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2024年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在上海世博展覽館正式開幕。
作為四川白酒龍頭企業和民族品牌的典型代表,五糧液、瀘州老窖亮相中國品牌博覽會,傳承發揚中國白酒文化,傳遞川酒金字招牌。
過去的2023年,酒業競爭愈發白熱化,白酒行業TOP5門檻將破300億大關,無論產品布局、客戶畫像如何,“叫賣”與“交鋒”都在時刻上演。多個現象表明,2024年的中國酒業市場面臨著更多變數。
“穩”字當頭: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序章
今年3月于成都舉辦的春糖會觀展人數創歷史新高,總人數近40萬人次,共2014家酒企參展,大部分為白酒企業,這兩千多家酒企,是中國白酒行業發展的親歷者。
中國白酒在每個時代、每個地域都有其流行趨勢,當下白酒產業正處于“優質產能稀缺,整體產能過剩”階段。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后強指出,2023年可能是中國白酒發展的轉折點,是周期性、結構性矛盾的爆發年,呈現市場份額集中化、品牌比拼白熱化、價格競爭激烈化、產區發展規模化等特征。
他認為,2024年,酒業發展情況或更為嚴峻,白酒庫存、價格倒掛、小廠倒閉成為主要問題。除了幾大名酒外,全國酒企將大面積虧損或者倒閉,酒商將低價甩貨或倒閉,預計70%小酒廠將離開白酒領域,另謀出路,“穩”成為白酒頭部陣營2024年的發展關鍵詞。
同時,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趨向于理性化和健康化,但對高品質酒的需求,促使如今中國白酒行業逐漸形成多元化的市場格局。未來如何增加優質白酒的產能,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將成為白酒行業長期關注的課題。
強勢區域酒企崛起:川酒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世界白酒看中國,中國白酒看四川。從1990年代至今,川酒已輝煌了30余年。
川酒歷史由來已久且很早就成為了商品,適宜的溫度、濕度、日照度、土成度、水質度、糧優度、工藝度等,形成釀制白酒的優越條件。廣漢三星堆、金沙遺址距今四千多年,發掘出的文物中就有用于飲酒的陶制或青銅材質器具。宜賓、瀘州等地出土的歷史文物中,更有用于釀酒、儲存、運輸、售賣的工具,這也證實了巴蜀大地是適合釀酒的風水寶地。
如今,川酒已發展為全國性名酒品牌、全國上市企業數量、老窖池數量、市場份額、銷售額、專業技術人才“六多”格局,四川白酒產業的壯大,衍生出相關配套產業,形成了紙箱、塑膠、印刷、玻璃等具規模標準化且較為完整的配套優勢和川酒相關產業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四川各級政府在貸款融資、財政補貼、技術改造、產業發展規劃等方面給予政策傾向,也孕育出全國知名的“六朵金花”“十朵銀花”。
川酒六朵金花目前只有劍南春和郎酒沒有上市,從性質來看,三家國資控股,二家私人控股,一家外資控股,近期處于年報和季報披露階段,部分白酒企業的業績超預期,川酒四家上市企業業績均上漲。
4月28日,五糧液正式發布2023年年報,順利完成去年初制定的營業總收入力爭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目標。2023年全年,五糧液實現營業收入832.72億元,同比增長12.58%;實現凈利潤302.11億元,同比增長13.19%;扣非之后,五糧液凈利潤為301.16億元,同比增長12.96%。
瀘州老窖2023年年報和一季度報數據分別顯示,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302.33億元,同比增加20.3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2.46億元,同比增加27.79%;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91.88億元,同比增長20.7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74億元,同比增長23.2%。
自媒體“酒游記”文章稱,川酒企業在過去十年之中沒有能真正發揮地域集群優勢,導致在面對以茅臺為代表的貴州醬酒市場擠壓時品牌影響力被明顯削弱,川酒在話語權、龍頭地位、上市企業數量、香型份額、板塊熱度等方面被逐步淡化,即使“醬酒熱”退燒,川酒仍面臨新時代、大環境下不小的挑戰。
目前,中國白酒市場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偏弱”等問題,未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市場將逐步向品牌企業聚焦,向優勢產區靠攏,同時,川酒要面臨黔醬“余溫”的市場沖擊,存量競爭態勢下,白酒品牌將逐漸轉向競合發展、產區共榮發展。各自產區也正在努力形成以企業帶動區域,以“一超”帶動“多強”的產業發展格局,川酒更要利用產業集中化的優勢做大做強。
近年來,四川各級政府及有關單位高度重視川酒發展,先后發布《白酒優勢產區創新升級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年)》、《成都都市圈白酒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等多項配套政策,2023年工信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聚焦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鼓勵優質白酒朝優質產區集中。
同時,四川省委省政府現已明確提出,大力實施以白酒為核心的食品輕紡提質倍增行動,著力建設世界優質白酒產業集群。
酒香也怕巷子深:前浪變后浪追逐酒業新賽道
前不久,由中國酒業協會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白酒T9峰會”召開,今年T9峰會主題是“樹信心、固本源、提價值”。業內人士會上談論核心仍是“未來在哪里尋市場,大趨勢有何變化”等具體問題上,“重樹信心”“長期主義”“科技創新”是多次被業內人士提及的關鍵詞。
李后強指出,中國白酒面臨歷史性的轉折——“喝酒文化”轉向“品酒文明”,隨之則是品質提升、產量下降、優勢集中、價格回落、香型弱化、產區凸顯、濃度下調、情調彰顯。中國白酒行業調整是由內生因素決定的,核心是新質生產力的推動,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出現了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工具、新質勞動對象、新型生產關系和新型消費群體。
關于決定消費者購酒關鍵因素的最新一組調研數據顯示,62%關注口感,48%-52%關注價格,43%關注健康,32%關注品牌和特色,30%關注口碑,28%關注包裝,26%關注促銷優惠,15%-16%考慮新品。
新型消費者群體把健康、快樂、時尚、情趣、科技看得更重要,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有視野、有見解,不會輕易被廣告與輿論忽悠或者糊弄,更不會輕易“上當受騙”。
《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提出,隨著酒類消費需求越來越趨向多元化、個性化,酒類產業更加注重酒類文化屬性和品牌形象,文化正在成為中國酒業發展的新動能。近幾年,酒類產品更注重自身品牌及產品的個性化、差異化表達,注重科技賦能,以“科創+文創”為途徑,梳理產品鏈條,不斷開展文化相關活動。
根據川酒各企業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度五糧液、瀘州老窖、舍得酒業、水井坊營銷費用分別為77.96億元、39.74億元、12.90億元、13.08億元,分別上漲13.91%、15.24%、26.87%、2.28%。在五糧液、瀘州老窖營銷費用支出中,促銷費分為45.40億元、14.80億元,分別同比上漲16.74%、107.62%。
從中華文化出發,就不能斷定“酒文化”“酒活動”一定帶著營銷的味道。中國白酒作為孕育民族品牌的典型代表,本身就屬于我國農耕文明的衍生,與傳統節氣、精神風貌、地域特色息息相關,酒也是承載多種文化的載體。
“流動的博物館”、“和美盛宴”、“酒中美學 美在酒中”等文化體驗活動通過線上IP與線下深度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消費者了解企業精神,并在更深層次與消費者深度聯動,形成文化認同與品牌吸引力,凝聚出熬過周期,堅定長期主義的底氣。
2023年,五糧液、瀘州老窖、舍得酒業、水井坊分別在研發上投入分別增長36.50%、9.56%、42.19%、0.59%。值得一提的是,五糧液、瀘州老窖研發投入占據行業第一、第三,舍得酒業則占據了第四位。
五糧液、瀘州老窖、舍得酒業在智能釀造上下足了功夫,最大程度優化生產流程,推動智能釀造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倉儲配送一體化項目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從而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培育白酒行業新質生產力。
在口味方面,川酒龍頭已開展以白酒釀造核心微生物、風味物質等為核心的基礎理論研究:五糧液建立了涵蓋白酒釀造核心微生物菌種種類的中國白酒微生物菌種庫;瀘州老窖開展了曲藥中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水井坊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進行的“一號菌群”科研項目已有初步成果,推進酒體創新和工藝創新。
目前來看,川酒已完成數量轉質量的轉身,未來,前浪也應保持后浪的態度與危機感,只有擁抱新質生產力,深耕企業產品力,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再次創造屬于川酒的“核心競爭力”。
來源:推廣
最新更新時間:05/16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