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升龍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6日,法國政府決定派出2700名警察和憲兵前往該國位于南太平洋的領地新喀里多尼亞,以平息持續了三天的騷亂。
5月13日,由當地土著卡納克人發起的針對一項憲法改革動議的抗議演變成騷亂。隨后暴徒們洗劫商戶,燒毀汽車,并設置了路障。目前騷亂已導致至少5人死亡,包括3名卡納克年輕人、一名法國警察和一名法國憲兵,另有數百人受傷。據當地電視臺NC La 1ère估計,騷亂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2億歐元。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5月15日宣布新喀里多尼亞進入緊急狀態,當局封禁了TikTok等社交媒體平臺。政治中心城市努美阿實施宵禁和交通管制,努美阿國際機場被關閉。
新喀里多尼亞常住人口接近30萬,其中卡納克人占比超40%,另外還包括法屬波利尼西亞人、中國人、日本人、瓦利斯人和阿爾及利亞人的后代。
至少在3000年前,卡納克人就已在此居住。1853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在海外殖民擴張期間吞并了新喀里多尼亞,隨后歐洲人陸續前往定居,卡納克人成為長期種族隔離制度的受害者。1960年代起,島內開始爆發獨立運動,包括劇烈的政治暴力活動。

1998年11月,經全民公投通過的《努美阿協議》規定,法國政府承諾給予卡納克社區更大的政治自主權,并設法改善該群體的經濟狀況,以及提高他們在經濟、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參與度。盡管如此,大部分卡納克人至今仍然生活在高貧困率和高失業率的環境中。
新喀里多尼亞分別在2018年、2020年和2021年舉行了有關“脫法建國”的全民公投,但均未獲通過,不過支持獨立的聲勢正在逐次擴大。卡納克人占多數的北方省主要政治力量支持獨立,而南方省的主要黨派則反對脫離法國。
引爆此次騷亂的導火索,是本周早些時候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一項關于新喀里多尼亞的憲法改革案。該動議要求擴大新喀里多尼亞省級選舉的選民范圍,允許在當地生活超過10年的法國居民投票。支持獨立的卡納克領導人擔心這會使卡納克人進一步邊緣化,并抨擊巴黎方面無視他們的意見,試圖鞏固其對該群島的統治。
該動議需要經過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的批準。馬克龍呼吁各方保持冷靜,他邀請支持和反對獨立的領導人前往巴黎進行會談,并表示在各方達成和解之前法國參議院不會對該動議進行投票。
英國《金融時報》等歐美媒體認為,隨著美國等各大國在印太地區激烈爭奪影響力,新喀里多尼亞在馬克龍政府的“新冷戰”版圖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前澳大利亞駐新喀里多尼亞外交官Denise Fisher表示,法國政府不顧當地民意,以繼續占領的方式加入地區競爭,其合法性將受到質疑。瓦努阿圖等新喀里多尼亞鄰國已表態支持卡納克人,并呼吁法國取消選舉改革。
對于法國而言,這里同時也是巨大的經濟利益所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顯示,新喀里多尼亞的鎳礦儲量居世界第二位,且大多數為紅土型鎳礦、埋藏淺,易于勘探和開采。鎳是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陰極中的關鍵部分,高能量密度的三元動力電池對鎳有極大需求。
盡管如此,新喀里多尼亞當地的鎳業正處于危機之中。近年來當地頻繁的礦場尾礦壩泄漏事故引發多起罷工沖突事件。而隨著全球最大鎳儲量國家印尼產能的不斷提高,多家國際鎳礦巨頭受到的壓力與日俱增。今年2月29日,由于持續虧損,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貿易商嘉能可關閉其在新喀里多尼亞島的鎳業務。
2023年8月提交給時任法國總理伊麗莎白·博爾內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沒有私人資本和政府的干預,新喀里多尼亞的鎳廠和加工產業都將要關閉。法國政府一直在就新喀里多尼亞鎳業救助方案進行談判,包括承諾將其供應于歐洲的電池供應鏈,但因當地的政治緊張關系而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