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4月金融數據出現異常變化,社會融資、狹義貨幣(M1)出現罕見負增長,引發市場關注。對此,界面新聞特邀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進行解讀。
連平表示,4月份社融規模減少近2000億元,同比少增約1.42萬億元,主要受房地產融資增速下滑、政府發債步伐放緩、企業融資狀況不佳等因素影響。
“短期內房地產融資難以迅速好轉,但政府發債可能在5月份提速,企業融資需求將逐步改善,預計5月份社融和信貸需求將會提升。”他說。
央行日前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提出,“注重引導金融機構加強信貸均衡投放,為經濟提供穩定、可持續的金融支持”、“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淀空轉”、“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三項政策訴求。
有分析師認為,這三項目標是“不可能三角”。理由是,在內需偏弱的環境下,社融、廣義貨幣(M2)增速與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意味著兩者增速需顯著高于8%(5%+3%),以助力基本面目標的實現,但過度追求金融數據規模可能造成信貸個別時點沖量、資金淤積空轉低效利用等問題。
對此說法,連平并不認同,他表示,上述三個方面并不矛盾,而是相互關聯的,可以通過適當的政策加以協調的。
他指出,目前7%-9%的社融和M2增速符合中國經濟運行需求,要做好的是進行均衡投放,確保信貸資源在全年內均衡分配,避免在某些時段過度集中或短缺;要優化貨幣政策工具,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避免資金空轉和低效使用;保持廣義貨幣(M2)合理增長,確保與名義GDP增速保相匹配,以支持經濟增長和穩定物價。
近期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下行引起央行關注,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新聞稿中提到“在經濟回升過程中,也要關注長期收益率的變化”。
連平認為,長期國債收益率應當成為央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的重要考量因素,未來央行可能會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交易,并將長期國債收益率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他指出,央行進行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包括外匯占款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而對政府債權即持有國債的比例很小,這意味著該項工具未能充分利用。
連平表示,通過二級市場國債交易,央行不僅可以調節市場流動性,還可以影響長期國債收益率,進而更有效地支持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強化財政貨幣政策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