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燁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連鎖便利店7-Eleven近日在廣州開了一家小食堂(Food Bar)。
這家以綠色為基調的門店看上去與常規的7-Eleven不太一樣,除了顏色外,這家店最大的亮點,是在原來常見的炸物、關東煮等熟食基礎上增設了“現做現賣”的區域,此外堂食空間也較常規店有所擴大。
這部分現做現賣的食品看上去像濃縮型的快餐店:產品包括吐司三明治、咖喱飯、漢堡、薯條、可樂、和炸雞等。但相較麥當勞、肯德基等則更為平價,整體單品價格帶在6.9元-19.9元,此外還有低價套餐,如三明治搭配一份飲品,售價為9.9元,漢堡搭配可樂和薯條,售價19.9元,等等。
同時界面新聞發現,“小食堂”食品已經在美團平臺上線,這意味著除了到店點單外,消費者同樣可以把它外賣到家。


總體分量上看這家店的現做食品更像一人食,因便宜方便,社交平臺上有消費者將其稱為“打工人的小食堂”。
官方公眾號宣布這家小食堂為“首店”,目前尚未知該模式是否會在廣東以外的其他市場嘗試,針對這家店的模式、布局及將來規劃,界面新聞向廣東7-Eleven運營公司廣東賽壹便利店有限公司進行問詢,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不過,7-Eleven在國內運營的模式主要是區域合作,除了北京、天津等少數地區為直營外,多數地區以本土代理商運營為主,譬如該小食堂所在的廣州及其華南地區(以及港澳地區)都是香港牛奶公司代理經營,在長三角地區的合作伙伴是統一集團。這一點與羅森相似。
7-Eleven在華南市場較為強勢,布局也較早,1992年就開設了最早的5家店鋪,據廣東7-Eleven官網信息,目前廣東省內分店總數達1700家,參照《2023中國便利店TOP100》的門店數字統計(3906家),7-Eleven在廣東的門店數占比近乎全國總數的一半。
現制食物模式實際一定程度上是日資便利店此前主打的“鮮食”差異化的延續,相比店里做好后只需加熱一下的鮮食,現制食物更有氛圍感。數據上來說,鮮食帶給便利店的毛利率較高,《2021-2022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便利店鮮食毛利率在35%至60%之間,遠高于其他商品。日系便利店中來自鮮食的銷售占比也較多,公開數據上羅森這部分的占比為40%-50%,全家超過40%,7-11則為50%。
這種情況下,標準化程度較高的快餐,通過較快的出品速度,可能能為7-Eleven帶來更可觀的利潤。
但更重要的是,現在在店內增設現制食物也能為7-Eleven拉來更多客流。一個參考是,增設現制食品已經成了目前行業內一個趨勢。

便利店內已有所嘗試的有全家,2023年5月,全家便利店宣布開始實施“一日五餐”策略,推出了“第五代門店”,其中增設了“熱氣小灶”鮮食吧臺,將整個鮮食吧臺面積擴大并獨立成區,并推出新鮮熱食(全家撈面、牛肉湯泡面等)產品,強調現煮現做;2018年成立的逸刻EGO,也在門店中強調餐飲,提供現制的煎餅果子、面條等。據36氪報道,逸刻EGO部分門店的餐飲業態區域占比高達50%。
對于便利店來說,其主要布局在一二線城市、客群以上班族為主導的特點讓現制食物變得更有吸引力。在后疫情時代消費市場逐漸回暖的環境下,包括便利店在內的零售行業都在努力爭取更多線下客流,現做食物成了這一背景下的押注,譬如永輝也開出平價小食堂。 “相對豐富的消費選擇會加速便利店的復蘇速度,因此要發展一些特色產品,打出差異化。” 全家便利店助理總裁童偉國曾對界面新聞這么表示。
2021年廣東7-Eleven就提出要繼續深化差異化的策略,廣東7-Eleven常務董事溫宏杰在當時公開披露的門店鮮食銷售數據是超40%,但他曾表示這還不夠,之后公司需要在這一品類上格外關注與打造——由此猜測,更具“煙火氣”的小食堂或是這一策略的一部分。
但總體便利店行業競爭正逐漸激烈,規模上看,中國本土便利店品牌美宜佳的門店總數突破3萬家,成為中國便利店市場門店最多的品牌,日系便利店中羅森在近兩年明顯加大了擴張速度,并宣布沖刺萬店目標;全家也在3月調整了經營模式,有為擴店發力的信號。
7-Eleven在2022、2023年門店數分別增加426、587家,雖然規模始終維持在全國排行7-8名的位置,但隨著競爭加劇,不同玩家對現做食品差異化的發力,7-Eleven也需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