.hu的報道,與2021年相比,匈牙利制造業2022年的產量增長了兩倍,而建筑業的產量增長了近九倍。“即使沒有統計數據,眾所周知,貿易和房地產也是中國投資者的目標,這也是個人日常面臨的問題。雖然貿易仍然是2020年及以后成立的中國企業的主要活動,但制造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新企業的領獎臺上排名第二。”Csaba Alf ldi說。
21世紀經濟報道曾在2022年10月的報道中,采訪一位旅歐華僑林先生,講述了他的感受。在布達佩斯市中心經營中餐館的他,發現來往的中國客人越來越多,“不同于游客,他們主要是來匈牙利考察投資或籌備工作的。比如寧德時代,前段時間他們就有很多人從國內過來籌備新項目,就駐扎在這附近,經常來這兒吃工作餐。”
今年,隨著中國和匈牙利建立“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可以預見,匈牙利也將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新熱土。
從中國飛往匈牙利,最快需要12個小時。
目前,國內有四個城市開通了直飛匈牙利的航班,分別是北京、上海、重慶、寧波。每周至少有19個直飛航班。
據稱,到今年下半年,中國南方航空將開通廣州飛往布達佩斯的航班。此外,西安和深圳也將開通往返布達佩斯的直飛航班。屆時,中國與匈牙利之間將有七條直航。
航空交通的便利,會大大方便中國企業去匈牙利的商貿考察。
在目前直飛匈牙利的四個城市中,寧波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其更多是商貿合作推動的。
早在2015年11月,寧波機場與匈牙利布達佩斯機場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結為姊妹機場,兩地機場在客、貨運領域市場開拓、航線謀劃、人員交流等方面實現全面合作。2021年5月,寧波開通了往返布達佩斯的貨運航線,首班航機滿載防疫物資、生活用品、跨境電商貨物等飛往布達佩斯。
2022年7月,國內的疫情尚未解封之時,為了開拓外貿市場,寧波政府就帶隊,組織了第一批商務團出國“搶訂單”。這批商務團包括600余名企業負責人,他們以包機的方式趕赴包括匈牙利在內的歐洲多國,邁出了企業組團出國搶訂單的第一步。
這次歐洲之行,讓寧波企業與歐洲客戶達成20億美元的訂單額。此后,中國各省市便掀起一股政府組團出海潮。
今年2月,蘇州市商務局組織企業前往中東歐,帶領萊克、添可、春菊等一批本土清潔電器類企業,到達波蘭、匈牙利,對接當地頭部零售商及商協會。
過去,蘇州在歐洲的合作客戶主要在德國等市場。但近年來,隨著國際關系的變化,中國與德國合作體量在下降,與匈牙利、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的新興市場合作體量在上升。在對接會上,有匈牙利企業家稱,這是中國小家電代表團首次來匈牙利舉辦相關活動,讓他們對“蘇州制造”產品的質量有了深刻了解,對蘇州城市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除了蘇州外,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份,匈牙利博覽局又與深圳市電池行業協會在布達佩斯展覽中心舉辦“匈牙利可再生能源企業投資峰會暨零碳星球減碳峰會”。峰會期間,深圳市電池行業協會與歐洲最大渠道商達成合作意向。
深圳是國內最活躍的前沿科技創新之地,尤其在近年大熱的新能源產業中,擁有鋰電產業鏈上下游超4000家企業。此前,華為、比亞迪、科達利等深圳企業已陸續在匈牙利投資合作。今年,華寶、華美興泰、尚水等幾十家深圳新能源產業及企業也已組團出海匈牙利。
隨著中國企業出海大潮涌起,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逐步加深,越來越多政府開始扮演起組織者的角色,紛紛帶隊組織企業出海。而這種背書效應,也大大提升了中國企業出海的效率。
匈牙利最特色的產業是什么?
過去是醫療。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匈牙利的醫療在全球有多牛。
目前,匈牙利共培養出17位諾貝爾獎得主。按1000萬人口比例計算,它是全球人均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在這17位諾獎得主中,有5位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有5位是化學獎得主,另外還有4位是物理學獎得主。
在全球也很難再找出這樣高密度醫學研究能力的國家,布達佩斯也持續位列全球生物醫藥技術最具競爭力城市榜前列。
在匈牙利醫療服務中,最引以為傲的是牙醫。據說,全球每年有超過220萬人來到匈牙利,看看牙順便泡泡溫泉,其中多數是歐洲人。
與此同時,匈牙利制藥業歷史悠久,賽諾菲、葛蘭素史克、邁蘭等全球大型醫藥企業,均以匈牙利為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是首個通過中醫藥立法的歐盟國家,中醫藥產品在匈普及度較高。
現在,隨著中國企業涌入匈牙利,一個新的產業正在成為這個國家的另一張名片——新能源。
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數據,2022年,中國、波蘭和美國的電池產能排名全球前三,其中中國占比77%,波蘭和美國占比均為6%。排名第四的匈牙利電池產量38GWh,占全球總量的3%。
但是,這一格局或許很快將被改寫。從2022年開始,一大批中國知名的動力電池企業,紛紛走進匈牙利落子。
2022年8月,寧德時代公告稱,其將投資不超過73.4億歐元在德布勒森市新建一座100GWh的電池工廠,建成后將成為歐洲產能最大的電池工廠。這也是繼寧德時代德國圖林根電池工廠后的第二座海外工廠。這座工廠于2023年夏正式開始建設,2024年試運行,2025年投產。投產后,寧德時代在歐洲本地的電池產能將擴大四倍。
與之僅一路之隔的是恩捷匈牙利工廠。云南恩捷股份是全球最大鋰電池隔膜企業。2021年9月,恩捷股份在德布勒森投資1.83億歐元建設鋰電池隔膜生產基地,年產能達5萬平方米,項目規劃建設4條全自動進口制膜生產線和30余條涂布生產線。目前,恩捷匈牙利工廠已投產,為動力鋰電池生產關鍵的濕法基膜、功能性涂布隔膜,是億緯、寧德等電池廠商的重要供應商。此外,恩捷還與歐洲電池新勢力、法國 Automotive Cells Company(ACC)簽署了大額訂單。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另一家中國電池頭部廠商,億緯鋰能。億緯鋰能匈牙利工廠距離恩捷匈牙利工廠20分鐘車程。2023年11月,這座占地45公頃的德布勒森電池工廠破土動工,總投資超過75億元。億緯匈牙利工廠計劃于2026年投產,生產46mm 大圓柱形電池,并供貨與之相鄰預計2025年啟用的寶馬匈牙利工廠——這是一起典型的Tier 1供應商跟隨主機廠出海建廠的案例。建成后,寶馬德布勒森工廠將成為歐洲規模第二大的汽車工廠,擁有年產15萬輛新世代 Neue Klasse 電動車型的龐大產能。
另一個備受匈牙利關注的是比亞迪的匈牙利項目。2023年圣誕節前夕,比亞迪宣布將在匈牙利南部的第三大城市賽格德(Szeged)建設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成為首個在歐盟擁有乘用車整車產能的中國企業,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中資在匈投資的最大手筆。據稱,這一項目總投資超過50億歐元,預計需要9000名員工。工廠計劃于三年內投產,擁有20萬輛/年的純電產能,幾乎是大眾德國狼堡總部基地總產能的三分之一,在建成后將取代寶馬的德布勒森工廠,成為歐洲第二大的汽車制造基地。2024年5月9日,比亞迪歐洲總經理舒酉星又向媒體透露,將在2025年建設歐洲第二座乘用車工廠、目標在2030年成為歐洲領先汽車制造商。
除此之外,電池結構件頭部供應商深圳科達利、電動汽車金屬鑄件零部件和模塊生產商南京泉峰、傳感器生產商上海保隆科技等也均已在匈牙利完成設廠投產。一條圍繞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的上下游產業鏈,正在匈牙利形成。
這里,已匯集了740多家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世界上最大的20家汽車制造商之中的14家,均在匈牙利設有整車或零部件生產基地,包括寶馬、奔馳、奧迪、Stellantis集團等,來自中國的比亞迪、蔚來汽車等也成為其中一員。匈牙利,也成為中國車企進軍歐洲的橋頭堡。
匈牙利的雄心正在顯現——匈牙利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博嵐曾在去年底公開活動中表示,未來,匈牙利國民經濟30%的產值來自汽車行業。
眾多車企看中匈牙利,其中一個原因得益于其所在的位置。
在那些已在匈成功投資的中企看來,匈牙利地處歐洲中心地帶,是聯系東西方市場的橋梁,進入門檻要低于西歐市場,又能夠迅速融入歐盟內部產業分工體系;擁有良好的制造業等產業配套基礎,低成本高素質的人才優勢,而且離歐洲客戶更近,能夠及時回應客戶需求。
過去,由于缺少陸路交通能力,包括汽車在內的中國商業產品出口到歐洲、中東、非洲等地,主要通過海運。海運的好處是,運輸成本低,運量大。但海上運輸很容易受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可控性低。
當中國企業在匈牙利建廠后,車企可以通過鐵路這種陸路運輸,解決供應鏈問題,而且具有更強的控制力。
鐵路運輸的優勢在于,它不僅促進了對交通基礎設施、物流樞紐以及長期全球互動和通信網絡的投資機會,而且還會建立一個密集的定期貨物列車網絡,以便利和推動沿線的長距離商業活動。這有助于優化供應鏈操作,從而徹底改革商品運輸方式,改變國內及國際汽車行業的采購格局。
而從匈牙利到歐洲其他國家,鐵路已經十分方便。從布達佩斯Keleti pályaudvar火車站出發,可抵達薩爾茨堡、維也納(奧地利)、瓦爾納(保加利亞)、斯普利特、薩格勒布(克羅地亞)、布拉格(捷克共和國)、柏林、漢堡、慕尼黑(德國)、威尼斯(意大利)、華沙(波蘭)、布拉迪斯拉發(斯洛伐克)、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蘇黎世(瑞士)等國際城市。
此次訪問,也推動了兩個國家在鐵路上的建設。據《匈牙利每日新聞》報道,匈牙利外長西雅爾托近日就表示,將開始籌備匈牙利-中國在布達佩斯周圍建設鐵路環線的項目。他說,需要這個環來使中國在匈牙利東部地區的大型投資,與西方市場之間的運輸更加高效和可持續。
“匈牙利是中東歐的物流交通樞紐,連接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8個國家。我們將匈牙利視為中歐班列上的重要節點。”作為一家國際鐵路物流服務商,寧波鐵大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邵一峰曾對媒體表示。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向歐洲布局,鐵大大已承運不少寧波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往歐洲的配套產品。
理論上,匈牙利的新絲綢之路連同其鐵路網絡,為加強汽車服務和物流供應鏈的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有相關研究人員稱,如果匈牙利將其收入用于鐵路現代化,將有助于提高區域內外的流動性,使交易更加高效,并吸引外國投資,最終有望將匈牙利打造成歐洲的重要物流樞紐。
這是一個極為誘人的大戰略。當這個物流樞紐崛起,聯通亞洲與歐洲的商貿將煥然一新。對中國企業而言,機遇便藏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