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袁凌:過分追求體驗性,文學寫作將變成行業實錄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袁凌:過分追求體驗性,文學寫作將變成行業實錄

“如果把每個人束縛成非要是快遞員寫的送快遞我才能看,另外一個人寫的就不能看,那么最后文學就變成一個行業實錄了,就沒有那種全局性的、綜合性的、超越性的東西了。”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張帆 記者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皮村位于北京的東五環之外,靠近首都國際機場。袁凌從昌平過去,路程遠且曲折——先坐5號線地鐵,再換乘6號線到草房站,然后搭乘306路公交車。2017年4月,袁凌第一次站在皮村的主街道上,這里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是17,000余名打工者的棲身之地,住宅區外環繞的是面積10倍以上的工廠區。

2005年,公益機構工友之家搬到這里,隨后陸續搭建了一系列文化活動空間,包括2008年開館的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2014年,工友之家開辦了文學興趣小組,每周日晚七點半,這里聚集起一群對文學寫作和閱讀有興趣的工友,以及來自高校、科研機構的授課老師。2017年,《我是范雨素》走紅,文學小組走入大眾視野。皮村,漸漸成為了全國工友心中的夢想地標。

正在上課的文學小組

第一次參加皮村的文學課后,袁凌拜訪了“大嗓門”的史魚琴,又認識了同樣做育兒嫂的林巧珍。他隔段時間就去詩人小海的二手服裝店逛逛,也和編輯萬華山成了朋友。他成了文學小組的一位講課老師,手把手幫大家改稿子。在文學之家召集人付秋云的邀請下,袁凌開始參加每年度新工人文學獎的評選,負責其中的非虛構類作品。他和更多文學小組的成員熟悉起來,了解他們“在底層輾轉掙扎的過去、卑微辛勞的日常和在縫隙中曲折生長的夢想”。日積月累,他和他們“似乎成了無從分割的一類人”。

因為疫情反復,文學小組的活動一度遷移線上,皮村數次封閉,一些生計無著的小組成員離開了北京。去年皮村文學小組作品集《勞動者的星辰》的出版和眾人的堅持,成了寒冬中“一股春意”。袁凌有了某種迫切感,要為這個群體留下一份記錄。

他在皮村租了一間月租600元的房子,面積七八平方米,沒有衛生間和廚房,也沒有空調和暖氣,但從陽臺上可以觀望皮村主街,足夠靠近這里的煙火和人。跨越七年的交往也讓這群“棲居在城市邊緣仰望星空的異性兄妹”,在袁凌的生命里刻下長久的印記,也便有了《我的皮村兄妹》這部新作。

《我的皮村兄妹》
袁凌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4-5

01 皮村人在創造性生存和勞動性生存之間搖擺

界面文化:你的新作名為《我的皮村兄妹》,你曾說自己在皮村遇到這樣一群人,天然有種親近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袁凌:因為我和他們有一些地方很相似。比如我們都住在城中村里。剛認識他們的時候,我住在昌平燕丹村,我當時從一個小區搬到城中村,小海、萬華山和另兩位文學小組工友幫我搬的家,他們都到我那邊城中村的房子玩過。我喜歡城中村的煙火氣,大家之間的界線沒有那么分明,可以比較隨意地生活。我小時候就住在大雜院里,孩子多,我也喜歡熱鬧。這也和我以前做記者的經歷有關,我對于城中村的環境覺得很熟悉。

從我的身份來說,我是一個特別有漂泊感的人,我沒有北京的戶口和社保,沒房沒車。他們做體力勞動,我做腦力勞動——說到底,都是沒有體制內身份和穩定保障的勞動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跟他們在一起其實還蠻舒服的。

皮村的街道

在皮村這個地方,因為大家都沒有怎么成名、都不是主流文學圈的人,大家可以真誠地在一個很自然的狀態下談談文學、分享經驗。包括在皮村文學小組的文學課程,我會手把手地幫他們修改。這些都讓我感到懷念和親切。

界面文化:他們最開始接觸你時也有這種親近感嗎?

袁凌:有,因為一開始他們誰也不知道我是作家,知道之后也不認為我是一般意義上的那種作家。因為我外表看起來不大像一個作家,我做的是非虛構,他們可能也覺得非虛構不正牌、不主流。

界面文化:接觸之后,他們身上有打破你過去認知的地方嗎?

袁凌:他們有一些打破常規的地方,比如我看到有個月嫂的日記時都驚呆了,因為我沒想到一個這樣的人在夫妻的性上面會那么大膽。我也沒有想到,他們會讀很多書,而且記憶力很好,會引用一些典故,不管是范雨素還是史魚琴,都有這種能耐。小海的詩也讓我感到超出以往的認知,他對鮑勃·迪倫體會得非常深入。

在生活經驗上,他們會填補一些空白。比如皮村雖然有澡堂子,但起步價18元,他們好多時候連這個錢也不想出,就想到了“曬水”。曬水的經驗對我來說是新的。用農夫山泉或者娃哈哈那種塑料桶,打一桶水,把標簽一撕,放到太陽底下曬,到晚上就曬得非常熱了,尤其是夏天,用它來倒在頭上或者擦澡,甚至還要再兌點涼水進去。用他們的話來說,曬出來的水——相比燒出的熱水——有一種陽光撫摸你的感覺。

我對體力勞動也有了新的認知。王海軍是文學小組成員,他叫我干過兩次拆展、布展的活。每叫一個人有一二十塊的提成,有一次他叫不到人臨時想到了我,另有一次是他帶我去的。我看到很漂亮光鮮的展覽,轉眼就變成一片狼藉了。幕墻板子被放倒后,抬起來比王海軍說的要沉得多。最后回收板材裝車,是兩個工人抬著,遞給垛得很高的卡車上的人碼放,最大的幾塊板子要四五個人一起抬,上面接的人也有三個,一旦失手可能會出人命。他們從下午四點一直干到晚上十點半,為了節省15塊錢的餐費,中間沒有人提出來要吃飯。第二次回來以后,我就病倒了,后來再也不敢接受王海軍的邀請了。我重新認識到,社會的根基還是由體力勞動構建起來的——高樓大廈里的展覽,地鐵等各種設施,包括外賣、快遞、家政這些服務,都是人的汗水堆出來的,不是我們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完成的。

袁凌(左)與王海軍在拆展中合影

界面文化:對他們來說,文學寫作是繁重體力勞動下的“逃生”或消遣嗎?

袁凌:我覺得是都有的。我把人的生存分為三種,資源性生存、創造性生存和勞動性生存。

資源性生存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占有資源,然后靠資源生活得有余裕,體制內外都有這種,體制內更明顯,皮村的人顯然不是這樣生存的。

文學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生存。但當你達不到創造性生存,你可能就會選擇勞動性生存,皮村的人在這兩種之間搖擺。如果能夠創造性生存,誰不愿意有成就感?這好像是神安置在人心中的一種需求。在皮村,有些人外表看起來跟文學完全不搭界,比如一些月嫂,比如王春玉,那么結實,一看就是一個退伍軍人出身的保安,但他們有這么一個天性,正好有皮村這么一個地方,他心里那個種子本來可能已經沒感覺了,被柴米油鹽賣力氣僵化掉了,到了這里,它就又開始萌芽了。

皮村的很多人還處在過渡期,本質上來說還不是真正的專業作家,靠寫作吃飯但也不排除他有一個夢想。像小海這種他會很苦悶,因為他押的寶重,還有一些押的寶沒那么重,比如幾個月嫂,她們可能把寫作更多當作業余愛好,這種人更能接受現狀。

02 素人寫作有原始的真實也有視角的局限

界面文化:近兩年,《我在北京送快遞》《我在上海開出租》等基層非虛構作品流行,2022年皮村文學小組作品集《勞動者的星辰》出版。你認為素人寫作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

袁凌:他們有那樣的生活經歷,這些經驗寫出來有一種最原始的真實,這是他們的一個優勢。

劣勢我想可能是時間的限制。他們沒有那么多的工夫來寫,生活的壓力很大,比如月嫂史魚琴,她可能一上戶,手機都不讓看,更何況寫東西。

另一方面,對于他們來說,走出自身視角去思考整個社會的問題,這是比較難的,他們只能從自己的經驗出發,這也關系到他們的寫作能走多遠。

界面文化:非虛構專業作家和素人作者,兩者是什么關系?素人的寫作對你會有啟發嗎?

袁凌:我寫皮村跟他們寫皮村是可以共存的,是互補的關系。一方面沒有人寫皮村群像,我可以有這么一個機會和空間,用不同的視角去寫;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寫自己容易不夠客觀,別人寫他們又可能不像他們自己寫的那么貼切和深入。

小海寫過一個在東莞工廠里寫詩的故事,當時我已經把他的故事寫好了,后來發現他自己寫了這樣一個故事,里面有幾點挺有意思,比如他寫自己癡迷、模仿鮑勃·迪倫和汪峰,我就會引用一些,讓我寫的故事更豐滿。

小海在倉庫干活挑選衣服,撿起一個頭套戴上,發泄內心苦悶

界面文化:書中寫某個月嫂和小海的兩篇都涉及到了“性”的部分,這類話題可能有觸犯隱私的風險。你在寫作時如何把握邊界?

袁凌:我和小海聊得很深入,包括他的隱私,你不跟他有多年交往是很難知道的,也很難體會到他的困境。認識他那么多年之后,他對我說,他過年回河南老家,村里有兩個單身漢,活到50多覺得活得沒意思,自殺了;如果他活到50歲,也是這樣默默無聞也沒有成家的話,到時候也不想活了。一個30多歲、熱愛詩歌、看起來很有活力的人,在你面前很平靜地告訴你,如果他活到50歲也是那樣的話,他就自殺,是非常震撼的。

在寫作的時候,如果是純粹的獵奇我是不寫的,但如果一些細節對呈現人物的性格有作用就會寫,比如那位月嫂大膽的性愛。外界觀念會覺得他們的生活就是卑微苦難,其實他們的生活也有精彩的一面。我在書中給這位月嫂用了化名,她本人并沒有修改這部分內容,也是認可的。小海的部分我也是征求過他的意見,他一開始覺得不行,我和他溝通,說其實這段經歷不涉及道德問題,反而會讓大家覺得他更豐富一些,后來他同意了。書里籠統寫了萬華山的一段初戀,原稿寫得要更直接一些,但華山看了之后有一些顧慮,我征求他的意見之后,在書里做出了一些修改,他的接受“尺度”可能沒小海那么大,我也尊重他。

在想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和他們一個個明白地說過,我要專訪你,我要寫一本書。在訪談之后,如果覺得涉及到隱私的部分把握不住,我會跟他們確認一下他們的想法。

至于非虛構怎么把握隱私的邊界,如果你擴大了隱私的范疇,一定什么書也寫不了。所以我覺得并沒有固定的界線,只要不是造謠他的道德問題,這個尺度是可變的。關鍵還是態度,你跟他交往的夠不夠深,你是不是目的性很強地去采訪他。如果你是寫他的人生故事,給他主體性,他其實是高興的;如果你把他當成一個研究的樣本,你不是為了寫他,是為了借他寫社會現象,他可能感覺不到你對他的尊重,就會生氣。

袁凌、小海、王海軍、馬健東夜里在溫榆河劃船

03 過分追求“體驗”會束縛文學的思辨性

界面文化:《我的皮村兄妹》沒有采用社會學的視角,而選擇寫人物群像,這是你更擅長的領域和寫法嗎?從《寂靜的孩子》《生死課》到《我的皮村兄妹》,你如何選擇書寫的對象與主題?

袁凌:現在有大量的“非虛構寫作”,但是“非虛構文學”這個概念沒有被提出來,其實我做的始終是“非虛構文學”。“非虛構寫作”可以包容更大范圍的、帶有文學性的文本創作活動,比如從社會研究、知識性、旅行見聞等出發吸納文學性的創作,它的價值主要在于社會意義;“非虛構文學”必須是以寫人或者其他生靈、寫人的生活為根本目的,它的意義主要是文學本身。這兩者是同心圓的關系。

回頭來看,我的非虛構寫作主要是關心個體和群體的人本身,不是聚焦某種社會現象,或者說提供某種典型樣本。

《我的皮村兄妹》里的這群人,和他們相遇的頭5年,我都沒有想到要寫他們。我遇到這些人,相處得愉快,也許在某一天我會寫,但不是一定要寫——我寫非虛構一直是這個態度。在皮村文學小組做志愿者的時候,我上文學課,幫他們改稿子,給他們當評委,在日常相處中逐漸了解了他們的生活。2022年確定要寫這本書的時候,我聯系了他們中的30多個工友,一個一個去做專訪,最后集中寫了13個人的故事。

賈曉燕在工友之家庫房挑貨忙碌(賈曉燕,1977年生,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人,皮村工友之家工作人員,二手商店店員)

界面文化:你曾在皮村租房生活半年,未來還會用類似“體驗式”生活來寫作嗎?

袁凌體驗性現在是對非虛構文學一個比較大的要求,因為當下調查性已經談不上很多了,這種情況下,你必須加強體驗性。體驗性就是一種真實感吧真實感分兩種,一種是還原真相,另一種就是真實的體驗,強調在場感親臨其境感

當時我感到應該順應這種對體驗性的要求。《漢水的身世有強大的調查性,《我的皮村兄妹》沒有那么強的調查,它也不是一個大的公共事件,它就有很強的體驗性。

但我覺得如果一直要求體驗性,也不算是文學的正途,它會束縛文學的思辨力和客觀性,對作家也是苛刻的。如果把每個人束縛成非要是快遞員寫的送快遞我才能看,另外一個人寫的就不能看,非要是女人才能寫女人、男人才能寫男人,非要是一個行業的人才能寫這個行業的人,那么最后文學就變成一個行業實錄了,就沒有那種全局性的、綜合性的、超越性的東西了。比如像史鐵生這樣的作家,他坐在輪椅上,他怎么去體驗呢?還有余華、莫言這樣的作家呢?所以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潮流,但是當下它的出現是合理的。

即便現在體驗性那樣的火,我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吧。這里面也有年齡的原因。叫我一起拆展、布展的王海軍已經50歲了,過幾天就會生一場病,就會去黑診所看一看,體力活太累了。還有些極端的情況,比如尹各莊整改以前的大旱廁,入口一片汪洋,里面蒼蠅都沒法落腳,我一直沒有習慣那個地方,我不知道小海是怎么忍受下來的。

未來,對于非虛構文學,我覺得體驗性和調查性應該兩者并重,達到一定的公共性。這個事情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有一定值得去追究的真相,同時又有比較好的身臨其境感,有生活的經驗在里面,這樣兩者結合在一起會好一些。

袁凌在博物館拆除現場留影,當天他是最早到達最后離開的目擊者

界面文化:下一步的寫作計劃是怎樣的?

袁凌:我還沒有著手寫,但是我肯定會繼續寫下去的,因為我也只有靠這個來生活,就像一首歌里面唱的,“我沒有歇下的權利,只能不停地往前飛。”靠寫作換得口糧之外,我希望我寫的文字是有意義的、是關心人的,而不是其他的一些東西。

(內文圖片均由采訪對象袁凌本人提供并授權使用)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袁凌:過分追求體驗性,文學寫作將變成行業實錄

“如果把每個人束縛成非要是快遞員寫的送快遞我才能看,另外一個人寫的就不能看,那么最后文學就變成一個行業實錄了,就沒有那種全局性的、綜合性的、超越性的東西了。”

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張帆 記者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皮村位于北京的東五環之外,靠近首都國際機場。袁凌從昌平過去,路程遠且曲折——先坐5號線地鐵,再換乘6號線到草房站,然后搭乘306路公交車。2017年4月,袁凌第一次站在皮村的主街道上,這里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是17,000余名打工者的棲身之地,住宅區外環繞的是面積10倍以上的工廠區。

2005年,公益機構工友之家搬到這里,隨后陸續搭建了一系列文化活動空間,包括2008年開館的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2014年,工友之家開辦了文學興趣小組,每周日晚七點半,這里聚集起一群對文學寫作和閱讀有興趣的工友,以及來自高校、科研機構的授課老師。2017年,《我是范雨素》走紅,文學小組走入大眾視野。皮村,漸漸成為了全國工友心中的夢想地標。

正在上課的文學小組

第一次參加皮村的文學課后,袁凌拜訪了“大嗓門”的史魚琴,又認識了同樣做育兒嫂的林巧珍。他隔段時間就去詩人小海的二手服裝店逛逛,也和編輯萬華山成了朋友。他成了文學小組的一位講課老師,手把手幫大家改稿子。在文學之家召集人付秋云的邀請下,袁凌開始參加每年度新工人文學獎的評選,負責其中的非虛構類作品。他和更多文學小組的成員熟悉起來,了解他們“在底層輾轉掙扎的過去、卑微辛勞的日常和在縫隙中曲折生長的夢想”。日積月累,他和他們“似乎成了無從分割的一類人”。

因為疫情反復,文學小組的活動一度遷移線上,皮村數次封閉,一些生計無著的小組成員離開了北京。去年皮村文學小組作品集《勞動者的星辰》的出版和眾人的堅持,成了寒冬中“一股春意”。袁凌有了某種迫切感,要為這個群體留下一份記錄。

他在皮村租了一間月租600元的房子,面積七八平方米,沒有衛生間和廚房,也沒有空調和暖氣,但從陽臺上可以觀望皮村主街,足夠靠近這里的煙火和人。跨越七年的交往也讓這群“棲居在城市邊緣仰望星空的異性兄妹”,在袁凌的生命里刻下長久的印記,也便有了《我的皮村兄妹》這部新作。

《我的皮村兄妹》
袁凌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4-5

01 皮村人在創造性生存和勞動性生存之間搖擺

界面文化:你的新作名為《我的皮村兄妹》,你曾說自己在皮村遇到這樣一群人,天然有種親近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袁凌:因為我和他們有一些地方很相似。比如我們都住在城中村里。剛認識他們的時候,我住在昌平燕丹村,我當時從一個小區搬到城中村,小海、萬華山和另兩位文學小組工友幫我搬的家,他們都到我那邊城中村的房子玩過。我喜歡城中村的煙火氣,大家之間的界線沒有那么分明,可以比較隨意地生活。我小時候就住在大雜院里,孩子多,我也喜歡熱鬧。這也和我以前做記者的經歷有關,我對于城中村的環境覺得很熟悉。

從我的身份來說,我是一個特別有漂泊感的人,我沒有北京的戶口和社保,沒房沒車。他們做體力勞動,我做腦力勞動——說到底,都是沒有體制內身份和穩定保障的勞動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跟他們在一起其實還蠻舒服的。

皮村的街道

在皮村這個地方,因為大家都沒有怎么成名、都不是主流文學圈的人,大家可以真誠地在一個很自然的狀態下談談文學、分享經驗。包括在皮村文學小組的文學課程,我會手把手地幫他們修改。這些都讓我感到懷念和親切。

界面文化:他們最開始接觸你時也有這種親近感嗎?

袁凌:有,因為一開始他們誰也不知道我是作家,知道之后也不認為我是一般意義上的那種作家。因為我外表看起來不大像一個作家,我做的是非虛構,他們可能也覺得非虛構不正牌、不主流。

界面文化:接觸之后,他們身上有打破你過去認知的地方嗎?

袁凌:他們有一些打破常規的地方,比如我看到有個月嫂的日記時都驚呆了,因為我沒想到一個這樣的人在夫妻的性上面會那么大膽。我也沒有想到,他們會讀很多書,而且記憶力很好,會引用一些典故,不管是范雨素還是史魚琴,都有這種能耐。小海的詩也讓我感到超出以往的認知,他對鮑勃·迪倫體會得非常深入。

在生活經驗上,他們會填補一些空白。比如皮村雖然有澡堂子,但起步價18元,他們好多時候連這個錢也不想出,就想到了“曬水”。曬水的經驗對我來說是新的。用農夫山泉或者娃哈哈那種塑料桶,打一桶水,把標簽一撕,放到太陽底下曬,到晚上就曬得非常熱了,尤其是夏天,用它來倒在頭上或者擦澡,甚至還要再兌點涼水進去。用他們的話來說,曬出來的水——相比燒出的熱水——有一種陽光撫摸你的感覺。

我對體力勞動也有了新的認知。王海軍是文學小組成員,他叫我干過兩次拆展、布展的活。每叫一個人有一二十塊的提成,有一次他叫不到人臨時想到了我,另有一次是他帶我去的。我看到很漂亮光鮮的展覽,轉眼就變成一片狼藉了。幕墻板子被放倒后,抬起來比王海軍說的要沉得多。最后回收板材裝車,是兩個工人抬著,遞給垛得很高的卡車上的人碼放,最大的幾塊板子要四五個人一起抬,上面接的人也有三個,一旦失手可能會出人命。他們從下午四點一直干到晚上十點半,為了節省15塊錢的餐費,中間沒有人提出來要吃飯。第二次回來以后,我就病倒了,后來再也不敢接受王海軍的邀請了。我重新認識到,社會的根基還是由體力勞動構建起來的——高樓大廈里的展覽,地鐵等各種設施,包括外賣、快遞、家政這些服務,都是人的汗水堆出來的,不是我們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完成的。

袁凌(左)與王海軍在拆展中合影

界面文化:對他們來說,文學寫作是繁重體力勞動下的“逃生”或消遣嗎?

袁凌:我覺得是都有的。我把人的生存分為三種,資源性生存、創造性生存和勞動性生存。

資源性生存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占有資源,然后靠資源生活得有余裕,體制內外都有這種,體制內更明顯,皮村的人顯然不是這樣生存的。

文學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生存。但當你達不到創造性生存,你可能就會選擇勞動性生存,皮村的人在這兩種之間搖擺。如果能夠創造性生存,誰不愿意有成就感?這好像是神安置在人心中的一種需求。在皮村,有些人外表看起來跟文學完全不搭界,比如一些月嫂,比如王春玉,那么結實,一看就是一個退伍軍人出身的保安,但他們有這么一個天性,正好有皮村這么一個地方,他心里那個種子本來可能已經沒感覺了,被柴米油鹽賣力氣僵化掉了,到了這里,它就又開始萌芽了。

皮村的很多人還處在過渡期,本質上來說還不是真正的專業作家,靠寫作吃飯但也不排除他有一個夢想。像小海這種他會很苦悶,因為他押的寶重,還有一些押的寶沒那么重,比如幾個月嫂,她們可能把寫作更多當作業余愛好,這種人更能接受現狀。

02 素人寫作有原始的真實也有視角的局限

界面文化:近兩年,《我在北京送快遞》《我在上海開出租》等基層非虛構作品流行,2022年皮村文學小組作品集《勞動者的星辰》出版。你認為素人寫作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

袁凌:他們有那樣的生活經歷,這些經驗寫出來有一種最原始的真實,這是他們的一個優勢。

劣勢我想可能是時間的限制。他們沒有那么多的工夫來寫,生活的壓力很大,比如月嫂史魚琴,她可能一上戶,手機都不讓看,更何況寫東西。

另一方面,對于他們來說,走出自身視角去思考整個社會的問題,這是比較難的,他們只能從自己的經驗出發,這也關系到他們的寫作能走多遠。

界面文化:非虛構專業作家和素人作者,兩者是什么關系?素人的寫作對你會有啟發嗎?

袁凌:我寫皮村跟他們寫皮村是可以共存的,是互補的關系。一方面沒有人寫皮村群像,我可以有這么一個機會和空間,用不同的視角去寫;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寫自己容易不夠客觀,別人寫他們又可能不像他們自己寫的那么貼切和深入。

小海寫過一個在東莞工廠里寫詩的故事,當時我已經把他的故事寫好了,后來發現他自己寫了這樣一個故事,里面有幾點挺有意思,比如他寫自己癡迷、模仿鮑勃·迪倫和汪峰,我就會引用一些,讓我寫的故事更豐滿。

小海在倉庫干活挑選衣服,撿起一個頭套戴上,發泄內心苦悶

界面文化:書中寫某個月嫂和小海的兩篇都涉及到了“性”的部分,這類話題可能有觸犯隱私的風險。你在寫作時如何把握邊界?

袁凌:我和小海聊得很深入,包括他的隱私,你不跟他有多年交往是很難知道的,也很難體會到他的困境。認識他那么多年之后,他對我說,他過年回河南老家,村里有兩個單身漢,活到50多覺得活得沒意思,自殺了;如果他活到50歲,也是這樣默默無聞也沒有成家的話,到時候也不想活了。一個30多歲、熱愛詩歌、看起來很有活力的人,在你面前很平靜地告訴你,如果他活到50歲也是那樣的話,他就自殺,是非常震撼的。

在寫作的時候,如果是純粹的獵奇我是不寫的,但如果一些細節對呈現人物的性格有作用就會寫,比如那位月嫂大膽的性愛。外界觀念會覺得他們的生活就是卑微苦難,其實他們的生活也有精彩的一面。我在書中給這位月嫂用了化名,她本人并沒有修改這部分內容,也是認可的。小海的部分我也是征求過他的意見,他一開始覺得不行,我和他溝通,說其實這段經歷不涉及道德問題,反而會讓大家覺得他更豐富一些,后來他同意了。書里籠統寫了萬華山的一段初戀,原稿寫得要更直接一些,但華山看了之后有一些顧慮,我征求他的意見之后,在書里做出了一些修改,他的接受“尺度”可能沒小海那么大,我也尊重他。

在想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和他們一個個明白地說過,我要專訪你,我要寫一本書。在訪談之后,如果覺得涉及到隱私的部分把握不住,我會跟他們確認一下他們的想法。

至于非虛構怎么把握隱私的邊界,如果你擴大了隱私的范疇,一定什么書也寫不了。所以我覺得并沒有固定的界線,只要不是造謠他的道德問題,這個尺度是可變的。關鍵還是態度,你跟他交往的夠不夠深,你是不是目的性很強地去采訪他。如果你是寫他的人生故事,給他主體性,他其實是高興的;如果你把他當成一個研究的樣本,你不是為了寫他,是為了借他寫社會現象,他可能感覺不到你對他的尊重,就會生氣。

袁凌、小海、王海軍、馬健東夜里在溫榆河劃船

03 過分追求“體驗”會束縛文學的思辨性

界面文化:《我的皮村兄妹》沒有采用社會學的視角,而選擇寫人物群像,這是你更擅長的領域和寫法嗎?從《寂靜的孩子》《生死課》到《我的皮村兄妹》,你如何選擇書寫的對象與主題?

袁凌:現在有大量的“非虛構寫作”,但是“非虛構文學”這個概念沒有被提出來,其實我做的始終是“非虛構文學”。“非虛構寫作”可以包容更大范圍的、帶有文學性的文本創作活動,比如從社會研究、知識性、旅行見聞等出發吸納文學性的創作,它的價值主要在于社會意義;“非虛構文學”必須是以寫人或者其他生靈、寫人的生活為根本目的,它的意義主要是文學本身。這兩者是同心圓的關系。

回頭來看,我的非虛構寫作主要是關心個體和群體的人本身,不是聚焦某種社會現象,或者說提供某種典型樣本。

《我的皮村兄妹》里的這群人,和他們相遇的頭5年,我都沒有想到要寫他們。我遇到這些人,相處得愉快,也許在某一天我會寫,但不是一定要寫——我寫非虛構一直是這個態度。在皮村文學小組做志愿者的時候,我上文學課,幫他們改稿子,給他們當評委,在日常相處中逐漸了解了他們的生活。2022年確定要寫這本書的時候,我聯系了他們中的30多個工友,一個一個去做專訪,最后集中寫了13個人的故事。

賈曉燕在工友之家庫房挑貨忙碌(賈曉燕,1977年生,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人,皮村工友之家工作人員,二手商店店員)

界面文化:你曾在皮村租房生活半年,未來還會用類似“體驗式”生活來寫作嗎?

袁凌體驗性現在是對非虛構文學一個比較大的要求,因為當下調查性已經談不上很多了,這種情況下,你必須加強體驗性。體驗性就是一種真實感吧真實感分兩種,一種是還原真相,另一種就是真實的體驗,強調在場感親臨其境感

當時我感到應該順應這種對體驗性的要求。《漢水的身世有強大的調查性,《我的皮村兄妹》沒有那么強的調查,它也不是一個大的公共事件,它就有很強的體驗性。

但我覺得如果一直要求體驗性,也不算是文學的正途,它會束縛文學的思辨力和客觀性,對作家也是苛刻的。如果把每個人束縛成非要是快遞員寫的送快遞我才能看,另外一個人寫的就不能看,非要是女人才能寫女人、男人才能寫男人,非要是一個行業的人才能寫這個行業的人,那么最后文學就變成一個行業實錄了,就沒有那種全局性的、綜合性的、超越性的東西了。比如像史鐵生這樣的作家,他坐在輪椅上,他怎么去體驗呢?還有余華、莫言這樣的作家呢?所以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潮流,但是當下它的出現是合理的。

即便現在體驗性那樣的火,我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吧。這里面也有年齡的原因。叫我一起拆展、布展的王海軍已經50歲了,過幾天就會生一場病,就會去黑診所看一看,體力活太累了。還有些極端的情況,比如尹各莊整改以前的大旱廁,入口一片汪洋,里面蒼蠅都沒法落腳,我一直沒有習慣那個地方,我不知道小海是怎么忍受下來的。

未來,對于非虛構文學,我覺得體驗性和調查性應該兩者并重,達到一定的公共性。這個事情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有一定值得去追究的真相,同時又有比較好的身臨其境感,有生活的經驗在里面,這樣兩者結合在一起會好一些。

袁凌在博物館拆除現場留影,當天他是最早到達最后離開的目擊者

界面文化:下一步的寫作計劃是怎樣的?

袁凌:我還沒有著手寫,但是我肯定會繼續寫下去的,因為我也只有靠這個來生活,就像一首歌里面唱的,“我沒有歇下的權利,只能不停地往前飛。”靠寫作換得口糧之外,我希望我寫的文字是有意義的、是關心人的,而不是其他的一些東西。

(內文圖片均由采訪對象袁凌本人提供并授權使用)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溪县| 临西县| 云安县| 富川| 新泰市| 临沧市| 永修县| 利津县| 安福县| 栖霞市| 开封县| 甘德县| 荥经县| 通河县| 明水县| 临沧市| 陵川县| 盐城市| 广南县| 策勒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南昌市| 达拉特旗| 巴林左旗| 建阳市| 吉林省| 秀山| 罗平县| 子长县| 满洲里市| 准格尔旗| 黎川县| 乐平市| 呼和浩特市| 上虞市| 偃师市| 漳州市| 黄浦区| 泰来县| 门头沟区| 青龙|