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財道 簡直
一家行當比較奇特的企業,赴港上市的“宏偉藍圖”剛發布,就遭遇媒體種種質疑。
這家公司就是“東郊到家”,該公司為何連續卷入輿情漩渦?其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爭議不斷
“東郊到家”其實是一款APP軟件,背后主體是重慶聚米網絡科技(下稱“聚米科技”),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營業務是上門推拿,也就是O2O(線上到線下)服務平臺。
聚米科技業務模式可以理解為,在技師和顧客之間搭建了一個線上平臺,然后從中抽取傭金。公司大本營在重慶,按其自己的說法,目前平臺服務已經覆蓋全國接近50個城市,其中3/4都在南方地區。
(來源:天眼查)
“東郊到家”創始人湯帆,本身互聯網出身,深諳線上品牌推廣。
公司開業之初,線上+線下結合的經營模式起初并不順利,一度還遭遇日接單量不足30單的窘境。湯帆后來選擇關閉線下門店,專注發展線上模式。
這個決定恰好趕上疫情帶來的線上商機,獨特商業賽道模式+不走尋常路的營銷轟炸,使得“東郊到家”業績迅速擴張。
按照“東郊到家”官網的描述,2019年至今,平臺用戶由不足10萬人,增長到超700萬人。
盡管業務擴張了,利潤也見到了,但從客戶端的角度來講,問題也隨之而來。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東郊到家”的投訴已達200余條,主要涉嫌虛假宣傳,強制消費等方面。
有消費者稱,到家技師與照片相差懸殊,涉嫌虛假宣傳。還有用戶直接投訴技師,用修圖軟件和美顏相機,來刻意隱瞞和過度修飾本人的容貌和身材。
為此,“東郊到家”在服務須知中,還就技師容貌做出特別說明。
但是,這顯然無法解釋技師照片與本人容貌不符的問題。因為很多人在意的,也許不只是容貌本身問題,而是宣傳的與上門的,是否為同一個人的問題。
其背后,更是廣告宣傳是否真實的問題。
(來源:“東郊到家”公眾號)
實際上,聚米科技此前就曾因違反《廣告法》被處罰。
2022年,重慶市兩江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因聚米科技“違反《廣告法第17條》規定”,對其做出罰款的處罰。
(來源:愛企查)
其實,“東郊到家”最被媒體詬病的還是“涉黃”事件。
在2024年315當天,福建衛視《現場》欄目直接點名包括“東郊到家”在內的若干上門按摩App,表示有平臺技師在按摩過程中暗示和慫恿顧客“加鐘”,并且升級“特殊服務”。
而就在幾天前,還有媒體爆出,某消費者因“東郊到家”技師提供的服務涉黃而舉報平臺。
問題本源
問題的癥結之一,恐怕是技師與“東郊到家”的勞資關系問題——按摩技師并不是“東郊到家”的員工。
天眼查平臺信息也顯示,“東郊到家”母公司聚米網絡2022年年報中,員工人數僅有19人。
這說明,“東郊到家”和技師之間本身并不存在雇傭關系,技師和公司之間簽署的,也只是合作協議。這樣一來,無論技師涉黃或出現意外,責任主要由個人承擔,公司責任大幅減輕。
也正因為是合作關系,“東郊到家”就不必給技師們繳納社保。既然技師和公司之間不存在強關聯關系,那么又如何有效約束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正規行為呢?
另一方面,從“東郊到家”的客戶群體上來看,男性(尤其是單身男性)占據絕大多數。百度指數數據顯示,2024年3月1日至3月31日,對“東郊到家”進行搜索的用戶中,20歲至39歲的用戶占比,超過80%,上述用戶當中,超過90%的比例,均為男性。
目前,“東郊到家”號稱有1000萬注冊用戶和2.5萬簽約技師,而在其App展示頁面,女技師的靚照也都堪比明星。這其中,如何處理一些“踩線”的交易,成為問題的關鍵。
合規前提
不可否認的是,“東郊到家”所屬的“上門到家服務”業態目前已經足以支撐起萬億規模的市場體量。
美團數據顯示,生活服務消費頻次正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生活服務(含家政、洗滌、維修)在去年全年的交易額同比增幅超過1倍。
而上門按摩服務,恰恰就是“東郊到家”區別于其他傳統按摩店的重要特點。
不過,目前這一行當競爭也非常激烈,上門按摩及推拿服務平臺遍地開花。各種“到家”類上門按摩服務小程序和APP,令人目不暇接。
但是,這種競爭環境下,也容易造成泥沙俱下,上門服務業態的發展必須以合法合規為基礎。
也因此,有業內人士向《天下財道》分析說,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合規性是監管機構和投資者非常關注的問題,任何合規上的紕漏,都可能導致上市計劃的延遲或失敗。而除了合法合規,這種“一對一”上門服務還可能涉及客戶隱私和技師自身權益保護問題。因此,相關公司不能只是簡單地提供交易平臺和從中抽成,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服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
《天下財道》也注意到,在合規方面,“東郊到家”已起草《平臺商戶違規治理白皮書》,并且專門提到治理“涉黃”問題。但其效果如何尚未可知。
“東郊到家”合法合規情況究竟如何?公司在治理“涉黃”方面有何具體措施?其上市之路會平坦嗎?一切都還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